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劝”学?r——关于《孙权劝学》主题主旨的再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angs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权劝学》见于司马光主编之《资治通鉴》卷 66,为汉献帝建安 15年(公元 210年)中的一件小事.虽是小事,但一旦进入了《资治通鉴》,一旦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就不再是小事了.对于这样一篇文本,无论是基于我国的文化传统,还是基于人的基本习惯,都会认为其是一篇劝人学习的文章——这样的理解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国的文化习惯当中,历来是重视“学”的,《学记》作为遗传下来的最早的研“学”著作,便是佐证.至于用“劝”字,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教化”的另一种委婉阐释.总而言之,“劝学”的主题就是“劝\'学\'”.那么,《孙权劝学》进入课本,是不是就是为了通过“劝学”的解读,来让学生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呢?如果只是这一目的,那这一文本似乎有不能承受之重.事实上,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一是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是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是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是为了写好白话文.”[1]这里,笔者以为更应当从第三点来构建对《孙权劝学》的理解,即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实不只是重“学”的,其实也是重“教”的:“劝\'学\'”与“\'劝\'学”应当是本文解读的两条主线!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套教材编排的最后一篇写景记游小品文。全文共159个字,篇幅短小,语言浅近,表面上学习难度不大,但实际上情思潜隐,意趣深远,要想透彻理解还需适当引导、深入探究。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拥有阅读写景记游小品文的丰富经验,并具备自主学习自读课文的阅读能力,这使得本节课的实施具有可行性;而且九年级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
期刊
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作文训练的有效性,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品质提升,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联系自己在武汉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实践,以思维导图的独特优势为理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业、考试试卷、以及历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题等典例分析,从运用构思、运用价值、运用策略三方面出发,针对思维导图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作出探究。   一、是什么: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构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核心素养也将“语言建构与运用”作为首要维度。如何建构和运用语言,形成语言感受力?这不是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练一练就能解决问题的,教师需要把握语文课程本质,借助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言语经验,在扎扎实实的构建和运用过程中,发展学生语言的感受力。   一、夯实读背基础,铸造规范的语言习惯 
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说“小说的基本面是故事”.与一般记叙文相比,小说的情节显然更应该受到重视.小说知识和理论如何转化和表征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上的难点.在
期刊
(一)   我靜静地读着《江城子·密州出猎》,目光触摸着这一个一个之前我不曾深思的文字。慢慢的,穿过时光的封锁,我似乎看到了那个遥远的苏轼,正在向我走来。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我想到的是:真正而有品位之“狂”,是内外兼容的,是一以贯之的,其形式是自由的。这种“狂”只关精神与情怀,无关生理,它永远青春。   我发现,相关资料在给这首词添加标点或作解读时存在着不少盲点,这无形中削弱了苏轼的“狂”
纵观高中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教学问题就是教学的深度不够,老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效率,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导致高中语文教学出现了表层教学的现象,因此加深教学的深度就成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更好促进阅读教学的变革,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深度教学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准备不充分   1.学科性质把握不准确   部分语文老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它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
期刊
李清照是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其《声声慢》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也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中的篇目。对于这样一篇经典文本的解读,由于不同解读者的切入角度不同,形成的认识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这是符合对经典文本实现多元解读的要求的。事实上,就有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新的认识,于是不时会在作品理解和教学设计方面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撰成文章发表于相关刊物,给人以不少启发。
阅读是主体通过视觉将信息传入大脑进行感知的一种心理过程,在阅读中学生要对阅读材料进行选择、理解、消化,实现知识积累,并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课外阅读面比较窄,普遍浅阅读,还存在阅读评价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升。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基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他们展开层层递进的课外阅读活动,让他们能逐步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