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染血之室》中的意象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l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染血之室》语言简洁、风格多样,以欧洲经典童话《蓝胡子》为模板加以改编,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从意象角度出发,运用意象的象征意义对文本进行分析,对侯爵、女孩两位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压力和摧残,展现了女性抗争男权社会的自我意识觉醒过程。
  关键词:卡特 《染血之室》 意象 侯爵 女孩
  一、引言
  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是20世纪英国知名女作家,想象诡异,风格鬼魅。其作品主要是以女性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哥特式小说而闻名。卡特是一位多产且多才多艺的作家,一生著有9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2部散文集,以及许多诗歌和戏剧作品,是当代文坛最突出的女权作家之一。卡特花费一生精力致力于改写和重筑古老经典童话,因此有“童话教母”之称。
  《染血之室及其他故事》是安吉拉·卡特的经典之作,共有十篇故事。《染血之室》是这部小说的开篇之作,同时也是篇幅最长且最著名的故事。它改编自17世纪法国作家夏尔·佩罗的童话故事《蓝胡子》,卡特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大胆颠覆,反映出女性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表达了卡特对女性解放、实现真正自由的美好愿望。
  二、三个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客观物体经过人的情感而创造出来的。本篇故事的意象选取了三种:火蛋白石、红宝石项链、带有血迹的钥匙。三个意象相辅相成,侧面刻画了侯爵、女孩的人物性格,反映了背后的主题。
  (一)火蛋白石
  火蛋白石是每个嫁进侯爵城堡的新娘都佩戴的戒指,侯爵的母亲、祖母、曾祖母等都佩戴过。侯爵跟女孩求婚就是用的这枚戒指,大如鸽蛋的火蛋白石,镶在一圈花纹繁复的暗金古董戒上。女孩往日的保姆斜眼看到这枚戒指就说,蛋白石会带来厄运。但当时刚被求婚的女孩不谙世事,而且沉浸在被求婚和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憧憬的喜悦之中,认为是保姆嫉妒她。保姆的话在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中得到了验证,为后续的事件做了铺垫。火蛋白石是侯爵夫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女孩出席各种场合都佩戴着它。侯爵喜欢女孩把戒指戴在小羊皮手套外面四处招摇,势利的火车司机看见这枚戒指也会收起自己的傲慢态度。一根木材划进火里,女孩手上的火蛋白石发出绿色的光,侯爵说女孩这张又瘦又白的脸充满放荡的可能,只有行家才能看出来。这句话使女孩感到不适和眩晕,女孩在侯爵的眼里已经不是她自己,而是一个她都不认识的人物。女孩懂得了侯爵选择她不是因为喜欢她,而是因为她少不更事。侯爵的话让女孩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在侯爵眼里,她只是丈夫购买的划算货色和商品,是用一把彩色宝石和若干死兽皮买来的小孩。在这里,女孩降到了被物化的地位。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道:“女人并非天生就是女人,而是逐渐才变成女人的。”在父权制社会,女性只是客体,是附属品,男性才是主体,女性为男性而服务。侯爵因公出差,把钥匙交给了女孩。女孩出于好奇打开了血室,发现了侯爵的秘密:他杀死了他的历任妻子,他是一名刽子手。此时,火光照在火蛋白石上,它闪现了一道奇异的光芒。女孩清醒了,她彻底了解了侯爵的本性,并意识到了自己危险的处境。侯爵回来了,女孩快速回到床上,假装自己刚刚睡醒。女孩试图强迫自己摆出诱人的姿态来诱惑侯爵,若他上床到她旁边,她就勒死他。可是,女孩失败了。侯爵发现女孩已经去过密室,违反了他的命令,他要对女孩行刑。侯爵让女孩把蛋白石戒指还给他。此时,女孩戴的戒指“蛋白石上的火光已全熄灭”。女孩已不再顺从,“我求之不得将它取下,就连此时处境已这么悲惨,少了它都让我感觉心头一轻”。女孩戴上火蛋白石—绿色的光—奇异的光芒—火光熄灭,这一系列过程反映了女孩不再对侯爵言听计从,而是开始出现自主意识、主体意识,到最后彻底反抗侯爵。女孩识破了侯爵的诡计,明白了火蛋白石只是侯爵捕获女孩的工具。此刻的火蛋白石对她来说,连块石头都不如。
  (二)红宝石项链
