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力类高职院校开设风力发电专业的必要性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力发电是目前发展最快、商业化最广泛、经济适用的新能源之一,本文结合风力发电的现状及电力类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情况,阐述了电力类高职院校中开设风力发电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风力发电;专业开发;必要性
  作者简介:王亚青(1977-),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发电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曲卫冬(1978-),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发电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河北 保定 07105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用电量急剧增加,而目前发电主要是依靠煤炭发电,由于火电厂大量燃用煤炭,加之除尘器效率低等因素,烟气的排放对大气环境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全球能源紧张、注重环境保护的今天,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而在这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目前发展最快、商业化最广泛、经济上最适用的,当数风力发电。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风电发展缺乏专业及复合型人才。电力类高职院校无论从师资配备,还是在实训条件上,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电力类高职院校开设风力发电专业,不但可行,而且非常必要。
  一、 我国风力发电发展趋势
  对我国而言,21世纪能源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是资源压力。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电力消费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50年能源消费需求高达40多亿吨标准煤,这需要有强大的能源供应作后盾。二是环境压力。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国家,煤炭热量低、灰份大、转换效率低、传输不便,燃烧后“上吐下泻”的弊病给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我国S02排放总量中煤炭大约占90%,在N0x排放总量中煤炭占60%,在CO2排放总量中煤炭占85%,在TSP排放总量中煤炭占70%。用于发电的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的1/3以上,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量的38%左右,随着这一比重的不断增加,控制发电污染排放将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Ernst & Young 公司代言人称,国际能源机构(IEA)不久前预测:要不了多长时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国,但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开发新能源。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北纬阳光充沛的亚热带地区。据专家预测,我国风能储量大,分布广,全国大约有2/3的地区为多风地带。全年平均风速3m/s及以上的时间达3000~5000h.平均风能密度为100W/m2,可开发的风能资源约2.53亿kW,居世界前列。因此我国具备大规模发展风电的资源条件。
  目前,我国投资新能源的速度非常快, 2009年新建约6.3GW的风力发电产能,风力发电产能倍增到12.2GW,预料今年的产能可能再增加将近一倍。我国正加紧增产风力发电机,逐渐与当前主宰风力能源市场的欧洲制造商匹敌。我国也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为风电产业保驾护航。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风电场管理逐步规范。另外,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有关风电前期、建设和运行规程,风电场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2)专业队伍和设备制造水平提高,具备大规模发展风电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风电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队伍,大型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我国已基本掌握,主要零部件国内都能自己制造。。
  (3) 2003年国务院电价改革方案规定风电暂不参与市场竞争,电量由电网企业按政府定价或招标价格优先购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从2003年开始推行风电特许权开发方式,保证风电电量全部上网,风电电价高出常规电源部分在全省范围内分摊,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各类投资者开发风电。
  (4)2005年2月28日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中,将风电特许权项目中的特殊之处已经用法律条文作为通用的规定,今后风电的发展应纳入法制的框架,将使我国风能产业驶上高速发展的轨道。
  (5)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抓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十一五”期间,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今年要关停1000万千瓦。他还指出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替代能源。
  (6)2007年6月国务院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指出,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供电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相信风力发电在我国将快速发展。
  我国风电装机规模预测:2006年到2010年,也就是“十一五计划”期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280万千瓦,2010年底累计装机约400万千瓦;2011年到2020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约1600万千瓦,2020年底累计装机约2000万千瓦,届时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占2%,风电电量约占1%;2020年以后随着化石燃料资源减少,成本增加,风电则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会发展得更快;2030年以后水能资源大部分也将开发完,对风电的发展将提出新的要求,海上风电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风电产业将以替代能源的姿态迅猛发展。
  二、电力类高职院校开设风电专业的可行性及必然性
  我国风电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缺乏成熟先进的风电技术。我国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率很低,主要部件和技术完全依赖外国公司,风电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而风电产业化进程中的这些难题有待专业人才去破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王仲颖表示“实现风机国产化,培养自己的民族工业,人才是关键”。
  据介绍,目前,我国从事风电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他们普遍缺少风电方面的专业培训和技术学习。具备创新、国际交往能力的复合型风电人才和优秀的风电总设计师尤为短缺。据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大平介绍,到2020年我国将需要几十万人从事风电产业,其中包括好几万专业人员。我国风电专业人才缺口巨大,人才培养任务极为艰巨。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第三章第十二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推荐下,教育部于2005年批准华北电力大学率先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9月,华北电力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首批招收的30名学生已入校就读,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就风电专业的开办评论说:“四年后,他们将成为社会上的紧俏人才。”
  迄今为止,全国只有华北电力大学开设了风电本科专业,据悉,全国其他高校,如沈阳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也在着手风能学科建设或进行风能利用的研究。在高职高专院校,尚无此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在传统的专业上加了几门课程,设置了风电专业方向。
  风电学科作为交叉学科,涉及动力、机械、电气、电力电子、自动化等学科。电力类高职院校中一般都设有相关的专业,比如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供用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防雷技术(高电压技术)、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火电厂集控运行、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涵盖了风电专业涉及的知识点。
