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强调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为特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参加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通过社会生活的参与和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磨练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过程”。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16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必然要求。
坚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认识来源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认识,从而最终以认识为指导达到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目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教育的实践问题时,就强调教育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他认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学习理论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并向全国大学生、各界青年提出四个坚持与统一的要求,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胡锦涛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认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最终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可以看到,经过各高校多年的重视与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学历、学位水平和业务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习惯于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模式。他们着力于理论讲授的系统与深刻,而忽视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进课堂、进大脑”的探索,其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致使学生在学习中知行脱节。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过去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知行脱节、知行悖离的现象。在这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时,须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有针对性地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与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去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塑造与内我成长,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三)实践教学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大学的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也是成人的教育,大学生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知行转化规律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践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而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出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过去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实践环节教学的新模式,使教学植根于学生实际与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跳出自我的小圈子,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学生才会形成自己的正确的认识,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信念和意志,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从而能更好地去面对社会、创造人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就课堂实践教学而言,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重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接受;而课外实践教学,则是直接由学生参与,在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并逐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因此,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教学环节,二者统一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服务。
(一)课堂实践教学。
具体来讲,课堂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课堂讨论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是结合思政课教学中涉及的有关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精心设计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围绕论题事先查阅资料,写好提纲,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即时参与的比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时多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2.课堂演讲实践教学模式。
即在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种方式,主要是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政治素质培养的基本状况。通过演讲,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系统,逻辑地提出对问题的基本观点和解决方法,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固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公德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时多采用演讲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模式。
即教师利用影像资料对社会典型案例加以列举,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由于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典型案例为载体,因而具有直观性、针对性、现实性和启发性的特点,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讨论与剖析,能够激发起学生对道德与法律、成人与成才的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培养道德品质与法律素质的自觉性。
4.专题报告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拓展和深化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并使得教学更具有时代性、实效性,教师可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社会的热点等,专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名人、校友等来校做专题报告,也可以请校内有研究专长的领导、教师做专题报告,这样使受众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课外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摸索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
1.进行社会调查。
即教师根据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其中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联系较密切的部分,并考虑到切实可行的原则,拟定出相关的调查题目提供给学生。学生组成调查团队,或直接深入到学校所在城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或通过邮寄、网络等形式对学生所在家乡进行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团队根据自己所选的调查专题,精心拟定好子题目、设计好表格,并在团队内作好分工。对于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使学生养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组织参观考察。
相对于社会调查分散性、多点性的特点,参观考察则具有集中性、统一性的特点。即思政课教师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事先考察好当地及周边地区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潜在实践基地,并通过商谈或合同的形式,把它们确定为高校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德育基地,在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前提下,联系相关旅行社,做好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培养思想道德情操、锻炼才干、塑造个性和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集体性活动,它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重视德育工作以及能否抓好德育工作的标志之一。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仅靠思政课教学,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它需要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奏效。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特别是课外实践教学涉及人员、经费、设备、场地等资源的配备与安排,这就更应该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支持。然而在市场化的冲击下,高校领导面临着学校发展与学生就业的压力,故而在学科建设上重视专业课教学,而忽视思政课教学,甚至有的领导认为思政课教学是“务虚”;有的学校虽然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但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保证,使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有效开展,必须要建立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由教务处牵头、各院系配合、思政部专职教师组织实施,并给予活动以资金和物质保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的正式教学计划,承认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
(二)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计划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就需要专职教师象课堂教学一样,配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制定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制定,应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实践内容、实施方式、人员、课时与经费安排、效果评价等。只有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严密的计划,才能使实践活动避免出现无序和不确定,这样也减少了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教育。
(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教师应建立、健全该课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总之,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思政课专职教师在遵循德育效果最大化的原则下,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力求从实际出发,坚持“知行合一”,在社会、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积极探寻既反映当代社会实际、彰显高校特色、体现学生特点,同时又具有良好实效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2月16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育”。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必然要求。
