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酒龄战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发生的事件表明,以年份酒为噱头的营销手段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也失去了神秘的面纱。
  端午节过后,水井坊迎来一根大绿线,利空消息源于其“年份酒涉嫌虚假宣传”新闻。消息指出,在水井坊全系列产品中,打着“典藏”、“公元十三”名号的超高端产品并没听起来那么年代久远,“年份酒”被指涉嫌虚假宣传。
  对此,水井坊方面回应称从未生产销售过‘年份酒’。然而市场对于白酒“年份酒”的质疑仍然挥之不去。
  与此同时,堪称中国年份酒老大的一线品牌郎酒也传出年份酒勾兑新闻。据了解,红花郎10年、红花郎15年、青花郎20年以及由此延伸的红运郎酒(30年陈)、青云郎酒(50年陈)、百年郎为主体的超高端产品,构成了整个红花郎体系。但其百年郎、青云郎酒产品受到多方质疑,原因是其是否有存放如此久的基酒。
  而随着白酒市场的低迷,年份酒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2013年,红花郎将任务核心定为“控量保价,消减库存”,其产品的全国投放总量也控制在3000吨以内,相比2012年减少10%以上。这是红花郎第一次减量。
  事件观点
  年份酒,一个美丽的谎言
  围绕着涨价的终极目标,白酒产品在经历了“品牌战”、“包装战”、“口感战”、“健康战”之后,又掀起了一波声势浩大的“酒龄战”,年份酒成为各企业追逐利益的新武器。然而对产品酿制过程和勾兑工艺要求极高的年份酒市场远不像看起来那么美。
  加一滴陈酒便当高价年份酒卖
  数据显示,我国销售额排前100名的白酒企业有近60%推出了年份酒,年销售额不少于50亿元。一时之间,年份酒成为国内白酒企业的“摇钱树”,纷纷不遗余力地抢推新品,展开了一场年份酒大战,并以酒龄大小决定价格高低。
  可以说,现在的年份酒市场是乱象丛生。一些不规范的酒厂建厂都不足10年,也推出5年、10年的年份酒。它们中有的是从其他酒厂购买陈年的原酒,回来勾兑成年份酒销售,有的干脆就把当年生产的酒打上年份酒标牌。
  此外,更是有消费者投诉称年份酒集体造假,包括茅台、五粮液等白酒业龙头企业。更有消费者感叹,年份酒与与价格低廉的产品口感类似,无明显区别。
  “年份”沦为企业营销工具
  “事实上,年份酒的概念并不确定,国家并没有出台关于酒龄的标准,也没有相关部门鉴定年份酒中陈酿的含量,因此年份酒市场仍处于各说各话的混乱局面,我们无法明确判断出哪些企业生产的年份酒才是真正的年份酒。而勾兑其实是白酒生产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工艺,任何白酒产品都必须经过这一步骤,通过勾兑可以平衡不同的酒体,勾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品质。”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说。
  早在2007年,剑南春曾研发了我国第一个鉴别白酒陈酿年份的方法,即“挥发系数鉴别法”,虽然得到科技部、质检总局的认可,但是茅台、五粮液却不买账,茅台声称自己为酱香型,剑南春是浓香型,二者酿造工艺不同,不可以用一个标准检测,并表示,茅台一直是以够年份而著称的,同时酒的品位和色泽都可以看出茅台的品质,“我们的品牌不需要我们再承诺什么了,年年销售都断货就是一个明证”。之后,鉴别法并没有形成业界认可的检测方法。
  质量技术监督方面的人员也认为,“当前,无论是国家主管部门,还是行业协会组织,都没有把‘酒龄’的长短作为检测指标。而且对于‘年份酒’的年龄,该由谁来鉴别?又该如何鉴别?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也没有在这个技术难题的解决上有一个服众、统一的方法。因此,白酒市场关于‘年份’的说法,目前并没有权威依据”。
  因此,要彻底解决年份酒市场这些现象,单靠监管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监管部门根本无法可依,因此,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制定年份酒标准,让消费者和企业都清楚地知道何为年份酒、每瓶年份酒中陈年酒应该占据多少比例等问题,只有制定出相关标准,监管部门才能有法可依。
  统一标准尽快实现“按质论价”
