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徐州香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徐州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对外译介存在误译、文化信息缺失等问题,无法完成香包文化的对外传播。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以“三生”,“三维”理论分析现存徐州香包译文,提出改进的方法,旨在促进徐州香包民俗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
【关键词】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生态翻译学
【作者简介】李墨池,洪晓雨,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
引言
徐州香包集中药、丝绸、中国结、刺绣四种中国元素于一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翻译存在两点不足。第一,香包的制作材料、造型、图案负载了大量的文化内涵,但其译文存在误译或文化信息缺失,无法为外国读者提供的正确信息。第二,系统性展示徐州香包优点的译文数量少,仍存在大量空缺。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对徐州香包文化进行译介适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大环境,译者在中、英两种语言环境中,进行了译本的可译性分析,探寻了移植香包文化到英语生态环境中的可行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中心”地位,对整个文本和与文本相关的所有“他者”负责。译者在微观的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上进行灵活选择,让译本适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以成功的将徐州香包文化成功地进行生态移植。
一、“三生”理论分析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的译介
生態翻译学在宏观上的研究对象为翻译生态,翻译生态指的是译本所处的大环境,比如说推动译本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这些因素整体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宏观上影响着译本的产生和传播。译本生命指的译本能否适应译入语环境,能否在新的环境中为读者群所接受。译者生存指的是,在翻译委托人、原作者、译者、读者等这一翻译群落中,译者能否满足各方的需求,发挥译者主体性,促使译本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徐州香包文化翻译生态环境优良。徐州政府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以“舞动汉风”为引领,实施特色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文化深度的文化产业链。除内部文化政策的支持外,外部生态环境也有利于香包文化的译介和传播:香包等民俗产品深受外国民众的喜爱,常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出口国内外。在国内文化政策的支持和国外民众的喜爱和欢迎下,香包文化的翻译具有长期的译本生命力。译者应深入研究和了解徐州香包制作、样式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仔细比对香包翻译的平行文本,总结现存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适应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大趋势,满足外部环境对中国民俗文化的需求,对翻译的文本负责,促使香包文化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推动中国特色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和发展。
二、“三维”理论分析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的译本
生态翻译学提出了翻译的“三维”理论:语言维度,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语言和交际互为手段和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产物,这三者密不可分。翻译徐州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时,可在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下进行分析,译者根据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和选择,以达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平衡。
1.语言维度。香包的中文介绍中四字名词出现频率高,句尾押韵,富有节奏感,通过文字的美感表现香包的文化之美。在翻译时也尽量做到语言维度的对应,适应英文的语言特点,使其译入语富有韵律。
例1:
原文:香包工艺独特,绣工精美绝伦,图案繁多,生动活泼。
译文:The scented sachet is known for its distinctive craftsmanship, with exquisite embroidery and various patterns showing vivid pictures.
原文句式工整,前两小句都为六字构成,其后都为四字短语,并且“多”和“泼”进行押韵,朗朗上口。译文最大程度上尊重原文的语言结构,用“exquisite embroidery”和“various patterns”工整排列,“showing”引导的分词结构放在句尾,整个句式既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又尊重了原文的语序。
例2:
原文:香包中含有数十种中药材,散发自然芳香,具有养气调息、驱蚊安神的功效。
译文:A scented sachet contains various aromatic herbs giving off natural fragrance. Most of sachets can ease temper, release pressure and protect you from mosquitoes.
原文一句话中含有三组四字词语,句式短小整齐。若按照中文句式英译为一句话,则显得冗长繁复,因此译者翻译时选择将原文切断为两句。并且译文中后三个动宾短语也对应中文,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
2.交际维度。翻译民俗文化的目的是为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翻译徐州香包民俗文化时,对于不适应英语土壤的短语和词汇,应在交际维度上进行适应和选择,即删改和解释。
例3:
原文: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可见香包的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译文:In the poem Lisao by Quyuan(a famous poet in ancient China), there is a verse that describes wearing sachet in the front of the dress as an ornament, which shows that the history of making and wearing sachets can be traced back at least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原文中出现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其目的是为了介绍香包的佩戴历史。因此在翻译时,只需翻译出诗句中关于香包意思即可达到交际的目的,译者进行了翻译内容的选择,将诗句删去不译,以适应文化交际的需要。
例4:
原文:香包是端午节馈赠亲友,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节日佳品。
译文:O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scented sachet can be sent as a gift to friends and relatives to pursue good luck and avoid disaster.
