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见性 彩墨情怀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la0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语:
  徐惠泉是一位既能工又能写的人物画家,他的工笔人物保有着水墨意味的同时,注意对色彩品质规律及人物表现性的挖掘。他画中的江南女子,清纯、温情、静雅,甚至夹杂着些许感伤和飘逸的意趣。用画家的话说,他笔下的对象都是他内心的表达。且不管所画对象多么不同,徐惠泉都以文化的隐喻手法,赋予她们一个高洁的品质。他觉得这是“真美”。因为在他的审美理想中,情操上的取向最重要。也正因此,徐惠泉的作品才会和其他画家有所不同。
  
  杭州阴雨,苏州放晴。一个小时的高速行驶,领略了两地天气的变化和高铁带来的便捷。八年前“非典”之后,也是这个季节,游览苏州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这次来苏州,是为江苏省美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秘书长徐惠泉在江苏省国画院举办的一个学术展,相约做的一个专访。
  走出车站,不远处就见到徐惠泉在向我们招手。热情好客的他一边帮我们提行李,一边告诉我们宾馆所在的位置。朋友相见没有太多客套,上了他的车。我们的访谈也随之开始了……
  
  SHMJ:我们还是去年在南京开美协理事会见的面吧?
  徐惠泉:嗯,这一说就一年了,时间过的挺快的。
  
  SHMJ:文联的工作是为艺术家服务的,你是秘书长,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你去组织、协调,很难闲的住吧?
  徐惠泉:对,我的工作确是很忙碌。不过有句话叫“艺术源于生活”,我无时无刻都在生活之中,一直保有对生活的关注和把握,也在一直修炼“艺术”。还有一点就是,我是满怀热情地去工作,在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接触过程中也丰富了我的知识。文联是个很包容的单位,除了能接触到画家以外,还能接触很多其他行业的艺术工作者,我就特别喜欢和作家打交道,有很多朋友。所以,当你满腔热情地去投入工作的时候,是不会和你做艺术相矛盾的。
  
  SHMJ:你和画院的画家不同,他们有完整的时间画画。而你画画基本上是利用业余时间,但我们发现你画的并不少,在国内一些大展上都能看到你的作品。而且你的作品总是在不断求新求变,这在艺术界也是有目共睹的。
  徐惠泉:我长期处于半专业半业余的边缘状态,在我的生活中一直有种紧迫感,因而一直保持在一种“临战”状态,创作的冲动、画画的欲望一直非常强烈。时间还真是可以挤一挤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把工作和画画协调好,抓紧点点滴滴、时时刻刻,依然能画出一些作品来。当然所谓的业余生活我是全无的,但画画就是我钟爱的一切,所以乐在其中……
  
  (车子路过人民路乐桥,徐惠泉指着左面的建筑告诉我们这是文联大楼,他工作的地方……)
  SHMJ:在单位很难画画。你平时在家里画,还是另有一个专门作画的工作室?
  徐惠泉:我这阵子准备展览的画,就在巴城那边的工作室,那里有大的画室可以画大画。虽然路远一点,环境还不错,明天我可以带你们去看看。我的单位地方不太大,所以不太方便画画。我这人有个习惯,画画的时候一般喜欢自己一个人……哈哈,能静得下心来进入状态。其实能画画的地方很多,但我基本上还是在家里画。
  
  SHMJ:不论在哪,只要有一个相对大的空间作画就挺好。听说你有一段在计生委工作的经历,这让我想到一位朋友和你情况类似,他从南艺油画系毕业后分到了计生委,干了八年,通过努力调到大学做了教授。你是毕业后就分配去的吗?
  徐惠泉:我在计生委工作了13年。我是83年的毕业生,那时候毕业生已经多起来了,当时还是统一分配,有不少人要被分配到外地去。我呢,因为在工艺美校学习的3年中,每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成绩好,再加上学习期间参加江苏省青年画展得了个三等奖,对了,你当时可是得了一等奖啊,我很崇拜的。
  
