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创建新型综合性大学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re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中国高等院校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本文认为综合性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因此,高校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将大学办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教育机构。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新型综合性大学;研究
  
  恢复高考制度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务委员、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4年8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讲,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20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人数超过2500万。这里所说的“跨越式发展”是指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而不是大学功能形态的跨越。近三十年间在一个人口大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骄人成绩,确实值得骄傲,应是成功的经验。然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绝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应该有质的提高。在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规模的扩张,而应该以学生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令面提高教学质量。
  看看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状况,一方面是万人同挤一座独木桥,另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严峻:一方面是企业缺乏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拒绝使用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方面是教授满街走,另一方面是各类学位的含金量下降;一方面是父母含辛茹苦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是在校学生的花天酒地、消费互相攀比和道德水准的日益下降等等。所有这一切给社会更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中国的大学教育在进人大众化阶段以后如何保证大学的教育质量?在大力提倡“以人文本”的今天,大学教育的中心是什么?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认识和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理念后,如何持续、协调地保证教育质量和提高科研水平?
  
  一、大学的规模扩大与教育质量的保证
  
  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美国分别用两个30年(1911-1941年、1941-197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的国家,197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9.4%。根据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理论,高校在校生占适龄人口比例15%以下的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阶段。而据2004年1月6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情况》公布:“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与美国相比,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显然带有“大跃进”的特征。在盲目扩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学只追求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道路,教学设施跟不上,师资匮乏,管理滞后等成了束缚大学良性发展的瓶颈。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矛盾也制约了大学教师对教书育人的本质职能的认识。分析大学教育质量下滑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道德教育受社会思潮影响出现偏差;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下将,或者不甘于清贫从事第二职业,或者一味追求职务的晋升;高校管理体制滞后等等。
  很多大学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教材,教学内容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严重脱节,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毕业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的状况,所以用人单位就干脆不用应届毕业生。好在这种状况目前正在改变,高校的科系设置和课程安排应注意基础理论课程与应用性课程、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并重,积极适应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从道德教育上来说,应该改变传统的政治教化方式的道德教育,而将综合素质和个人品德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作为大学教师,应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天职,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对大学生的管理,中国并没有形成象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宽进严出”的优胜劣汰机制,进入大学似乎就高枕无忧了,学生似乎成了背诵讲义和应试的机器,只注重考试成绩而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
  
  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教书育人是立校之本,毫无疑问,教学当然是大学最首要的任务。《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尽管人们对大学的性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定义,但:“坚持学术自由,鼓励追求真理,倡导创新知识的科学研究并与教学相统一,……”应该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任务。综合性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因此,高校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真正将大学办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教育机构。
  美国耶鲁大学前校长斯密特德在1987年的迎新典礼上说:“我非常自豪地对你们说:你们就是大学!”,一句话表明了一个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耶鲁大学所强调的是:“教育必须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培养学生。”这一理念同时也是美国大学所普遍认同。斯坦福大学前校长卡斯佩也指出:“知识转移的最成功的方法是培养能够探究知识然后能在工业、商业、政府和大学自身中起领导作用的一流学生。”1998年,美国大学所尊崇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人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要求“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耶鲁和斯坦福是无可置疑的世界一流大学,他们的这种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必须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在强调全面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应用性课程。给学生充分的学分制自由。
  目前大学普遍存在基础理论课程、必修课课程多而应用性课程和选修课少的问题。这正教学结构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温床,学生只要背诵老师的讲义,就能考得好成绩,而所谓的选修课也基本上是学生在知道老师的思路范围内完成一篇作业,很难看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很有必要向美国的大学学习。例如斯坦福大学,全校共有6000多名本科生,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平均每个学生可以单独享有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上享有最大限度的自主权、主动权,可以充分发挥潜力与特长,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此外,中国的大学基本上还是很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这就造成了学生似乎“学有所专”而“学无所用”的尴尬局面。本科 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也许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而当他们进入社会的时候,却发现四年的大学学习好像什么都没学到。这不但暴露了我们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应用性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
  
