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的传统曲艺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很多形式都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行列之中,他们是前辈们自己孕育出来的产物。它代表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自信,更是一种勇气。本文我们就将以“单弦拉戏”和粤乐为例,详细地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传统;曲艺;粤乐
2013年4月,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来了一位新同事顾丽敏,她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弦拉戏”的第三代传承人。笔者听完顾丽敏的演奏以后,萌生了一个让单弦尝试演奏粤曲的想法,于是和陈涛老师商量将粤曲《红鸾喜》稍加改动,用单弦来尝试演奏广东音乐,2013年在石牌街文化中心舞台成功演出了一次。
一、关于“单弦拉戏”的背景
我感受很深刻,不是因为演出的效果如何如何好,而是觉得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越来越觉得传统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传统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演奏手法。就粤乐而言,早在三四十年代,由于广东处于沿海区域,出现了阶段性的商业繁荣,加上西方文化的介入,带来了音乐表演上的变化,加入了小提琴,马林巴,爵士鼓,萨克斯等等西洋乐器。吕文成的《步步高》,《惊涛》,陈文达的《惊涛》,《狂欢》,《迷离》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虽然用的是西洋乐器但是运用的演奏手法都是粤乐传统的演奏技巧,大家听上去仍然可以完整的感受到这是广东音乐,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前辈的优秀作品已经从传统里超越了现代。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破坏传统艺术的根基,没有改变传统的演绎手法,不断吸收外界的养分强壮自己,只是换了换外表,重新包装了而已,就好像一个人每天换不同的衣服,吃不同的食物,但你还是你,不会因为穿什么,吃什么而改变你的性格,笔者认为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然而现在所谓的发展创新大部分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就像一个老弱病残的人,穿上了华丽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嘴里喊着:“我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显得很无助。
再说说“单弦拉戏”。单弦拉戏”是出现于苏州落户在武汉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由已故“单弦拉戏”演奏家顾伯年创立,因其是在一根弦的乐器上演奏各种戏曲唱腔,故称“单弦拉戏”,民间将这种演奏乐器称之为“单弦”。据闻“单弦拉戏”是由“三弦弹戏”或“三弦拉戏”乐器演化而来。“三弦弹戏”首创者为清末北京民间艺人王玉峰,后经民间艺人沈易书的改良,改为弓子拉奏,称之为“三弦拉戏” ,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上世纪二十年代,苏州艺人顾伯年将大三弦改成小三弦,又将三弦改成单弦、在苏、杭、沪一带演出,很受欢迎,于是将其定名为单弦拉戏,又名巧变丝弦。“单弦拉戏”由此初现雏形。第二代传承人顾耀宗在其基础上继续改进发展,把原来的木制琴筒改为铜制琴筒。原来的丝弦改为不锈钢琴弦,并加长琴杆,从而扩大了音域改进了音色。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代观众的需要,由原来主要演奏京剧唱段,扩展到演奏地方戏曲和中外歌曲。
二、粤乐的形式
像这种外来的传统艺术和粤乐一样,都是从本地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出的,无论怎么改革发展都不应该抛弃自己,笔者在和顾丽敏交谈中了解到“单弦拉戏”现在主要演奏曲目有:京剧《苏三起解》、《甘露寺》、《让徐州》、《赵氏孤儿》、《二进宫》,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楚剧《百日缘》、豫剧《 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越剧《梁祝》、《红楼梦》,评剧《刘巧儿》等选段;歌曲:湖北民歌《龙船调》、台湾民谣《一只鸟仔》,京歌《故乡是北京》,日本民歌《北国之春》,电影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弹词《蝶恋花》等。虽然为了迎合时代,商业化,单弦在演奏曲目和表现形式上比原来变化了许多,但是演奏手法却一直没变。这和粤乐的发展很像,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强大自己,而不是彻底颠覆,是不断完善。难道这不是发展?不是创新?为何硬要把自己抹杀后再重新塑造?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审美意向,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为什么一定要掩埋个性求统一,对于文化来说笔者认为是悲哀的,特别是传统艺术。试想一下,举国上下的人们都长着同一张脸,穿同一种衣服,吃同一种食物,用同一种性格来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中华名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是何等的可笑。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看似无章法,心中却自有绳墨,我想这正是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
再看看国外的民族音乐,举个典型的例子: 帕海贝尔在17-18世纪创作的音乐作品《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据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已近被世界上各种不同乐器,不同人声,不同演出形式,不同演奏风格演奏过,而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331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我想它已经不是简单的音乐作品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演奏手法,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合理的传承了传统,纵然世界如何变迁,它就是它。改变的是外表,不是内心,世间的种种变化,只是为了装点它,最终它将变得更加丰富,更有价值。