  SHMJ:那时候都很年轻,我当时刚进报社不久,画了一张矿工题材的作品,参加了展览,没想到得奖。一晃过去快30年了。
  徐惠泉;我记的当时学校还专门开大会隆重地给我发了奖,非常荣耀。所以后来在分配的时候学校也很照顾我,把我推荐到机关工作。最开始我不知道在计生委,以为是宣传部门招人,报到的时候才知道的。不过当时也还是非常高兴的,毕竟能进机关工作。
  
  SHMJ:这对一个刚毕业的青年人来说是很幸运了,虽然和你喜欢的绘画不搭界,但是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徐惠泉:单位的领导很开明,他们很理解我,后来又送我去进修,这样我就去了浙江美院,那是1988年的事情。
  
  SHMJ:那时候学习叫进修,现在叫高研班。那个年代的人进艺术学院学习是出于对艺术的真诚,实现艺术理想。你在浙江美院学了多长时间?
  徐惠泉:一年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那时的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单纯,一心扑在画上,国画系的老师冯远、刘国辉、吴山明等等都给我们上课,开阔了眼界,学了很多东西,回来以后就只想画画了。单位也给我很好的条件,配备了单独的画室,所以说在计生委的13年里,我是一个业余的专业画家……呵呵,我非常感恩那样一段生活。之后1996年,我就调到了文联工作。
  
  SHMJ: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有这么一个经历,对你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身份”的转型是与你自身条件、素质和才情分不开的。
  徐惠泉:记得1990年的时候,我在苏州观前街的群众艺术馆的橱窗里挂了一组画,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这个人说他是北京的,很喜欢我的画,夸我画的不错,还问我愿不愿意去北京搞个画展。我肯定是很高兴的呀。这样就经他认识了艾青,艾青可是帮了我很大的忙!那时候我还是个30不到的小青年,艾青就把他家里的画一件件拿给我看,他有很多林风眠的画,非常精彩。后来他建议我在中央美院做展览,当时有陈列馆和画廊可以选择,我就在王府井的画廊做了展览,展览开幕的时候,艾青帮我请了王琦先生,他当时是中国美协的党组书记,还有李琦先生、卢沉、周思聪夫妇等,还帮忙把我的展览在央视的晚间新闻上播了。这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我还记得第二天就有一些天津的画家专程来看我的展览。
  
  SHMJ:那时候的展览不多。不像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展览,什么人都可以办展览。当时你在中央美院举办展览,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肯定是想不到的,作品被艺术圈所关注、认可,增强了你对绘画的自信。
  徐惠泉:我当时的一种心态是希望能把作品拿出来展示。因为我在苏州总感觉是一种边缘的状态,心里不踏实,到了杭州学画以后呢,我知道杭州是什么情况了,心里就稍微踏实一点,但还不知道北京是怎么一回事,从北京做完展览回来,我就踏实了,我知道了当时整个中国的艺术现状基本上是怎么一回事情。就这样,我从北京回来,有了很多想法,整天只想画画。这一段出了不少作品,有点爆发的感觉……
  
  SHMJ:刚才我也说了,这样的一次展览经历,画家被关注,作品被肯定,接下来,我想你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画画的更好……
  徐惠泉:那次展览让我接触了很多名人,他们给我的画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对我以后的艺术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周思聪和卢沉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他们说我画的是不错的,基本上是浙美方增先这个路子下来的,但是有个问题啊!“你现在这么年轻,就已经掌握了这套方法,但是你往下怎么走”卢沉老师说“我看你其中有两张画蛮有意思的,做足了色彩文章,你不妨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把优点放大,也许会形成你的一种风格:既有传统意识,又有现代色彩。”你知道当时流行都是画水墨画的,我在筹备展览时感到一个展览上全是水墨视觉上单一了,就有意识地补充了几张重彩风格的作品。卢老师看好的那两张画就是这个路子的。说到这儿,还有一个插曲,展览的时候有个美国人买了我3张画,每张400美金,我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拿到了美金。那个美国人是搞动画的,有个中国名字叫八月,他还送了我一张他画的素描,很有欧洲大师的那种范儿,他在那边也是个有知名度的画家,而他挑选我的画就是色彩这个路子的。这件事当时也从侧面给了我肯定,重彩的路子可以走下去。
  