  侯爵送给女孩的结婚礼物是一条两英寸宽的红宝石项链,这条项链像一道价值连城的割喉伤口。法国大革命后,督政府早期,逃过断头台的贵族阶级流行一种反讽的装饰品,即在脖子上原先可能遭刀砍断的位置系着红缎带,像伤口的记忆。去歌剧院看《崔斯坦》的那一夜,女孩身穿轻飘优美的白裙,红宝石项链环绕在少女的天鹅颈上,女孩温顺、单纯地沉浸在丈夫雍容华贵的生活中。天真无知的少女仍在享受此刻的快乐与荣耀,却不知她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新婚之夜,侯爵也要女孩戴着那条红宝石项链,尽管它冷得像冰,冻得女孩浑身发寒。然后他亲吻那串炽烈的红宝石,再亲吻女孩的嘴。卡特用红宝石项链的意象来指代二人的初夜,初夜在安吉拉·卡特的笔下没有任何的幸福感和温暖,相反,充满了无尽的恐怖感。“哀啼海鸥在窗外邈邈高空中荡着无形的秋千”,这与人们心中幻想的初夜完全不同,卡特完全还原了真实的女性心理状态。新婚过程中,女孩像是被压制的客体对象,等待着男性的验证。男性用身体来征服女性,以此来说明女性是他的所有物。女性带有生理的疼痛感,同时缺失了安全感和所有权。侯爵发现女孩知道了他的秘密,要对女孩行刑之时,仍然让女孩戴着那条红宝石项链。此刻,女孩的洋装被侯爵的利剑划开,她全身赤裸,只戴着那条像蓄势待扑的蛇一样的红宝石项链。这条红宝石项链和火蛋白石一样,都是捕获无知少女的利器,它牢牢地卡住了女孩的脖子,让女孩喘不上气。宝石项链的红色与血的颜色极为相似,这预示了女孩的悲惨结局。幸亏,母亲在电话中听出了女儿过得并不如意。就在侯爵用剑即将砍下去的千钧一发之际,母亲及时赶到,用手里的左轮手枪击毙了侯爵,使女孩重获自由。
  (三)带有血迹的钥匙
  侯爵发现女孩进入密室后,兴奋地看着那串像一枚扑克牌红心的钥匙,命令女孩跪下,把钥匙轻轻按在女孩的前额,然后转移到前额两眉之间,就像婆罗门女性的阶级标志。带有血迹的钥匙象征着男权与女性的冲突,并与血的意象复合交织在一起。女孩步伐坚定地闯进血室,发现了“全身被百道尖钉穿透”的罗马尼亚女伯爵,失手将钥匙掉进血液中。祭品、献祭等隐含血的词汇生动形象地构成了一个血淋淋的大型屠杀场面,充满了阴森与恐怖。钥匙在我们生活中是开锁的工具,在政治生活中是权力、地位、身份的象征,在知识领域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染血之室》中,侯爵借口外出,把钥匙交给女孩,故意让女孩看到血室的情形,从而借机杀害女孩。这充分显示了男性对女性的虚伪面孔。同时,也是这枚钥匙让女孩勇敢地打开血室大门,发现了侯爵的本性。女孩因此找到了自我,她不再顺从,懂得反抗和抗争。当侯爵将钥匙按在女孩的前额时,钥匙上的血迹沾到了她的两眉之间,甚至渗进了女孩的心中。就算最后女孩的母亲杀死了侯爵,女孩、调琴师和母亲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但这个红色印记始终存在,正如霍桑《红字》里面的“A”字。“心形血迹”象征着女孩勇敢追求真相的自我意识,同时也见证了女孩与父权制抗争的勇气。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当作是一面具有神奇魔力的宝镜。只要一照镜子,男人的形象便比真人陡然放大两倍”。卡特深刻揭露了这种暴行,控诉了男性对女性的蹂躏。侯爵钥匙上鲜红的血液是无数女性生命的血液,這充分显示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所遭受的摧残、压迫和苦难。女性被压迫的历史注定会结束,女性注定会得到解放。
  三、结语
  在《染血之室》中,火蛋白石、项链、带有血迹的钥匙等意象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剥削与压榨。卡特用幻想表达思想,运用多种意象还原了女性的悲惨地位以及生存状况,给予女性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空间。反对男性霸权、建立女性主体意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是卡特等女性主义作家坚持不懈的追求与目标。
  参考文献:
  [1] 安吉拉·卡特.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M].严韵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戴红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刘凯芳.安吉拉·卡特作品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7(3):69-74.
  [4] Myerson,George.波伏娃与第二性[M].丁琳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5] 杨春芳.安吉拉·卡特小说中“血”意象的多元意蕴[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4(1):119-122.
