杜甫草堂银杏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成都,不能不去杜甫草堂。
  唐肃宗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杜甫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一千多年来,杜甫草堂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今天的草堂,又经过修复扩建,园内亭台林立,古木参天。从正门进入,是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要建筑物,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游人多从这条线进入草堂。
  在草堂外面,浣花溪形成的一宽阔幽静的湖,来草堂的人一般都是直奔目的地,很少有来这里的,而我是从锦里走路过来的,两地不远,走过来也就一个多小时。进入草堂路,从这边过来的人不多,一路幽静,从一座小桥过来,突然间,一片漂亮的湖出现在眼前,更是喜欢,便在湖边走走。这里人不多,一片银杏树,一片金黄,树下有人活动。
  深秋的大地,多以黄色为主调,其间的红叶,特别的增色,那是枫叶。湖边的芦苇花,绒绒一片,安静的湖上,白鹭也安静地在岸边晒太阳,尖尖的嘴,啄着自己的羽毛,一阵秋风过,浣花湖上送过一线线秋水,湖边的白鹭,群起而飞,飞到对面岸边歇下,它们站立有型,站着的,单腿双脚;蹲着的,伸着脖子藏着头,享受着呢。湖面又恢复了平静,鱼翔浅底,金波泛,芦苇绒花飞过,带着几片金黄的银杏叶。我欣赏着,享受着这里的静美。泰戈尔的“死如秋叶之静美”应该是这个意境。
  我是第二次来草堂,为了找那份清雅,没有走人多的中轴线,从边道而走,走过小溪,见有一石头,很特别的石头,如人像,上面篆刻着:“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杜甫在他最愉快的时光中写下《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中的第六首。诗在这特殊的地方,特别的石头上,默默把中华文化传递。
  湖边银杏树下,一片山石,如一小石林,见一块巨石,如椅,这石头因它的不规则,创造了美,石头下的银杏树,不规则地长着。深秋的银杏最为增色,金黄中没有一点儿杂色。
  树下,一老人,衰老从他的肢体上显现,时光流过的痕迹在他脸上、手上,他在地上捡着什么。
  一阵秋风过,“啪啪、啪啪”,是什么从树上掉下,下雨了,如此大的雨点?从银杏树上落下,地上一层黄黄的果实,我一下想到的是“银杏雨”。银杏果成熟了,风吹落下,如巨大的雨點打在地上,我叫它“银杏雨”,我从未见过。那老人弯着腰,努力捡着,一会儿,袋子就满了。
  我看着他的一举一动,仿佛看见,那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杜甫,是他,他在这里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过,他正在银杏树下捡着银杏果,这果子有益肺气、治咳喘、止带虫、缩小便、护血管、增加血容量等作用,那更可以治疗他多病的身体。他如果在这里多住一段时间,也不至于57岁就死在洞庭湖上的小船里。在这里,他有愉快的心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秋天有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流传千古的诗句。公元759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的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来到巴陵。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亲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次年八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大风破屋。杜甫经营了一年多的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二百年楠树也被拔倒了,他为此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也表达了诗人改造现实的愿望。“心夺造化回阳春”,相传,这是韩愈在杜甫坟前题诗中的一句。
  银杏雨,“啪啪”打在我身上,真有一种梦幻的美,老人在继续捡着,早已不见杜甫。见一地的银杏果,我忍不住也去捡,一捧捧送到老人的口袋。老人笑着问:“你不要这个吗?”我说:“我家远。”他说:“我家就在草堂附近,每年的秋天我都来捡,来看看草堂。”这平常一句话,多么有深情啊!
