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品德课堂中感受和体验生活,积蓄成长力量,追寻美好生活。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主动获取可信、可学、可借、可研的丰富资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认识、参与、适应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助力专业成长,提升核心素质。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38-01
品德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品德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健全学生的良好品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个性品质的好公民。
构建自主合作学习的品德课堂可以提供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感受生活,在体验中提升素养,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性持续发展。
一、围绕核心理念开放课堂参与社会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其发展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因此,品德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与学校,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探究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主题4《网络——我的新伙伴》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五大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兴趣很浓,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身边的人对网络的看法,不仅认识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还懂得对正反事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学会思考和探讨文明上网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理性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次品德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还提高了数字化生存能力,并形成了初步的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
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主题2《环绕地球看世界》时,先让学生根据世界七大洲分为七大组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入手,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了解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研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多彩亚洲”的组员们研讨当今最热门的萨德事件,“图腾北美洲”的组员们研讨加拿大的国际教育特色......通过这次探索性品德活动课,学生激发了探究世界的热情,了解了世界发展的动态,形成了初步的国际意识和开放心态,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二、开发重组教材紧扣时事挖掘资源
品德课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课堂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培養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注意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开展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有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在画面的刺激与音乐的渲染中去充分体验很多难以用语言去全面表达的情感,达到了情感教学的目的。
根据校本资料,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和学习对象的距离。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可以成为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各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国际、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可以整理、开发的资源。
充分开发教材、有效重组资源,对丰富品德课堂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学生心灵的品德课堂更能促进学生在当下社会与时代的自我解读中走向道德的自主建构。
三、自主合作学习万物育德积蓄能量
自主合作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重视个体认知与元认知建构的过程,在外界引导下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
品德课堂学习时,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可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按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學生组成小组,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格特点等多方面情况合理搭配学习小组。小组的成员不宜过多,以4—6人为佳,特别要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
小组合作学习初期,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要提供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就要求学生自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求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巧妙的指导方法和明确的指导方向,要重视学生积极正面的渴求,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习小组的有效合作与积极学习,使得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学习讨论,并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的过程。
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品德课堂评价这一环节,因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要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自主合作学习的品德课堂会让学生不断享受知识、体验成长、品味生命,积蓄成长力量,追寻美好生活。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主动获取可信、可学、可借、可研的丰富资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助力专业成长,提升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德军张善伟.家庭作业:撬动学生的生命成长[A]中小学德育.2016.(12):63-64.
[2]谢慧敏.品德课教师专业成长新视点——基于广州市荔湾区品德学科网络资源库建设的思考[A]中小学德育.2016.(12):34-35.
[3]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
[4]郝敬艳.构建生命活力品德课堂的实践探索.[A]中小学德育.2016.(12):39-40.
[5]俞秀红.校本课程开发:样态创新与实施路径.[A]中小学德育.2016.(12):45-47.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38-01
品德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品德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健全学生的良好品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个性品质的好公民。
构建自主合作学习的品德课堂可以提供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感受生活,在体验中提升素养,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性持续发展。
一、围绕核心理念开放课堂参与社会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其发展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因此,品德课堂不能局限于教室与学校,要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形成探究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主题4《网络——我的新伙伴》时,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五大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兴趣很浓,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身边的人对网络的看法,不仅认识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还懂得对正反事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学会思考和探讨文明上网的重要意义,学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理性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次品德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不仅知道如何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还提高了数字化生存能力,并形成了初步的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
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主题2《环绕地球看世界》时,先让学生根据世界七大洲分为七大组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商品或品牌入手,在世界地图上寻找这些商品或品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位置,结合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活动,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了解和学习主办国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研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多彩亚洲”的组员们研讨当今最热门的萨德事件,“图腾北美洲”的组员们研讨加拿大的国际教育特色......通过这次探索性品德活动课,学生激发了探究世界的热情,了解了世界发展的动态,形成了初步的国际意识和开放心态,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二、开发重组教材紧扣时事挖掘资源
品德课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课堂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培養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习惯,注意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开展每日两分钟轮流播报新闻或见闻的活动。有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在画面的刺激与音乐的渲染中去充分体验很多难以用语言去全面表达的情感,达到了情感教学的目的。
根据校本资料,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和学习对象的距离。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如商店、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校外教育基地以及区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可以成为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周边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也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各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国际、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可以整理、开发的资源。
充分开发教材、有效重组资源,对丰富品德课堂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学生心灵的品德课堂更能促进学生在当下社会与时代的自我解读中走向道德的自主建构。
三、自主合作学习万物育德积蓄能量
自主合作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也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重视个体认知与元认知建构的过程,在外界引导下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
品德课堂学习时,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可根据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式,可按兴趣相同或任务相同的學生组成小组,还可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格特点等多方面情况合理搭配学习小组。小组的成员不宜过多,以4—6人为佳,特别要关注学困生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学习,指导其他学生接纳和帮助这些同学。
小组合作学习初期,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如,学生第一次开展调查之前,要提供调查表,列示若干调查内容,让学生填写;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经验之后,就要求学生自订调查计划,写明调查的目的、对象、地点、要求和注意事项后再去调查。在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有巧妙的指导方法和明确的指导方向,要重视学生积极正面的渴求,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习小组的有效合作与积极学习,使得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学习讨论,并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流能力的过程。
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品德课堂评价这一环节,因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要注意认知和操行相统一,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显性表现和隐性品质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反思,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自主合作学习的品德课堂会让学生不断享受知识、体验成长、品味生命,积蓄成长力量,追寻美好生活。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主动获取可信、可学、可借、可研的丰富资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助力专业成长,提升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德军张善伟.家庭作业:撬动学生的生命成长[A]中小学德育.2016.(12):63-64.
[2]谢慧敏.品德课教师专业成长新视点——基于广州市荔湾区品德学科网络资源库建设的思考[A]中小学德育.2016.(12):34-35.
[3]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3.
[4]郝敬艳.构建生命活力品德课堂的实践探索.[A]中小学德育.2016.(12):39-40.
[5]俞秀红.校本课程开发:样态创新与实施路径.[A]中小学德育.2016.(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