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巧加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高中生认为现在生活单调,写作文时素材陈旧、单调,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一写作文就犯愁,即使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新鲜的素材,结果往往词不达意,作文成了无病呻吟。针对此种现象,本文将以作文题“回家”为示例,从立意和选材两个角度谈一谈推陈出新的具体做法。
  一、立意角度——旧题新意:分析文题,发散思维
  初见文题“回家”,很多学生会迅速想到写自己放假回乡下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老家老屋,写自己与父母吵架离家后回家,旅游后回家,写在外打拼多年后的打工者回家,诸如此类,内容单一,立意肤浅,与高中学生的思想层面相差甚远。
  只有仔细解剖文题,发散思维,才能想出新颖的立意。如,何人回?什么家?何时回?家在哪?为何回或离家?什么人会离家?尤其要注意思维的逆向。综合考虑后,可以有如下立意:(1)刑满释放者“回家”,网迷“回家”,语意双关;(2)空巢老人盼归;(3)落叶归根,老人的故土情结;(4)老家能否依旧,故居能否长存?乡村文化能否不被侵蚀?(5)三峡移民回家,只要在祖国和政府的怀抱里,哪里不是家呢?(6)地震毁了家园,吞噬了亲人,如何回家?(7)游子归故国;(8)全国人民都在呼唤你,赶紧回家吧,MH370;(9)留守孩子盼父母归来;(10)被囚宠物盼回家;(11)春运打工者难以回家,父母到城里相聚:亲人在的地方就是家。
  二、材料角度——旧材新貌
  现今学生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生活单调、阅历缺乏是事实,那么如何能引导学生将陈旧的材料写出生气、写出新意,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且将学生常写的内容列举出来:
  材料:放假回老家;途中忆童年趣事,顿生惆怅;途中看家乡巨变,感慨万千;到家吃可口饭菜,贵宾礼节;不舍离开。
  下面试将材料与佳作作比,寻找推陈出新的蹊径。
  示例:回家——
  我想回家。
  也许会是一个飘着丝丝细雨的日子,我想在这个时候回家。
  我会穿着格子的雪纺小衬衫,着一身蓝墨色的背带裤,背着小肩包,里面躺着几件简单的换洗衣裳。想到要回家了,整个人都感觉轻松起来。耳朵里猫着乳白色的耳机,我静静地呆在路边的站台处,等候着,某路的公交车,等它来,接我回家。
  天色一下子昏暗了,也许是云捂了太阳的脸,接着就是游走下来的霏霏雨丝,清清凉凉的好像是小孩子在亲吻我的脸。顽皮地弄了我一脸的口水。一路上看着不断向身后退去的景象,我会不忍心将车窗关上。
  地道的方言满载乡情,将我游离的神思拉回来。下了车。
  一脚踏上那个我无比熟悉却又恍如隔世的土地,感到一瞬间的失重,空气挤进我的肺腔,也揉出了我的眼泪。深深吸入一口气,将所有日思夜想的都烙进我的身体,不再经历分离。
  雨变得稠密,藏进我的发丝,落进我的领口,我要微笑着接受这般神圣的洗礼。
  雨停了,天晴了。我会穿过稻田,它必定金黄饱满,我会看见袅袅升起的炊烟,闻到糯米饭的香气,听到村里的狗吠声。猫咪慵懒地躺在门前的台阶上,半眯着水蓝的眼睛,太阳暖暖的光辉照在它的身上。轻轻推开院门,小鸡小鸭,房里依稀传来说话声。我会猫着腰,踱到窗边,没大没小的叫一声爷爷或奶奶的大名,爷爷奶奶会停下手头的活计,悠悠传来“哪个啊?”的乡音。奶奶坐在西房的缝纫机旁,唤沙发上看报纸的爷爷望一望,爷爷摘下老花镜,推开堂屋的大门,我会悄悄躲起来,爷爷见没人,回屋后就抱怨奶奶耳朵听不真切,然后我会突然跳出,老人们会吃惊又高兴,杀鸡杀鱼,为我忙活饭菜。
  傍晚站在田埂上,天边的夕阳余晖像浸染了鲜血,四溢渲染,烧红了半边天,远方那一排树,枝枝枒枒那一个个鸟窝,融进余晖里,就像快乐的音符挂着。稻草的香味夹杂着泥土的清香,在暮色中不断发酵,酿成治愈我烦躁不安的内心的灵药……
  而我现在却身在课堂,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比较材料和示例后会发现示例的优点如下:1.写当下:此时所见所闻所感;2.写典型:乡村典型景色(稻田、炊烟、猫狗、鸡鸭、小院、田埂等);3.农村生活场景(安闲自在);抒真情:乡情、亲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祖孙情);4.明主旨:家能消除我内心的烦躁不安,是我心情烦闷的定心丸。而材料一则想面面俱到,最终却一面未到,如此得不偿失的做法实在不可取。由此得出启示:写作立意是根本,重点要突出,典型要选好。
  综上所述,在写作时,如果没有新的立意,就一定要发散思维,扣题多问为什么;如果没有新的材料,也可以努力地加工、润色自己的文章,紧扣立意,突出重点,选取典型;切割事件,放慢镜头,设置起伏;设置触发点,真实、自然地叙事;合理想象,丰富内容,让陈旧的材料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以此提升自己写作的水平。做到其中一点,即可为文章增色,在实际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以上几点,效果当然会更佳。
其他文献
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新课程理念,现在的课程设计要求有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研讨,最后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指导。  但是,即便是同样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达成效果却完全不一样,这归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包括教师的人格魅力,学习文本的文体特点,授课内容的难度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注重了学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反
期刊