  “您不进去?”我问老人。
  “不用了,我每年来,在这外面看看就行了。”
  我走进了草堂,老人的话还在我的耳边响起。
  责任编辑:崔家妹
其他文献
水从雪域高原顺着天地的脉络蜿蜒而行。这是河流的源头,它把沿途的生命唤醒,也呼唤每一滴落雨,第一股清泉,每一条溪涧,并汇成了一条江,一条河,一片海。它们聚集成一个喧嚣的大家庭,拥有了许多共同的烙印和记忆,又永不停歇地向前奔流。流着流着,又分出许多支流,就像一棵树,蔓延出许多枝丫一样。  我顺着河流,一次次踏上这片土地。  我还是不太习惯于它的新名号——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它与泉州市新行政中心隔着后渚那
期刊
雨,瓢泼似的,鼓槌般敲打着房屋和地面,惹人牵挂。  早晨,我走在沙市中山路上,风一阵紧似一阵,街面若隐若现,雾气弥漫,路旁青草微晃,树枝慢摇。东西走向的中山路略显苍老,南北接洪家巷、觉楼街、共和巷、巡司巷、杜工巷、青阳巷等二十多条街巷,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道道皱纹。  据记载,全球以孙中山命名或与孙中山先生有关的道路达360条。而沙市中山路,始建于1932年,1934年竣工,为纪念孙中山先
期刊
竹园是一座村庄的名字。唐代柳宗元有诗云:“道人庭院静,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悟本性,有竹园。  鸡啼声后,竹园的人习惯了吃井水,而且是吃西边林姓的那口古井的水。古井和那几个黑衣老婆婆特别亲密无间,亦和洗衣的中年妇女无话不谈。古井是一种古典的美和记忆,更是一种传承。鸡啼的第一声,六婆和三婶最机灵,她们“噌”的一声起来,简单洗漱一下就去挑水了。挑水和她们的走路声像音乐,是铁器和木头的交
期刊
成年的乌柏树,树皮松树般开裂,看起来很难与美丽沾上边。  对乌柏树,我还有一种畏惧,因为在它的大树干上,有时还会出现一种能让皮肤起包的毛毛虫。这样一种看似令人生厌的树种,却能堂而皇之地占据农民珍贵的土地,立于田间地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讨厌,我也很少去关注乌柏树。  一天,父亲带上我一起去地里翻番薯藤。正值仲夏,只见乌柏树上一片片近似卵形的叶子,尽情舒展身姿。它们交错叠加,簇簇相堆,以自己柔嫩
期刊
青春的文字里,有你的背影。  今夜,仍懷恋那段虚拟的日子。念切当年迷茫,内心,曾经向你无数次地奋笔疾书。翻阅情窦的日志,有过迷乱的糗事,有过幼稚的冲动,但不会忘记,那带着瓦檐下的水滴顺着旧草帽下的小辫,淋湿了一个支支吾吾的留白的故事。  从此,再没有从此。
期刊
小年一过,儿子、儿媳、女儿抽空请假回家就忙着购置年货,他们逛一次街就是一次大搬家。牛肉、羊肉、兔肉、鸡肉、鱼虾、米、油、菜,奶茶饮料,白酒甜酒,水果,见啥买啥,年货办得非常丰盈。儿女们提前对年夜饭做了周密安排,而且给我们老两口列出了菜单,要求荤素搭配,样样得有。我和老伴儿特别高兴,专门做了糜子面粘糕、炸了油饼、蒸了羊肉包子、捏了面果子和荏果子、蒸了花卷馍。儿子、女儿说,年三十晚上让老爸老妈整十几个
期刊
那一缕春风,懂了一片柳叶的心思。  那一池春水,解了一縷春风的爱意。  那一场相拥漾起的春潮啊,谋划了一个个春梦。  不是吗?
期刊
2019年3月1日,当一位英俊、帅气、身着戎装的军人,千里迢迢从吉林省四平市某部队赶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专程探望他的汉族“阿爸”“阿妈”时,人们才知道,在电通老总沈玉新辉煌业绩的背后,还深藏着一个故事。  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西藏之旅——  2009年4月,沈玉新自驾游来到那个令人神往、美若天堂的西藏日喀则市的吉隆县乃村。茫茫草原,皑皑白雪,几个天真可爱的藏家孩子正在嬉笑玩耍。游人的到来,让孩子们停
期刊
我和张师傅原来是邻居,房子就在学校旁边。最初,这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场做的平房住宅区,后来纷纷加盖到三四层。张师傅家的三楼养着好多宝贝鸽子呢,他不想折腾。他的全部兴趣,似乎都在鸽子身上。  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张师傅打开鸽舍,鸽子“啪啪啪”地飞出来,朝着东方的朝阳飞去,鸽群身上披满粉红色的霞光。一会儿,一个转弯,像一阵旋风,又像海浪的漩涡,动态的弧线非常优美,随着角度的连续变换,顺光、逆光的照
期刊
娘家住在坡南汇头,夫家位于十八家路,一南一北,一直嫌两处隔得远,又疏于行走,嫁人后多年去返娘家皆是靠四个轮子代步,于是乎,很多熟悉的路皆成了那些走过的路。  那日,忽然兴之所至,逛到南门,想来已有些时日未去娘家了,甚是想念,可一想到这南门到坡南需上坡下坡,心里差点打起了退堂鼓。后在老姐的指引下,找到了一条捷径。  原教育局侧边有一条小巷,这似乎是一条仅容得下两人并行的夹墙,一眼望不到底,墙上青苔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