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摄影,尤爱黄山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卢施福之子卢天恭,以及卢施福的忘年之交、安徽省摄影家协会顾问陆开蒂的记忆中,这位痴于钻研摄影的长者是怎样的面貌?2017年9月16日,本刊记者在安徽省合肥市拜访了两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先生。
  《中国摄影》:请问卢先生您对当时父亲的摄影有印象吗?
  卢天恭:自我记事起,我就看着父亲的摄影作品一天天长大,所以对他的摄影创作是有印象的。我们共有兄妹六人,我年纪最小(1949年生)。由于父亲爱好摄影,我们同时代的生活照也留存较多。其中拍摄大哥与二哥的照片,多次获奖,并被美国的博物馆收藏,如今在丽水摄影博物馆里也有他当年拍摄我们的一幅作品。
  《中国摄影》:1956年,卢施福为何会举家从上海迁居安徽?
  卢天恭:当时,安徽方面到上海邀请专家进行支援建设。其中,在医疗卫生领域,医院对专业医生的需求量很大,而我父亲作为上海的知名开业医生,各方面条件都很符合,所以就被邀请赴安徽工作。尽管当时上海的条件比较好,但我感觉他可能喜欢尝试新的挑战,并不留恋富裕的条件,于是他来到了安徽。其实,早在1955年他就到了安徽,还去了佛子岭。这期间,父亲针对安徽的部分大型水利工程拍了很多照片。他在安徽工作一年后,我们全家就都搬到合肥来了(不包括已在东北、北京、上海工作的大哥、大姐和二哥)。
  我们一家刚到安徽的时候,父亲的摄影创作遇到不小的考验。那会儿虽然住在干部疗养院,但没有单独的暗房,只能把餐厅进行隔断。到了夜晚,隔断间的两边都要用布挡起来,他才得以在里面进行暗房操作。操作台,盥洗盆都是他自己设计的,这些物件一直沿用到后来居住的地方,倒也很实用。
  《中国摄影》:您父亲拍你大哥并获奖的作品《顽童》,您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吗?
  卢天恭:具体的拍摄过程我其实并不了解,毕竟那时我尚未出生。不过,我觉得父亲把这类拍摄当成一种“锻炼”,因此喜欢把家人作为拍摄素材。我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在午觉刚睡醒的时候,人尚不清醒,父亲就把我们给弄起来,要求梳洗干净、穿戴整齐,然后开始让我们摆姿供他拍摄。


  《中国摄影》:据说徐悲鸿曾找卢施福先生学习摄影,真有此事?
  卢天恭:关于徐悲鸿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小时候曾经看见过一块牌匾,当时放在我们家顶楼的储藏室里,那块牌子写的是“听雨亭”。于是我询问我的母亲此为何意,她说徐悲鸿先生曾于1930年代来家中找我父亲学习摄影,他也喜欢徐先生的绘画作品,因此他们交往日渐密切。还为此专门在家里搭建了一座大房间,窗户很多,宽敞明亮。于是,这房间成为他和徐先生聚会切磋的固定场所。我家那时候六层楼高,一楼是诊所,二楼是父亲休息的地方,这么一层一层上来,由于屋顶是用铁皮做的,所以下雨的时候就会哗啦啦地响。所以,徐悲鸿先生很幽默地跟我父亲说,这间屋子不如就叫它“听雨亭”吧!之后,徐先生专门题写了牌匾,大概还挂过一段时间,这是我推测的,因为我们发现牌匾时,它已存放在储藏室。
  我父亲曾让徐先生随意作画并悬挂在家中多个地方,留存了不少绘画作品。但是很可惜,当时全家人都没有太在意,一直到举家搬到安徽的时候都没有带来,留在了老屋的储藏室里。等后来时间一长我们再返回查看时,这些画作都慢慢流失了,可能是被人拿出去变卖了。其中,很多作品都有徐先生专门给我父亲的题款。父亲与徐悲鸿等名流的往来,也说明他在1930年代就因摄影享誉上海滩。
  《中国摄影》:关于您父亲与摄影,卢先生还记得哪些细节?
  卢天恭:他基本上夜里很少睡觉,那时候他几乎把整个睡眠时间都安排在暗房里度过。晚上夜一深,等我們大家都入睡,他就钻进暗房了,经常搞到凌晨甚至是第二天早上。有时候我们一早起床了,发现他仍没有从暗房里出来,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因此我也印象较为深刻。当然,这与过去暗房操作复杂、工作效率很低有关,但父亲痴迷于钻研摄影,他的睡眠因此少之又少。
  《中国摄影》:听说陆先生与卢老先生是忘年之交,并对其摄影创作有一定研究,您与他是如何结缘的?
