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新枝话艺文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w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故都北京(平)①举办美术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在紫禁城以南东西沿线,与中轴线呈垂直相交。中央公园(又称稷园的水榭、春明馆、董事会所、来今雨轩等)、太庙(即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多以举办重大美术展览为主,如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中国美术会北平分会、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乃至国立北平艺专年展、特展之类,应当属于最高级别的展览场所;王府井大街南口的中央饭店、米市大街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以及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的各纸笔画店,主要以举办画家个展为主;其他还有在京各大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辅仁大学(美术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美术学校为主校园内的展览场所,较知名的如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②(西单南沟沿西京畿道、东总布胡同)、京华美专的校内小型画展,主要为本校师生举办教学观摩和习作、毕业展览;除此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则有位于府前街路北的原清昇平署所在地的私立艺文中学。因其兼顾社会与校园美术展览,并且在1930年代前中期(即抗战爆发前)对北平美术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虽经数十年风云变幻,渐渐淡于人们的脑海,但作为北京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重要章节之一,不能不加以特别的关注和探究。
  
  从艺文中学的创办和校长高仁山之死谈起
  1925年夏,胡适、高仁山、陈大齐、查良钊、赵述庭等鉴于北京中等学校教学有待改进,特发起组织实验学校,取名艺文中学。由查良钊担任董事长,胡适、陈翰笙、王宣、马约、薛培元、赵廼传等任董事,高仁山为校长。该校试行道尔顿制。道尔顿制不是教学法或制度,而是一种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其创始人是美国的柏克赫司特(Helen Parkhurst),她认为该制有两个目标三个原则:即学校的社会化和把教授与学校联络一致的目标;自由、合作与时间的预算原则。简言之就是废除课堂教学,分设各科作业室。作业室有指导老师,学生与老师订立学习合同,按教学大纲自学,自己做实验,完成合同就可结业,时间可以自己掌握。道尔顿制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美国和英国传入中国。上海吴淞中学是最早试行此制的,东南大学附中的实验室是当时水平最高的,北平艺文中学施行十余年,为时间最长的。
  1925年秋,应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邀请,柏克赫司特来华,访问了上海、南京、天津、奉天、北京等地,分别在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第三院、中华教育改进社和艺文中学,对道尔顿制的原理、心理根据等内容作了演讲。以后曾见《柏女士讲演讨论集》出版广告,即为许兴凯编,高仁山校。当时的艺文中学租定灯市口路北油坊胡同洋房一所,采取男女合校及住宿制,以便施行训育。该校课程,皆请专家担任,各科教材,则由胡适等拟定。办校周年后,为鼓励品学兼优无力求学子弟起见,曾特招免费生十名,以重人材,而勉向隅。
