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初春感赋”翻译研究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wang_w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甲午初春感赋》作者万爱珍,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博士研究生肄业,美国普顿大学中文讲师。原诗作于2014年,即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之时。诗歌前半部分,作者着重笔墨于介绍中日甲午战争背景,以及战势的发展变化,以抒发作者的不忿之情;诗歌后半部分则着墨于介绍战后120年来,中日两国国情的变化。在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之时,一位美籍学者,做出此诗表达爱国之情,颇具意义。该诗并无先前译本,诗歌中有较多中国文学典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与异化并重的方法,力图在让译文简洁有力的同时,有效地传达出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让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原诗中所包含的文学典故。
  【关键词】甲午初春感赋;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024-03
  《甲午初春感赋》是万爱珍于2014年写的,用于纪念第一次中日战争120周年。这首诗包含传统中国的意象、历史事实以及诗人的情感,这使得我的译文可能无法被完全接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介绍历史背景,而这一背景将成为我从单词到句子层面分析原诗的基础。接着,我将展示我翻译的译本,并阐释我在翻译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原诗如下:
  甲午初春感赋
  上国远欺邻妄觊,战旗靡海蔽天红。
  势移岂料东倭胜,权丧方知北舰穷。
  龙困紫渊灾不断,鹃啼碧血恨难空。
  春帆楼外风云变,世道循环百载中。
  ——万爱珍作于甲午年元宵
  1894年爆发了第一场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也被称为甲午战争。按照中国的天干地支,那年正好是甲午年,这场战争的双方为清朝和日本帝国,主要受到了高丽的影响。该场战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海战,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打了整整一下午,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对于清政府而言,五艘舰队被摧毁了,包括水师提督在内牺牲超过一千余人;日本方面损失了五艘舰队,超过600水兵牺牲。清朝将黄海的控制权交给了日本。在接下来的两个阶段,清朝在一场接一场的战斗中逐渐败下阵来。为了求和,清政府派出大使,在日本的一家名为春帆楼的酒店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澎湖岛、台湾岛以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对日本开放了更多的港口。此次赔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以后,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日益加剧。
  我对原诗的理解如下:
  “上国远欺邻妄觊”一句中,“上国”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本书,名为《东周列国志》,当中有一句话“扫荡腥膻,全仗上国”,这句话中的“上国”无论是按照字面意思还是按照诗歌所传递的意思,都指的是中国;“远”字用来修饰时间;“欺”在中文里因该被理解为被动用法,所以被翻译为“被欺”;“邻”指的是邻国,指侵略中国的邻国;在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从那时开始,许多新兴崛起的国家开始在中国抢掠,试图征服、占领中国。而这种想法经由“妄覬”一词得以完美体现。
  “战旗靡海蔽天红”一句中,“战旗”指的是战舰上的旗帜;在中文里,“靡”的意思为“倒下”;“蔽天红”用来描述战争的残酷、血腥以及其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战士流出的鲜血映红了天空。整个句子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即在战争结束之后,战旗倒下,漂浮在海面,大量士兵在战争中牺牲。
  “势移岂料东倭胜”一句中,“势移”指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东倭”指日本,日本是位于中国东部的邻国,清政府并没有太重视日本,曾经将日本看作是低人一等的“野蛮人”,这种看法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中日战争战败。清朝的官员对于装备十分完备的海军,即北洋舰队感到深表满意。然而这些舰队的设施已经用了超过十年了,清政府官员们却没有采取措施更新装备,而日本当局却全力加大在军事方面的投入,提升军队实力。结果清朝从上至下,都对日本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感到非常惊讶。