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练笔两者有机统一,才能达到“神”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小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那么是否每篇课文都安排课堂练笔呢?当然不是,小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因此不能为练而练,关键是在于结合文本找到课内小练笔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一顿名副其实的“大餐”,它“味道十足,营养丰富”,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的人文性,致使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出现了语文课的“营养失衡,消化不良”的普遍现象,叫人痛心,令人担忧。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绽放光彩,迸发火花,使其成为学生向往的精神乐园?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学生才能尽情享用,怡情养性,全
期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这些古典诗词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是我国古典文化艺术遗产的精华。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语文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着社会文明的精髓,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
期刊
2016年高考将有更多的省份纳入全国统一命题,高考语文的这一改革,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也引起高三师生及学生家长的恐慌。对付恐慌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研究近五年高考试卷,准确把握命题方向,顺应变化,科学备考。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高考考试改革正在不断推进,命题权由不统到统的原因很多,但也是趋势使然。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高考考试命题要有利于推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近五年来的命题的确变化较大,“变”是进
期刊
《课程标准》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作为一名低段语文老师,如何抓住孩子好动,识字量少,表现欲强,想象丰富等这些特点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减少唱读、拖音,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用朗朗书声表达童真,童趣。前几天听学校一位老师上《小熊住山洞》,第二天我也上了《小熊住山洞》对这篇阅读课文有一些反思
期刊
色彩明丽的插图,浅显易懂的故事及富有童趣的练习,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初入学的儿童,让他们爱不释手,一遍遍翻阅,一行行认读。教材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只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地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实践,才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一、经历阅读过程,感受文本信息  一年级学生在未进学校时.他们的语言运用主要表现为口头语言
期刊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要使议论文论证深刻有力,需要充实的论据。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发展等级”中就有“论据充实”的要求。论据的选用反映出考生知识面的宽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篇议论文的质量。  一、论据选择  (一)选择论据必须贴切  在议论文写作中,在选择论据时,首先考虑的是我们所选择的论据是否贴切。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必须“贴近”话题或论
期刊
中学生怕作文,农村学生更怕写作文,不少教师认为农村学生的生活范围、阅历、经验均有限,课外阅读又几乎是零,可以用于作文的有价值的素材相对贫乏,所以作文很难写好。其实农村学生并不缺少写作的素材,只是缺少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一、平时要求和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或周记,为作文积累充足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
期刊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减轻教师负担最为重要的途径,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孔子主张在自学的基础上施教,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说:“教就是为了达到将来的不需要教,要求达到疑难自决,是非自辩,斗争自奋,高精自探的境界。”叶老几十年身体力行,为我们语文教师树立了典范。  一、自学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成功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