  高仁山(1894.4-1928.1),江苏江阴人。于1917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文科,后赴美国学习教育,曾在欧洲多国进行教育考察,1922年底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1927年9月间,高仁山因担任“北方国民党左派大联盟”主席职,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加入政党、散发传单、有反对现政府之嫌疑等多项罪名,遭到逮捕,先后关押在北京侦缉处、警察厅、军事部、陆军部等处。1928年1月15日在天桥执行死刑,年仅三十四岁。为李大钊烈士之后的遇难者,亦为北大教授中公开绑赴刑场的第一人。行刑前在狱中高氏曾为夫人留有遗书一篇,述其十六年来从事教育之经过及抱负,内中谈及在教育上最重要主张即根据科学方法,从附设实验学校,解决我国教育上实际问题,计划将艺文中学办成自幼稚园、小学、初中,以至高中一贯制的实验学校正本斯旨。道尔顿制注重个性、合作、自由研究等基本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至今中国教育界为之努力而没有实现的理想。想到早在九十年前,中国的有识之士就已经为改进教育而努力奋斗,不禁令人感喟不已。
  话说高仁山死后遂驻灵于江苏义园。三年之后,高氏家族及亲友决议,择定西山卧佛寺附近为茔地。据1931年5月17日这天的北平报纸,详细报道了在艺文中学内的公祭情形:
  祭堂中挂蒋主席所赠花丝葛帐上书“功在党国”;高凌白挽联云“忆当年共视胶庠,自愧不如小阮。看此日有功国家,庶以无负初衷”;平市党务整理委员会挽联“兴学以培英才生著令誉,杀身而全夙志死有余荣”。此外高夫人陶曾榖女士、周学昌、余同甲、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北京大学教育学系及该校教职员及全体学生所赠挽联,共约八十余幅悬挂灵堂四壁,下列花圈二十九个,并该校校友会所赠铜质警钟一架。八时许由该校男女童子军四十八人赴江苏义园迎灵,由工务局一零七号载重汽车载灵抵校后,公安局内一区乐队奏哀乐,高氏之弟高诲筹及高夫人陶曾榖女士,携高陶、高燕锦二公子致祭,继由市党部代表及北京大学、师范大学、艺文中学各校教职员学生公祭后,由樊际昌代表高氏家属,向来宾答谢。至十时许,灵柩移往西山卧佛寺安葬,并由中监委朱庆润亲植松柏二本于墓侧以为纪念。
  另据当时报导称:闻尚有该校所赠石刻一方,因刻字尚未竣工,现仅得其镌文如下:“身世悲壮,一丝不挂,无瞻前顾后之忧,乃能言救国,作救国事业”。实则落款处尚有:“仁山先生常语此以自励而励人者,特勒于石以志纪念。艺文中学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三同学,中华民国二十年六月下浣”文字,这块由该校美术教员王青芳亲自篆文书写之石刻,历经八十年风雨,现仍完好保存于该校草坪中,供后人凭吊纪念,成为难得的历史文物遗存。
  高仁山被捕遭杀害后,该校被勒令停办。同年7月该校有关人员成立复校运动会,年底恢复办学。由陶曾穀女士任董事长,校长由查良钊继任。租东华门南河沿一所楼房为校舍,后又将校址迁至府前街清朝昇平署故址。1933年11月5日,校董会假清华同学会开校董大会,依照部定新章,改选董事十五人,推举董事长梅贻琦,常务董事曾陶穀、胡适、查良钊、薛培元、陈衡哲,秘书樊际昌,董事朱经农、赵述庭、陈翰笙、顾淑型、李顺卿、郭毓彬、张伯苓、沈履。董事会因时任校长另有职务,不克兼顾,即另推顾淑型女士为该校校长。
  从史料上看,该校日后的办学宗旨仍然是秉承高仁山的遗愿,先后增设了幼稚园、小学教育,并在全国儿童艺术活动中颇具影响力。此外,对新兴木刻运动的推动、青年美术活动的开展、加强与其他城市的美术交流等,都有着不凡的成绩。
  
  儿童美育的大本营
  该校曾多次在每年4月间的儿童节,举办儿童艺术展览,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基地。