  另外,目前从整体结构看,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就业状况仍不理想。每年仍有几十万人找不到工作,加上工作后失业的,现在累计失业人数数量庞大。虽然现在电力行业发展良好,电力院校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原因,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罗霞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较大的需求,高级技术人才紧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如果学生就业情况仍然不太理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形成,校企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人才培养“产销脱节”。 建议高职院校加强对人才“产销衔接”的科学研究,构建多元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多元,是指人才培养的单位由多方组成: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政策、资金、信息方面给予支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教学管理者、专业负责人和教师等组成,负责指导专业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主体作用,具体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内教学及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能力训练,确保人才质量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者、质量的检验者,负责反馈行业需求信息和人才质量信息等。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采取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专业或开发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方向,并且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而當前迅猛发展的风电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电力类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中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关的硬件设备及师资也都具备一定的规模,由此看来在电力类高职院校开设风电专业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力发电专业的开设不仅顺应了我国风力发电发展的需要,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就业市场,因此,在电力类高职院校中开设此课程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邵联合.高职风力发电技术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7).
  [2]王承煦,张源.风力发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3]尹炼,刘文洲.风力发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4]邱林.关于高职电力院校就业形势的思考与应对[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安徽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挂靠在省公司人力资源部,下属共4个电力鉴定站。近几年来,在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强了鉴定管理人员、质量督导和考评人员队伍、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维护和开发建设工作,加大了培训基地投入和鉴定设施和场地建设力度,为公司人才选拔、技能鉴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措并举,保质保量开展鉴定工作    规章制度健全,基础工
期刊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是2002年底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时组建的五家全国性国有独资发电企业集团之一。经过八年的迅速发展,华电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6个分支机构,387家附属单位的大公司。这些分支机构遍布全国28个省(区市)。  华电集团成立以来,始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着力构建培训、鉴定、评价等系统化体系,使用和薪酬待遇一体化机制。目前华电
期刊
提供培训机会是企业送给员工最大的福利,培训带给企业的长期效益已经越来越为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培训是企业生产经营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培训意识正在建立和形成,能够参加培训学习已经成为员工的期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以及《实训基地建设实施意见》和《三年规划》的要求,各网省公司、各区县供电企业积极筹措资金实施三级培训网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以吉林省公司为例,已经建设完成了输、
期刊
2009年度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名单    (共24个)  1、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2、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3、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4、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5、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6、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7、北京市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8、山东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9
期刊
技能鉴定工作是企业“三支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释放人才能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中电联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湖南省电力公司的正确指导下,湖南省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指导中心有关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指示精神,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为目标,以造就高技能人才为重点,规范鉴定流程,强化资源配置,创新鉴定模式,优化鉴定服务,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至20
期刊
3月的长春依旧是一片白皑皑冰雪世界,头天的一场大雪将这座老城彻底地银装素裹,但在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却是春潮涌动,暖风劲吹: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承前启后的一年;建设“功能齐全、团队卓越、管理科学、服务规范、方法先进、考核严格、效果显著、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培训中心,奋斗成果大检阅、建设成果大展示的一年;国网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评比”在即……对于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
期刊
自2007年以来,大唐七台河发电公司根据大唐集团公司信息总体规划、人资管理体系、省公司所属电厂推行绩效专项工作的要求,试点建设以绩效管理为核心,集成其他系统,促进企业员工双赢的和谐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开展绩效考核3年来,公司将绩效考核作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稳步实施,依托完善的现代化信息载体和先进的人资管理理念,开拓出了一条高新信息技术与绩效管理手段完美结合的现代电力企业管理之路。在2009年度国资委
期刊
摘要: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班主任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班主任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班主任要不断研究新形势,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在工作实践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校;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
期刊
摘要: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人难管,书难教”的现象,刚性的制度管理已不完全适应中职学校的管理,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应在中职学校实行班级的“柔性管理”,以平等的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用爱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自主管理,巧用激励感化,采用正确评价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和创新精神,便于促进中职学校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学校;柔性管理;班主任工作;艺术  作者简介:曾小苑(1974
期刊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了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办学理念、教学与管理方法、专业与课程,加快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但由于中外教育体制的差异,双方合作办学兴趣点的不同,在合作办学项目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合作办学的类型、成效、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合作办学;问题探究  作者简介:涂和平(1953-),男,江西南昌人,上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