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碣石激昂沉雄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丑暮春吉旦,本是文人畅怀雅集之时,欣闻洪智兄在山东青州宋城举办书法展览,允为今春书坛一件盛事。与洪智兄相识已过一纪,看到他的新作,非常亲切,也特别欣慰。令人羡慕的是其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两不误,理论与实践双楫并进,成果丰硕。
  我们对古代书法的理解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鲜有将其引入书法文化丰厚的土壤中观照者,于是通常只能认识其有形的结体,而难以深入无形的精神内核。古人说得好,结字必须得形体,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学书如女子学梳掠,只有此心通灵的人方能做出态度。
  笔法是古人代代相传的书法诀窍,如文献中的“银钩虿尾”“锥画沙”“印印泥”等,皆属力图通过譬喻的方式传达用笔奥秘之类。山谷曾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古人对用笔有诸多要求,因为笔法是书法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强调如若透彻理解执笔与用笔的要义,首先须锻炼到手臂不坠,学会转腕的方法,这时才谈得上留笔。大概用笔之难,难在力道遒劲。可见平时练习书法,不但对每一笔每一画都要高度熟练,而且在笔墨生发之间,对分寸感要拿捏得极好,才能做到笔画奇宕而别有生趣,神采飞扬。
  清代“碑学”思想兴起以来,不少大家对碑帖融合的笔法进行过深入探索。他们在书法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笔法在书法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敢于挑战自己,欲与古人争一席之地。通过对他们艺术成就的深入挖掘,我们发现,只有懂得轻重、缓急、向背、偃仰的用笔技巧,时而分离时而合拢,时而挥去时而揽回,才能获得笔笔分明而字形变化擒纵自如的艺术效果。
  在本次参展作品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洪智教授小字行书作品《周亮工〈读画录〉一则》,落笔之处皆得自然,备具古法。不难看出其早期临写过颜、柳、欧、虞,浸淫于杨少师及苏、黄、米,又广泛学习历代碑帖,才悟出中锋藏筋、侧笔取势的笔法要诀,逐步确立了自己书法的格调和境界。如“宗”“隔”“幅”“秋”“笔”等字墨气淋漓,神采照人,精妙之处在于其随意所适、自成体段、天真洒脱的行笔偶尔融入苏、黄的豪放大气,虽笔势奇逸,却仍显得不偏不倚。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如果没有内心澄如明镜的书写状态,以及废纸三千、退笔成冢的苦练,难与其比肩而立。
  近距离观摩洪智教授的另一幅书作《雍陶〈题君山〉诗》,技法纯熟而神采焕然,其书内藏筋骨,谋篇布局和谐而不刻意,结体稳而不俗,险而不怪,用笔老而不枯,润而不腻。如“烟”“深”“水”“处”“中”等字都有留笔的痕迹,每一个字在调锋处都格外用心,于笔画变换方向时很好地控制了行笔的速度,提按转换自如。同数年前的作品比较起来,其对笔法的探索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沉潜其中,反复体味洪智教授的书法作品,我发现其用笔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起笔时先快后涩,注重笔笔是否由中而出;二是转笔时偶尔空中抽出笔锋,但笔笔分明而相互关情,十分精妙;三是放笔时笔到力到,笔毫所经之处,无草率之迹;四是收笔时把跌宕起伏之势敛于笔画之中。
  洪智教授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文字学家,在汉字字体研究等方面素有卓见。因此,他在书写的过程中,把握字形的变化而游刃有余,虽不主故常,而又合乎字理。一点一画之间极尽气势,神气挥洒而出,结体姿态变化万千而独具风韵。难能可贵者,絲毫找不到刻意书写的迹象。究其根源,基于长时间的研究而对汉字字形来龙去脉的稔熟当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总的来看,我认为洪智教授书法的主要成就在用笔方面,其将天真横逸、沉着厚重的碑学技巧与清雅自然、笔墨灵动的帖学笔法相结合,时出遒劲,杂以流丽。董其昌曾说,其学书三十年,领悟到书法的真谛“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无疑,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会进入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这般出神入化的境地。
其他文献
邓长春Deng Changchun  邓长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第五届特聘美术师,成都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开明印社理事,德阳市政协书画院研究员,四川省文化馆公益培训书法教师。  前几年,长春兄经常在朋友圈发作品。可近些年,朋友圈更新越来越少,每年不足十条,且多为同道推帖,连自己的展览链接都很少
期刊