  “权丧方知北舰穷”一句中,“权丧”来自一个汉语成语“丧权辱国”,表示“失去了主权”,战争表明,清政府因为没有实现军队现代化,所以导致了丧失国家主权,清政府以为北洋舰队是先进的军事力量的代表,就在北洋舰队战败时,清政府才意识到和日本海军相比较,中国海军的实力不堪一击。
  “龙困紫渊灾不断”一句中,“龙”代表中国,在这一行指的就是中国;在这首诗中“紫渊”指“深渊”,描述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自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遭受了外来者的侵略,中国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巨大灾难。
  “鹃啼碧血恨难空”出自《藤阴杂记》,中心句“听墙外鹃啼雀噪,恐有冤魂”,“鹃啼”是中国的传统意象,用来表示深切的悲痛,“碧血”指在伟大事业中流血牺牲。还有一首中国诗《于忠肃祠》,诗中有“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燐”,意思是杜鹃也在为战士的牺牲而发出悲伤的鸣叫,对战争的仇恨永远也不会消除。
  “春帆楼风云变”中的“春帆楼”是位于日本的一个酒店,就是在这家酒店中,清政府同日本帝国签订了《马关条约》;“风云”指的是当时整个国家的形势,一百多年过去了,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世道循环百载中”这句诗中,“世道循环”同“风云变”在这首诗中是同样的意思,进一步解释了变化的程度。这表明中国同日本之间的情况发生了逆转,中国比日本更加强大,尤其军事实力,所以不容挑衅。
  对于整首诗歌的翻译如下:
  Lament for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in the Early Spring
  China had been oppressed for so long
  That its neighbor dared to invade.
  The ensigns fell in the ocean,   Dyeing the sky red.
  The situation changed;
  No one expected the success of Japan.
  Sovereignty surrendered,
  Vulnerability of the Beiyang Fleet revealed.
  “The Dragon” was trapped in the abyss,
  Constantly suffering from calamities.
  Cuckoos crowed for the blood shed in the cause of justice.
  Resentment is hard to be relieved.
  Over a century,
  Things outside Shunpanro change;
  Circumstanc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reversed.
  --Wan Aizhen wrote on the Lantern Festival in 2014 to remark the 12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中國的诗歌在风格,对仗、押韵以及声调模式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这常常使得译者无法完美地将诗歌翻译出来。一个成功的翻译必须传递原诗文字本身的意义以及情感,而这需要译者真正了解原文的意思。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前四句描述了第一次中日战争,接着,他又简单地在第五句和第六句谈到了此次战争的影响。最后两句描述了当前形势的转变。整首诗听起来充满了悲伤的情感,诗人对战争表示非常遗憾,所以我将题目“甲午初春感赋”翻译成了“Lament for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in Early Spring”。
  这首诗最大的挑战在于弄明白诗中所提及的有关中国历史的部分。坦白说,最初我分析原诗的时候,以第一行为例,我对其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最初,我将这句话理解为中国将其领土不断扩大,所以其邻国不能入侵,战旗是红色,代表着红色的天空和大海。在我看来,“势转”在接下来的一句表示转折,情况发生逆转。我认为作者想用一二行进行对比,从而强调第一次中日战争中局势的转变。然而,当我在网上查询相关背景资料时,我发现清朝的战袍是黄色,我的猜测是错的。接着我发现,根据历史,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清朝战胜了日本。尽管如此,清朝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除此以外,在战争之前,清朝没有一个官员相信,日本,一个低中国一等的野蛮民族能够在战争中获胜。“势转”在第二行最开始并不仅仅代表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也传递了人们对战争结果的期待,寄托着诗人的情感,第一行的第二句用来描述战争多么的残酷。接下来再看“蔽天红”,我试图想要弄清楚红色是如何而来的。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战旗是黄色的。我推测指的是战士的鲜血染红的海洋和天空,但是在这首诗中,这首诗没有用到血的意象,所以我分析了血这个词,直接将这句话翻译为“战旗飘在大海中,将天空染成了红色”,所以最后我把整首诗的第一行译为
  I finally have the translation as follows:
  China had been oppressed for so long
  That its neighbor dared to invade.
