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车转过山脚,阳光就跟进来了,斑斑驳驳地在她脸上闪着。车厢里人不多,那些下车的人三三两两,早已背过车站凉飕飕的风,走回自己熟悉的生活。空调开得很热,外面的积雪显得很不真实。她望着窗外,把手轻轻放在肚子上。
对面乘客从行李里掏出一瓶水。她看起来有五十多岁,穿着合身但过时的碎花衫,喝水时小心托着瓶底,保证每次都只喝一小口,不至于呛着。乘务员过来扫地,两个人都略微抬起腿,互相看了一眼。
“到哪里?”对面乘客问。
“省城。”
“那得坐到下午。”
“嗯,下午三点才到。”
“三点也到不了。总晚点,起码四十分钟。”
“你常坐这趟车?”
“头一回。”
她打起些精神。这也许是个去带孙子的老人,在意时间,大概上车前就打听好了。阳光刺来,她把脸侧到一边,眼睛疼了一下。她想起和男朋友的争吵,他猛扑过来,把瓷碗一个个摔在地上。然后紧紧抓住她肩膀,喊叫着:“那你还他妈让我怎么办!”肩膀被猛烈摇晃,她说:“够了!”转身跑出屋外。她怕自己会瘫倒在那一堆碎瓷片里。
现在,她平静多了。看着窗外,白雪像土地生长出的一部分,牢牢钳制着身下这个熟睡的巨人。对面乘客已经合上眼睛,嘴巴紧紧闭着。又一个乘务员过来查票,两个男人在车厢尽头聊天、大笑,一个孩子哭了起来。对面女人睁开眼睛,扭头看了一眼。
“小孩总是这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不知道是在对她说还是自言自语。可她没什么可说的。
乘务员走过来,试着让孩子不再哭闹。孩童母亲絮絮叨念:“说了不吃,一会儿又要。不顺心就哭,真不知道怎么生出这么个磨人精。”火车驶过一片墓地,男孩把头凑到窗边数数,母亲一把推开他说:“别看。”一边把窗帘拉上。男孩又哭了起来。
有人热得脱下外套,随手挂起,乘务员过去制止。男孩哭得无趣,渐渐停了。火车驶上高橋,一片云变幻着形状,在她头顶绽开一朵花。她还是容易耽溺美景的年纪,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直到火车驶离。对面老妇有些出汗,但坚持着不脱外衣,而是隔一会儿就喝上几小口水。
聊天声多了起来。几个人凑到一起,张罗着打牌。她想起上午去药店前,他们俩在出租屋玩扑克,他老是藏牌,可也赢不了她,她手气好得惊人。后来,他一把推开纸牌,说:“不打了,我去买几瓶啤酒。”他爱喝酒,看球赛喝,吃烧烤喝,口渴了也喝。后来,她就把一个送货电话贴在墙上。
“别去买了,打个电话不就行了。”
“出去。抽根烟,换换手气,回来再赢你这个小妖精。”他喜欢叫她“小妖精”,总是像丢一个毛绒玩具般把她抛到松软的床上。床边有被烟头烫坏的窟窿,她想过要在上面绣朵梅花。
四周乘客像沸水般喧腾着声响,几乎所有人都在说话:工作、见闻、真真假假的辉煌过往。一个男人和卖货的乘务员吵了起来。
“你他妈能不能快点过去?”
