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象的设置浅谈青春电影主题表达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an0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11年台湾青春题材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上映之后,中国大陆也掀起了青春片创造的热潮,比如《致青春》《小时代》《同桌的你》《七月与安生》等,这些影片虽然都以青春故事为题材,但是,艺术水准却良莠不齐。这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应该是2016年9月上映的影片《七月与安生》。这部影片在主题表达、叙事模式与物象设置方面都与日本电影《情书》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七月与安生》在片尾时也特地致敬了《情书》导演——岩井俊二。青春电影中总是存在一些模式化的物象设置,故此文试从两者在影片物象的设置上分析青春电影主题的表达,以此总结出东方的青春爱情题材电影普遍蕴藏的主题。
  关键词:主题;物象;爱情;回忆;成长
  日本电影《情书》是由岩井俊二编导的日本纯爱电影,讲述一段尘封多年的纯爱单恋。而《七月与安生》一片则同样叙述三个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最终以“七月”与“安生”互换人生为结局,展现了一段多彩绚丽、爱恨交织的青春故事。虽然两片各自的基调不太相同,但其表现的主题却极具相似性,这与两者的题材——青春爱情是分不开的,而两者在彰显这些主题时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一些合适的物象来体现,有些甚至是符号化性质的。
  青春电影作为电影类型中的一种,其讲述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相似之处,继而也会有一些相对固定的主题,本文试从青春电影中总结出一些其固定的主题表达,并以电影《情书》和《七月与安生》为例。
  一、青春电影的物象设置
  电影物象是指电影中除演员以外,所有可视物质形象的总和及其蕴涵其中的意蕴,承载着写意与写实双重意义的传达与蕴藉,其具有比道具更为宽广的内涵与外延。对物象的解读是电影欣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青春题材电影更是如此,需要导演对物象精心设计,才能制作出一部优秀精致的青春电影。
  物象的定义范围比道具更为宽广,反言之道具囊括在物象之中,道具的功能性作用,同样适用于物象。电影中的物象根据其作用不同,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叙事物象和非叙事物象,参与叙事的物象称之为叙事物象,某些物象在电影叙事中起到了重要的线索作用,对电影的叙事起到了联结的作用,比如电影《七月与安生》中苏家明送给安生的玉佩,就对影片的故事起了重要的叙事作用;而某些物象并不会参与叙事,将这一类物象移除,电影故事的完整性不会被破坏,但这并不以为这这一类物象是可有可无的,它起到表达某些情绪,提升电影中的仪式感的作用,例如电影《情书》中那只被冰封在雪地的蜻蜓,它并没有参与叙事,但是导演以此诗意化的表达了女藤井树父亲的死亡,就如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一般,电影物象也有“修辞”作用。
  正因为电影中的物象运用是有其内在的意蕴和作用的,因此物象的解读也是电影解读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电影作品要注重电影物象的运用,以此到达衬托电影人物、电影叙事的作用,最终以更好地达到表现电影主题的作用。青春题材影片《情书》与《七月与安生》的物象设置就体现了这一点,下文将结合这两部影片,具体论述青春电影物象的设置与主题的相关性。
  二、青春电影的物象设置与主题相关性
  青春电影存在相似的主题表达,相似的叙事模式,那么必然导致其他方面的相似性,比如电影中总是存在一些模式化的物象设置下文将以电影《情书》和《七月与安生》为例,从物象设置角度出发谈论青春电影的主题表达。
  (一)爱情:青春绕不开的话题
  既然是青春题材影片,那么爱情大概是必然要呈现的主题之一吧。无论是《情书》还是《七月与安生》,爱情都是作为主体成分去讲述,如果这两个故事中的爱情部分被抽离出来,那么这两部电影将变成空壳,可见爱情在这一题材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1.《情书》——信、白色窗帘、灯泡
