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写意美学的新拓展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20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音乐剧《三峡石》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散文化的诗化结构、浪漫的舞台写意美学以及歌、舞、剧三者的水乳交融构成了该剧的主要艺术特色。
  【关键词】 音乐剧;《三峡石》;诗化结构;舞台写意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识码]A
  在雄伟壮观的三峡工程建设背后,发生了无数与之息息相关动人的故事,由此而产生的三峡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也备受政府和民众的关注。由湖北省歌舞剧院创作排演的音乐剧《三峡石》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不仅尽显了艺术的张力,为我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还通过音乐剧歌颂了巍巍三峡所孕育的无私奉献的伟大人文精神,使得音乐剧更具思想内涵,令人不断回味。
  音乐剧《三峡石》创作始于2003年初,主创人员在“直面三峡工程、表现建设者、讴歌时代精神、注重地方特色”的指导思想下,多次深入三峡工程,收集到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反复锤炼剧本,三易其稿。2006年3月音乐剧进行了首场演出,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赢得了观众和专家们一致的赞誉,荣获了湖北省第八届音乐舞蹈类楚天文华剧目奖。同年11月,更是荣获了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在音乐剧类中排名第一。至今该剧仍然活跃在国内外音乐剧舞台上,给观众艺术与美的享受。
  音乐剧《三峡石》的成功,离不开音乐剧这种风靡海外的艺术品种所带来的魅力,也离不开三峡这个如此宏伟浩大的工程所带来的影响力。音乐剧的通俗性表现了三峡工程中的人情和人性,剧中的宏大场面表现了三峡工程的壮观场面,音乐剧强烈的现代风貌更是表现了三峡工程所体现的伟大时代精神。而该剧散文化的诗化结构、浪漫的舞台写意美学以及歌、舞、剧三者的水乳交融构成了它主要的艺术特色。
  一、抒情散文化的诗化结构
  《三峡石》一个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抒情散文化的诗化结构。在该剧中对于这种结构的运用指的是音乐剧的编排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顺序,随着人物的心理时间变化来建构音乐剧作品。这种编排手法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力求以心系人、以心系事,在心灵的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在《三峡石》中,随着老水利专家罗磊的主观意识流动,演化成为了音乐剧的结构框架支柱,并运用诗化的结构来组织,这是音乐剧《三峡石》独具魅力之处。
  此剧的宏观结构是围绕着一位长年献身于三峡事业的老水利专家罗磊展开的。它以罗磊为全剧的主人公,以他的遭遇以及情感思想变化的唱段为贯穿线索,以主人公的所思、所虑、所忆、所叹的心理过程为主要依据,以揭示主人公对三峡工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心思想。剧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主人公的女儿、妻子、得意门生;剧中重要的音乐片段,如表现出嫁时的哭嫁歌;表现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每日工作所在的建设场地时响起的口哨声和旋律;音乐剧的主题曲《三峡石》等等,这些都被当作主人公意识流动的外化而纳入本剧的艺术结构之中,并为音乐剧的呈现渲染了情感基调。由于剧中不以时间叙述为主要叙述依据,并未遵循常规的叙述结构,而以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叙述依据,大胆地创新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音乐剧。
  在这个随着主人公罗磊的意识流动展衍而成的诗化结构中,戏剧原则被淡化了——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元素则退居到次要地位,这些要素只是作为全剧的背景来处理。这样,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得到了突出,音乐剧的抒情性得到了加强,抒情散文诗化原则被强烈地凸显出来,全剧始终围绕主人公罗磊的遭遇和心理过程进行,以抒咏这位“老水利”的“三峡”情愫,揭示其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种抒情散文诗化的戏剧结构在我国的音乐剧创作中实属独到。从剧场效果来看,它对展现主人公罗磊的内心体验,揭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塑造他的崇高形象等方面,给人以崭新的审美体验,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充满浪漫诗情的舞台写意
  《三峡石》的成功不仅表现为因广泛采用抒情散文化的诗化结构而形成的奇思巧构,而且也表现为舞台呈现上的美学创新。
  音乐剧《三峡石》在美学上以写实的手法和写意的手法相结合,运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主人公罗磊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运用浪漫主义大写意的手法来赞颂为了三峡工程而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一思想主题。这两种写法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音乐剧《三峡石》。