“嘴干净点,你买不起还有别人买。”
“就你这些破烂儿还用买?白给我都不稀得要。”
两个人凑到一起,就要动手了。旁边几个人把他们拉开。男人气呼呼走过来,一屁股坐在她旁边的座位上。她把随身包拉到里侧。
包里放着她给他买的手机,吵架前的礼物。她转了几个专柜买到的白色,想赶在生日时送给他。她把手机掏出,安上电池,放在身前小桌上,起身走了出去。车厢左右摇晃,她歪歪斜斜地走到连接处,眼前烟雾弥漫,抽烟的人大声谈笑。她扭身走进厕所,砰地一声关上门。
最好有人把它拿走。要是她能狠下心,也可以自己扔出去。本来也不是多大的事,她已不是十几岁的小姑娘了,只是走得比预想的快了点。她靠在门上,从分成两半的窗玻璃向外看,毛玻璃挡住了视线。她很不舒服地靠着,也不想动弹。
外面有人敲门,夹杂着小孩的哼唧声和小脚踢门的声响。打开门,孩子直冲进来,她看到了后面女人不耐烦的神色。走回座位看见手机还在,旁边座位的男人也在。他仰脸看着她,半咧开嘴,像要说什么,却什么话也没有。几个乘客热热闹闹地聊着天,对面老妇终于脱下外套,叠好放在膝盖上。看看她,又收回目光。火车外山川退行,与铁轨并列的公路上的小汽车被一辆辆甩在后面。她把手机拿在手里,听到后方厕所开关门的声音,又走了出去。
似乎有人用目光追随着自己。老妇人,那个粗鲁的男人,别的什么人——并不重要。她只想快点打开一扇窗,弧线抛出,亲眼看它破裂如旧。车行的哐当声清晰入耳,她用手推窗框,又来回折腾中间的把手——拧、推、拽——窗子纹丝不动,自己只是蹭了两手灰土。要么就直接扔进马桶,一转眼,它就会躺在两根铁轨之间的碎石上。可她看着湿漉漉的不锈钢沿,不由泛起一阵恶心,跑出厕所,趴在洗手池边干呕起来。
有人拍她的背,是老妇。她看着女孩,表情平静。女孩许久才直起腰,车外倾斜的树木一棵棵后退,几乎看清时又远去。看了一会儿,眼睛疼得厉害。她闭了片刻又睁开,一个小站闯了进来,白色的路牌上写着蓝黑色站名,二层楼后面是成片的农田,农田上压着沉甸甸的雪。难以分辨那里种过什么。这景象让她想到那次在沃尔玛买的拼图板,她喜欢上面的雪景,缠着他买下来,他一直默不作声,然后两人又去买了些牛肉和锡纸。那天忽阴忽晴,拼图板后来拼了一半,被塞进沙发下面,那儿还有一副球拍和半盒套子。
回去时,坐在旁边的男人已经离开,换成了一个抱着书包的男孩。她闭上眼靠着,很想睡着,再睁开眼就是终点。最好什么都有个终点——让不快、意外、破裂的过程尽速结束。可这真难,她早该学到这个,在自己十分年轻,什么都想尝试的时候。
卖饭的吆喝声开始盖过闲聊,车厢里弥漫起饭菜和泡面的味道。除了卖饭,乘务员还售卖一种旅游指南,她从包里掏出钱买了一份,把找回的几十块零钱放进裤子口袋。翻开,是满满的旅行路线和景点介绍。
对面老妇从包里掏出面包咸菜,就着水慢慢吃着。她也饿了,泡了面搁在桌上吃。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那男的一直盯着你手机,差点儿就拿走了。”
“是么……您这是要到哪里?”
“也去省城。”
“去玩还是看孩子呢?”