  (谈话间,车子开到了苏州会议中心宾馆,放下行李,徐惠泉和我们到了一楼餐厅,点了几个菜,我们一边用餐,一边继续聊……)
  SHMJ:因苏州历史文化的厚重,孕育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吴门画派”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你的许多作品表现的都是江南闺秀女子的形象,这与你的审美取向和心性表达应该是一致的吧?
  徐惠泉:艺术创作是离不开生活的,前辈艺术家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遗产供我学习和研究。我选择江南女子为创作对象是与我的审美意趣分不开的。苏州的园林、江南的山水、田园、风情是婉约抒情的,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地会有更多的女性形象的出现。我的画中人既熟悉又陌生。古人也罢,今人也好,他们的容貌、身姿、情绪上的忧愁、恬适、快乐、优雅……都是苏州这片灵性土地的孕育,也是我梦中的伊甸园,我希望自己能用真情实感构筑起纸上的玫瑰梦,彰显自己的个性语言。
  
  SHMJ: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表现女性题材作品的画家很多,却有高雅和低俗两个层次。很多人写文章说你画中的江南女子优雅而高贵,气息纯正而不媚俗,这与画家的修养和审美品味有直接联系。你怎么认为?
  徐惠泉:所谓媚俗、高雅之分,实质是画家修养的高低之分,和题材、技法没什么关系。而修养的提高是一种长期的积累,往上更涉及到人的品格,这是画家一辈子的功课。
  
  SHMJ:你最早尝试彩墨画创作是什么时候?
  徐惠泉:应该就是从北京回来以后的事情,是90年以后。当时有一个加拿大的枫叶奖,是国外较早介入中国的艺术奖,当时是很不得了的。92年第一届我得了个铜奖,94年第二届得了个新人金奖,得奖的作品是《春江花月》,刊登在《美术报》第一版上,很多人都见过这张画。牛克诚先生当时在日本,看到了我的这张画,不过那时候我们还不认识,他觉得我还画得不错,就开始注意到我了。几年以后,他回国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而且开始重视中国画色彩的研究,在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举办“中国画色彩问题”的研讨会时,他还邀请我去参加,这样我们就成为了朋友,他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从水墨到彩墨》的评论分析我的艺术理念。可以说,从那之后,我陆续参加了很多展览,全国美展、全国工笔画展等等都获了奖,算是真正进入到艺术的系统里了。
  
  (在和徐惠泉闲聊间,不时有电话打来,他总是耐心地和人沟通……晚上他在离开宾馆时告诉了我们明天的工作安排:上午带我们去他在昆山巴城的工作室。下午3:00参加他启蒙老师邵文君先生山水画展的开幕式,晚上接待由中国美协和苏州市政府合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粉画展”的评委。这也将让我们对徐惠泉有更多的了解……)
  
  (第二天上午九点,徐惠泉开车准时到宾馆,接我们去他的工作室,在车上我们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聊起来……)
  SHMJ:你所有的画没有脱离传统绘画的基本语言,人物造型、服饰以及背景的梅、兰、竹、菊、荷花、松树等,但表达出来的却是一个新的语言,尤其是你的彩墨画的风格非常明显,一看就是你的画。
  徐惠泉:作为一个画家,不论画什么,你生活在当代就离不开时风和当下的审美品评,我们在作品的笔墨传承上应该承接古贤之风,但气息上仍然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所谓笔墨当随时代。工笔画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及表达样式,有利于画家创新。材料的多样、色彩的丰富,更接近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作画在构图上就吸收了现代西方绘画的一些元素,注重平面图式的构成。人物造型是在提炼夸张中寻找美感,线是中国画的立足之本,是画面上的筋骨和脉络,我一直注重线的刻划,因为一张画的线条好了,经脉打通了,画面撑就住了。工笔画离不开色彩,在色彩运用上要把握好火候,注重协调墨与色、色与色之间的关系。着力于画面的情趣与意味,中和、温韵是我作画的准则。这些年我的工笔重彩作品陆陆续续参加了国内一些重要的大型展览,也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肯定。很有趣的是一次全国院校范围的工笔画展览也邀请我参加,可我不在院校工作的呀,但是组委会还是做了这样一个特别安排。不过这3年来,我只画了2幅工笔,其中有1张就是入选了十一届全国美展的《花之梦》。
  