  陆开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与卢天恭是发小。我俩是小学同学,从二年级到四年级,虽然时间不长,但那时候我经常泡在他们家,小学毕业之后也一直有联系。
  卢天恭:还有一点很重要,陆开蒂从小对摄影也特别喜欢并乐于钻研,他每次到我们家几乎都是和我父亲谈论各种关于摄影的话题,所以对于父亲的摄影创作,他比我还要熟悉得多。加上我当时对摄影兴趣不大,所以很少参与他们的聊天。
  《中国摄影》:作为黑白影社的中坚力量,卢施福似乎对彩色摄影也非常感兴趣,还尝试过给黑白照片着色,你们对此了解吗?
  陆开蒂:我认为卢老是受到了当时照相馆的影响。彩色照片过去是这样的:一种是用水彩,另一种是用油彩,但是用水彩存在一个问题,碰到水会慢慢脱掉。水彩上色之前,要把黑白照片染黄,染黄完了以后再用水彩慢慢磨,磨得不好就会把它洗掉。油彩则不一样,油彩完全是用透明的颜色,用小木签卷上棉絮慢慢慢慢地涂,保持的时间也相应比较长。
  卢天恭:他就喜欢用油彩,颜料都是透明的,可能当时用的也是国外产的材料,解放前就开始用这些材料进行彩色照片的制作与尝试。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彩色照片上面涂着油彩,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在1970年代后期着的色,这时候的他已坐在轮椅上,自己不能拍了。他找出之前感觉在暗房里黑白制作效果不理想的片子,再用上色的办法来弥补一些原来的不足。他还喜欢自己题字,字写得非常棒。他通常用绘图笔做签字笔,有的是用烫金的笔来签。那时候他比较慎重,尤其是送给别人的照片,他都要签字,签过后才送给别人。
  父亲对彩色照片很感兴趣,他有段时间专门拍过彩色反转片,他喜欢新鲜、喜欢创新。不过,由于黑白影社的经历,他对黑白影像的研究非常深入和持久,我觉得他一生中的主要兴趣还是黑白摄影,而对于彩色摄影只是试探与向往。   《中国摄影》:关于黄山,那时候不少摄影名家都曾拍过,时至今日,卢施福在所有拍摄黄山的摄影师里面,也属于代表人物。迁居安徽之后,他上黄山的次数明显增多。这除了地理因素,还有什么其他原因?
  卢天恭:父亲迁居安徽之后确实上黄山的次数越来越多。由于早期在上海做职业医生,所以他去黄山的机会其实不多。迁居安徽后,他60岁时,安徽省委宣传部把他调入安徽省文联,担任《安徽画报》社的摄影顾问,并为《安徽画报》社创刊做了一些工作。期间,他有不少机会上黄山拍摄。特别是从1964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他几乎每年都要去黄山至少两次,而且每次在山上呆的时间都比较长。
  陸开蒂:其实,纵观卢老先生的摄影创作经历,他在1949年后就拍风光照片比较多了。1950年代后期转到安徽来之后,他更加充分地利用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尽管那时候为了拍摄黄山风光,从合肥到黄山路途很艰辛,需要从早上五六点坐车直到傍晚五六点才能到达歙县,再从歙县转到汤口,然后坐马车或者乘其他交通工具再上山,条件很差,非常辛苦。1960年代开始,转为专业摄影的卢老先生得以专攻黄山摄影,他不用再处理之前医院的工作,与此同时,黄山的硬件设施也开始得到改善,从一个单纯的风光景点变为安徽省的一个接待单位。




  《中国摄影》:他去黄山拍照的时候,你们兄弟姐妹有没有跟他一起去过吗?