“接孩子。”
老妇把半块面包放下,走出座位接了一瓶水回来,目光遥遥地望着窗外。这个上了年纪的人闭紧嘴唇,显出瘦削的脸弧,阳光在上面刮来刮去。女孩把泡面盒扔进过道尽头的垃圾桶,困意袭来,她把包拉到胸前,闭上眼睛,不觉间睡着了。
她做了一个又一个梦。药店店员涂着粉色唇彩,一直盯着自己。他应该陪她前来,可是为什么孤身一人,梦里始终想不明白。她就一直走在摇摇晃晃的街上,太阳又大又烤,走得口干舌燥。四周人声起伏,人面模糊。她想找件下摆长的衣服穿上,却伸不动手。终于猛一振颤,醒转过来。
日影下行。她翻开旅游指南,开始看各种介绍。她希望自己能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有所了解,而不是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目光浏览过各个景点——冰艺馆、海洋馆、不时举办演唱会的会展中心、野外采摘园……这时节没有什么可采摘。她把指南放下,火车减速进入一个小站。她看着站外围着整齐铁栅栏的砖瓦房舍——不知道哪些人住在那里,他们也许幸福,在缓缓升落的日光下,平静安详的城镇里。
还有一个小时到终点。她在这个城市没有同学或亲戚,不过没关系,可以随便逛逛,走东走西,当作一次难得的玩乐。去冰艺馆就不错,也许会看到各种冰雕,拍拍美照,再吃些特色冰点。这样想着,她就没了困意,开始琢磨随后的行程。要是到了晚上,他打电话过来怎么办?自己要不要一直关机,或者短暂打开,发一条所在地的状態?他会不会只是轻描淡写地关照几句,说声早点回来,好像之前的争吵不存在一样?说到底,自己究竟要怎么做——这想法让她困惑起来——或者算了,走到哪算哪,发生什么就算什么吧。
广播里开始介绍终点城市的概况和景点,换乘车情况。有人收拾起行李,车厢里拥挤又嘈杂。对面老妇掏出一个小本,默念着似乎是地址的东西。她看着手里的旅游指南,决定先去冰艺馆看看。
终点到了,人挤着人走出站台,穿过拉活儿司机们的声浪,就站到了路边。车少客多,终于等到一辆。
“上哪儿?”
“冰艺馆。”她打定主意不多说,而是扔出一个词就冷冷地向后一靠,像个本地人一样打车——我熟悉路,别想绕路骗我——这是吃过几次亏后得到的教训。
司机扭头看了她一眼,目光被冷淡的表情弹开,默默开起了车。汽车在拥堵的路口转弯,上桥,开了二十几分钟,两边的建筑变得十分稀疏。她从情绪中抬起头,有点惊讶。
“还没到吗?”
“马上,前边路口右转就是。”
说着,车就拐了个弯,减速,她看到路边的标志——“殡仪馆”三个字清清楚楚。愤怒和惶恐一时间冲上头顶。
“你拉我来殡仪馆干什么?”
“不是你说上殡仪馆嘛。”
“什么殡仪馆?我要到冰艺馆,冰艺馆!”她打开旅游指南,用力拍打那一页。
“你自己没说清楚,路上也不吱声,谁知道不是这儿?”
她气疯了。不知道自己又喊了些什么,直到发现两个人都站在车外,司机近在咫尺,涨红了脸盯着她。她这才冷静下来。
“拉我回去。”
“把这段车钱付了。”
“回去一起给你。”
“付车钱。”
她把裤子口袋里的钱都掏出来,司机拿走五十,又一把推开她。“打别人车去!”车掉了头,扬尘而去。
她用力跺着脚,可是无济于事了。只能进去找找看有没有返回的车。时间还不算晚,应该会有。她宽慰着自己,脚下加紧跑进院子,东张西望间却又停下脚步。
她看见同车厢的老妇正往出走,怀里抱着一个骨灰盒。一个老男人跟着她,抽搐着脸说着什么,但被她一把推开。老妇从她身边走过,双眼怔怔望着前方,并没有看见她。骨灰盒照片上的人像还很年轻。忽然间,老男人蹲地大哭,又向后仰倒,用手胡乱抹着脸,口中嘶嘶喊着:“儿啊,儿啊。”他拍打着坚硬的地面,声音越来越响亮,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男孩般全力哭泣。
老妇停了一下,但没回头,又很快走起来,片刻就出了大门。女孩望着哭泣的男人,他止住号泣,撑着地起身,用力擤了下鼻子。脸上没有表情,走过她时深深剜了她一眼。
她耳边响着老妇在火车上说的话,“接孩子。”她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下意识地蹲了下去。她想到他,还有他和自己,但想得越多,越只是感到阵阵恶心。
她决定不开手机,先就这么蹲一会儿。她知道时间正在向晚,自己孤身一人,四周是陌生的空寂,但还是想先这么蹲着,寒冷、疲惫、沮丧都暂时被厚厚的羽绒服关在外面,要过一会儿才能闯进来。
(于帅,80后写作者,2013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诗歌见于《岁月》《散文诗世界》《北大荒文化》《大庆晚报》等。)
编辑:安春华
对面乘客从行李里掏出一瓶水。她看起来有五十多岁,穿着合身但过时的碎花衫,喝水时小心托着瓶底,保证每次都只喝一小口,不至于呛着。乘务员过来扫地,两个人都略微抬起腿,互相看了一眼。
“到哪里?”对面乘客问。
“省城。”
“那得坐到下午。”
“嗯,下午三点才到。”
“三点也到不了。总晚点,起码四十分钟。”
“你常坐这趟车?”