  SHMJ: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许多画家是由于画工笔多年,从年龄上、心境上及各种原因改画写意,而你恰恰相反,写意画已经画的得心应手却改画工笔画……但从你最近的画来看,大都是写意的,是出于工作忙还是市场需求呢?
  徐惠泉:工笔画创作不断深入创新是需要很多知识的滋养的,我不想一直重复自己,我只是想停一停,从写意上突破一下。我最近在考虑二个问题:一是工笔画家怎样能画到老依然能画得好,二是人物画家又怎么样能画到老也还能画的好呢,为什么那么多画工笔画和人物画的前辈到了晚年画面都弱了,有的甚至惨不忍睹了。这似乎成了规律,于是有许多画家年龄大了就改画山水花鸟了。我把工笔停一停就是为了有一种更好的状态进入。不急于多重复画几张画,而努力突破以往。这3年我的工笔作品不多,但我画了大量写意,同时在不断的思考,接下来的创作我相信会上一个台阶。
  
  SHMJ:你的新作《朱自清》,是为主题性的大展创作的吗?我挺喜欢的,在画面处理上从人物到道具的安排都非常匠心,在强化笔墨意趣表达的同时色彩用的也很精到。和以前的画风有所改变。
  徐惠泉:是的。这张《朱自清》就是我新的尝试,现在我有些新的想法,以后会沿着这个方向画一批作品。
  
  SHMJ: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艺术,你有这么好的心态。谦和、包容也都能从你的画中感悟到。
  徐惠泉:艺术是要观其内心的。现在有些人心态浮噪,内心不坦荡,对自己又没有自信心,总是掩饰自己,就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喜欢跟着别人的腔调,这样是不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的,说到根本就是没有艺术自信!认识自己很重要,如果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不了解、对世界不关注,只会被潮流赶来赶去,迷失自己……
  
  SHMJ:中国画由于他的文化及精神性,有许多话题值得探究,比如有关中国画的程式化的问题,你有一个观点,挺有意思的。
  徐惠泉:其实程式化对中国画非常重要,但它也是一柄双刃剑。程式化本无优劣,它不过是一种技术的手段,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关键在于你怎么用。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里面就有很多程式化的因素,可是为什么观众都知道后面怎么演,还会为演员叫好呢?这就是程式化的魅力,它可以让你反复的把玩,它营造的是一种微妙的审美体验。就像山水画里的皴法、人物十八描等等,这种方法我们应该很好的研究,但不要为它所困,而是提取当中的精华来为我所用。
  
  SHMJ:一个画家的能力很重要,其实所谓能力不是说他什么画都能画,而是如何把一张画画好,并持之以恒的画下去……
  徐惠泉:对。因为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都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山水或者人物都是画的一部分,表达的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能力是多种多样的,但画家的能力是要知道怎样处理好画面。对于人物画来说,作为主体的人物本身和相应的背景,如山石、树木的造型应该有一个全局观。这就好比一部好的电影,主角当然是重要的,但是配角、摄影、音乐等方方面面都是在烘托主题上起作用的,不能割裂,所以,人物画不是只要画好人物,背景可以画得粗糙些,这肯定不是一幅好画的标准。我个人甚至认为,可以不必那么细地区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等。
  