内容提要:金琮作为明初金陵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行草备受赞誉,表现了这一时期这一地域文人书家的精神面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值得去深入发掘。笔者根据现存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彰明较著地解读金琮的学书观。  关键词:金琮;书法:行草书;现实意义  金琮(1449—1501),字元玉,明代金陵人,曾游赤松山(今属浙江),爱其风景幽美,遂自号赤松山农。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俱佳,不屑
期刊
恽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东园草衣、白云外史,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张庚在所著《国朝画征录》中写道:“近世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可见其受众之广,影响之远。他兼擅山水画与花鸟画。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恽寿平是因其杰出的山水画成就而位列“清六家”;另一方面,“家家南田,户户正叔”
期刊
内容提要:《写生蛱蝶图》是北宋时期少有的纸本花鸟画作品,与院体风格有相当大的差异。本文试图从造型、构图、设色以及宋人品鉴等方面探寻这幅作品的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写生蛱蝶图》的图像分析,结合同为赵昌所作的《杏花图》进行对比,同时比勘宋人文献,说明依循董其昌的意见将《写生蛱蝶图》归入赵昌名下证据不足,关于《写生蛱蝶图》作品的归属仍需更为严密的证据。  关键词:赵昌;《写生蛱蝶图》;《杏花图》;徐熙传
期刊
张宇宏,甘肃天水人。200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8—2019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书法作品《草书李商隐诗花下醉》在“喜迎‘十八大’——全国九省市地方師范院校美术作品邀请展”中获优秀奖。论文《简析张怀瑾论书法之美的心理成因》入选《甘肃书法理论文集·青年卷》。曾发表论文《从“意在笔前”到“心手相师”》(《书法赏评》2011年1期)、《
期刊
韩丹,别署子阳,祖籍安徽萧县。毕业于安徽大学艺术系,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教于陈林、王仁华、金沙、张见、何家英等先生。作品多次入選全国性展览并获奖。2018 年《在希望的田野上》入选首届“水墨融情海丝梦”全国中国画展;2019 年《丽人行》获“第七届安徽美术大展”优秀奖,《婆娑世界》入选“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展;2020 年《花样年华》入选“时代中国”全国美术作品展,《夜宴》入选“厦门全国工笔画
期刊
内容提要:宋代钱塘画家苏显祖有“没兴马远”的绰名,后人对它的解读多有可商可议处,尤对“没兴”的解释,或“惊诧”云云,或未能厘清。但不宜盲从,不可不辨。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以廓清其本来面貌,可为相关书史画论中绰名的解读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路径。  关键词:苏显祖;“没兴马远”;陈惊座;绰名  宋代的苏显祖,是南宋嘉定时期(1208—1224)的宫廷画家,他与“没兴”一词结缘最早见于元夏
期刊
书名:战国玺印(分域音序)  著:胡长春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版次:2020年10月第1版  定价:990.00元(全两册)  由于门槛高、内容艰深,古文字这门学问常常给书法界的朋友一种难以触及之感。古文字研究和书法、篆刻创作似乎关系不大,其实不然。汉字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使得中华文化绵延至今。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过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这些文字是古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也
期刊
徐华  徐华,199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8 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 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博士,华山画院副院长,陕西画院联盟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论文及作品发表于《美术》《文艺评论》《今日中国论坛》《书与画》《艺术生活》《艺术教育》等刊物。出版有《水墨面对面》(获陕西省
期刊
翁毓衔  1988年生于广东汕头。201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为方楚雄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苏百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关于题材  文人根据竹子的生长特征赋予其意蕴,使之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这种文化意蕴的生成也使竹子成为历代画家偏爱的题材。文人赞竹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比德系统,即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