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的择业观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jo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们要选择真正使自己受到鼓舞、真正感兴趣的职业,选择一种有尊严的职业。如果在选择职业时受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的支配,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由于社会因素的制约作用,人们不能总选择自认为最适合的职业。选择职业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马克思的择业观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择业观 当代价值 人类福利
  [作者简介]杜峰(1971- ),男,江苏沛县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73-03
  
  择业是即将踏向社会的青年人所面临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于青年人十分重要。职业是人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平台,也是获得基本生活来源的手段。择业是人生紧要处的重要一步,因此在选择职业时要慎重思考。1835年,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阐述了他的择业观,并把“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为此无怨无悔地奋斗了一生。虽然马克思提出择业观的时代离现在已经非常久远,但是它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选择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职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职业兴趣也不例外,问题是个人所声称的职业兴趣是否就是其真实的兴趣。研究者们怀疑,由于个人所声称的兴趣往往受制于对工作的认知程度,以及很多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压力,因而其结果可能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兴趣所在。很早就有人(Darley & Hagenah:1955)对此做了研究。该研究以845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测得与声称的兴趣类型有关的在26%~67%,总平均为40%,相关达显著水平(x2=69.73,p<0.01)。①这一结果说明,就一组被试来说,声称的兴趣与实际测得的兴趣肯定是有关的,但就个案来说,两者还没有达到可以互换的地步。青年马克思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往往选择的是个人所声称的职业兴趣,而不是真实的兴趣。马克思分析了产生个人声称的职业兴趣的原因:一是虚荣心;二是对所选择的职业没有慎重考虑;三是没有充分考虑从事这份职业的困难。马克思认为,反映个人真实兴趣的职业是经过深思熟虑,在父母的建议、指导下,认清了所有困难以后,仍然充满热情、仍然热爱、仍然在内心深处深受鼓舞的职业。
  马克思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自己的兴趣,并为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奋斗了一生。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希望子承父业,学习法律,做一个律师,但马克思并不感兴趣。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做辅助学科来研究。”②马克思希望毕业后在大学里做一个哲学教授,但是他父亲认为哲学教授的生活过于清苦,建议他最好做一个法律教授,“亲爱的卡尔,你是知道我的:我并不顽固,也不抱成见。你要选定哪一项专业作为你将来的前途,基本上对我都一样。但是,你选择的专业是否最适合你的才能,这个问题,为了你的缘故,我当然会操心。起先,大家是按照常规考虑问题的。但是,看来这样的生涯你并不喜欢。我承认,我为你早熟的观点所倾倒,所以,当你把教职选做自己的目标时,我表示了赞许,不论你选的是法学还是哲学,经过最后考虑,我觉得后者更合适。这条生活道路上的困难,我十分清楚:近来我在埃姆斯有机会常常与一位波恩的教授见面,特别了解到了这些困难。另一方面,不能不承认,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可能在波恩作为一个法学教授而发挥巨大作用”。③马克思的择业决定是同他父亲作了深入交流的,虽然他父亲向他指出了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诸多困难,但是马克思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即从事抽象真理研究的职业。他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④在书房中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占据了马克思的绝大部分时间。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生活异常艰苦。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弄到这些,还成问题。在现在的气候条件下,这样的饮食自然没有什么益处……最好和最理想的是能够发生这样的事:女房东把我从房子里赶走。那时,我至少可以免付一笔二十二英镑的款子。但是,未必能够指望得到她这样大的恩典。此外,还有面包铺老板、牛奶商、蔬菜商,还有欠肉铺老板的旧账。怎样才能还清所有这些鬼账呢?最后,在最近八至十天,我从某些庸人那里借了几先令和便士,这对我来说是最不快的事情;不过为了不致饿死,这是必要的。”⑤虽然生活如此穷困,但是马克思对此无怨无悔,依旧心情乐观。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写到:“但我的丈夫却不以为然。在任何时候,甚至在最可怕的时刻,他从来不失去对未来的信心,仍然保持着极其乐观的幽默感,只要看到我很愉快和可爱的孩子们向妈妈撒娇,他就心满意足了。”⑥马克思凭借着对自己所选择职业的钟爱,克服了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反动派的迫害和围攻,数十年如一日地劳作,终于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恩格斯评价道:“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的。”⑦
  
