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语)创建温馨、情趣的绿色生态教学环境,既是对教育本源的一种探索,也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目标。本文以《雨后》这堂课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深层快乐,从而成为学习和表现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的主人;表现;快乐;有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背景介绍】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这种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称之为绿色生态课堂。它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课堂,也是师生希望共同营造的理想型的课堂。
可是,当前的语文课堂却显得十分沉闷。特别是进入了中高年级,原来课堂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小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两只畏畏缩缩的小手。还有甚者,教师一个问题问下去,课堂上鸦雀无声,谁也不愿意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语文课堂表面上显得很“热闹”,学生似乎学得很“快乐”,但在“参与”和“表现”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所谓有“温度”无“深度”。
如何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进行语文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深层的快乐?如何营造一个既“活”又“实”的绿色生态的学习环境?通过实践和思考,我发现:教师能从学生出发,有效挖掘教材本身的绿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表现,体验语文学习深层的快乐,那么“和谐、自主、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才能实现。
【实施与体会】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和表现的热情。
在上三年级第一学期《雨后》这篇课文时,我充分挖掘出冰心这首儿童诗中的绿色元素——快乐和童趣,力求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把教学关系变为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关系,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记忆和内在情感,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快乐,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生成语文探究的热情。
玩是孩子的天性,《雨后》描写的是孩子们快乐的玩水的情境。诗中的小哥哥顽皮、勇敢、有责任,保护妹妹义不容辞,是孩子们心目中小男子汉的形象,也是男孩模仿的对象。小妹妹害羞、胆小,但又渴望自由,内心对哥哥十分崇拜。这样的小妹妹在学生中不是比比皆是吗?教材内容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十分贴近,更容易激发出孩子内心的情感激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乐于接受,才会主动和老师一起走近“这群玩水的孩子”,去一探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品读诗歌的快乐。因此,备课前充分钻研教材,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绿色元素对于生成绿色生态课堂极其必要。
2.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体验学习和表现的快乐。
《雨后》是一首富有童趣的现代诗,它的基调就是快乐。怎么样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品读这首快乐的诗,体会孩子们渴望自由的心情,同时又能突显三年级语文的学段特点,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呢?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是关键。
结合我们班的学情特点,我以读为主线,以表演、想象、质疑释疑为抓手,指导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巩固自学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默读思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想象说话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初步了解作者谋篇构局的意图,感悟孩子们戏水的快乐。
上课初始,我先让孩子们听雨声、看图片,伴随着欢快的《水花花泥花花》的童谣,用激情四溢的话语把学生“带”到了雨后的广场上: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嫩绿的树梢上,那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真美啊!广场上早已成了一片水的海洋。孩子们像一群放飞的小鸟,迫不及待地跑到了广场上。他们要去玩水啦!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了解了诗歌第一节所描写的内容,初步感受到戏水的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快乐。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轻声读、大声读、单独读、邀请同桌一起读)来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句“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交流朗读时,学生们渐渐进入了状态,或独自或结伴都想来表现一番。当学生读出了对“快乐”的感悟时,我没有让孩子就事论事来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你能用‘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聽到了……’来评价一下吗?”顿时,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浓浓的表现的欲望。
“我仿佛看到许多小朋友在踩水玩,他们的身上都是泥,都是水。”
“我仿佛看到了广场上到处都是水,水花溅得很高很高。”
“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我仿佛听到了有人在喊:‘快来呀,踩水真好玩!’”
……
学生丰富的想象,把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带入了语境之中。身临其境才能更真实深刻地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3.搭建自信表现的舞台,提高学习和表现的能力。
“活”而“实”的课堂一定是培育“自信”的温床。自信的品质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在精读诗歌的环节,我通过表演、朗读、想象和质疑等策略,让学生自己来品味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内涵,体会诗的基调。学生们经历了一次由不敢表现到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善于表现的蜕变。
由于性别的不同,小哥哥玩水和小妹妹特点不同。我抓住了关键词“使劲地踩”和“小心地跑”让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刚开始,孩子们还显得有些拘束。“小哥哥可是个小小男子汉啊!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小男子汉呢?”男孩们跃跃欲试。终于,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孩走了上来。“当不成主角没关系,咱们群众演员也很重要。你的手臂手指就是水花儿,小哥哥踩得越使劲,水花就溅得高!”学生们高兴极了,因为这时的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小哥哥“用力地踩水,演得十分投入;“水花们”越溅越高,甚至有人都站了起来。全身心的表演让每一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他们不仅了解了小哥哥的性格特点,也亲身体会到了小哥哥玩水的兴奋和快乐。这时候,老师退到了幕后,把展现的舞台让给了学生。“表演能感受快乐,朗读也能感受快乐。”从表演再回到朗读,学生把对快乐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了出来。他们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兴趣盎然。绿色课堂既需要“热”、“活”,也需要“沉”、“实”,否则,这样的热闹只会流于形式,不能成为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的内驱动力。此时的课堂需要适当地“冷却”。在学习第4小节时,我先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出表现小妹妹玩水的动词。再通过表演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本中动词的运用的准确性,感受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活脱脱的小妹妹形象竖立在我们眼前的。同学们表演的热情被彻底激发了出来,不仅女孩子踊跃争取,男孩也不愿意错过机会。当表演的女生用她的双手托起“撅起”的小辫儿时,“观众们”都不满意了: “‘撅’不是表现小妹妹玩水的动词!”