  《情书》讲述了渡边博子、男女藤井树之间的爱情,有渡边博子对已逝恋人男树的眷恋之爱,也有男树国中期间对女树青涩的暗恋之爱,更有女树追忆少年男树收获的遗失之爱,虽然因为男树的死亡,三人从未置于同一时空下,但这份爱情却毫不微弱,具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这也正是《情书》的魅力所在,是人类情感的魅力所在。
  电影《情书》设置不少恰到好处的物象,向观者展示这份爱情。比如,影片名称“情书”,情书是恋人之间表达爱意的书信往来,而影片中虽未有任何一封真正意义上的情书,但是却有许多类似情书的物象,更让这封情书变得珍贵起来。影片中,渡边博子无法承认爱人去世这一个事实,在祭日那天竟写了一封信发往他家的旧址,这封原本是寄往天国的信,被同名同姓的女树收到继而回信,牵扯出多年前的一段纯真单恋,这是渡边博子给男树的情书;而少年男树从图书馆借没有人借的书,在借书卡上写上藤井树的名字,这是少年男樹写给女树的情书,影片结尾借书卡背面的肖像画也印证了这一点;而女树与渡边博子之间的通信,是多年后女树对少年男树的回忆,可以说一种变相的女树寄给男树的信,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情书,所以渡边博子最后把所有都信都寄回给了女树,因为这是属于她的回忆。
  除了“情书”这一物象的设定外,电影《情书》中还有许多与爱情主题相关的道具,停车棚下忽明忽暗的灯泡,图书馆被风吹起的白色窗帘,这些道具的运用都成了经典案例,白色窗帘下男树若隐若现的脸庞,也造就了“世纪末美少年”柏原崇,白色窗帘象征纯洁梦幻爱情,这样的物象运用在之后的电影中也不断的被学习和运用。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图书馆依旧是白色的窗帘,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萌生地。
  2.《七月与安生》——玉佩、明信片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同样是一段三角恋关系——七月、安生、苏家明,这段纠缠情感关系相比较于《情书》来说更加现实了和归于俗套了。片中玉佩这一个物象,成为了表现三人之间情感纠葛的重要道具,安生一直佩戴着苏家明送的这块玉佩,这也成为安生与七月之间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更是三人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的一个具体外化。除此之外,片中安生外出闯荡时给七月寄的一封封明信片,与玉佩的作用是相同,每一封信的末尾安生都写上一句“问候家明”。这两个物象承载了这段爱情三角关系,也是片中体现爱情主题的重要道具。   (二)回忆:青春终将归于回忆
  回忆是青春题材电影的一大母题之一,回忆应该包括记忆与忘却,无论什么事物最终都将被时间河流所卷携而去,青春、爱情都不例外,所以我们常常要打开我们的记忆,回到过去,在回忆中记忆,在回忆中忘却。电影《情书》和《七月与安生》都是以回忆为切入点,进入过往的时空寻找回忆,由此来记忆或忘却。
  1.《情书》——《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意识流作家普鲁斯特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在影片《情书》中,这本书是连接男女两个藤井树的重要道具。
  普鲁斯特以他特有的敏感捕捉住了情感上最难以觉察的细微之处。“我们努力追忆往事,总是枉费心机,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往事藏在脑海之外,实非心力所能及,它藏在某种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之中,藏在那件东西所给我们的感觉之中,而那件东西我们在死亡之前能否遇到,则全凭偶然。或者我们到死也碰不到。”在《寻找失落的时间》这本书中,普鲁斯特是通过无意的记忆来回忆的 ,他将现时的感受与某一回忆的巧合相结合。正是凭借这种结合,他制造了立体时间的幻觉,使人得以“重新找到”“感觉到”时间。“随着普鲁斯特作品的诞生,就有了通过无意的记忆来回忆过去的方法。”
  而电影情书正是一部回忆叙事的电影,这与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通过无意的记忆来回忆过去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导演岩井俊二将这本意识流小说置于电影中充当一个重要的道具,在少年男女树的故事中这本书一共出现了四次,少年男树常常捧着这本小说阅读,最后临摹的女树肖像也是在这本书,很明显岩井俊二导演是精心设计这个物象的出现的。这一个物象的设置给电影增色不少,这本书作为一个道具在电影时空中从过去到现在,将剧中人都裹携进回忆的河流中,亦如这本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样。