  1935年为国家规定的儿童年,教育家吴俊升、张雪门、沈兼士、冯伊湄、查良钊联合画家凌直支、司徒乔、萨空了、王青芳等,因鉴于儿童个性培养教育之需要,及儿童艺术之创作亟待提倡,特利用元旦期间,在北平青年会及艺文中学同时举行儿童艺术展览,展出儿童自由画、劳作等作品,得到不少社会人士的好评。会后又在3月16日天津《大公报•艺术周刊》刊登“儿童美术之叶专号”,发表了王森然、王钧初、萨空了等人文章。徐悲鸿所撰《儿童如神仙》一文,也同时发表于该刊,文中赞美儿童绘画,认为儿童画贵在其直觉、以其纯乎天趣,“至真无饰,至诚无伪。”同年7月间,平市教育界及艺术界王青芳、王森然、张益珊、赵焕筠、王善甫、迟受义等,为提倡儿童读物,及儿童艺术辅助教育效能起见,特发起举行儿童读物书画联合展览会,并于8月1日至4日在艺文中学举行。读物方面,收集艺文、孔德、育英各校儿童读物,分初级及高级两种,共约一千余册;绘画方面,分幼稚生及小学生两种,共约五百余幅。《华北日报》曾辟“儿童读物绘画展览会特刊”,发表王森然《儿童读物绘画展览会的意义》、王青芳《我与儿童艺术:环境与儿童画》、张益珊《我们的希望》、冯伊湄《祝儿童读物展览会开幕》、赵焕筠《理想的儿童读物:应该建筑在现代儿童自己的基础》、王善甫《儿童绘画的价值》等文章,并拟藉此机会征求各幼稚教育专家负责介绍批评儿童读物,以为我国儿童教育肇基。王青芳在《我与儿童艺术:环境与儿童画》一文中,回顾了自己筹办三次儿童艺术展览的经历,认为艺术教员不应该注重传授技能,而要注重给儿童营造环境,使他们时刻得到自己领悟观察的机会,然后由观察而欣赏,由欣赏而表现出来。“所以艺术教育,要想养成有自我表现的作品,非得给他们多造环境,是不能成功的。”
  展览会获得极大的成功,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发起者再接再厉,旋即组织儿童读物艺术研究会,在艺文中学举行成立会,并举行座谈会,聘请名人讲演。翌年4月儿童节期间,举行了第二次儿童读物绘画展览会。征求儿童绘画处曾设在师大第一附小安敦礼及孔德小学王青芳处。此次展览共分两个展览室,第一展览室为低年级读物及绘画,第二展览室为高年级读物及绘画,总计读物共九百余种,三千余册,分文艺、科学、史地、丛书、期刊等五类,绘画七百余幅。展品种类及参观者规模较首次更为扩大。
  
  北方新兴木刻的摇篮
  艺文中学被载入中国现代美术史册,是由于1932年以后的几年中,多次举办了颇有影响力的现代木刻展。起因是1932年9月间,原杭州艺专的美术团体“一八艺社”的骨干学生汪占非、王肇民、杨澹生、沈福文等人被校方开除,后经北平艺文中学美术教员王青芳之助,转学于北平大学艺术院。据王肇民回忆,转学一个月后,他们便在北方左联的领导下,成立了北平木刻研究会。不久,又遵照北平左联的意见,与漫画研究会合并,成立木刻漫画研究会,多次征集上海、杭州、广州的木刻作品,在艺文中学展出。“号称文化区域的北平,木刻画展,这算是破题儿第一遭。”(王肇民语)时间为1933年4月16-19日。展览期间,苏联大使前往参观,并以300美元买木刻6幅,以示鼓励,且誉与捷克的木刻有同等水平。紧接着,1933年7月3-6日,北平木刻研究会的第二次作品展览在艺文中学举办。据报载:“北平绘画研究会临时也加入了这一战线——而形成了北平两大美术团体底联合展览。”参展作品有杨澹生的《反对停战协定》,江丰的《集会》、《演说》,胡一川的《呐喊》、《要饭吃》,野夫(未名)的《待雇》,以及洪野、代洛、肖传玖(佩之)等人的木刻约60帧。展览时征收了新会员,总计约二十余名。并在展览会结束后召开了正式成立大会。③
  一年之后的8月26-31日,《书画•版画展览会》在艺文中学开幕。这次展览在当时的报章上,又被称之为“平津木刻联合展览会”。展品中的精彩之作“为许仑音之《日出之前》,题材作风,均极出色,其次为肇野、未名、王青芳诸君,作品练纯,不下于许氏”。清流《书画木刻合展记》一文中对王青芳的木刻创作成绩有如下之评价:“王青芳君的《自刻像》,实在在技巧上是打破了全会场的纪录了,但听作者自称:此作有赖王兆民君之助云。”王兆民即王肇民(1908-2003),王青芳对落难转学北平的族亲挺身相助,照料赴法留学的堂兄王子云之子王华,情同己出。以后叔侄双双热衷于学习木刻,恐怕也是受到王肇民的影响。王青芳曾以“万板楼主”享誉京津地区,成为推动北方木刻最积极者;年仅十三岁的王华曾一度被报界誉为小木刻家,除刊登照片和木刻《卖烧饼的》等习作外,还在赵越、金肇野、许仑音主持的木刻讲座时,现身说法,讲述本人学习木刻经历。当时北方木刻的兴盛,于此可见一斑了。