  作 者: 赵凯月,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诗渊》是明初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专收诗词,是诗词辑佚渊薮。自孔凡礼始,《苏轼诗集》《全宋诗》苏轼卷、《〈全宋诗〉订补》等不断从《诗渊》辑得佚诗。然《诗渊》为稿本,颇难识别,故难免错漏。本文梳理辑自《诗渊》苏轼佚诗情况,另外辑得苏轼诗一首,以飨同好。  关键词:《诗渊》 苏诗 辑佚  辑佚是文献学内容,诗歌辑佚是诗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诗辑佚是历代苏轼研究者的重要工作之一。不论诗集编
期刊
摘 要: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主流媒体电视台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传播者、监督者和行动者,应该承担新时期媒体的新使命,发挥媒体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山西电视台《民生大接访》作为全国首档电视新闻信访栏目,积极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策划推出“第一书记”“脱贫记”“记者蹲点日记”等系列报道,本文选取了集中报道的五十二期节目作为研究对象,报道主体多元化,报道形式本土化,包括贫困群众、第一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生态三维转换角度研究译本《奇异的插曲》,发现译者采取多种翻译方法将剧中人物表现得生动多彩,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理论,可以为戏剧汉译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鍵词:《奇异的插曲》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2007年,国家话剧院隆重推出尤金·奥尼尔的名剧《奇异的插曲》,使其再次成为话题焦点。王实味翻译的《奇异的插曲》适应了舞台表演,对于戏剧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国内鲜有对于《奇异的插曲》
期刊
摘 要:本文对迅速崛起的“强国文”类型网络小说进行了研究,它既继承了传统爱国小说中的强国幻想,又融合了网络小说轻松活泼的元素,同时因为屈辱的历史、国家现状、读者个人经历等方面的结合使“强国文”大受欢迎,这类正面题材的流行给读者与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强国文”因网络载体的原因容易造成作者文笔不足、小说过于迎合读者与内容过度脱离现实等问题,它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需要提高自身水准,需要结合外界力量的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艺术界中雕塑专业创作热情高涨,雕塑艺术家们根据社会时事与热点话题创作出大批优秀的雕塑作品。雕塑的美感在于利用静态的空间造型表现对象在动态场景中的运动趋势。善于在雕塑创作中利用节奏思维可以引起观众的审美美感,与观众意象中美的形象相符合。本文着重阐述笔者对雕塑创作中的节奏思维的理解,并对中西方经典雕塑形象进行了分析,使得未来的雕塑创作能力达到更深层次的内涵。  关键词:雕塑 审美价值 艺
期刊
摘 要:《使女的故事》讲述了奥芙弗雷德等女性在基列共和国极端教会的掌控之下被迫成为“使女”的多舛命运。极端权力充斥着社区空间,渗透在基列共和国每个家庭空间的方方面面,还压迫着女性的精神空间。小说以一种极端的视角来假想20世纪末基列共和国的社会通过挤压女性生存空间来维持人类命运的延续的现象,引起人们对女性的生存空间里的创伤的思考。其中小说的创伤叙事从女性的社会空间包括家庭、社区以及女性的精神空间视域
期刊
摘 要: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学研究出现了空间转向,本文以纳博科夫的小说《眼睛》为例,从物理空间的挪移和幽灵空间对现实空间的僭越两方面着手,探讨这部作品的空间叙事特点,追踪斯穆罗夫的身份。空间感的生成,不仅来自文本中线性时间的中断,更依赖读者心理空间想象的参与,即从整体结构中把握细节、重新拼贴。空间叙事理论为解读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可能性。  关键词:物理空间 幽灵空间 读者空间  引言  弗
期刊
摘 要:欣赏当代外国经典英语小说是文化交流和了解国外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但语言的障碍往往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快捷。然而,手机拍照翻译打破了这种文化交流和艺术欣赏的语言障碍,给人们带来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对话和交流。手机拍照翻译是机器翻译的延伸,只需将不同的翻译软件放置于手机上,可以达到即拍即得的不同文字的目标语信息,且翻译准确率达到较高水平。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手机拍照翻译无疑成为了
期刊
摘 要:元小说作为一种创作手法早就存在,但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研究体裁则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产生是作家们对当时传统文学(小说)创作思考和反叛的结果,因而必然带有创新性和实验性。西班牙作家米格尔·德·乌纳穆诺的小说《迷雾》是问世较早的一部元小说,其中的“雾说”理论凝聚着他对小说创作的独到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开辟了20世纪西方现代派小说(尤其是元小说)的先河。本文从暴露虚构的叙事、批评与叙事结合
期刊
摘 要:《游沙湖》是宋代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居黄州时写下的一篇写人记游,是一篇随笔小品。文章前一部分主要是以文写人,后一部分则是以词记游,语言风趣,文词互融为一体,全篇自然流畅,情韵悠长,表现了苏轼思想乐观开朗的一面。深度解读这一首诗词,必须围绕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苏轼此次“得疾”的原因真的是“因往相田”吗?苏轼为什么说自己和庞安常“皆一时之异人也”?笔者就这两个主题对《游沙湖》进行深入解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