  片中人物在这场窥探遗失的回忆的事件中,都有所益处,女树是收获了一份尘封多年的爱慕,而渡边博子则是从这场回忆之旅中的得到治愈——挣脱出男树死亡的梦魇。回忆对于人类来说是份宝贵的财富,青春更是回忆列表中不可缺的一项。
  2.《七月与安生》——同名小说
  该片的叙事手法与《情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是选取一个角色为叙事视点,以回忆者的回忆出发,展开故事的叙述,《情书》的回忆者是女藤井树,而《七月与安生》的回忆者则是李安生。该片是由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电影中留下了小说这个元素,将作者转换成了小说中的人物李安生,影片中安生为了怀念她与七月的青春岁月,写出了《七月与安生》这部小说,被高家明无意中看到,从而牵扯出一段三角恋情的故事以及七月以及逝去這一事实。
  这与《情书》中的《追忆似水年华》一书的作用不同,前者(《追忆似水年华》)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可以说是回忆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物化,没有过多的参与叙事;而后者则更多是一个实际效用的道具,它直接参与叙事,并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死亡与成长:青春的目的地
  死亡与成长是绝大部分青春电影都会涉及到的主题,《情书》与《七月与安生》两部片子同样如此,无论是死亡还是成长,都不仅是指肉体上的,还有情感和意念上的。著名的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当经历死亡之后,人将会成长,死亡与成长互相联系,成长可以说另一种意义上重生。这种生死观念在影片有所体现,尤其是日本电影《情书》。
  1.《情书》——冰封的蜻蜓、雪、树
  电影《情书》中的死亡事件有两件,一是男树在雪崩中遇难,一是女树的父亲因重感冒不治而亡,而电影都没有对这两起重要的死亡事件作出正面描写,都是通过十分诗意化和戏谑的方式呈现。
  片中大片大片的雪有象征着男树的死亡,因为男树是在雪难中死亡的,也是渡边博子内心的外化,她无法从男树死亡的阴影中走出来,影片开端渡边博子躺在雪地中,屏住呼吸,试图以这种假想式死亡的方式企图去感受男树的死亡时刻。到影片末尾,渡边博子来到雪山上,对着男树遇难的雪山做最后的告别仪式时,天开始晴了雪也开始融化了。而展现女树父亲的死亡则更具有诗意和象征意味,以一只被冰雪冻在雪地的蜻蜓来表现,岩井俊二在电影物象的呈现上都是精心雕刻的。
  2.《七月与安生》——婴儿
  相比较之下,《七月与安生》在表现死亡与成长这一主题时拙劣了不少。七月在生产后不久,大出血而死,留下一个婴儿。而安生在小说描写到的是七月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四处流浪体验。在安生眼中七月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活着,而安生也成长了,过上稳定的生活,照顾七月的孩子。所以婴儿就像一个物象,象征着死亡与重生。
  三、结论
  同一类型的电影往往都有固定的一些主题,青春题材电影也不例外,爱情、回忆、死亡与成长,都是这一类型通常会涉及到的主题,通过对《情书》《七月与安生》中的物象设置分析,几个主题之间也是丝丝相连,爱情被回忆唤起,在回忆中收获和成长,逝去的爱与情又在回忆中重生。反观近几年中国电影掀起的青春电影浪潮,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到最近的《七月与安生》,这一系列的青春题材电影,都有相似的主题,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本文所提到的三类主题,也都有通过物象去体现,一部制作水准较高的青春电影,其中一定会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象来表现电影主题,甚至少数电影物象还可以成为代表青春的文化符号,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因此青春电影的物象设置对其主题表达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李军.浅论电影的物象[J].电影评介.2007(09).
  [2]韩雪晖,张建平.寻找:日本影片《情书》之母题研究[J].电影评介.2013(04).
  [3]李经媛.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意象体系的深刻内涵[J].电影评介2016(20).