  展览大获成功,激发了木刻家们的创作热情,掀起了更为广泛的倡导木刻艺术运动。金肇野、许仑音等人又联合平津各木刻名家,筹备举行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第一次筹备讨论会议的时间为1934年11月12日上午十时,地点仍在艺文中学。会前刊登有致平市各艺术家的邀请函,文曰:
  
  敬爱的先生:为了要推动木刻运动,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决定在民国二十四年元旦在北平开幕,日子一天近一天了,一切事情迫切地需要着我们去筹备,先生是热心文化运动的,对于艺术,尤有很多供献,我们将用十分的热诚希望先生来参加我们的筹备工作,本月十二日上午十时,在西长安街艺文中学作第一次进行事务讨论,敬祈出席,我们站在木运的立场向先生致敬。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筹备处启
  
  这年的年底,由平津木刻研究会发起之全国木刻联展,因审慎出品起见,特聘文化知名人士多人,开审查会于冰窖胡同该会。出席者有朱光潜、唐亮、陈访先(陈宝全代)、秦宣夫、司徒乔、俞溥、沈福文、金肇野、董化羽、许仑音、唐诃、王青芳、段干青、辛蚁诸人。作品悬于四壁,琳琅满目,包括平津沪汉粤版画作者五十余人,出品四百余件。
  1935年元旦,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在北平太庙举行。展品分四室陈列:第一室是中国现代木刻200余幅;第二室是中国古代木刻及图书(由郑振铎选);第三室是西洋现代版画(由鲁迅选);第四室是木刻工具及制作过程。平津六家报纸都为此出版特刊,展览盛况空前。13日平津木刻研究会主办木刻讲座在西长安街艺文中学举行,分别由许仑音讲“木刻方法”、赵越讲“木刻史”。
  说到青年木刻家许仑音(1914-1935,浙江人),他肄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创作版画指引下,积极参与木刻艺术活动,造诣极深,所作木刻《日出之前》,据说为国内第一部连环木刻作品。正当艺术事业如日东升之际,不幸突患肠热病,英年早逝。平津艺术团体熔炉社、木刻研究会、漫画协会,天津庸报“另外一页”及《华北日报》艺术周刊社,特发起举行追悼会。1935年11月14日《华北日报》曾刊登消息邀请文艺界同仁参加,原文如次:
  敬启者,青年木刻家蔡思诚君(笔名许仑音),月前因脑病逝于北平浙江旅京学会。蔡君天资聪颖,学识超群,方期前程奋发,辉光艺坛,不意天不假年,遽尔脱离尘世。敝社同人等,于悲痛之余,特联合发起举行追悼,并遗作展览,现已筹备就绪,素仰先生与蔡君交谊深厚,敢请届时拨冗出席为荷,日期:本月十七日(星期日)上午十时,地点:北平西长安街艺文中学。
  追悼会当日,会场设于艺文中学一年级教室,西墙悬有蔡氏遗像,及熔炉社所献花圈;右为熔炉社悼诗,左为平津木刻研究会悼文,其他祭诗,挽联尚多;北墙及东墙,则满悬蔡氏生前作品,约共百余幅,场中并放有木桌两只,陈列蔡氏各种著作原稿及木刻原版。会场布置,极为严肃。到艺术界人士及蔡氏生前友好,共约百余人。至十时正,宣告开会,由木刻研究会金肇野领导行礼如仪后,继由发起人代表唐诃报告开会意义,次由洪君实报告蔡氏生平及其病故经过,继由家族代表马士则致谢词,最后由赵越自由讲话。北平多家报纸和杂志社纷纷刊登了特讯和追悼会现场图片,以纪念这位优秀的木刻家。最近查见作家王林《幽僻的陈庄》小说集于七十余年后再版,其中的木刻插图即出自许仑因之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上网欣赏。至于许氏的作品是否已经结集刊印,留存后世?恕笔者见闻有限,不知所以也。
  这以后,随着木刻家金肇野等参加学生运动被捕,轰动一时的北平进步青年木刻运动被当局镇压,沈福文赴日本,王肇民1937年参加新四军,汪占非1938年奔赴延安,“北平版画界一时失落。”这是研究者的结论,实际情况恐非如此。至少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北平的木刻活动还在继续:
  1936年5月8日《华北日报》刊登报导:艺术家王青芳、梁以俅等发起组织板画研究班,并发表宣言如下:
  板画艺术,在国内的需要,不用我们来多说,它是占着绝对的肯定的意思与地位,尤其是木刻,它正是能以简单的工具,与当代国内生活相适应,继续在发展。平津两地,研究板画和愿意学习而未曾研究的人一定很多,都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没有联系。我们觉得个人研究,不如大家共同研究来得周密、切当。现在打算成立一个“板画研究班”,在这里我们大家来共同对技术和理论作精确的探讨,共同来开展览会,共同不客气的批评,我们欢迎板画界的人们,以及有志于此道者都来参加,至于怎样办,则等待大家来共同商量。现在订于本月十六日(星期日)下午一时,假北平府前街艺文中学接待室商谈一切,望诸位踊跃参加,发起人尚然、梁以俅、徐振鹏、王青芳。
  同年7月18日《华北日报》报导:“平市专门研究木刻之黄杨社,为研究木刻之制作及其他,前曾举行五次研究会,第六次研究会,已定于今日下午二时,在艺文中学举行,凡对木刻有兴趣者,均可参加云。”这取名“黄杨社”的木刻组织,鲜为人知,从已经举行过五次研究会的活动规模和地点来看,应该是比较成型的青年木刻团体,值得深入研究。
  
  青年美术活动和对外交流的聚集地
  艺文中学作为新兴艺术团体和美术青年展示自身创作才华的场所,进而拓展到与外阜美术院校和艺术家的交流,对北平现代美术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先来谈谈前者:
  “北平的创作木刻和漫画向来不被重视,但也确有传统渊源,有自己独特的境况和独特的表现。”美术理论家刘曦林如是评介,这是符合当时情形的。木刻与漫画最初从创作者和题材上没有太明显的区分,从事木刻的艺术家往往借用漫画的形式来进行创作;中西画家们也往往从事漫画题材的创作,这从一些毕业于美术院校的学生们那里反映得更加明显。故而举办展览时,多种门类的艺术作品交互相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1937年7月3日,孙之儁、叶浅予、陆志庠、苏世、王青芳等为反对日本侵华,在中山公园春明馆举办“北平第一届漫画展览会”曾轰动一时,其中的画家都具备多种绘画技能。因本文的着眼点在艺文中学美术活动史料勾稽上,所以再提供另外两次与研究漫画有关的史料:
  1935年10月27-29日,以研究漫画与相互协助为宗旨的北平漫画协会,假艺文中学举办漫画展览,展出作品数百幅。展出结束后,举行北平漫画协会成立大会。到平市漫画界同志及爱好者赵越、王青芳、周维善、臧丁、张振仕等,共约三十人。首由周维善报告组织之旨趣,并互相介绍会员。会议讨论会章及组织大纲,选举执委,结果选出王青芳、周维善、张振仕、赵越等为常务委员。议决拟每月举行漫画展览会,以资观摩,使漫画普及一般民众。该会并欢迎爱好者加入,每月会费,定为每人二角。
  1936年7月25日平市著名漫画家席兴承、叶浅予、孙之儁、王青芳、苏世等发起组织之北平漫画作家协会,下午二时假艺文中学召开成立大会。这便是前面说到的“北平第一届漫画展览会”因“卢沟桥事变”爆发,“画展草草结束”(李松语)后最有实质性的工作,也可以说是种姿态。据报导,该会为王青芳、臧汀等所主办,早在年初,该协会(或许是筹办中的)即在艺文中学举办了首次展览会和讨论会。尽管存在的时间因时局的骤变变得模糊不清,但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兴美术社团的存在,毫无疑问应当划入研究的视野。
  再来谈谈其他的几个不同类型的重要展览:
  1932年4月13日,华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青芳、徐子步及西湖艺院教授李苦禅,特组织联合国画展览会于长安街艺文中学,“多系独创富有革命精神之作品。”
  1932年7月,油画家曾一橹画展在艺文中学举行,展出作品三十余幅。
  1933年8月北平美专学生荆林、陈执中、张贯成“三C画展”在艺文中学举办。