  写实美学和写意美学,虽然两者呈现方式不同,但是两者并无高下之别。基于写实美学的创作,我们了解了音乐剧的基本剧情,看到了音乐剧的强烈戏剧性对比与冲突,例如主人公罗磊的三峡事业与其家庭构成了音乐剧的一对最主要矛盾冲突,贯穿了音乐剧的始终,为了突显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创编者大量使用了写实美学来呈现。剧中主人公罗磊面对自己得意门生与其女儿的爱情时,既不忍让自己女儿遭遇两地分居的婚姻,又不忍阻挠年轻人的情感,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出现,一方面通俗地呈现了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命运,让我们能直接进入到音乐剧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感受他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这些矛盾冲突紧紧抓住了我们观众的心,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三峡工程背后的故事。
  而在写意美学的呈现方式下,一方面使得浪漫主义气息扑鼻而来。这种呈现方式不但体现在诗化结构中,而且也渗透在舞台呈现中。例如,在音乐上始终洋溢着的具有土家族民歌的旋律,通过旋律的衬托层层剥现罗磊的各个精神侧面,展现他的内心真实和情感真实;大量的舞蹈段落和舞蹈场面,不论它们是作为主人公罗磊心理体验的物化还是作为渲染气氛、切割和组合场面或者作为群体形象出现,写意功能仍然是其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功能。在舞台美术和布景中,图案化和工艺美术化的风格,以及人物造型、服装上采用民族元素的运用,这些都把虚拟性、象征性作为自身美学的基点。这种写意美学的呈现方式为音乐剧带上了新时期所独有的当代性质和时代特色,同时通过歌、舞、场景的渲染,使得音乐剧自始至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情。在写意美学的呈现方式下,另一方面也使得音乐剧的主题思想更加得到彰显。主人公罗磊为了三峡工程而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即使他人无法理解,但是三峡理解他,三峡工程的建设者理解他,因为三峡工程要离开的移民也理解他。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正是音乐剧思想的高度提炼。音乐剧中对主人公的塑造,他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的品质和由此升华出来的巍巍三峡人文精神正是音乐剧的灵魂之所在,也正是这种精神的贯穿使得音乐剧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三、综合艺术的水乳交融
  音乐剧本身是集音乐、戏剧、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三峡石》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舞台表演为我们讲述了三峡工程背后一段感人的故事,歌颂了以主人公罗磊的无私奉献精神所代表的三峡人文精神和内涵。
  首先音乐剧本身是基于一定的剧本而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三峡石》这部音乐剧是围绕着一位抛家弃口,长年献身三峡事业,其妻与之离异的老水利专家罗磊展开。面对偶然相遇的亲生女儿,他愧疚于自己未对家庭和亲人尽到责任而不敢相认;面对自己的得意门生与女儿的爱情,他害怕自己女儿又遭遇长期两地分居的婚姻,忍痛违心地阻挠年轻人的情感;他消除了工地上大学生程果和严竞之间的误会,令有情人终成眷属;他让在洪水中失散了亲人的严竞和桠妹互认了兄妹;让建设者和移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些情节紧紧围绕着音乐剧的主题思想展开,形成了一幕幕精彩的戏剧。
  与戏剧成分相比,音乐(包括声乐和交响乐两部分)在音乐剧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是该剧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全剧以交响乐队作为伴奏,突出极具现代感的配器方式,音乐吸收了土家山歌的旋律——如哭嫁歌,地方特色与时尚风情巧妙地交替出现,音乐衬托着戏剧,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抓住人心。在演唱上,摒弃了一贯单一的美声或者民族唱法,向通俗演唱上靠拢,使得音乐剧更加通俗易懂、歌词内容直指人心,也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形成了音乐剧新的演唱风格,女主角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汪金媛用美声与通俗相结合的新颖唱法和男主角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卢向荣浑厚的男中音更是感染了观众。主题曲《三峡石》则用独唱、合唱、轮唱多种形式呈现了“一生只做一次梦”的主题,集中表现了主人公情系三峡的情怀。
  在《三峡石》中,舞蹈的作用也不容低估。实际上,不论是独舞、双人舞、领舞还是群舞,也不论是穿插性、色彩性的舞蹈还是抒情性、戏剧性的舞蹈,它们都是本剧的有机构成,都是其艺术特色的一个不可取代的部分。在舞蹈动作上,剧中借鉴了不少有关土家民俗文化内容,例如跳丧舞、摆手舞等等,这与音乐上的土家山歌旋律以及服饰上民族元素的使用交相辉映。令人印象颇深的是,在表现建设场景时用工地上常见的哨声搭配着雄浑、动感的旋律,以及舞蹈上加入的团体操动作,音乐与舞蹈相互映衬,听觉与视觉交互作用,立体地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面,形象而生动地勾勒出音乐剧所发生的背景。在这里,音乐剧将歌、舞、剧有机地融为一体,显示出音乐剧艺术综合美感的巨大魅力,这也正是音乐剧区别于其它艺术品种而独具魅力之所在。
