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高中生认为现在生活单调,写作文时素材陈旧、单调,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写作文就犯愁,即使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新鲜的素材,结果往往词不达意,作文成了无病呻吟。针对此种现象,本文将以作文题“回家”为示例,从立意和选材两个角度谈一谈推陈出新的具体做法。
一、立意角度——旧题新意:分析文题,发散思维
初见文题“回家”,很多学生会迅速想到写自己放假回乡下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老家老屋,写自己与父母吵架离家后回家,旅游后回家,写在外打拼多年后的打工者回家,诸如此类,内容单一,立意肤浅,与高中学生的思想层面相差甚远。
只有仔细解剖文题,发散思维,才能想出新颖的立意。如,何人回?什么家?何时回?家在哪?为何回或离家?什么人会离家?尤其要注意思维的逆向。综合考虑后,可以有如下立意:(1)刑满释放者“回家”,网迷“回家”,语意双关;(2)空巢老人盼归;(3)落叶归根,老人的故土情结;(4)老家能否依旧,故居能否长存?乡村文化能否不被侵蚀?(5)三峡移民回家,只要在祖国和政府的怀抱里,哪里不是家呢?(6)地震毁了家园,吞噬了亲人,如何回家?(7)游子归故国;(8)全国人民都在呼唤你,赶紧回家吧,MH370;(9)留守孩子盼父母归来;(10)被囚宠物盼回家;(11)春运打工者难以回家,父母到城里相聚: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二、材料角度——旧材新貌
现今学生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生活单调、阅历缺乏是事实,那么如何能引导学生将陈旧的材料写出生气、写出新意,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且将学生常写的内容列举出来:
材料:放假回老家;途中忆童年趣事,顿生惆怅;途中看家乡巨变,感慨万千;到家吃可口饭菜,贵宾礼节;不舍离开。
下面试将材料与佳作作比,寻找推陈出新的蹊径。
示例:回家——
我想回家。
也许会是一个飘着丝丝细雨的日子,我想在这个时候回家。
我会穿着格子的雪纺小衬衫,着一身蓝墨色的背带裤,背着小肩包,里面躺着几件简单的换洗衣裳。想到要回家了,整个人都感觉轻松起来。耳朵里猫着乳白色的耳机,我静静地呆在路边的站台处,等候着,某路的公交车,等它来,接我回家。
天色一下子昏暗了,也许是云捂了太阳的脸,接着就是游走下来的霏霏雨丝,清清凉凉的好像是小孩子在亲吻我的脸。顽皮地弄了我一脸的口水。一路上看着不断向身后退去的景象,我会不忍心将车窗关上。
地道的方言满载乡情,将我游离的神思拉回来。下了车。
一脚踏上那个我无比熟悉却又恍如隔世的土地,感到一瞬间的失重,空气挤进我的肺腔,也揉出了我的眼泪。深深吸入一口气,将所有日思夜想的都烙进我的身体,不再经历分离。
雨变得稠密,藏进我的发丝,落进我的领口,我要微笑着接受这般神圣的洗礼。
雨停了,天晴了。我会穿过稻田,它必定金黄饱满,我会看见袅袅升起的炊烟,闻到糯米饭的香气,听到村里的狗吠声。猫咪慵懒地躺在门前的台阶上,半眯着水蓝的眼睛,太阳暖暖的光辉照在它的身上。轻轻推开院门,小鸡小鸭,房里依稀传来说话声。我会猫着腰,踱到窗边,没大没小的叫一声爷爷或奶奶的大名,爷爷奶奶会停下手头的活计,悠悠传来“哪个啊?”的乡音。奶奶坐在西房的缝纫机旁,唤沙发上看报纸的爷爷望一望,爷爷摘下老花镜,推开堂屋的大门,我会悄悄躲起来,爷爷见没人,回屋后就抱怨奶奶耳朵听不真切,然后我会突然跳出,老人们会吃惊又高兴,杀鸡杀鱼,为我忙活饭菜。
傍晚站在田埂上,天边的夕阳余晖像浸染了鲜血,四溢渲染,烧红了半边天,远方那一排树,枝枝枒枒那一个个鸟窝,融进余晖里,就像快乐的音符挂着。稻草的香味夹杂着泥土的清香,在暮色中不断发酵,酿成治愈我烦躁不安的内心的灵药……
而我现在却身在课堂,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比较材料和示例后会发现示例的优点如下:1.写当下:此时所见所闻所感;2.写典型:乡村典型景色(稻田、炊烟、猫狗、鸡鸭、小院、田埂等);3.农村生活场景(安闲自在);抒真情:乡情、亲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祖孙情);4.明主旨:家能消除我内心的烦躁不安,是我心情烦闷的定心丸。而材料一则想面面俱到,最终却一面未到,如此得不偿失的做法实在不可取。由此得出启示:写作立意是根本,重点要突出,典型要选好。
综上所述,在写作时,如果没有新的立意,就一定要发散思维,扣题多问为什么;如果没有新的材料,也可以努力地加工、润色自己的文章,紧扣立意,突出重点,选取典型;切割事件,放慢镜头,设置起伏;设置触发点,真实、自然地叙事;合理想象,丰富内容,让陈旧的材料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以此提升自己写作的水平。做到其中一点,即可为文章增色,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以上几点,效果当然会更佳。