  二、“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
  
  即将踏向社会的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其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易受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较强。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不是根据自己的社会背景、自身的发展状态去确定就业期望值,而是相互攀比,从纯主观的角度评价自己的预设标准。
  马克思认为,在择业的过程中不要被虚荣心所支配。虚荣心让人鬼迷心窍、失去理智,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也不能正确地选择职业。青年人的使命绝不在于选择一种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而在于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即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人们选择职业的目的在于炫耀和光宗耀祖,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那么就不会数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工作,就会厌倦和情绪低落,当然也不会有所成就。马克思也看到,虚荣心和挫折心理是相互伴生的。如果一个人选择的是炫耀的职业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若做不好这份工作,就会产生悲观的情绪,“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将怨天尤人。”⑧马克思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实际出发,没有虚荣心理和攀比心理,把名利看得很淡。马克思的父亲是特利尔城的名律师,是一个善自立、有见地,并对金钱和名望有渴求的正直的人。当他年近花甲,饱经官场的炎凉世故而又感到升迁无望的时候,就将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希望马克思能在社会上成为一个官运亨通、荣华富贵的显赫人物。他对儿子说:“我知道这种沽名钓誉的思想是我的弱点,是我私心太重,好追求虚荣。但是我相信你,也相信你的将来。你聪明过人,不会在社会上彷徨迷途”,“你取得富贵一定比你父亲容易得多。”⑨但是马克思选择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致力于谋取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早已把虚荣心、攀比心和个人的名望置之度外。他说:“恩格斯也一样。我们俩人都把名望看得一钱不值。”⑩
   马克思生前没有传记出版,他不喜欢这种为个人树碑立传的做法,一直谢绝别人为自己写传记。虽然在恩格斯、路德维希·库格曼等人的要求下,马克思同意由他人为自己写传记,但经反复考虑后,他在给路德维希·库格曼的信中还是拒绝了这一行为。他说:“现在请允许我说几句话。由于您和恩格斯都认为有好处,我让步了……就我的本意来说是坚决反对的。现在我恳切地请求您彻底放弃开这种玩笑!”“我认为这种事弊多利少,并且有损于科学家的品德。例如,迈耶尔百科词典的出版者早就写信来要我的传记。我不仅没有给,而且连信也没有回。人各有所好。”[11]
  
  三、“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2]这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在青年马克思职业观里有所萌芽:“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13]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主观职业选择,一个人的阶级地位、身体素质、个人的能力水平等因素决定着职业选择的成功与否。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被异化,职业成了剥削阶级奴役劳动者的工具。人们在工作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4]因此,在必然王国的社会状态中,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具有异化和剥削性质,人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只有当各方面的客观社会条件具备以后,才有可能选择理想的职业,“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是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15]
  马克思的职业选择经历证明了他的这种职业选择思想。马克思在大学毕业后准备当教授,但是由于社会政治原因最终放弃了。对于这一点,列宁写道:“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迁居波恩,打算当教授。但是当时政府实行反动政策,1832年撤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教授职务,1836年又拒绝让费尔巴哈进大学讲课,1841年又剥夺青年教授布鲁诺·鲍威尔在波恩的讲学资格,这样就迫使马克思放弃了当学者的前程。”[16]
   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由于只强调个人的主观选择,没有看到社会因素在职业选择中的决定和制约作用,存在着角色偏离和定位偏离的错误倾向。近几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338万,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是,由于不从实际出发,一味主观行事,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仍然高高在上。有调查显示,广东金融学院2005届专科毕业生,希望月薪在1500~2000元占45.1%,1000~1500元占24.19%,2000~3000元占16.7%,3000~4000元占7.2%,只有5.4%的毕业生选择800~1000元。而现在就业市场上对专科毕业生开出的市场价多为1000元左右。在回答“如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时是否会降低标准”这一问题时,只有28.3%的学生回答会,63.5%的学生表示不会降低标准。在回答“确定工作单位的哪些因素最为重视方面”这一问题时,有50.4%的学生希望单位的经济效益好,41.5%的学生希望单位的工资高,46%的学生希望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从2005届毕业生就业来看,多数毕业生就业是宁愿不就业,也不愿去广州以外的地区。[17]可见,忽视社会因素对职业选择的决定作用,导致了社会期望角色与自身定位角色的偏离,是毕业生就业遭受挫折和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国留苏联学生时深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18]党和人民把祖国繁重富强的重任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青年人要完成这一重托必须脚踏实地地从本职工作做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职业选择中充分考虑到对社会的贡献,才能在工作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为了了解当代青年人对社会贡献的态度,笔者对南京师范大学2003届、2004届和2005届本科毕业生做了专题调研,资料如下:
  


