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许多生物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受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有时无法发现这些生物现象中的问题,有时提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甚至与自己所想不吻合。下面我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及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 提问意识 提问技能
应试教育中我们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能够主动提问,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差,即使有问题要问也很害羞,很胆怯,不敢问。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迫切地感受到有必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是我们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讲授“生态因素对植物开花的影响”时,结合实践提出问题:“如何使菊花在五月开花?”让学生讨论,引起他们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法设置问题情境,采用谜语、谚语、民俗、典故、自然现象等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免疫”一节的教学目标是:(1)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理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把问题设置为:(1)人体有哪三道防线?各自的构成和功能怎样?(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两者有什么区别?(3)什么是抗原、抗体?两者有何关系?……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如:为什么靠近路灯的树叶秋天比远离路灯处的晚变黄、晚落,而在有路灯的道路旁边种植的水稻反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呢?运动会上,同样进行1500米长跑,经常锻炼的运动员和不经常锻炼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这类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
二、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
1.组建知识网络,奠定学生问题的基础。生物学习中问题的提出与学生掌握的生物学及其相关知识的水平要相适应,问题的解决应通过概念、规律、原理的正确应用。知识网络的形成一方面可让学生根据情境结合网络提出合理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又能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依据。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图表、数据等情境中,分析出教材中生物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加工、整理、贮存等处理,形成各层次的知识网络。
2.培养相关能力,形成提问的技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训练相关能力:
(1)引趣质疑法。比如,在“酶需要适宜的条件”教学中,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有一个学生就说:我们的发质各不相同,需要的洗发剂类型也不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洗发剂?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假设、查找资料,最后选定了适合自己的洗发剂的酸碱性。
(2)批判质疑法。要求学生不要迷信教师,不迷信课本,敢于挑战权威。如在选修本中的“免疫缺陷病”教学中,有学生对HIV入侵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有质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3)逆向思维。如在细胞膜的功能教学中,做这样一个题目:“婴儿从乳汁中吸收免疫球蛋白需要消耗能量,判断其吸收的方式。”很多学生写主动运输,我就启发学生:“抗体是如何排出的?” 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外排,那么吸收是内吞就很容易得出了。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明白立足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逆向思维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4)发散思维法。如结合生态系统的教学,设计下列扩散性的讨论:从生物学角度看,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学生回答时不假思索一气呵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通过生物工程寻求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这些答案都不是现成的,都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经常性地进行发散和列举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长此以往,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会大大提高。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提问的技能。对于学生来说,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要根据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同样,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我们应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急于求成,坚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断提高。
总得来说,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不但要有提问的强烈意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提问技能、技巧,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综上所述,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生物教学 提问意识 提问技能
应试教育中我们习惯于教育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忽视了教育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能够主动提问,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差,即使有问题要问也很害羞,很胆怯,不敢问。久而久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迫切地感受到有必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是我们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讲授“生态因素对植物开花的影响”时,结合实践提出问题:“如何使菊花在五月开花?”让学生讨论,引起他们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方法设置问题情境,采用谜语、谚语、民俗、典故、自然现象等方法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免疫”一节的教学目标是:(1)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2)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理解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把问题设置为:(1)人体有哪三道防线?各自的构成和功能怎样?(2)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两者有什么区别?(3)什么是抗原、抗体?两者有何关系?……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如:为什么靠近路灯的树叶秋天比远离路灯处的晚变黄、晚落,而在有路灯的道路旁边种植的水稻反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呢?运动会上,同样进行1500米长跑,经常锻炼的运动员和不经常锻炼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这类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都有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
二、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
1.组建知识网络,奠定学生问题的基础。生物学习中问题的提出与学生掌握的生物学及其相关知识的水平要相适应,问题的解决应通过概念、规律、原理的正确应用。知识网络的形成一方面可让学生根据情境结合网络提出合理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又能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依据。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问题、图表、数据等情境中,分析出教材中生物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加工、整理、贮存等处理,形成各层次的知识网络。
2.培养相关能力,形成提问的技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养、训练相关能力:
(1)引趣质疑法。比如,在“酶需要适宜的条件”教学中,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有一个学生就说:我们的发质各不相同,需要的洗发剂类型也不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洗发剂?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假设、查找资料,最后选定了适合自己的洗发剂的酸碱性。
(2)批判质疑法。要求学生不要迷信教师,不迷信课本,敢于挑战权威。如在选修本中的“免疫缺陷病”教学中,有学生对HIV入侵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有质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3)逆向思维。如在细胞膜的功能教学中,做这样一个题目:“婴儿从乳汁中吸收免疫球蛋白需要消耗能量,判断其吸收的方式。”很多学生写主动运输,我就启发学生:“抗体是如何排出的?” 学生很容易就想到外排,那么吸收是内吞就很容易得出了。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明白立足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逆向思维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4)发散思维法。如结合生态系统的教学,设计下列扩散性的讨论:从生物学角度看,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学生回答时不假思索一气呵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通过生物工程寻求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这些答案都不是现成的,都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经常性地进行发散和列举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长此以往,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会大大提高。
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培养学生提问的技能。对于学生来说,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要根据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同样,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我们应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急于求成,坚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断提高。
总得来说,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不但要有提问的强烈意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提问技能、技巧,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综上所述,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