  1934年12月30日至1935年元旦,王青芳、王君祁、曹澄波、靳士章、陈执中等十八人,为庆祝新年,在艺文中学举行国画联合展览会,印有作品名单,作品共计一百二十八幅,分三室陈列。王青芳捐助赛金花绘画百幅之部分作品同时展出,每件均题“为赛金花作画之一”。近观徐州市美术馆陈列王青芳所作花鸟立轴四屏,除有上述题款外,还钤有“赛金花持赠”朱文方印,也是出自王青芳之手。这批作品历经辗转而能存留于世,实为幸事。
  1935年8月5日,画家李苦禅由南京来北平,携有新旧派作品数十幅,由其友人王青芳、丁云樵等发起在艺文中学举行展览。想到李、王两位昔日吼虹社同仁之关系,王氏加盟助展也就不是意外之事了。一为对联,文曰:“艺术虽万能,只怕干精神”;一为国画,时评“王氏所作对联,其字体似魏非魏,似篆非篆,仿佛独成一家,而所作国画,用笔极为雄浑,一鹰居树端,瞩目四望,作欲起状,大有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之势。”
  有关此次画展的另一版本:“艺术家萧松人,前住宝庆会馆时,因专心作画,多日未出房门,致为其他住馆人怀疑,以为萧染患精神病,警察闻知,当将萧氏送往精神疗养院,实则萧氏并无疯病,留院一百余日,始由萧弟具保,将萧领出。萧氏出院后,即回故乡宝庆,仍专心作画。日前来平,携来近作百余幅,定于本月五日起,在艺文中学,举行展览三日,同时,艺术家李苦禅、侯子步、王青芳等,亦各将作品三五幅,一并参加展览。”青年艺术家们勤奋创作,相互砥砺,援手助难,共同奋进的精神于此可鉴,堪称一段艺坛佳话。
  1935年8月9日,故宫博物院太庙分院为成立周年纪念,免费开放三日。同时平市青年画家萧松人、丁云樵、王青芳、侯子步等十五人,各将自己中西作品共二百余幅,汇集组织中西画联合展览会于该院艺术陈列所举行。此外尚有李苦禅所作中国画,亦由艺文中学移至太庙展览。
  1935年12月30日至1936年1月2日,由国立北平艺专学生周书声、卢光照、秦维新等合组“重九画会”,在艺文中学公开展览中西画木刻作品共约数百件。
  1936年7月4日,京华美术学院毕业生齐振杞西画个展在艺文中学展览一周。
  1937年7月17日,女画家罗泽农以国难日急,应奖励人民踊跃输将,特在艺文中学举行第一次画展,将一己所有杰作,完全陈列,将所售画款,全数捐助守士将士。国难当头,以画笔做刀枪,真乃巾帼不让须眉,令人感佩。
  至于沟通北平与外阜美术交流活动的记载,有该校创办之初即得到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出力赞助图画展览会事,见于1925年9月10日北京《晨报》:
  査良钊高仁山所创办之艺文中学,系实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两种混合法,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校长刘海粟,对该校甚表赞同,愿将该校各种美术作品,运交艺文中学展览,教部已为致函税务处,请予免税放行矣。
  翌年之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招生,在北京设立报名考试地点即在东城灯市口艺文中学。京沪两地私立学校相互联系,可以看到当时以蔡元培先生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学说在国内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旧都北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和新美术运动的重镇之一带来的新面目。
  此外,1935年2月8日北平艺术界王青芳等,假艺文中学举办欢迎徐悲鸿茶话会。并请徐氏报告各国艺术状况,及展览其最近作品。1936年5月2日上海艺风社长孙福熙来平筹备第四届展览会,平市文化艺术界名流熊佛西、郑颖荪、王青芳、储小石等四十余人,于下午三时在艺文中学举行文艺茶话会,商议筹备展览事宜,最终促成5月下旬在太庙成功举行展览会。这些都是战前北平美术活动达到昌盛阶段的事例。
  