“她的双手应该提着裙子!”
“她应该小心地跑起来!”
……
同学们七嘴八舌,他们俨然就是那些资深的导演。这些见解不正说明孩子们读懂了课文,体会到了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吗?动静结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推进。当美妙的音乐声响起了,同学们边想象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时,他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兴奋得脸涨得通红……真正从心灵深处感悟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当我让孩子们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后?”时,他们迫不及待地告诉你:
“这是一个幸福的雨后。”
“这是一个快乐的雨后。”
“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雨后。”
“以后,当我看到下雨时我就会想起的一个雨后。”
“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份快乐永远留住呢?”全班异口同声回答:“背出来。”
被动的背诵要求水到渠成地成为了孩子们的自主要求。看来,《雨后》和这堂快乐的语文课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这样充满童趣的一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呢?想不想认识一下?”课已近尾声,同学们仍然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想要了解冰心,了解冰心笔下的幸福快乐的童年。当我出示冰心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时,不少同学主动把它记了下来。下课时同学们还说“我再去找找冰心的其他作品读读,一定非常有趣。”学生们学得开心,也有所收获,学习语文的持久兴趣也被激发了。
也许,平等的、相互信任的课堂就是學生心目中的绿色生态课堂。学生在这种互动的、平等的、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动”了起来。这是一种思维的动,是一种心灵火花的动,是一种深层次的动。课堂上,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求知若渴、充分交流,他们平等对话、畅所欲言。教师所要做的是通过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各种恰当手段去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自信,挖掘出探索创新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表达独特见解,展现个性魅力,全身心地去感受语文学习的深层的快乐,从而生成持久的对语文学习本身的兴趣,逐步达到自主发展的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教师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是否发展了”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真正感悟到学习语文的深层快乐。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语)创建温馨、情趣的绿色生态教学环境,既是对教育本源的一种探索,也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目标。本文以《雨后》这堂课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深层快乐,从而成为学习和表现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的主人;表现;快乐;有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背景介绍】
吕叔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这种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称之为绿色生态课堂。它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课堂,也是师生希望共同营造的理想型的课堂。
可是,当前的语文课堂却显得十分沉闷。特别是进入了中高年级,原来课堂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小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三两只畏畏缩缩的小手。还有甚者,教师一个问题问下去,课堂上鸦雀无声,谁也不愿意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语文课堂表面上显得很“热闹”,学生似乎学得很“快乐”,但在“参与”和“表现”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所谓有“温度”无“深度”。
如何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进行语文学习?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深层的快乐?如何营造一个既“活”又“实”的绿色生态的学习环境?通过实践和思考,我发现:教师能从学生出发,有效挖掘教材本身的绿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表现,体验语文学习深层的快乐,那么“和谐、自主、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才能实现。
【实施与体会】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和表现的热情。
在上三年级第一学期《雨后》这篇课文时,我充分挖掘出冰心这首儿童诗中的绿色元素——快乐和童趣,力求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把教学关系变为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关系,调动学生丰富的生活记忆和内在情感,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快乐,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生成语文探究的热情。
玩是孩子的天性,《雨后》描写的是孩子们快乐的玩水的情境。诗中的小哥哥顽皮、勇敢、有责任,保护妹妹义不容辞,是孩子们心目中小男子汉的形象,也是男孩模仿的对象。小妹妹害羞、胆小,但又渴望自由,内心对哥哥十分崇拜。这样的小妹妹在学生中不是比比皆是吗?教材内容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十分贴近,更容易激发出孩子内心的情感激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乐于接受,才会主动和老师一起走近“这群玩水的孩子”,去一探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品读诗歌的快乐。因此,备课前充分钻研教材,积极挖掘其中蕴含的绿色元素对于生成绿色生态课堂极其必要。
2.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体验学习和表现的快乐。
《雨后》是一首富有童趣的现代诗,它的基调就是快乐。怎么样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品读这首快乐的诗,体会孩子们渴望自由的心情,同时又能突显三年级语文的学段特点,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呢?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是关键。
结合我们班的学情特点,我以读为主线,以表演、想象、质疑释疑为抓手,指导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巩固自学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默读思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想象说话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表达,初步了解作者谋篇构局的意图,感悟孩子们戏水的快乐。
上课初始,我先让孩子们听雨声、看图片,伴随着欢快的《水花花泥花花》的童谣,用激情四溢的话语把学生“带”到了雨后的广场上: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嫩绿的树梢上,那晶莹的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真美啊!广场上早已成了一片水的海洋。孩子们像一群放飞的小鸟,迫不及待地跑到了广场上。他们要去玩水啦!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了解了诗歌第一节所描写的内容,初步感受到戏水的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快乐。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轻声读、大声读、单独读、邀请同桌一起读)来朗读第一小节,体会诗句“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交流朗读时,学生们渐渐进入了状态,或独自或结伴都想来表现一番。当学生读出了对“快乐”的感悟时,我没有让孩子就事论事来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你能用‘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我仿佛聽到了……’来评价一下吗?”顿时,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浓浓的表现的欲望。
“我仿佛看到许多小朋友在踩水玩,他们的身上都是泥,都是水。”
“我仿佛看到了广场上到处都是水,水花溅得很高很高。”
“我仿佛听到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我仿佛听到了有人在喊:‘快来呀,踩水真好玩!’”