  The battle flags fell in the ocean,
  Dyeing the sky red.
  在第四行,龙是著名的代表中国的意象,所以我直接用了“the dragon”一词,而没有直译为中国,鹃啼碧血是典型中国的意象,诗人常常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有多么的悲伤,但他看到战士为了国家血流不止,战斗激烈的场面。恨难空意思是说对于侵略者的仇恨永远也不会消失,所以我将这句话“龙困紫渊灾不断,鹃啼碧血恨难空”翻译为:
  “The Dragon” was trapped in the abyss,
  Constantly suffering from calamities.
  Cuckoos crowed for the blood shed in justice cause.
  Resentment is hard to be relieved.
  最后一行,春帆楼是一家酒店,一百年前清政府同日本帝国签订了《马关条约》,这里诗人用了这个酒店表示战争或是侵略,在我看来,风云变和世道循环都指的是,在战争之后的一百年后,中国同日本之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我将这两句话混合在一起,将其译为:
  Over a century,Things outside Shunpanro change;
  Circumstanc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reversed.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非常简洁但是却富有感情,为了铭记第一次中日战争,使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许多中国成语,用以表达她的悲伤之情以及对战争的仇恨。在汉语里,成语可以强有力地传递感情,但是在翻译中,他们却是翻译者最大障碍。
  准确是翻译的基本准则,翻译诗时,译者需要严格的注意平衡中英文之间词语,感情,韵律和押韵之间的差异。而这是非常困难但很重要的。毫无疑问的是,有的时候,韵律和押韵使得诗歌更有可读性,然而,作为译者,我们应当将译出诗歌总体意思作为第一要务,翻译中的意象应该总是能够传达原诗的感情。这就是说译者不能随意在目的语中增添或是删减任何意象。汉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法错误常常出现在诗歌翻译当中,尤其是在词语的选择、时态、单复数方面,而这些都需要译者注意。
  上面提到的是我在翻译整首诗歌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所注意的各个方面,对于未来的翻译,这些于我而言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Eugene, Eoyang (2008). Literal and Literary: Language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Poetry.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and General Literature, Volume 54, pp. 18-33.
  [2] Eugene, Eoyang (2013). "Borrowed Plumage": Polemical Essays on Translation, Chapter 12, pp. 158-164.
  [3]戴璐·藤阴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正> 美国总统布什2月20日发表了以2010年为目标的国家能源战略(NES),其基本思想是促进国内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发展核电,来满足电力增长的需求。计划预定到2010年,美国的石油
传统的英语教学,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英语教师只能将教学重点放在提高成绩上,把一门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课变成枯燥、无趣的语法和单词学习课,为此新课改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
基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美好集体有我在》,从“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创设体验式情境、助力学生思维迁移认知延伸等角度实践生本教育理念。
电网规划作为电力系统所处地区未来电源建设和电网结构的规划方案,是电力工程得以科学有效开展的基本依据,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原则的前提条件。基于此,在
本文根据交叉口禁左措施前后效益分析,确定禁左综合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目的和内容,遵循可操作性、科学性、动态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相关原则,从交通效率、交通安全、交通舒
如何根据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特点,克服形式呆板、内容单调的教育方法,寻找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新途径,这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引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理论指导,是数学的精髓。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时期,如果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
职高语文写作具有层次性、灵活性、多样性、综合性等特点,其内容、形式都应结合职高学生的特点,突出职高写作的实用性。写作教学应丰富写作内容,在进行写作艺术创作的同时,重视口
<正> 印度科学顾问委员会已向总理提议应使科学技术在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提交这份报告的委员会的委员长是 C&#183;N&#183;R 劳尔先生,他是设于邦加罗尔的
<正>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过程长期以来一直隐藏在一片神秘的迷雾中而不为世人所知。为什么这个国家决心要获得核武器?象这样一个刚从内战中恢复元气,连糊口的食物都尚且缺乏(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