  纵观1930年代上半期(沦陷前)在号称民初三大绘画重镇之一的北平,以一所非美术专业性质的私立学校为场所来组织美术活动,绽放出如此绚丽的艺术之花,应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此种有别于以地域、流派或美术团体为研究主体,转而以美术活动场所为切入点的探讨,似可拓宽研究视角,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的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文中学改为北京市二十八中学;1977年又与一墙之隔的北京六中合并,改为长安中学;2004年再与女一中合并改为一六一中学。这所三校合一的市属重点中学,继续实现着为国家教育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2010年5月14日,北京大学部分师生校友自发启动的高仁山烈士墓碑修复项目落实完成,并举行了“缅怀高仁山烈士——墓碑揭幕典礼暨高仁山教育思想研讨会”,钱理群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回想先生生前为中国教育和社会进步呕心沥血,不惜献身,面对先生身后大半个世纪的寂寞,我们真是不胜唏嘘。”艺文中学作为在中国现代美术史进程中所曾有过的这段历史,也应当成为传承文化的一部分,使其不再被封尘埋没。
  
  
  【注释】
  ①北京在民国时期,有两段时间叫北平。一段是1928-1937年,另一段是1945-1949年。“北平”这个名称,主要是沿用几百年前明朝的旧地名(明改元“大都”为“北平府”)。
  ②学校名称变化较多,此处采用1934年恢复办学的校名。
  ③参见李允经著《中国现代版画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其他文献
据  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宗旨是,只收录已故的、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家的作品。换句话说,是力图确保每件藏品都是已经被广泛承认的艺术珍宝。因此,如果一个艺术家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被大都会博物馆收藏,那无疑是看到自己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被公开肯定,是会欣喜若狂的。也正因为这个收藏宗旨,大都会博物馆一直以来以沉稳的传统艺术为主,从埃及、希腊到中国、中东,常年的展品大多像出土文物一样,
期刊
SHMJ:您能先介绍一下您最近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考吗?  王璜生:上一阶段跟最近做了有两批东西。一批是比较现代的,就像这幅“游象”的作品。另外,我最近暑假在广东还画了一批比较大的画。暑假所画的这一批东西,是在原来的基础之上,继续探索一种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感觉。因为我觉得中国的笔墨,它抽象的因素很强,它的审美,它的表达力等等,它有它很特殊的地方。这本身就很有美感。尤其对于我们学中国画出来的,对用笔、笔
期刊
美术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从一百多年前在德国诞生发展到今天,美术史研究的视野和疆域在不断的扩大。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对美术史的回顾与反思,对美术史上的问题做了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检讨,比如中央美院贺西林教授的《早期中国美术史相关知识之检讨》对早期中国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生成发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质疑,再次提醒大家在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二是将美术史放在文化范畴中进行研究,