“头一回。”
她打起些精神。这也许是个去带孙子的老人,在意时间,大概上车前就打听好了。阳光刺来,她把脸侧到一边,眼睛疼了一下。她想起和男朋友的争吵,他猛扑过来,把瓷碗一个个摔在地上。然后紧紧抓住她肩膀,喊叫着:“那你还他妈让我怎么办!”肩膀被猛烈摇晃,她说:“够了!”转身跑出屋外。她怕自己会瘫倒在那一堆碎瓷片里。
现在,她平静多了。看着窗外,白雪像土地生长出的一部分,牢牢钳制着身下这个熟睡的巨人。对面乘客已经合上眼睛,嘴巴紧紧闭着。又一个乘务员过来查票,两个男人在车厢尽头聊天、大笑,一个孩子哭了起来。对面女人睁开眼睛,扭头看了一眼。
“小孩总是这样,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不知道是在对她说还是自言自语。可她没什么可说的。
乘务员走过来,试着让孩子不再哭闹。孩童母亲絮絮叨念:“说了不吃,一会儿又要。不顺心就哭,真不知道怎么生出这么个磨人精。”火车驶过一片墓地,男孩把头凑到窗边数数,母亲一把推开他说:“别看。”一边把窗帘拉上。男孩又哭了起来。
有人热得脱下外套,随手挂起,乘务员过去制止。男孩哭得无趣,渐渐停了。火车驶上高橋,一片云变幻着形状,在她头顶绽开一朵花。她还是容易耽溺美景的年纪,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直到火车驶离。对面老妇有些出汗,但坚持着不脱外衣,而是隔一会儿就喝上几小口水。
聊天声多了起来。几个人凑到一起,张罗着打牌。她想起上午去药店前,他们俩在出租屋玩扑克,他老是藏牌,可也赢不了她,她手气好得惊人。后来,他一把推开纸牌,说:“不打了,我去买几瓶啤酒。”他爱喝酒,看球赛喝,吃烧烤喝,口渴了也喝。后来,她就把一个送货电话贴在墙上。
“别去买了,打个电话不就行了。”
“出去。抽根烟,换换手气,回来再赢你这个小妖精。”他喜欢叫她“小妖精”,总是像丢一个毛绒玩具般把她抛到松软的床上。床边有被烟头烫坏的窟窿,她想过要在上面绣朵梅花。
四周乘客像沸水般喧腾着声响,几乎所有人都在说话:工作、见闻、真真假假的辉煌过往。一个男人和卖货的乘务员吵了起来。
“你他妈能不能快点过去?”