原文中“端午节”和“节日佳品”都涉及到节日的字眼,按照中文直译则显得啰嗦而繁复,因此译者根据生态翻译学交际维度,重新整合句式,将“端午节”作为状语,“香包”作为主语,使行文习惯更符合英文的生态环境,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3.文化维度。徐州香包的历史,图案,制作中包含多种文化负载词和中国传统诗词和历史故事,在翻译时,译者根据源语和目的语的生态环境,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如注释,转换等,以达到文化维度的生态平衡。
例5:
原文:送给长寿老人的香包多为“耄耋童趣”,是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绣在香包上,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
译文: The scented sachet for the longevous is called as “maodietongqu” 1in Chinese. It is embroidered with patterns of cats and butterflies playing together, which means that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is full of fun.
注1: “maodietongqu” is a chinese idiom, in which the “mao” is the partial tone of “cat” in Chinese and the “die” is the partial tone of “butterfly” in Chinese. The meaning of this idiom is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is full of fun.
原文中的文化負载词“耄耋童趣”,是香包的名称,香包上的“猫”和“蝶”就是“耄耋”的谐音,因此在翻译时,考虑文化维度的生态平衡,直接将该成语进行音译,然后在句尾进行注解,更能让读者明白中国文化的表意和香包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6:
原文:飞行绣:绣出来的形状像英文字母的V字,多半用于绣人物的嘴形。
译文:V Embroidery: the shape embroidered is like the letter V, mostly used for embroidering people’s mouths.
原文中的飞行绣直接译为“V embroidery”,读者能直接从名称明白其所指,从文化维度来看,这种转换法并不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反而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三、总结
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来指导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的翻译,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宏观的“三生”角度还是微观的“三维”角度,译者都需要不断的进行适应和选择。“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充分发挥译者责任,适应源语土壤,需要在译文的语言维度、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进行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从而让译文可以适应译入语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翟胜增.民间工艺传承视角下徐州马庄香包工艺发展途径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08):32-34.
[3]葛浩文.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M].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23(007).
【关键词】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生态翻译学
【作者简介】李墨池,洪晓雨,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
引言
徐州香包集中药、丝绸、中国结、刺绣四种中国元素于一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翻译存在两点不足。第一,香包的制作材料、造型、图案负载了大量的文化内涵,但其译文存在误译或文化信息缺失,无法为外国读者提供的正确信息。第二,系统性展示徐州香包优点的译文数量少,仍存在大量空缺。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对徐州香包文化进行译介适应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大环境,译者在中、英两种语言环境中,进行了译本的可译性分析,探寻了移植香包文化到英语生态环境中的可行性。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充分发挥“译者中心”地位,对整个文本和与文本相关的所有“他者”负责。译者在微观的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上进行灵活选择,让译本适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以成功的将徐州香包文化成功地进行生态移植。
一、“三生”理论分析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的译介
生態翻译学在宏观上的研究对象为翻译生态,翻译生态指的是译本所处的大环境,比如说推动译本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这些因素整体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宏观上影响着译本的产生和传播。译本生命指的译本能否适应译入语环境,能否在新的环境中为读者群所接受。译者生存指的是,在翻译委托人、原作者、译者、读者等这一翻译群落中,译者能否满足各方的需求,发挥译者主体性,促使译本在新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徐州香包文化翻译生态环境优良。徐州政府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出以“舞动汉风”为引领,实施特色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文化深度的文化产业链。除内部文化政策的支持外,外部生态环境也有利于香包文化的译介和传播:香包等民俗产品深受外国民众的喜爱,常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出口国内外。在国内文化政策的支持和国外民众的喜爱和欢迎下,香包文化的翻译具有长期的译本生命力。译者应深入研究和了解徐州香包制作、样式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仔细比对香包翻译的平行文本,总结现存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适应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大趋势,满足外部环境对中国民俗文化的需求,对翻译的文本负责,促使香包文化适应新的生态环境,推动中国特色民俗文化对外传播和发展。
二、“三维”理论分析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的译本
生态翻译学提出了翻译的“三维”理论:语言维度,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语言和交际互为手段和目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产物,这三者密不可分。翻译徐州香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时,可在语言,交际和文化三个维度下进行分析,译者根据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和选择,以达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平衡。
1.语言维度。香包的中文介绍中四字名词出现频率高,句尾押韵,富有节奏感,通过文字的美感表现香包的文化之美。在翻译时也尽量做到语言维度的对应,适应英文的语言特点,使其译入语富有韵律。
例1:
原文:香包工艺独特,绣工精美绝伦,图案繁多,生动活泼。
译文:The scented sachet is known for its distinctive craftsmanship, with exquisite embroidery and various patterns showing vivid pictures.