  根据上述资料,多数大学生把“自身人格的完美”和“生计的需要”作为就业的主要目的,而少数人选择了“为社会做贡献”。选择“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数虽少,但也是很可喜的现象,他们会带动和影响很多人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在这方面,青年马克思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马克思认为,青年人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19]。这二者不是对立的,人们只有为他人的幸福和人格的完美而工作,才有自己的幸福和人格的完美。一个人如果只想着自己,只为自己的幸福而劳动,那么这个人或许会在某一领域有所贡献,但是“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20] 。
   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如果他要为私利工作,无疑会非常富有。有一次马克思病得实在不能写文章了,在给他表舅莱昂·菲利浦斯的信中说起这样一件事:“……我——这会使你大吃一惊——就做起投机生意来了……我用这个办法赚了四百多英镑……搞这种事情占去时间不多,而且只要稍微冒一点风险就可以从自己的对手那里把钱夺回来。”[21]但是马克思选择的是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他一生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工作,很少去做投机生意,也没有想到去发财致富和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他对保尔·拉法格说:“您知道,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懊悔。相反的,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只是我不再结婚了。”[22]天才的马克思选择了为他人福利而奋斗的高尚职业,贡献给别人的是幸福,留给自己的是艰辛的生活。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写道:“在19世纪的天才人物当中,没有人经受过比一切天才中最伟大天才——卡尔·马克思所经受的更痛苦的命运了。还在他开始进行斗争社会活动的头十年当中,他就不得不同经常的穷困进行搏斗,而从移居到伦敦时起,他就面临着亡命生活的可怕遭遇。但是真正当他通过不倦的努力在年富力强之际取得最高成就的时候,他却遭到了真正的普罗米修斯式的命运,而成年地、成十年地为日常生活需要所缠累,为一块必不可少的面包而操心苦恼。一直到逝世,他都没能够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为自己争取到哪怕是勉强过得去的生活。”[23]马克思的职业选择映射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人格,留给后人的是永远的鼓舞和感动,“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4]
  
  [注释]
  ①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326.
  ②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35.
  ③⑧[13][15][19][20][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69,4,5,6,7,7,7.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26-128.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3.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777.
  ⑨马临堂.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品格[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146.
  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6-288.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16]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17]穆林.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灰色区域及其调整[J].青年探索,2005(5):55.
  [18]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59.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62.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1.
  [23](德)弗兰茨·梅林.马克思传(上)[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4.
其他文献
笔者对艺术体操专选课的教材内容作了教学试验,运用统计及对比的研究方法,说明艺体专选课的教学内容中应增加30%左右的身体素质练习。以达到使学生既能通过艺术体操的活动得
在Pawlak近似空间中,针对模糊目标概念,假设在信息粒度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如何得到模糊目标集合更好的近似集。利用经典的粗糙模糊集和均值模糊集建立模糊目标概念新的上近似
算度作为操控教师的现代技术,其本质属性在于“精确”,而在算度的背后却充满着各种飘忽不定的模糊性,如教师难以精准的客观基础以及算度者难以一致的主观感受。即便如此,掌权者却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当今网络飞速发展时代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新课题。文章从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角度,探索了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具体途径,为通过英语教学提高学生
高校教师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力量,代表高知识高水平群体,其自身发展更具特殊性。然而,现有的关于基层教学组织的研究文献忽略了组织内部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组织的关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对当前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校体育教学 体育信息化教学  [作者简介]祁文文(1979- ),女,河南开封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学与理论。(河南郑州450015)  [中图分类号]G6
“水滴石穿”是水的力量,“空明澄澈”是水的美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水的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水是无形的却是有力的:水是美丽的,更是坚韧的无止无境广阔无垌的
[摘要]进城务工人员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通过对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策,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 职业教育 培训  [作者简介]李海燕(1966- ),女,内蒙古商都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西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法学;
理论提出了一种利用啁啾共振电离产生高强度高次谐波和阿秒脉冲的方法。结果表明,在适当选取抽运与探测激光的延迟时间时,H2+谐波辐射效率有明显增强,并且形成一个连续平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