“嘴干净点,你买不起还有别人买。”
“就你这些破烂儿还用买?白给我都不稀得要。”
两个人凑到一起,就要动手了。旁边几个人把他们拉开。男人气呼呼走过来,一屁股坐在她旁边的座位上。她把随身包拉到里侧。
包里放着她给他买的手机,吵架前的礼物。她转了几个专柜买到的白色,想赶在生日时送给他。她把手机掏出,安上电池,放在身前小桌上,起身走了出去。车厢左右摇晃,她歪歪斜斜地走到连接处,眼前烟雾弥漫,抽烟的人大声谈笑。她扭身走进厕所,砰地一声关上门。
最好有人把它拿走。要是她能狠下心,也可以自己扔出去。本来也不是多大的事,她已不是十几岁的小姑娘了,只是走得比预想的快了点。她靠在门上,从分成两半的窗玻璃向外看,毛玻璃挡住了视线。她很不舒服地靠着,也不想动弹。
外面有人敲门,夹杂着小孩的哼唧声和小脚踢门的声响。打开门,孩子直冲进来,她看到了后面女人不耐烦的神色。走回座位看见手机还在,旁边座位的男人也在。他仰脸看着她,半咧开嘴,像要说什么,却什么话也没有。几个乘客热热闹闹地聊着天,对面老妇终于脱下外套,叠好放在膝盖上。看看她,又收回目光。火车外山川退行,与铁轨并列的公路上的小汽车被一辆辆甩在后面。她把手机拿在手里,听到后方厕所开关门的声音,又走了出去。
似乎有人用目光追随着自己。老妇人,那个粗鲁的男人,别的什么人——并不重要。她只想快点打开一扇窗,弧线抛出,亲眼看它破裂如旧。车行的哐当声清晰入耳,她用手推窗框,又来回折腾中间的把手——拧、推、拽——窗子纹丝不动,自己只是蹭了两手灰土。要么就直接扔进马桶,一转眼,它就会躺在两根铁轨之间的碎石上。可她看着湿漉漉的不锈钢沿,不由泛起一阵恶心,跑出厕所,趴在洗手池边干呕起来。
有人拍她的背,是老妇。她看着女孩,表情平静。女孩许久才直起腰,车外倾斜的树木一棵棵后退,几乎看清时又远去。看了一会儿,眼睛疼得厉害。她闭了片刻又睁开,一个小站闯了进来,白色的路牌上写着蓝黑色站名,二层楼后面是成片的农田,农田上压着沉甸甸的雪。难以分辨那里种过什么。这景象让她想到那次在沃尔玛买的拼图板,她喜欢上面的雪景,缠着他买下来,他一直默不作声,然后两人又去买了些牛肉和锡纸。那天忽阴忽晴,拼图板后来拼了一半,被塞进沙发下面,那儿还有一副球拍和半盒套子。
回去时,坐在旁边的男人已经离开,换成了一个抱着书包的男孩。她闭上眼靠着,很想睡着,再睁开眼就是终点。最好什么都有个终点——让不快、意外、破裂的过程尽速结束。可这真难,她早该学到这个,在自己十分年轻,什么都想尝试的时候。
卖饭的吆喝声开始盖过闲聊,车厢里弥漫起饭菜和泡面的味道。除了卖饭,乘务员还售卖一种旅游指南,她从包里掏出钱买了一份,把找回的几十块零钱放进裤子口袋。翻开,是满满的旅行路线和景点介绍。
对面老妇从包里掏出面包咸菜,就着水慢慢吃着。她也饿了,泡了面搁在桌上吃。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 “那男的一直盯着你手机,差点儿就拿走了。”
“是么……您这是要到哪里?”
“也去省城。”
“去玩还是看孩子呢?”