  [4]邓文河.论岩井俊二电影的艺术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杨秋玲.论《寻找失落的时间》在电影《情书》中的作用[A].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6][日本]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作者简介:
  刘叶彬(1996.06—),男,江西省萍乡市人,广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 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在分析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找出民俗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民俗旅游开发的举措。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开发;开发模式  我国的旅游业,作为一种无烟工业,随着近来交通的便利和科技的日益发达,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民俗旅游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面对如此大的市场
期刊
2015年9月10日,云大附中星耀校区,树木仍算葱茏,阳光还算和煦。本应宁静的午间管理时间,被穿梭在走廊与初中部办公室之间的高中生们弄得热闹起来。此时,我在初三(2)班门口倾听一位将语文考试及格作为目标的学生背诵《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看望老师的2015届4班学生队伍从此经过,相逢了。我将他们带到原来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办公室,我回到办公室,靠在椅背上缩在抱枕上睡着了,下午还有
期刊
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处事态度,不同的性格……因此,班级中会有十分优秀的学生,也会有调皮捣蛋的孩子;有听话守纪,尊敬老师的乖孩子,也有暴躁逆反,动不动就顶撞老师,甚至仇视老师的调皮蛋;有努力学习,孜孜不倦,求知若渴的好学生,也有不爱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干脆睡觉潜能生;有乐善好施,心中时刻有他人的高素养孩子,也有爱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
期刊
摘 要:舞蹈是人类文化启蒙者,是艺术之母。舞蹈动作包含了人们思想情感,情绪和向往,与社会生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舞蹈作品是社会艺术化生活的具体形式,社会生活也是舞蹈作品创造的来源。本文拟从舞蹈起源,舞蹈发展,舞蹈内容,舞蹈影响入手,分析舞蹈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生活;舞蹈发展;关系  一、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  远古时代社会的活动和生存是密切联系的,而舞蹈,则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形
期刊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理答”的重要性。何谓“理答”?华东师大的崔允漷教授对“理答”作出这样解释:“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表现有四种形式:积极反应;消极反应;探问和转问;再组织”。它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教师智慧的“理答”,可以巧
期刊
摘 要:色彩乐器近些年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尤为广泛,其意义和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加入流行音乐的编曲和旋律来进行使用的色彩乐器能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让流行音乐的呈现赋予一种创新性。让听众体会到不一样的意境和画面感。本文对色彩乐器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和影响进行了分析先从色彩乐器的定义和在流行音乐当中的运用进行了阐述、分析和举例。接着对色彩乐器对流行音乐对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分别为色彩乐器对流行音乐中风
期刊
我们总认为,一节成功的课就是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加上顺畅的教学流程。如果一节课的任务没有完全完成,我们说这节课肯定是失败的,但我觉得一节课更重于孩子收获了多少。在教学《我们吃什么》这节课上,我让学生们经历了“用碘酒来鉴别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活动。而原本2分钟的内容却延长至8分钟,到底这8分钟值不值呢?  教学片断:  师:食物的营养成分是科学家们用精密的仪器检测出来的。像一些简单的方法我们也可
期刊
摘 要:作为老舍先生的经典代表作,《骆驼祥子》通过展现主人公祥子的悲剧人生,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骆驼祥子的故事,是旧社会劳苦大众人民的苦难缩影。因此,研究骆驼祥子的命运悲剧性,有着重大的文学意义。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文学研究经验,以及近年来在《骆驼祥子》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性;研究  骆驼祥子从问世开始,就受到广大的读者关注,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骆驼祥
期刊
摘 要: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宽泛,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细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细节描写;人物鲜活;金钥匙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但在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千人一面,既无个性,又不生动,整篇文章显得干瘪乏味,缺少感染力。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往往只是一味地追求把某件事写完整
期刊
摘 要:创造力的发展始于幼儿时代,每个幼儿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能力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孩子在物质生活上越来越优越,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逼真的玩具,现成的材料,再加上家长们的一手包办,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被遏制了。因此,教师需要多措并举,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放飞;想象;游戏;创造力  游戲是儿童的生命表现形态,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戏家,他们需要游戏就像需要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