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出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之一。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往往是在一种“被阅读”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原点的基础上,提出閱读教学要从“悦读”出发,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与联想,这样才能够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促进语文素养得到真实地发展。
  [关键词]悦读;对话;联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5-0080-01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但是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许多语文教师却还是带领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而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去感受、理解文本。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回到课标原点,要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出发,以此来展开阅读教学。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的教学,来探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点,以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阅读教学的原点之一 ——从悦读出发
  阅读效果的如何,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心理反应有关,如果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一种向往之情,并打算进行阅读,那么他们才能真正意义上投入阅读。也可以说,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有从学生的意愿出发,让学生从“阅读”转变成“悦读”,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由于莫高窟距离学生比较远,如果单单从课题上来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效果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莫高窟的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被视频中的各具形态的彩塑吸引住了,纷纷问老师:“这是哪里呀?”此时,我就引入课题:“这就是坐落在我国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莫高窟。大家想不想看看别人是如何描写莫高窟的呀?”学生纷纷说想。由于学生已经从视觉上对莫高窟产生了敬佩与赞赏的情感,接下来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一篇课文,学生就会带着这种情感来认真阅读课文,并且能够做到边阅读,边想象刚才看到的画面,什么样的文字是描写哪一个画面的。这样,文字与图画的简单结合,就让学生高效地读懂了课文内容。这也是提升阅读效果的前提之一。
  当然,让学生进行悦读,并不是一开始营造一下氛围就可以了,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新情况,所以要善于及时处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场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始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阅读中,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阅读教学的原点之二——从对话出发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过程是学生思维与情感相碰撞的过程,是学生共享对文本不同解读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思维,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如何开展对话,对话什么样的内容才是最有效的,这也是我们教师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与文本,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时所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对话的内容。这样的对话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好解读文本,二来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价值。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在教学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一句话,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举世闻名’,如果用‘世界著名’或者说‘举世无双’来形容莫高窟行不行?”这就是我们组织学生对话的契机,学生通过对话,就可以对莫高窟有了一个更深层的认识。
  三、阅读教学的原点之三——从联想出发
  在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删减与改编的,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文本内容更适合学生,更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所以在课文中,都会留有很多空白地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联想,来对文本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于壁画上的飞天介绍用了一个省略号,那么就说明还有许多飞天的姿势没有写出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省略号,让学生联想开头播放的视频内容,想象一下,还可以有哪些飞天的姿势,从而发展学生对莫高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再比如,第四自然段说“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也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曾经看过的电影或者电视,说一说帝国主义分子是如何掠走这些文物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阅读教学要从悦读、对话、联想等原点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苏教版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材编排:课文、习作、练习,课文占比重最大。现以《拉萨的天空》一课为例,谈谈语文教师如何简约教学流程,由问题导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抛出大问题,学会感知  任何作品都是一个整体。阅读自然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才能准确地析词辨句,理解作品内容。  (生轻声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随作者来到拉萨,静静地望着拉萨的天空,第一感觉
[摘 要]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单一的古诗教学无法使学生有效地对古诗中蕴含的情趣、理趣、人文、意蕴进行深入体味。因此,要加强同类诗的组合,即进行组诗教学,强化学生对一类古诗的深入探究与玩味,使学生领悟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不同的表达方法,领悟其各具特色的艺术之美,更好地感悟古诗的魅力,从而获得文学艺术素养与个性情操的涵养。  [关键词]组诗 情景 想象 涵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理解“率先、颓丧、震惊、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伫立、悲叹”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4.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要学习好,必须在解构中发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发现学科的基本结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革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认识和把握语文教学的新变化、新特点,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解构中破茧化蝶。现结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的教学作解构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语用交际,它是规范化的语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规范化的语用活动”体现在几方面:语用学视野下教学目标的确定——由“解码”走向“编码”;语用学视野下语境策略的运用——准确把握语体,达成理解目标;语用学视野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情境设置与教学活动设计的相依相融。  [关键词]语用学 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语境策略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诗经》时代,是一个生活即诗、诗即生活的时代。如果要让一年级的孩子重归《诗经》时代,特别需要保护“诗的生态”。在教学中,要通过“诗趣生活”“诗意畅想”和“诗情养护”等系列微课程来营造浓郁的诗歌氛围,让诗歌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养护儿童的诗心,让每个孩子都能拥健康、优美、卓越的心灵与精神。  [关键词]《诗经》生活 儿童诗心 诗化哲学 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小说文本经常会有“对手戏”出现,这就为小说文本阅读对比策略的运用提供了契机。教学苏教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可以借助对手戏、转换视角点、紧扣联系线等,让学生认识人物、理解人物,从而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小说阅读 对比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66  对比是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
一节完整的口语交际课的基本流程包括课前准备、交际前指导、口语交际和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口语交际教学就是在这四个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和训练。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口语交际教学的整体效果。反思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大多数教师只有指导——交际两个环节,即使是这两个环节也没有真正做实做好。从课堂教学看,学生口语交际质量不高,多一问一答;深度不够,多层面单一;拓展不力,多缺少深化延伸。从开课到
在课堂教学中,理想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深与浅、远与近、疏与密的最佳结合,即问题要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要有充分的延展性。如何让新课标下的课堂问题设计巧妙而恰当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逐层深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本身固有知识水平的限制,使其在阅读中对文本的解读不可能一步到位,而需要抽丝剥茧般地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因此,教师要高瞻远瞩,设计若干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基础语文知识有所了解,还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教学的根本。《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感受母亲恩情的文章,教师可从以下步骤渗透品行教育:将问题引入课堂,反思母亲恩情;分析课文内容,强化感恩教育;反向进行思考,延伸感恩教育。  [关键词]美文 品德教育 恩情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