  SHMJ:西方现代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和冲击是很大的,不论是技法还是观念,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通过你的画面可以看出,你的画借鉴了西方的一些元素,但你的画还是中国的。
  徐惠泉: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生长的这个时代,不可能不被西方绘画影响。然而问题是,作为一名画家要理智地去对待,既不能把西方的造型体系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去改造中国画,也不能一成不变地对西方的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造型体系不加理睬。无论东西方,从绘画的本质来讲,尽管表现形式不同,然而,其意义是一样的。可能西方更侧重光线、造型上的刻画,但其在意向的追求上最终所指与中国画还是一样的,所谓殊途同归。理性、合理地吸收西方有益成分,对当代绘画是非常有益的。其实西方过去长期追求写实的观念,发展至今早被他们自己打破了,所以,我们更加不应该将它与中国画的“意象”对立起来。这几年出现的一些比较好的中国画作品就是吸收了西方的色彩观念、造型方法,再运用于中国画,从而形成好的作品。
  
  (巴城在苏州郊外阳澄湖东岸,这里的阳澄湖大闸蟹久富盛名。每年在这个季节品尝大闸蟹的食客从全国各地蜂涌而至。徐惠泉的工作室座落在幽静的水上公园内,此刻我们在二楼的画室静静的品茶、读画,感受着画家的惬意生活和人文情怀……当然我们的午餐自然少不了鲜美的大闸蟹……)
  
  SHMJ:你的艺术实践是通过尝试多样性的材料,摸索和完善技法来实现自我突破的。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画面的工写结合,色彩和肌理的合理运用。
  徐惠泉:在教学上我们会将工笔与写意作分类,各自有约定俗成的概念,认为工笔就是应该画在绢或熟宣上,经矾处理的纸是没有渗化效果的,制作过程中又有一套呆板的程序,而写意则是在生宣上直接挥写,是逸笔草草的,二者似乎是对立的。其实好画家都是将两者结合得很好的,我在这上有自己的做法,首先我是在生宣上画工笔,这就是我的尝试。在生宣上画工笔有难度,比如不宜勾线,但好处是一开始就不拘泥,能快速进入绘画的状态,可以将好的效果保留下来,待到需要精到的地方,用工笔的手段来画,既有写意性又有工细的刻划,这样画面的容量大了,整个画面也就生动起来了。讲到肌理我们常会说“做肌理”,用“做”这个字是值得商榷的。中国的写意画是不讲做肌理的。比如现存的许多壁画,当时肯定是不会刻意做肌理的,但它也有肌理,它的肌理是时间来做的。根据画面的需要适当地做肌理能烘托画面效果,让画面有种时间的穿透,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是在技术层面的描述。就我的作品而言,由写意到工笔是艺术取向的转变,再由工笔到写意是中国两种语言的互补,不论怎样画我还是力求在变化中走出自己的路。
  
  SHMJ:你是一个抒情性的画家,以唯美、诗性表达你心中的形象。你画中的生命隐喻透出的文化意味,除了审美上,还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思考……
  徐惠泉:我并不刻意在题材方面做过多设置,我什么题材都画,人物、山水、仕女、高士都画,但我并不将它看作历史画,我更多注重的是画面的协调,比方说人物与山石林木的协调,从视觉层面考虑更多些。服饰方面,我会有一个考虑从画面来讲是成立的,让人家一看就是我的面目,是我心性的一个体现,那些画中的人物,就好比是我的一个戏班子,不属于哪个时代,无论是谁粉墨登场,都是有我印迹的笔下的人物。比如在画《花之梦》时,因为是闽南题材,我会画出闽南女子的风情,我会把它改造,改造得更美,将适合绘画的东西提炼出来,强化它的视觉美。一件作品整体的视觉效果是其构图、色彩、笔法。线条,甚至后面的装框、场地、灯光等诸多要素的完美呈现,画家的工作是在过程中注重每个细节的把握、转换,这既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文化精神层面的。
  