一、立意角度——旧题新意:分析文题,发散思维
初见文题“回家”,很多学生会迅速想到写自己放假回乡下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老家老屋,写自己与父母吵架离家后回家,旅游后回家,写在外打拼多年后的打工者回家,诸如此类,内容单一,立意肤浅,与高中学生的思想层面相差甚远。
只有仔细解剖文题,发散思维,才能想出新颖的立意。如,何人回?什么家?何时回?家在哪?为何回或离家?什么人会离家?尤其要注意思维的逆向。综合考虑后,可以有如下立意:(1)刑满释放者“回家”,网迷“回家”,语意双关;(2)空巢老人盼归;(3)落叶归根,老人的故土情结;(4)老家能否依旧,故居能否长存?乡村文化能否不被侵蚀?(5)三峡移民回家,只要在祖国和政府的怀抱里,哪里不是家呢?(6)地震毁了家园,吞噬了亲人,如何回家?(7)游子归故国;(8)全国人民都在呼唤你,赶紧回家吧,MH370;(9)留守孩子盼父母归来;(10)被囚宠物盼回家;(11)春运打工者难以回家,父母到城里相聚: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二、材料角度——旧材新貌
现今学生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生活单调、阅历缺乏是事实,那么如何能引导学生将陈旧的材料写出生气、写出新意,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且将学生常写的内容列举出来:
材料:放假回老家;途中忆童年趣事,顿生惆怅;途中看家乡巨变,感慨万千;到家吃可口饭菜,贵宾礼节;不舍离开。
下面试将材料与佳作作比,寻找推陈出新的蹊径。
示例:回家——
我想回家。
也许会是一个飘着丝丝细雨的日子,我想在这个时候回家。
我会穿着格子的雪纺小衬衫,着一身蓝墨色的背带裤,背着小肩包,里面躺着几件简单的换洗衣裳。想到要回家了,整个人都感觉轻松起来。耳朵里猫着乳白色的耳机,我静静地呆在路边的站台处,等候着,某路的公交车,等它来,接我回家。
天色一下子昏暗了,也许是云捂了太阳的脸,接着就是游走下来的霏霏雨丝,清清凉凉的好像是小孩子在亲吻我的脸。顽皮地弄了我一脸的口水。一路上看着不断向身后退去的景象,我会不忍心将车窗关上。
地道的方言满载乡情,将我游离的神思拉回来。下了车。
一脚踏上那个我无比熟悉却又恍如隔世的土地,感到一瞬间的失重,空气挤进我的肺腔,也揉出了我的眼泪。深深吸入一口气,将所有日思夜想的都烙进我的身体,不再经历分离。
雨变得稠密,藏进我的发丝,落进我的领口,我要微笑着接受这般神圣的洗礼。
雨停了,天晴了。我会穿过稻田,它必定金黄饱满,我会看见袅袅升起的炊烟,闻到糯米饭的香气,听到村里的狗吠声。猫咪慵懒地躺在门前的台阶上,半眯着水蓝的眼睛,太阳暖暖的光辉照在它的身上。轻轻推开院门,小鸡小鸭,房里依稀传来说话声。我会猫着腰,踱到窗边,没大没小的叫一声爷爷或奶奶的大名,爷爷奶奶会停下手头的活计,悠悠传来“哪个啊?”的乡音。奶奶坐在西房的缝纫机旁,唤沙发上看报纸的爷爷望一望,爷爷摘下老花镜,推开堂屋的大门,我会悄悄躲起来,爷爷见没人,回屋后就抱怨奶奶耳朵听不真切,然后我会突然跳出,老人们会吃惊又高兴,杀鸡杀鱼,为我忙活饭菜。
傍晚站在田埂上,天边的夕阳余晖像浸染了鲜血,四溢渲染,烧红了半边天,远方那一排树,枝枝枒枒那一个个鸟窝,融进余晖里,就像快乐的音符挂着。稻草的香味夹杂着泥土的清香,在暮色中不断发酵,酿成治愈我烦躁不安的内心的灵药……
而我现在却身在课堂,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比较材料和示例后会发现示例的优点如下:1.写当下:此时所见所闻所感;2.写典型:乡村典型景色(稻田、炊烟、猫狗、鸡鸭、小院、田埂等);3.农村生活场景(安闲自在);抒真情:乡情、亲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祖孙情);4.明主旨:家能消除我内心的烦躁不安,是我心情烦闷的定心丸。而材料一则想面面俱到,最终却一面未到,如此得不偿失的做法实在不可取。由此得出启示:写作立意是根本,重点要突出,典型要选好。
综上所述,在写作时,如果没有新的立意,就一定要发散思维,扣题多问为什么;如果没有新的材料,也可以努力地加工、润色自己的文章,紧扣立意,突出重点,选取典型;切割事件,放慢镜头,设置起伏;设置触发点,真实、自然地叙事;合理想象,丰富内容,让陈旧的材料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以此提升自己写作的水平。做到其中一点,即可为文章增色,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以上几点,效果当然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