  年份酒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它为企业带来颇多益处,一方面,年份酒定位于高端,主要用于企业的品牌营销,有利于推动高端市场发展,拓宽企业品牌领域,提高产品形象,增强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年份酒具有资源稀缺、产量小、收藏价值高的特性,其高额的利润也是企业业绩增长的潜力点。所以各企业才争先恐后地涉足进来。
  其实,年份酒最初流行于国外,是对葡萄酒、白兰地等酒类的等级概念。专家认为,国外具有年份标识的酒,一般都需要标注酒厂名、酒名、葡萄品种及葡萄采收的年份等详细信息。而中国的年份酒则是一个误读的概念,属于商家营销的一个手段,沦为其提高市场价格应对竞争的营销策略。更有业内人士直言:“年份酒是中国白酒界的一个全行业参与编织的美丽谎言,受伤的必将是整个行业的信誉。”
  而国人对葡萄酒的认识程度不够则是造成进口葡萄酒价格混乱的主要原因。葡萄酒作为舶来品,中国消费者并没有完全了解它,一般错误地认为只要是法国或是意大利的葡萄酒就应该不会太差,而且流通的透明度太低,中国消费者根本无法估量其真正的价值,即使拿到假货也无法分辨。
  再者,进口葡萄酒不像国产的假酒,因为对真品有着明确的感知,一试便知真假;而进口葡萄酒即使是假货也无法感知出来,人们只能通过包装、封口或是标志性的东西进行识别,这些识别方法也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识别效果还有待考查。
  与国际价格接轨需要品质先接轨
  只要是有白酒销售的地方,肯定能找到“年份酒”的身影,而只要商标上标注着年份的产品,价格就比同品牌普通产品高出一两倍之多。而大部分销售葡萄酒的地方,都能找到诸多洋文标识的进口葡萄酒,价格比国产葡萄酒高出很多,但是品质到底如何,谁也不清楚。
  白酒依仗国内的消费需求不断涨价,进口葡萄酒也钻着国人不了解国外行业的空子跟着涨,使酒类市场出现惊人的“高价悬空”。是什么给了酒类企业敢于定高价的“底气”呢?
  高档白酒“涨价”的底气一方面来自于中国独有的请客文化定式所衍生的虚荣性消费;另一方面,高档白酒消费群体和消费方式都是相对特定的,刚性需求很大,价格弹性很差,容易产生“越贵越买”的不正常现象。
  其实,国内白酒基本没有什么公认的品质评判标准,所谓评判也就基本以定价高低来看,而一个系列产品怎么定价,都由企业自己说了算。国内一些酒厂的做法是推出一个系列酒时,会注册多个商标,制作多种包装,然后自己进行产品分级,拉开价格差距,其实酒本身差别不大,工艺、品质类似,但价格能差上好几倍。
  而国内白酒市场,品牌厂商的定价近年来不断攀升,大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势头,但最为关键的酒类品质分级标准、管理规范以及第三方监督力量等,却始终处于空白状态。所以专家们开始呼吁:“国内高档白酒这种特定消费背后存在着灰色地带,政府部门应该对其价格‘管一管’。”
其他文献
企业家赚了第一桶金,然后就离开主业,什么行业赚钱做什么,什么赚钱快做什么。对于资本来说好像也应该是这样,总是从利润低的领域流向高利润的行业。但是在目前的中国,比资本更稀缺的是企业家资源,却在不断的被稀释和分流。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我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人,更没有资格去批评谁,只是觉得有些不正常,不应该,有些可惜,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是不应该这个样子的。  当下的中国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生
期刊
中国企业的营销史,就是一部“运动”史。  曾几何时,点子“运动”风行中国,号称一个“金点子”就能捧红一个企业。接下来是广告“运动”,上到央视标王,下到农村大墙,广告铺天盖地。再后来就是国外营销管理理念的中式套搬,定位理论、CIS企业系统再造、终端拦截、品牌运动、ERP流程再造等。  “运动”盛行,好像定位理论能够解决一切,好像系统再造能帮助企业脱胎换骨,好像终端拦截能狂抢市场份额……  今天,电子
期刊
回顾一下2012年最火的电视节目是什么?地球人都知道,是《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不敢说绝后,但一定是空前的。  该档节目的收视率“秒杀”了全体同行:全国42城市的收视率高达4.1%,而同期江苏卫视的王牌节目《非诚勿扰》收视率不过2.5%,湖南卫视的两大王牌节目《天天向上》和《快乐大本营》可怜得只能望其项背,滑落为1%~2%。  很多人把《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归结于一些颇具亮点的“创新”,然而遗憾的是