  卢天恭:从来没有。后来到他晚年的时候,70岁那年,他要再次去黄山拍摄,安徽省文联的领导非常照顾他,觉得他年纪大了,总是有一些不放心。于是,安徽省文联派了一名刘姓的工作人员,好像专门从事后勤工作,跟着我父亲一起上黄山,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其他文献
“有图有真相!”从这句流行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摄影的期许。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真相似乎总是与照片如影随行。当人们想要证明自己的所述真实时,常常会拿照片为证。人们很难怀疑照片中看到的,再现真实是摄影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媒介所具有的独特能力。一幅人像照片曾经被认为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容貌、性格和态度,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生活。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持有同样的观点。这似乎是摄影的特有属性决定的。然而,在人们愿
期刊
全球视觉艺术家联盟(CIAGP)理事会10月2日在美国纽约哈佛大学俱乐部召开,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林涛与美国艺术家版权协会(ARS)主席希尔多、英国视觉艺术家协会(DACS)经理克里斯、法国视觉艺术家协会(ADAGP)总干事马瑞莲、西班牙艺术家版权协会(VEGAP)总干事哈维尔、瑞典视觉艺术家协会(BUS)执行董事麦慈林博、日本美术著作权协会(JASPAR)理事长吉泽昭博和澳大利亚视觉艺术家协
期刊
4月29日-5月15日,第三届芒砀山摄影季在河南永城芒砀山旅游区如期举行,本届摄影季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与永城市委宣传部主办,永城市芒砀山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芒砀山旅游总公司承办。5月5日的开幕式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于德水,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赵迎新,《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晋永权,永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期刊
时间:2017.10.12开幕  地点:广东深圳?深圳大学美术馆、深圳万象城等  国际城区影像节由位于深圳的大乾艺术机构发起创立于2014年,是一个以城区的名义发起的、基于“大影像”概念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2016年,国际城区影像节以“我是他者”(Je Est Un Autre)为主题,希望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探讨由这一主题的语法变化延伸出的多重意义。2017年第4届国际城区影像节延续了“我是他者”这
期刊
已经连续举办了12年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于2017年12月2日再度开幕,本届年展的主题为“你的自拍杆”。开幕当日,酝酿已久的连州摄影博物馆也正式开馆,由庄辉、张海儿、阿尔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和巴普蒂斯特·哈比雄(Baptiste Rabichon)的作品组成的4个开馆展与摄影节主题展“你的自拍杆”、3个日本特别展以及诸多个展构成了本届影展的全貌。主题展、特别展和个展至今年1月2日
期刊
今年4月下旬,笔者有幸在浙江嘉兴的影上书房当了几日的“图书管理员”。推开南湖区农翔路805号的院子大门,在一片种满了各种花草植物的尽头矗立着一栋三层欧式建筑便是影上书房摄影图书馆。图书馆是在2016年落成,由嘉兴摄影师、企业家王新妹创办,是国内民间为数不多的专门收藏国内外摄影书籍、影像史料的个人摄影图书馆。  王新妹因为学习的需要对摄影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她发现国内摄影藏家在摄影书收藏这块很少人
期刊
“TOP20·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已经成为推出中国当代摄影新人的最重要平台之一,它的影响力不仅来自于历届入选者对摄影的探索,同时也来自于这个平台所倡导的对摄影的理性思考。  围绕每一届摄影展展开的有关当代摄影的研讨成为新锐展先锋气质的内在支撑,“TOP20·2017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交流论坛于12月8日下午举行。论坛由两个环节组成,一是“TOP20·2017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评委嘉宾的演讲,二
期刊
2018年 4月13日,本刊特约记者何昆霖在美国赫德兰艺术中心(Headlands Center for the Arts)采访了特雷弗·佩格伦,希望借此次访谈批判性地了解他的创作涉及的话题,如形式主义与政治艺术上美学自主性的冲突,特雷弗作为白人男艺术家面对女性和少数主义摄影的态度,以及近期为何将创作方向转变为技术与人工智能等。  何:我发现你喜欢在创作中反复运用几种母题。你很爱讨论秘密(serc
期刊
2018年夏季,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私人火箭公司Space X将会发射一枚型號为Falcon9的火箭。这枚火箭搭载的既不是军用卫星,也不是航空研究项目设备,而是一件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由一种极为轻薄的聚酯薄膜制成,这种材料能够在太空中有效地把太阳光线反射到地面,它被放置在一枚方形的卫星中。当火箭进入近地轨道的高度,大约离地575公里时,压缩的薄膜将会完全展开,生成一枚长条水晶形状的
期刊
正当摄影术发明即将进入第170周年之际,由国际摄影艺术经销商协会(AIPAD)主办的第38届纽约摄影展销会于2018年4月5日至8日在第94号码头举行。笔者带着期待和好奇的心情前往参观,希望不仅能看到摄影史上一些精彩和稀有之作,而且能发现一些尚不知晓的作品以及年轻新秀的实验性作品,以便重温摄影史并探寻摄影现状和趋势。  首先,笔者发现,尽管今年有不少新的画廊首次参展,包括中国三影堂+3画廊,以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