原文句式工整,前两小句都为六字构成,其后都为四字短语,并且“多”和“泼”进行押韵,朗朗上口。译文最大程度上尊重原文的语言结构,用“exquisite embroidery”和“various patterns”工整排列,“showing”引导的分词结构放在句尾,整个句式既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又尊重了原文的语序。
例2:
原文:香包中含有数十种中药材,散发自然芳香,具有养气调息、驱蚊安神的功效。
译文:A scented sachet contains various aromatic herbs giving off natural fragrance. Most of sachets can ease temper, release pressure and protect you from mosquitoes.
原文一句话中含有三组四字词语,句式短小整齐。若按照中文句式英译为一句话,则显得冗长繁复,因此译者翻译时选择将原文切断为两句。并且译文中后三个动宾短语也对应中文,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
2.交际维度。翻译民俗文化的目的是为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翻译徐州香包民俗文化时,对于不适应英语土壤的短语和词汇,应在交际维度上进行适应和选择,即删改和解释。
例3:
原文: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可见香包的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
译文:In the poem Lisao by Quyuan(a famous poet in ancient China), there is a verse that describes wearing sachet in the front of the dress as an ornament, which shows that the history of making and wearing sachets can be traced back at least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原文中出现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其目的是为了介绍香包的佩戴历史。因此在翻译时,只需翻译出诗句中关于香包意思即可达到交际的目的,译者进行了翻译内容的选择,将诗句删去不译,以适应文化交际的需要。
例4:
原文:香包是端午节馈赠亲友,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节日佳品。
译文:On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scented sachet can be sent as a gift to friends and relatives to pursue good luck and avoid disaster.
原文中“端午节”和“节日佳品”都涉及到节日的字眼,按照中文直译则显得啰嗦而繁复,因此译者根据生态翻译学交际维度,重新整合句式,将“端午节”作为状语,“香包”作为主语,使行文习惯更符合英文的生态环境,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3.文化维度。徐州香包的历史,图案,制作中包含多种文化负载词和中国传统诗词和历史故事,在翻译时,译者根据源语和目的语的生态环境,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如注释,转换等,以达到文化维度的生态平衡。
例5:
原文:送给长寿老人的香包多为“耄耋童趣”,是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绣在香包上,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
译文: The scented sachet for the longevous is called as “maodietongqu” 1in Chinese. It is embroidered with patterns of cats and butterflies playing together, which means that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is full of fun.
注1: “maodietongqu” is a chinese idiom, in which the “mao” is the partial tone of “cat” in Chinese and the “die” is the partial tone of “butterfly” in Chinese. The meaning of this idiom is the life of the elderly is full of fun.
原文中的文化負载词“耄耋童趣”,是香包的名称,香包上的“猫”和“蝶”就是“耄耋”的谐音,因此在翻译时,考虑文化维度的生态平衡,直接将该成语进行音译,然后在句尾进行注解,更能让读者明白中国文化的表意和香包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例6:
原文:飞行绣:绣出来的形状像英文字母的V字,多半用于绣人物的嘴形。
译文:V Embroidery: the shape embroidered is like the letter V, mostly used for embroidering people’s mouths.
原文中的飞行绣直接译为“V embroidery”,读者能直接从名称明白其所指,从文化维度来看,这种转换法并不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反而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三、总结
从翻译生态学的角度来指导徐州香包民俗文化的翻译,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宏观的“三生”角度还是微观的“三维”角度,译者都需要不断的进行适应和选择。“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充分发挥译者责任,适应源语土壤,需要在译文的语言维度、交际维度和文化维度进行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从而让译文可以适应译入语的土壤。
参考文献:
[1]鲍晓英.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翟胜增.民间工艺传承视角下徐州马庄香包工艺发展途径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08):32-34.
[3]葛浩文.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M].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2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