期刊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孙朝玲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食品土畜商会)成立于1988年,目前拥有5800多家会员企业,这些会员企业的农产品进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进出口额的65%以上。  2001年入世之前,我们的主要工作和精力都放在了农产品出口促进和与之相关的经贸合作上,2001年以后,进口工作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从2005年开始,我们的工作重心开始向进口转移,因为进口的比重确实越来越大了。  
期刊
中国各行各业的经销商有三百多万,每天都有新开张和关门歇业的,有生有死,这也正常。不过,在关门歇业的经销商中,有一种则是属于主动撤盘的,并且是当前生意运转正常,生意规模也不错,甚至还是当地本行业的龙头翘楚。  这些生意不错的经销商,为什么会主动撤盘呢?当事经销商,常常给出的如下的解释:  1.海外移民,这国内的生意自然是不做了;  2.膝下无子女接班,或是子女不愿意接班,后续无人,做下去意义不大,所
期刊
山寨化可能不是应该批判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一种新的世界趋势。我们不仅不应该反对山寨化,还要打造高级版的山寨。  提出这个立论是有风险的,因为山寨化已经被污名化,贴上了不良标签。  其实,山寨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反映了社会深刻的需求。一个国家崛起之初,企业都是山寨式的,改革开放之初的民营企业,哪个不是山寨版的?一个行业发展之初,有成千上万家企业,也都是山寨式的。这个阶段的山寨,是低标准的山寨,是经济不
期刊
如果只看现象,来自市场上新产品的信息总是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产品过剩,消费者似乎不缺少各式各样吃的喝的,一方面市场上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新产品来刺激,以提起消费者新消费热情;一方面企业的各种新产品积压在经销商和自己的库房里,一方面企业还是拼命地推出更新的产品,想通过新产品实现战略目标或者把企业带出困境,结果大多形成新的积压。  可见,无论市场怎样饱和,让企业前仆后继地是消费者和企业的需要。问题是推出新
期刊
我做了十多年的营销策划,看到很多企业的兴衰,也见证了很多产品的沉浮。至此我想起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不差钱”鸭蛋说了句“长江后浪推前浪,我把我爹拍在沙滩上”。我感觉这和现在的市场竞争很相似。现在很多企业都死在了新品创新上。被打死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忽视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基础。中国幅员辽阔,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认知基础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北方的杏仁露,它在北方销量很好,是因为杏是中国北方
期刊
正确的品类创新,能够帮助企业脱离激烈的市场竞争,先享一片蓝海,成就一个战略“星”品。这也是“品类创新”成为当今最热的营销行为的原因。  什么是正确的品类创新?品类创新有何玄机?如何进行品类创新呢?下面介绍几种品类创新的方法及案例,供大家参考。  方法一:开创全新品类,要做就做彻底  开创全新品类,要做就做彻底,拒绝雕虫小技,彻底斩断与现有品类的瓜葛,自成一统。  可口可乐当年把提神醒脑的药水命名为
期刊
所有成为市场第二的品牌,无不是针对领导品牌强势中的弱点,重新定义对手并为其贴上负面标签,站在对手的对立面,成功上位。  凉茶品牌的一家独大  王老吉的成功定位,让一百多年来,在两广地区一直不愠不火的凉茶迅速红遍了全国。凉茶原本是遍及大街小巷的药铺中出售的一种“清热解毒瘾袪暑湿”的药饮,重新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把凉茶潜在品类特性激发出来。  伴随着“怕上火喝王老吉”广告语,处于地域特征明显的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