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现阶段本学科教学还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因此,開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教学目标;情境;课程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对策的研究,对促进该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出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对策应是每一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教学目标的全面把握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把握是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它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向,也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不仅局限于原有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目标的确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教学目标多数以知识掌握为主,教学目标中缺乏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同时关注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重视这几方面目标的有机组合,这种教学目标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更加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要重视多种目标的选择,要把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作为教学目标选择的根本出发点,要避免照搬现成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具体的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力求全面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具有针对性,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以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以生活实践情境的有效创设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依靠兴趣来参与学习活动。如果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缺乏吸引力、机械呆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也就很难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不高,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教学实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有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以课程资源的挖掘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例,这也给教学资源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教师在开展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联系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的收集不能只是一种简单的资料汇集,教学资源的挖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并且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进行,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以社会生活的实例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挖掘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四、以教学主体性的发挥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以师为本,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核心,学生只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对象,更多的是以灌输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只能够作为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来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学气氛压抑,教学效果欠佳。在现阶段,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这样的状况十分普遍。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教师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角色,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要放下原有的权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教学的更好实施。
五、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倾向于情绪化,他们对外界的感触是相对脆弱且敏感的,教师在教学中在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时学生就会信心百倍,干劲十足。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负面的评价就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有效,在教学中要多使用激励性评价,少用贬损性评价,要多鼓励,多赞扬,少批评,少打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更好实施。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教学实施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小学;教学目标;情境;课程资源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对策的研究,对促进该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出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对策应是每一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教学目标的全面把握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全面把握是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它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向,也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保障。课程教学目标的把握不仅局限于原有的教学目标,传统教学目标的确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教学目标多数以知识掌握为主,教学目标中缺乏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同时关注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重视这几方面目标的有机组合,这种教学目标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更加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要重视多种目标的选择,要把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作为教学目标选择的根本出发点,要避免照搬现成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具体的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力求全面的同时,应尽可能地具有针对性,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以分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二、以生活实践情境的有效创设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是依靠兴趣来参与学习活动。如果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缺乏吸引力、机械呆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也就很难被调动起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不高,这样的教学很难取得教学实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有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以课程资源的挖掘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例,这也给教学资源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教师在开展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联系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的收集不能只是一种简单的资料汇集,教学资源的挖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并且要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进行,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以社会生活的实例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力工具,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挖掘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高效实施。
四、以教学主体性的发挥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以师为本,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核心,学生只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对象,更多的是以灌输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只能够作为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来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学气氛压抑,教学效果欠佳。在现阶段,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这样的状况十分普遍。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教师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改变原有的教学角色,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要放下原有的权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也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教学的更好实施。
五、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倾向于情绪化,他们对外界的感触是相对脆弱且敏感的,教师在教学中在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时学生就会信心百倍,干劲十足。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负面的评价就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有效,在教学中要多使用激励性评价,少用贬损性评价,要多鼓励,多赞扬,少批评,少打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更好实施。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效教学实施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曹晓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