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从三个方面切入初中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认识,审美感受,审关创造。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必然要求,这一标准的提出.必然带动教学理念的更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抛开传统的教学思路,避免过度的关注文本的主题却淡化了文本.特别是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
1.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许多美学因素和美学内涵,语文中的美包括语言结构美、艺术形象美、思想意境美等。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向学生展示语文中的美,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对所学的课文进行鉴赏、玩味,从而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焕发出无限生机,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几乎无处不在。自然景象和建筑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图画美”。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中的“图画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熏陶和启迪。结构艺术之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八十几字却展示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格,精巧的构思,恰当的剪裁,充分展示了文章的结构艺术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对偶句式的使用,铿锵悦耳的韵律,本身就是一首音乐,给学生以无穷的美的享受。风俗人情之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虚构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之所以为人们所向往,主要就是因为这种生活画面所展示出来的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人情的美,让学生难以忘怀。思想感情之美。《小巷深处》一文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里边流落出来的浓浓的情怀充满人性情感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除了文章所展示出来的语言艺术之美、结构艺术之美以外,就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这是现代人都为之汗颜的一种闪耀着光辉的人格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美,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语文课堂处处都有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把美学教育自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利用课堂组织好美学教育
2.1在朗读、诵读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读,特别重视朗读,朗读能促进思考,有助于理解,朗读还能培养语感,让学生于读中体会语言的灵动与流畅之美,体会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论辩、浓烈的抒情,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動与多姿。朗读要重视朗读技巧。如果没有感情、平平淡淡地念,就不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表现作品的内涵,更不能体味词句其他方面的美。所以,朗诵时应带感情。体会文本的意境。不读,不知其意:不读,不明其理。学生通过带感情的阅读,能够更正确地辨别是与非、美和丑,能够让学生塑造他们自己的个性美与心灵美,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散发自己的智慧。
2.2于阅读理解中感受思想感情之美、人格精神之美
要营造美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巧妙引领。激发教学智慧,做课堂的组织者、倾听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合作者。所以,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得主动,能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使教室里书声琅琅,各抒己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很多审美教育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完成的,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于关键处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体会作品中的形象的人格精神之美,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绪万千,使学生在瞬间感受到美的存在。
2.3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品中的图画美
作品当中描绘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壮观的建筑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优秀素材,但是,只有学生把文字幻化成图景、画面,他们才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能充分再现作品中的画面。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一文,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
3.结语
只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审美素材,有目的地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审美教育,就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曾翠红.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J].考试周刊,2011(92):39-40.
[2]郁励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6):88-8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必然要求,这一标准的提出.必然带动教学理念的更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抛开传统的教学思路,避免过度的关注文本的主题却淡化了文本.特别是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
1.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许多美学因素和美学内涵,语文中的美包括语言结构美、艺术形象美、思想意境美等。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向学生展示语文中的美,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对所学的课文进行鉴赏、玩味,从而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焕发出无限生机,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几乎无处不在。自然景象和建筑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图画美”。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中的“图画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熏陶和启迪。结构艺术之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八十几字却展示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格,精巧的构思,恰当的剪裁,充分展示了文章的结构艺术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对偶句式的使用,铿锵悦耳的韵律,本身就是一首音乐,给学生以无穷的美的享受。风俗人情之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虚构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之所以为人们所向往,主要就是因为这种生活画面所展示出来的和平宁静的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人情的美,让学生难以忘怀。思想感情之美。《小巷深处》一文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里边流落出来的浓浓的情怀充满人性情感之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除了文章所展示出来的语言艺术之美、结构艺术之美以外,就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这是现代人都为之汗颜的一种闪耀着光辉的人格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美,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语文课堂处处都有美的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把美学教育自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利用课堂组织好美学教育
2.1在朗读、诵读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读,特别重视朗读,朗读能促进思考,有助于理解,朗读还能培养语感,让学生于读中体会语言的灵动与流畅之美,体会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论辩、浓烈的抒情,体会语言文字的生動与多姿。朗读要重视朗读技巧。如果没有感情、平平淡淡地念,就不能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表现作品的内涵,更不能体味词句其他方面的美。所以,朗诵时应带感情。体会文本的意境。不读,不知其意:不读,不明其理。学生通过带感情的阅读,能够更正确地辨别是与非、美和丑,能够让学生塑造他们自己的个性美与心灵美,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散发自己的智慧。
2.2于阅读理解中感受思想感情之美、人格精神之美
要营造美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巧妙引领。激发教学智慧,做课堂的组织者、倾听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合作者。所以,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得主动,能自主阅读,自主感悟。使教室里书声琅琅,各抒己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很多审美教育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完成的,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于关键处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紧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体会作品中的形象的人格精神之美,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绪万千,使学生在瞬间感受到美的存在。
2.3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品中的图画美
作品当中描绘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壮观的建筑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优秀素材,但是,只有学生把文字幻化成图景、画面,他们才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学生能充分再现作品中的画面。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一文,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
3.结语
只要广大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审美素材,有目的地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审美教育,就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曾翠红.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J].考试周刊,2011(92):39-40.
[2]郁励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6):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