  “音乐剧是舶来品,我们想做成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的作品,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该剧总导演梅昌胜说。艺术贵在创新,作为外来艺术品种的音乐剧,如何做到“洋为中用”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音乐剧《三峡石》无疑为我们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作者简介:刘进清,艺术学博士,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 2010年伊始,由BBC制作推出的系列迷你剧《神探夏洛克》,在尊重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巧妙地将故事背景从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搬到21世纪繁华热闹的伦敦。精巧的叙事与电影化的影像是该剧在美剧的全面围剿中脱颖而出并迅速抢占全球文化高地之关键,个中意味值得探究。  【关键词】 《神探夏洛克》;悬念;影像语言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英剧《神探夏洛克》(Sherlock)改编自
期刊
【摘要】 《老友记》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也最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剧之一,它开播至今二十年依旧是情景喜剧创作的典范。《老友记》的喜剧性不仅仅表现在依靠各种幽默手段引人发笑,更在于其幽默表象下所折射出的生活意味,尤其是它对人性之善的歌颂,对亲情、爱情、友情之忠诚的表现,以及对自由平等精神的追求,激励和感动了无数观众,值得中国情景类电视剧借鉴学习。  【关键词】 《老友记》;情景喜剧;丰富意味  [中图分类号
期刊
薛行彪 1944年生于福建福清,196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1979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进修班。曾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福建省画院常务副院长、福建省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福建省美协副主席。现为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画院名誉院长、福建省造型艺术产业协会会长。近年来长居武夷山画室创作。2014年5月23—28日
期刊
【摘要】 我国戏剧研究界(尤其是戏曲研究界)向来重考据、轻义理,这对于养成严谨精细、诚朴踏实的学风是有好处的,但不利于基础理论建设。反思国内戏剧研究背后的观念与方法,有三个层次的问题需要厘清:一是学术研究中“求真”与“求实”的关系问题,二是艺术研究区别于科学研究的特殊性问题,三是戏剧研究区别于一般艺术研究的特殊性问题。戏剧研究除了要把握好“求真”与“求实”的平衡,还需注意到艺术是“第二自然”、戏剧
期刊
【摘要】 电影《归来》通过沸腾年代的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生离死别演绎了一段旷世奇恋,歌颂了他们对美好人性的坚守、对纯美爱情的追求。这部电影,表现了导演张艺谋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 《归来》;反思;爱情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他们并不希望导演张艺谋去执导商业大片,而是期待他执导他最擅长的文艺片,拍出像《红高粱》、《秋菊打
期刊
【摘要】 本文以绘画中的“写生”为话题,结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当下的中国油画创作为背景,探讨“写生”这个基本概念在表现物象形神气韵上的意义和可贵之处,试图寻找中国油画更多地可能性。  【关键词】 写生;形神;可贵性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绕不开的传统美学命题  64岁的齐白石在题画《雏鸡小鱼》上这样写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
期刊
【摘要】 本文在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基础上,阐述构成翁开恩绘画艺术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动因,以及他对中国优秀传统人物画的继承和探索,并对其部分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更具体地窥探福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整体风貌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 人物画;莆仙画派;乡土情结;笔墨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人物画溯源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种之一,中国人物画
期刊
【摘要】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左右》选择了一个特殊而精巧的个体叙事,尝试将西方的现代性伦理观念导入到中国传统的伦理语境中。对观众而言,这是一次挑战性的思维碰撞和观念考验,但这种碰撞和考验,或许能够达到一种现代性伦理观念的启蒙。影片在人物的身份、关系以及叙事节奏的把握方面颇有意味,借此传达出导演的叙事伦理观念,这是在面对新的伦理情境之下所需要建构的人生模式的一种探询。  【关键词】 叙事伦理;语境;张
期刊
【摘要】 金基德中期的电影作品以其完美平衡的静态构图及富有哲思的诗性意象,达到了极高的艺术美学高度,成为艺术电影之林一面崭新的旗帜。站在艺术美学的视角上观察,金基德电影中的静态构图在极致唯美中创造出非凡的影像奇观;电影中的诗性意象则在“意”与“象”的辩证统一中走向情景交融的境界。此外,金基德电影画与诗的统一,在内容上营造出哀而不伤的悲剧意味,在形式上契合了形简意丰的艺术美学要求。  【关键词】 金
期刊
导语:2013年10月4日,携带一本《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笔者从阳光寂静的小岛厦门飞向晚秋尚未冻结的华沙平原。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笔者此行最重要的目的。作为一名华沙大学的交换生,笔者每天穿越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片场——科学文化宫的地下通道、克拉科夫大街的圣十字教堂以及耸立哥白尼雕像的波兰科学院。推开华大古老教学楼厚重的大铁门,听从来不微笑的Miroslaw Jelonkiewicz 教授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