……
学生丰富的想象,把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带入了语境之中。身临其境才能更真实深刻地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3.搭建自信表现的舞台,提高学习和表现的能力。
“活”而“实”的课堂一定是培育“自信”的温床。自信的品质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在精读诗歌的环节,我通过表演、朗读、想象和质疑等策略,让学生自己来品味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内涵,体会诗的基调。学生们经历了一次由不敢表现到敢于表现、乐于表现、善于表现的蜕变。
由于性别的不同,小哥哥玩水和小妹妹特点不同。我抓住了关键词“使劲地踩”和“小心地跑”让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刚开始,孩子们还显得有些拘束。“小哥哥可是个小小男子汉啊!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小男子汉呢?”男孩们跃跃欲试。终于,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孩走了上来。“当不成主角没关系,咱们群众演员也很重要。你的手臂手指就是水花儿,小哥哥踩得越使劲,水花就溅得高!”学生们高兴极了,因为这时的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小哥哥“用力地踩水,演得十分投入;“水花们”越溅越高,甚至有人都站了起来。全身心的表演让每一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他们不仅了解了小哥哥的性格特点,也亲身体会到了小哥哥玩水的兴奋和快乐。这时候,老师退到了幕后,把展现的舞台让给了学生。“表演能感受快乐,朗读也能感受快乐。”从表演再回到朗读,学生把对快乐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了出来。他们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兴趣盎然。绿色课堂既需要“热”、“活”,也需要“沉”、“实”,否则,这样的热闹只会流于形式,不能成为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的内驱动力。此时的课堂需要适当地“冷却”。在学习第4小节时,我先让学生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出表现小妹妹玩水的动词。再通过表演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本中动词的运用的准确性,感受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活脱脱的小妹妹形象竖立在我们眼前的。同学们表演的热情被彻底激发了出来,不仅女孩子踊跃争取,男孩也不愿意错过机会。当表演的女生用她的双手托起“撅起”的小辫儿时,“观众们”都不满意了: “‘撅’不是表现小妹妹玩水的动词!”
“她的双手应该提着裙子!”
“她应该小心地跑起来!”
……
同学们七嘴八舌,他们俨然就是那些资深的导演。这些见解不正说明孩子们读懂了课文,体会到了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吗?动静结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推进。当美妙的音乐声响起了,同学们边想象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时,他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面带微笑,有的兴奋得脸涨得通红……真正从心灵深处感悟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当我让孩子们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雨后?”时,他们迫不及待地告诉你:
“这是一个幸福的雨后。”
“这是一个快乐的雨后。”
“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雨后。”
“以后,当我看到下雨时我就会想起的一个雨后。”
“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份快乐永远留住呢?”全班异口同声回答:“背出来。”
被动的背诵要求水到渠成地成为了孩子们的自主要求。看来,《雨后》和这堂快乐的语文课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了。
“这样充满童趣的一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呢?想不想认识一下?”课已近尾声,同学们仍然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想要了解冰心,了解冰心笔下的幸福快乐的童年。当我出示冰心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时,不少同学主动把它记了下来。下课时同学们还说“我再去找找冰心的其他作品读读,一定非常有趣。”学生们学得开心,也有所收获,学习语文的持久兴趣也被激发了。
也许,平等的、相互信任的课堂就是學生心目中的绿色生态课堂。学生在这种互动的、平等的、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动”了起来。这是一种思维的动,是一种心灵火花的动,是一种深层次的动。课堂上,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求知若渴、充分交流,他们平等对话、畅所欲言。教师所要做的是通过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运用各种恰当手段去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自信,挖掘出探索创新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表达独特见解,展现个性魅力,全身心地去感受语文学习的深层的快乐,从而生成持久的对语文学习本身的兴趣,逐步达到自主发展的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教师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是否发展了”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真正感悟到学习语文的深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