三、结语
有时候笔者在想,粤乐,单弦和《卡农》就好像是世界各地传统文化的小缩影,是对自身的肯定,在当今浮躁喧嚣的大环境下,更需要勇气去面对,这是一种民族自信。要是能有一个“世界舞台”没有任何顾虑的演绎自己心中的传统,那该有多幸福,也许现在来说这是一种奢望,但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定会成为现实,愿我们心中的传统永远灿烂。
关键词:传统;曲艺;粤乐
2013年4月,广州市天河区文化馆来了一位新同事顾丽敏,她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单弦拉戏”的第三代传承人。笔者听完顾丽敏的演奏以后,萌生了一个让单弦尝试演奏粤曲的想法,于是和陈涛老师商量将粤曲《红鸾喜》稍加改动,用单弦来尝试演奏广东音乐,2013年在石牌街文化中心舞台成功演出了一次。
一、关于“单弦拉戏”的背景
我感受很深刻,不是因为演出的效果如何如何好,而是觉得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越来越觉得传统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传统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演奏手法。就粤乐而言,早在三四十年代,由于广东处于沿海区域,出现了阶段性的商业繁荣,加上西方文化的介入,带来了音乐表演上的变化,加入了小提琴,马林巴,爵士鼓,萨克斯等等西洋乐器。吕文成的《步步高》,《惊涛》,陈文达的《惊涛》,《狂欢》,《迷离》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虽然用的是西洋乐器但是运用的演奏手法都是粤乐传统的演奏技巧,大家听上去仍然可以完整的感受到这是广东音乐,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前辈的优秀作品已经从传统里超越了现代。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破坏传统艺术的根基,没有改变传统的演绎手法,不断吸收外界的养分强壮自己,只是换了换外表,重新包装了而已,就好像一个人每天换不同的衣服,吃不同的食物,但你还是你,不会因为穿什么,吃什么而改变你的性格,笔者认为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然而现在所谓的发展创新大部分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就像一个老弱病残的人,穿上了华丽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嘴里喊着:“我是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显得很无助。
再说说“单弦拉戏”。单弦拉戏”是出现于苏州落户在武汉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由已故“单弦拉戏”演奏家顾伯年创立,因其是在一根弦的乐器上演奏各种戏曲唱腔,故称“单弦拉戏”,民间将这种演奏乐器称之为“单弦”。据闻“单弦拉戏”是由“三弦弹戏”或“三弦拉戏”乐器演化而来。“三弦弹戏”首创者为清末北京民间艺人王玉峰,后经民间艺人沈易书的改良,改为弓子拉奏,称之为“三弦拉戏” ,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上世纪二十年代,苏州艺人顾伯年将大三弦改成小三弦,又将三弦改成单弦、在苏、杭、沪一带演出,很受欢迎,于是将其定名为单弦拉戏,又名巧变丝弦。“单弦拉戏”由此初现雏形。第二代传承人顾耀宗在其基础上继续改进发展,把原来的木制琴筒改为铜制琴筒。原来的丝弦改为不锈钢琴弦,并加长琴杆,从而扩大了音域改进了音色。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代观众的需要,由原来主要演奏京剧唱段,扩展到演奏地方戏曲和中外歌曲。
二、粤乐的形式
像这种外来的传统艺术和粤乐一样,都是从本地的文化土壤中孕育而出的,无论怎么改革发展都不应该抛弃自己,笔者在和顾丽敏交谈中了解到“单弦拉戏”现在主要演奏曲目有:京剧《苏三起解》、《甘露寺》、《让徐州》、《赵氏孤儿》、《二进宫》,现代京剧《沙家浜·智斗》,楚剧《百日缘》、豫剧《 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越剧《梁祝》、《红楼梦》,评剧《刘巧儿》等选段;歌曲:湖北民歌《龙船调》、台湾民谣《一只鸟仔》,京歌《故乡是北京》,日本民歌《北国之春》,电影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弹词《蝶恋花》等。虽然为了迎合时代,商业化,单弦在演奏曲目和表现形式上比原来变化了许多,但是演奏手法却一直没变。这和粤乐的发展很像,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不断充实自己,强大自己,而不是彻底颠覆,是不断完善。难道这不是发展?不是创新?为何硬要把自己抹杀后再重新塑造?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审美意向,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为什么一定要掩埋个性求统一,对于文化来说笔者认为是悲哀的,特别是传统艺术。试想一下,举国上下的人们都长着同一张脸,穿同一种衣服,吃同一种食物,用同一种性格来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中华名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是何等的可笑。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看似无章法,心中却自有绳墨,我想这正是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
再看看国外的民族音乐,举个典型的例子: 帕海贝尔在17-18世纪创作的音乐作品《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据世界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已近被世界上各种不同乐器,不同人声,不同演出形式,不同演奏风格演奏过,而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331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我想它已经不是简单的音乐作品了,它已经成为一种演奏手法,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合理的传承了传统,纵然世界如何变迁,它就是它。改变的是外表,不是内心,世间的种种变化,只是为了装点它,最终它将变得更加丰富,更有价值。
三、结语
有时候笔者在想,粤乐,单弦和《卡农》就好像是世界各地传统文化的小缩影,是对自身的肯定,在当今浮躁喧嚣的大环境下,更需要勇气去面对,这是一种民族自信。要是能有一个“世界舞台”没有任何顾虑的演绎自己心中的传统,那该有多幸福,也许现在来说这是一种奢望,但我相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定会成为现实,愿我们心中的传统永远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