  SHMJ:我还注意到你在作品中扮演的不是一个讲述者的身份,但有故事性,让人看了有所联想,用品评标准来说叫有内容。你怎样解释您在作品中拒绝被文学描述的初衷?
  徐惠泉:被文学了的绘画就成了插图连环画了,绘画更多是从视觉上来,而不是从情节中来。各种艺术方式都有其长处,如果要讲述文学、表述故事的话,那么影像更为合适,一幅非常好的绘画怎么都不及一段模糊的影像表达的信息量大。前段时间我围绕朱自清做了一幅主题性的画,由一张画反映一个人的一生,是件非常难的事情,我找来了朱自清的三篇著名的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这三个点来构思,构思的不是情节,而是朱自清及其时代,通过荷花、背影、秦淮河、火车站来反映当时的生活状态。这样不至于被情节困住,而可以有更多的延展,给观者以更多的想像空间、理解空间,也给自己更多内心独白,从而与观者交流。所以,我认为即使在进行主题性创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画面调度,达到不拘泥情节、细节的目的。
  
  SHMJ:现在很多人为了参加展览把画往大里画。这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合画大画。展览尺幅的要求和作品表现内容有时候是冲突的,你是怎么做的?
  徐惠泉:很多展览对国画的尺幅要求是2米乘2米,一直沿用不变,这种展示、观看的方式,就导致了现在国画的“西化”和照片化现象,因为这个尺寸是不太合适中国画的。中国画有很多样式,中堂、长卷、册页、扇面、屏条等等。3米、4米的长卷在展览中依然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大家放松点,形式多样,面貌各异,观看时的感受就不一样了,这样做符合中国画的规律。
  
  (在回京前一天晚上,徐惠泉等到“第二届中国粉画展”评选工作结束后,赶到我们住地向我们道别……看到他这么忙碌,不知他下个月的画展准备的怎么样……)
  SHMJ:我知道你十二月份将在南京举办一个学术性的展览,目前筹备得怎么样了?
  徐惠泉:此次展览是应江苏省国画院之邀而举办的,是“2011年江苏省国画院系列学术邀请展”中的年度最后一个展览了,因为明年省国画院要做另一个项目,时间上虽然局促却不能再拖。从我内心本意上来说,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做得更好些。展览主要是一个学术交流,听取我所景仰的前辈及同道们的意见、建议,所以这样一想也就比较释然了。
  