期刊
王中是中央美院公共艺术工作室的创建者和掌门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王中不仅让艺术激活了公共空间,在教学的细琐过程里,他也用自己独特清晰的教学思路激活了学生们的思想场域。   柳青、武定宇、朱宏亮是王中的得意门生。融洽的师生关系,挚爱的情感交流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更加夯实了学生们的使命感。他们在承接一个个公共艺术项目的过程中成长,同时也日渐深刻地理解并践行着老师在公共艺术上的理念。
期刊
争议人物  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是个响亮的名字。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风格画派的代表——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也是艺术品商业价值的代表——他创作于1953年的《女人III》在2006年11月以1.375亿美元被亿万富翁斯蒂文科恩 (Steven A. Cohen)收购,成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贵的油画,仅次于2004年以1.4亿美元成交的杰克逊波洛克的
期刊
主持语:  乡土表现性水墨是二十世纪末活跃于中国西北部的艺术思潮,备受人们关注。西安是西北文化重镇,产生了许多优秀艺术家。有着二十多年艺术实践经验的范华,无疑是乡土表现性画家中的重要一员。  乡土情结与寻根意识既是对自然本真状态的一种追溯,也是对现代社会物欲膨胀倾向的一种反拨。出身于农村的范华,感受过大跨度的人生经历,他深知如何通过画面反映农民精神与山川风貌。他笔下的苍天大树象征着永恒与坚韧,是华
期刊
父亲是个旧式文人,写了一手好书法,文革时期上海书法名家胡问遂下放上海浦东,因为这个缘故父亲认识了他。父亲学医出生,在青岛读书时因病半途辍学,有这么一个情结,父亲就极为关注我们孩子的教育,我是家中孩子唯一的男性而且是老小,父亲不宠,但把家中所有的资源给了我!胡先生见我也是甚喜欢,小时我长得乖而且嘴甜,老先生每次都会提醒父亲好好培养我,父亲像那个鲁迅笔下的润土的父亲一般用他全部的心血编制成了希望的项圈
期刊
2009年在城市设计学院设计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我设计的景观方案《金鼓绕云》从众多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下湖水岸文化公园景观节点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受到甲方及有关专家一致好评,最终顺利中标实施。后经由导师王中教授推荐,由我负责主持该设计项目的具体实施。  该设计节点采用雕塑场景与建筑结合的方式,利用沿河11米高的地形落差,营造了一个以元世祖狩猎为主题的功能型艺术景观空间,上层空间的建筑与下层空间围合的
期刊
2011年5月,95岁高龄的父亲彦涵,在其最后一段日子里被肝癌折磨的骨瘦如柴。一天,他努力争开眼睛,用枯瘦的手握着孙子的手,艰难地留给了彦风最后一句话:“记住,要做一个好人”,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开口讲话了。听完这话,彦风的眼泪夺眶而出,“要做一个好人”,这是一句多么简单而又直白的话,然而在这其中所包含的却是彦涵对人生的彻悟,对自己所经历的无数苦难和屈辱的总结、同时也包含着他对人良知的启迪。也就
期刊
二十年前的晚上,木窗上有散乱的树影,月光铺满了半间屋。爸爸望着窗外说,看,这就叫“床前明月光”。  这个唐代的名句忽然离我们很近。我模糊地觉得,此时此刻,这不可名状的大概就是诗吧。但爸爸没有在教我诗。我想,他说出这个句子也许只是在自言自语。不过那时的我就是这样读到一些诗的。并且我相信,如果不懂诗歌,人的一生将会有太大的失色。  十年前,我十八岁,爸爸教我画画。我很快就画好了,他便喜形于色,激动地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