“接孩子。”
老妇把半块面包放下,走出座位接了一瓶水回来,目光遥遥地望着窗外。这个上了年纪的人闭紧嘴唇,显出瘦削的脸弧,阳光在上面刮来刮去。女孩把泡面盒扔进过道尽头的垃圾桶,困意袭来,她把包拉到胸前,闭上眼睛,不觉间睡着了。
她做了一个又一个梦。药店店员涂着粉色唇彩,一直盯着自己。他应该陪她前来,可是为什么孤身一人,梦里始终想不明白。她就一直走在摇摇晃晃的街上,太阳又大又烤,走得口干舌燥。四周人声起伏,人面模糊。她想找件下摆长的衣服穿上,却伸不动手。终于猛一振颤,醒转过来。
日影下行。她翻开旅游指南,开始看各种介绍。她希望自己能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有所了解,而不是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目光浏览过各个景点——冰艺馆、海洋馆、不时举办演唱会的会展中心、野外采摘园……这时节没有什么可采摘。她把指南放下,火车减速进入一个小站。她看着站外围着整齐铁栅栏的砖瓦房舍——不知道哪些人住在那里,他们也许幸福,在缓缓升落的日光下,平静安详的城镇里。
还有一个小时到终点。她在这个城市没有同学或亲戚,不过没关系,可以随便逛逛,走东走西,当作一次难得的玩乐。去冰艺馆就不错,也许会看到各种冰雕,拍拍美照,再吃些特色冰点。这样想着,她就没了困意,开始琢磨随后的行程。要是到了晚上,他打电话过来怎么办?自己要不要一直关机,或者短暂打开,发一条所在地的状態?他会不会只是轻描淡写地关照几句,说声早点回来,好像之前的争吵不存在一样?说到底,自己究竟要怎么做——这想法让她困惑起来——或者算了,走到哪算哪,发生什么就算什么吧。
广播里开始介绍终点城市的概况和景点,换乘车情况。有人收拾起行李,车厢里拥挤又嘈杂。对面老妇掏出一个小本,默念着似乎是地址的东西。她看着手里的旅游指南,决定先去冰艺馆看看。
终点到了,人挤着人走出站台,穿过拉活儿司机们的声浪,就站到了路边。车少客多,终于等到一辆。
“上哪儿?”
“冰艺馆。”她打定主意不多说,而是扔出一个词就冷冷地向后一靠,像个本地人一样打车——我熟悉路,别想绕路骗我——这是吃过几次亏后得到的教训。
司机扭头看了她一眼,目光被冷淡的表情弹开,默默开起了车。汽车在拥堵的路口转弯,上桥,开了二十几分钟,两边的建筑变得十分稀疏。她从情绪中抬起头,有点惊讶。
“还没到吗?”
“马上,前边路口右转就是。”
说着,车就拐了个弯,减速,她看到路边的标志——“殡仪馆”三个字清清楚楚。愤怒和惶恐一时间冲上头顶。
“你拉我来殡仪馆干什么?”
“不是你说上殡仪馆嘛。”
“什么殡仪馆?我要到冰艺馆,冰艺馆!”她打开旅游指南,用力拍打那一页。
“你自己没说清楚,路上也不吱声,谁知道不是这儿?”
她气疯了。不知道自己又喊了些什么,直到发现两个人都站在车外,司机近在咫尺,涨红了脸盯着她。她这才冷静下来。
“拉我回去。”
“把这段车钱付了。”
“回去一起给你。”
“付车钱。”
她把裤子口袋里的钱都掏出来,司机拿走五十,又一把推开她。“打别人车去!”车掉了头,扬尘而去。
她用力跺着脚,可是无济于事了。只能进去找找看有没有返回的车。时间还不算晚,应该会有。她宽慰着自己,脚下加紧跑进院子,东张西望间却又停下脚步。
她看见同车厢的老妇正往出走,怀里抱着一个骨灰盒。一个老男人跟着她,抽搐着脸说着什么,但被她一把推开。老妇从她身边走过,双眼怔怔望着前方,并没有看见她。骨灰盒照片上的人像还很年轻。忽然间,老男人蹲地大哭,又向后仰倒,用手胡乱抹着脸,口中嘶嘶喊着:“儿啊,儿啊。”他拍打着坚硬的地面,声音越来越响亮,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男孩般全力哭泣。
老妇停了一下,但没回头,又很快走起来,片刻就出了大门。女孩望着哭泣的男人,他止住号泣,撑着地起身,用力擤了下鼻子。脸上没有表情,走过她时深深剜了她一眼。
她耳边响着老妇在火车上说的话,“接孩子。”她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下意识地蹲了下去。她想到他,还有他和自己,但想得越多,越只是感到阵阵恶心。
她决定不开手机,先就这么蹲一会儿。她知道时间正在向晚,自己孤身一人,四周是陌生的空寂,但还是想先这么蹲着,寒冷、疲惫、沮丧都暂时被厚厚的羽绒服关在外面,要过一会儿才能闯进来。
(于帅,80后写作者,2013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诗歌见于《岁月》《散文诗世界》《北大荒文化》《大庆晚报》等。)
编辑:安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