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究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825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逐词逐句的串讲,至今仍然是文言文教学比较普遍的现象。似乎大家对文言文采用串讲式的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索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也大大小于现代文。文言文占课文比例比较小,的确是一个因素;但思想深处的认同,才是根本的原因。我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串讲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但认为一概采用串讲式教学,总体来说是弊大于利,应该尽量避免。如何有效地搞好初中文言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理念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不能充分注意,甚至出现学生只记教师课堂讲的内容,从不看注释,更不查检工具书的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可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二、在诵读中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句大家熟知的老话。但真正重视,真正“会读”,能够在读中见“义”,并不容易。有些老师虽然比较重视读,但常常是为读而读,没有具体明确的目的,没有能使读有效地为理解服务,没有能在读中感受和表现文言文独有的语言魅力。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这就是比较高的要求了。要读出情味,就要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揣摩语言的运用;要在读中发现问题,就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要在读中有自己的发现。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是用口,更强调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用心,才能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或者是理解的困难,或者是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疑问,或者是对现成结论的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自由诵读的机会,更要指导学生的读。这样才能利于学生吟咏玩味,体验情味,发现问题。就目前实际,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普遍地比读白话文要差得多。这与教师重视串讲,轻视诵读,对诵读缺少有效指导和示范不无关系。
  三、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
  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钱梦龙先生教学《愚公移山》是一个经典的文言文教学的案例,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问题串联起来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自读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词义、句义的理解,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些问题既有一些比较零碎但比较有趣,主要着眼于句义、文义理解的问题: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老愚公多大年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爸爸同意吗?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困难吗?劳动辛苦吗?也有一些思维强度较大、探究性很强的问题:愚公的妻子和河曲智叟都劝阻愚公移山,但说的话不一样,哪些话愚公的妻子能讲而智叟不能讲,哪些话智叟能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能讲?即使两个人都能讲的话,在内容上和语气上又有什么不同?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全文关键词句的理解几乎都得到了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长期如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然会有较大的提高。实践证明,以意率文,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是初中文言文教学切实可行的形式。
  四、在语文活动中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随着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也日益丰富。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新的教学形式,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也可以使文言文的教学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位老师教学《三峡》这篇课文,在借助注释初通文义以后,让学生看了一段有关三峡的录象,比较课文和录象所表现出的三峡的不同特点。这样既可以借用录象的形象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又可以在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是阅读概括的语言训练,可谓一石三鸟。教学《黔之驴》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以老虎或驴子的口吻对它们的下一代讲一段话”,用意也是如此。“根据课文”是要求学生的讲话既要贴近原文,又要有自己的适当想像,以“我”的口吻讲,就是要融进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下一代”讲,就是要有明确中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真算不上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它对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并不能忽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应该努力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努力避免串讲式。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效率。这在英语教学中是个切实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 英语 培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未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二是“翻译式”、“灌溉式”等传统教学方式的市场很大,三是英语在实践中运用得较少,这就造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主要追求”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的课程改革为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要持正确的学生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言简之,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人人都精彩的学生观”  转变观念是开拓创新,推进
期刊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的应用  1、重力知识的应用。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源泉,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经,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应首
期刊
初中《思想品德》课,既是一门智育课,又是一门德育课。其内容涉及面广,理论性强。而我们的教育对象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知识面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对社会缺乏足够的关注,故对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知识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厌学情绪。因此,我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注重情感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
期刊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进行,人才培养在综合国力竞争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教学艺术所要研究的课题。同时表演艺术逐渐深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作为艺术领域的两大分支,它们之间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遵循教育与美的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所体
期刊
窦娥、祥林嫂是文学作品中两个悲剧色彩浓重的人物,对于她们身上是否具有反抗性曾经是一个广为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她们是两个反抗性十分鲜明的人物。论者都倾向于她们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特别是在窦娥的身上,有人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在其身上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作者借窦娥热情的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了反封建的斗士。  而笔者认为,如果统而论之,说她们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讲述了在数学“导学”教学中的操作程序,总结了在数学课中“导学”教学实践的优点和不足。  关键词:数学导学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而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结果是学生学习能力降低。为改变各种现状,我们进行了 “导学”教学的尝试。  我抽调了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习成绩。从传统教学成绩中不难看出,学生高低分差距很大,
期刊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王泽钊先生用了九个字来概括:有思想,会表达,懂审美。在“表达”这个板块中,作文无疑是重中之重。然而,作为这重中之重的作文教学究竟应该如何进行呢?尽管随着语文课改和教学领域的开放,作文教学空前活跃,社会各界对中高考作文、竞赛作文的关注度也达到很高的程度,但作为一线的教师,在具体的操作上仍然存在不少困惑,甚至是误区。  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操作性的作文教学系统和写作训练系统
期刊
非常庆幸,新课程理念终于走进了我们的身边。看吧,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热闹非凡的师生互动场面,精彩纷呈的电子课件。在某些地方某些老师的刻意追求下,语文课堂正逐步演变成“万花筒”“歌舞团”。课堂上跳舞的,弹琴的,唱歌的,推销产品的,介绍风光的……五花八门,煞是热闹。更有甚者,部分老师认为,不怕学生演不到,只怕老师想不到。面对这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堂,我们迷惑了……经过认真而深刻的思考,我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