  SHMJ:提前预祝您展览成功!谢谢接受我们的采访。
  徐惠泉:谢谢。
  
  徐惠泉
  1961年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先后就学于苏州工艺美校、中国美术学院和苏州大学,艺术硕士。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品曾获第二届“枫叶奖”多伦多国际水墨画创作大赛金奖,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展铜奖,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30家等。2006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青年国画家,2007、2008年被评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人物)画家。作品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第八届、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展,特邀参加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展,首届现代全国工笔画展,第二届学院经典全国美术院校工笔画名家作品展,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名家水墨联展,日本20世纪中国绘画展等;先后在北京中央美院画廊以及大连、厦门、洛阳、烟台、台湾、香港、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举办展览;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及企业、收藏家广为收藏。
  代表作品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全集》、《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中国工笔画全集》、《20世纪中国绘画》、《当代中国工笔画集》等多部合集;出版有个人专著画集十余部。
其他文献
2009年在城市设计学院设计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我设计的景观方案《金鼓绕云》从众多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下湖水岸文化公园景观节点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受到甲方及有关专家一致好评,最终顺利中标实施。后经由导师王中教授推荐,由我负责主持该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  该设计节点采用雕塑场景与建筑结合的方式,利用沿河11米高的地形落差,营造了一个以元世祖狩猎为主题的功能型艺术景观空间,上层空间的建筑与下层空间围合的
期刊
2011年5月,95岁高龄的父亲彦涵,在其最后一段日子里被肝癌折磨的骨瘦如柴。一天,他努力争开眼睛,用枯瘦的手握着孙子的手,艰难地留给了彦风最后一句话:“记住,要做一个好人”,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开口讲话了。听完这话,彦风的眼泪夺眶而出,“要做一个好人”,这是一句多么简单而又直白的话,然而在这其中所包含的却是彦涵对人生的彻悟,对自己所经历的无数苦难和屈辱的总结、同时也包含着他对人良知的启迪。也就
期刊
二十年前的晚上,木窗上有散乱的树影,月光铺满了半间屋。爸爸望着窗外说,看,这就叫“床前明月光”。  这个唐代的名句忽然离我们很近。我模糊地觉得,此时此刻,这不可名状的大概就是诗吧。但爸爸没有在教我诗。我想,他说出这个句子也许只是在自言自语。不过那时的我就是这样读到一些诗的。并且我相信,如果不懂诗歌,人的一生将会有太大的失色。  十年前,我十八岁,爸爸教我画画。我很快就画好了,他便喜形于色,激动地说
期刊
民国时期故都北京(平)①举办美术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紫禁城以南东西沿线,与中轴线呈垂直相交。中央公园(又称稷园的水榭、春明馆、董事会所、来今雨轩等)、太庙(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多以举办重大美术展览为主,如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中国美术会北平分会、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乃至国立北平艺专年展、特展之类,应当属于最高级别的展览场所;王府井大街南口的中央饭店、米市大街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以及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一
期刊
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性或者写意性,都有形无形地对张新权的油画产生了影响,但他在运用这些技巧时,即使在平面性的描写中,也始终没有忘记油画语言的特性:形的结构、色彩的美感和“调性”,以及空间形态等。张新权在看似自由、随性随兴的涂抹中,善于呈现他匠心独运的构思,展示出他对油画艺术的当代性敏锐而独到的理解和认知。他的油画创作的价值,远不在“为工业文明造像”,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赋予油画语言以具有独立个性的
期刊
感謝緣分  讓我們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 相遇 相識 相知在京都  此刻 我想說關於青春和夢想的故事  現實中 熱烈 絢爛的景象 並不能真實地填滿我們內心的丘壑 因為我們都懷揣藝術的夢想  我們的心海裏 還有一艘清冷 孤寂的小船 浪跡海上 沒有歸航  謹以此獻給熱愛藝術的青年和我喜歡的村上君……  1  脫下風的外衣  臉上的胡茬褪去  我回到2002青春與夢交織的歲月  走在寂靜的森林裏  踏著
期刊
旧情难忘忆当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民间美术系主任杨先让先生撰写的《王青芳先生不应被遗忘》一文,发表于《美术研究》2011年l期。文章谈及王青芳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关系及艺术成就,对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师作品选大展中未见王氏作品与名字,大为不解。经与相关部门和人员查询,以本院未有王氏存档,故而不属于本院之人。杨教授不仅以该院印制的《校友名录》中刊布王氏大名,并以1948年入校时,
期刊
主持语:  马志民是一位有着诗人气质的画家,是一位有着中国古代文人理想追求的80后艺术青年。 他,向往清净的生活,追求静默的人生。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他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并投入其中用心思考,在艺术中实现真实的自我表达,因为他深知艺术因真心关注才会动人,因超越现实的真实分享才有意义。他的绘画放大了动物的微状态,会让你在静谧中驻足、思考,再加之他诗歌所充溢的智慧与情愫,会让你油然而感:他为艺术而生。  
期刊
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顆孤独的灵魂?  表面看起来,不是。因为有些人过着那么活色生香、热闹非凡的生活,怎么会孤独?但是,实际上,每一个灵魂都孤独,只不过有些人耐不住孤独或者根本就不敢面对这样的孤独,试图用色彩斑斓、声色犬马来掩盖它、填充它,借以忘掉它的存在。  面对人类本质的每个人都有的孤独,一个人需要安静的空间,去除所有繁杂琐碎附庸风雅的细节,在单纯的时空里,和自己的灵魂对话。这就是理查德?塞拉的所
期刊
话在前头  第54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于2011年6月4日启幕,11月27日闭幕,8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此次展览,预计参观者将达40万人次左右。本届双年展策展人为瑞士艺术史学家——比奇库莱格(Bice Curiger),展览被命名为“ILLUMInations”。    主题注释:  “ILLUMInations”,字母大小写并置延伸为两种命名,“illuminations”(光照明晰、知识启蒙)呼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