坚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认识来源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认识,并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发展认识,从而最终以认识为指导达到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目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教育的实践问题时,就强调教育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他认为,“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江泽民同志也强调:“学习理论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并向全国大学生、各界青年提出四个坚持与统一的要求,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胡锦涛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认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生知行统一的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最终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
可以看到,经过各高校多年的重视与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学历、学位水平和业务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大部分思政课教师仍然习惯于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模式。他们着力于理论讲授的系统与深刻,而忽视了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进课堂、进大脑”的探索,其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致使学生在学习中知行脱节。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过去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知行脱节、知行悖离的现象。在这里,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时,须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有针对性地从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与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帮助他们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去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塑造与内我成长,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三)实践教学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
大学的教育不仅是成才的教育,也是成人的教育,大学生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知行转化规律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践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而外部的教育和他人的帮助只是这个过程的外在影响条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出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过去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实践环节教学的新模式,使教学植根于学生实际与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增加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跳出自我的小圈子,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增强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学生才会形成自己的正确的认识,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信念和意志,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从而能更好地去面对社会、创造人生。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就课堂实践教学而言,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重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接受;而课外实践教学,则是直接由学生参与,在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并逐步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因此,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教学环节,二者统一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服务。
(一)课堂实践教学。
具体来讲,课堂实践教学可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课堂讨论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是结合思政课教学中涉及的有关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精心设计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围绕论题事先查阅资料,写好提纲,做好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即时参与的比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时多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2.课堂演讲实践教学模式。
即在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演讲活动。这种方式,主要是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政治素质培养的基本状况。通过演讲,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系统,逻辑地提出对问题的基本观点和解决方法,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固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公德教育和荣辱观教育时多采用演讲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案例分析实践教学模式。
即教师利用影像资料对社会典型案例加以列举,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由于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典型案例为载体,因而具有直观性、针对性、现实性和启发性的特点,通过对这些典型案例的讨论与剖析,能够激发起学生对道德与法律、成人与成才的思考,从而增强他们培养道德品质与法律素质的自觉性。
4.专题报告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拓展和深化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并使得教学更具有时代性、实效性,教师可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社会的热点等,专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名人、校友等来校做专题报告,也可以请校内有研究专长的领导、教师做专题报告,这样使受众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课外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摸索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方式:
1.进行社会调查。
即教师根据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其中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联系较密切的部分,并考虑到切实可行的原则,拟定出相关的调查题目提供给学生。学生组成调查团队,或直接深入到学校所在城市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或通过邮寄、网络等形式对学生所在家乡进行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团队根据自己所选的调查专题,精心拟定好子题目、设计好表格,并在团队内作好分工。对于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使学生养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组织参观考察。
相对于社会调查分散性、多点性的特点,参观考察则具有集中性、统一性的特点。即思政课教师在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事先考察好当地及周边地区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潜在实践基地,并通过商谈或合同的形式,把它们确定为高校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德育基地,在解决社会实践活动经费的前提下,联系相关旅行社,做好安全教育,然后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
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培养思想道德情操、锻炼才干、塑造个性和建设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集体性活动,它是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重视德育工作以及能否抓好德育工作的标志之一。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仅靠思政课教学,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它需要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奏效。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特别是课外实践教学涉及人员、经费、设备、场地等资源的配备与安排,这就更应该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支持。然而在市场化的冲击下,高校领导面临着学校发展与学生就业的压力,故而在学科建设上重视专业课教学,而忽视思政课教学,甚至有的领导认为思政课教学是“务虚”;有的学校虽然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列入了教学计划,但缺乏相应的运行机制保证,使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有效开展,必须要建立统一的领导管理体制。由教务处牵头、各院系配合、思政部专职教师组织实施,并给予活动以资金和物质保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的正式教学计划,承认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
(二)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计划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就需要专职教师象课堂教学一样,配合每学期讲授的课程,制定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制定,应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实践内容、实施方式、人员、课时与经费安排、效果评价等。只有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严密的计划,才能使实践活动避免出现无序和不确定,这样也减少了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教育。
(三)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实现最大化,教师应建立、健全该课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总之,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要求思政课专职教师在遵循德育效果最大化的原则下,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力求从实际出发,坚持“知行合一”,在社会、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积极探寻既反映当代社会实际、彰显高校特色、体现学生特点,同时又具有良好实效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