  (二)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尽管目前我国的大学还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大学教育的主要功能还是在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应运性方面,但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研究。例如,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比较有研究兴趣和创新潜力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重来,在研究过程中启发、诱导他们的思路,教给他们基本的研究方法,为将来走入社会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设立课题,成立学生课题组,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发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做学生科研的助手,教学相长,教师在思路和方法上给学生加以指导。当然,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大学应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经”,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同时,对这些学生在学分计算上给与一定的灵活性,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科研任务。
  
  三、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党中央最近提出的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综合性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性大学如何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特别是如何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以科研促进教学,更好地适应创新型社会,不但是高校管理者同时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学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欧美大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教学型到研究型再到创业型的发展历程。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历史较短,不可能在很短的时期完成跨越式发展。尽管也有观点认为大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科研和服务,但实际上以教学为主辅之以科研仍是中国大学的普遍特点,而所谓的服务则与美国的创业型大学的服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国,则已经基本完成大学功能的转变,知名大学基本上都是研究型或创业型大学。那么,作为以教学为主的大学,如何才能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使科研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或突破呢?目前,我国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在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过分强调科研而忽视教学。
  从理论上说,科研与教学本不应该是矛盾的。高水平的大学教学必然是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教学,知识的创新主要是依靠科研。在当代大学,无法想象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可以成为好的教书先生。但是同时又必须承认,在时间、精力的分配上,教学与科研又存在着矛盾,很难做到同时兼得。当然,很难简单地指责向科研倾斜的政策就不对。高校要创新知识必须鼓励科研,高水平的教学需要科研,学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必须重视科研,而过份强调科研,教学势必受到影响。
  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当然就是第一要务。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学,失去教学,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大学对教师的考核如果仅仅以科研为量化指标,就可能在无意间引导教师放松教学而去单纯地搞所谓的科研。在这一点上,美国大学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在美国大学,聘任教师,首先严格规定严格的教学任务,包括课时课量。明确规定教师的职责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师的晋升首先与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挂勾。教师是受聘于教学的,那么考核就首先考核教学。
  当然,对教学的考核并不是忽略科研。美国大学并不将科研作为考核教师的量化指标而不给科研以任何政策上的倾斜,因此也就没有以科研为名放松教学的空间。科研是教师自己的事,而教学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教师的科研只能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自己完成,而科研是教师的另外一种能力,对科研能力的考量是是否能做教师的依据,教师必须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来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而不能以荒疏教学为代价单纯为科研而科研。
  
  四、整合资源优势,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
  
  目前中国高校所普遍存在的教学和科研的矛盾问题,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那么在这种状况下,高校该如何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呢?笔者认为除了向国外成功的大学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现有的条件和基础上认真思考中国大学的特质,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这一中心,认真处理好个方面的关系,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协调发展。
  
  (一)精练必修基础课,增加优秀选修课,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针对现存的弊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例如改变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环节,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有指导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等。”尽管中央的决定颁布已十年有余,高校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与时代发展应有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学校要鼓励学生多选择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择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时间活动,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合格人才。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时刻注意最新的科技文化发展动向,多开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程,结合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打破条块分割,搭建教学科研创新平台
  中国的高校科系设置基本沿用了原旧中国的大学和新中各国成立后向原苏联照搬的设置模式。恢复高考以后的近三十年来,虽然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增了一些系科,但高校系科的设置条块分割明显,各系科之间几乎“老死不相往来”,既严重阻碍了各系科本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高校改革中允许学生跨系科选课和辅修双学位实际上是在认识到这种传统系科设置的弊端基础上所做的一种大胆改革。但这种改革仅停留在学生层面,而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教师层面和系科设置本身。当然,我们所说的打破条块分割,并不是要推倒经过历史检验仍具有相当合理性的大学基本结构,而是说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考虑如何更有利于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在这一点上,国外有成功的经验同样可资我们借鉴。
  这里以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为例来说明国外大学的系科设置特点。芝加哥大学的设置包括大学学院(undergranduate college)、4所研究生院,7所专业研究学院、大学进修部和众多的研究所等。大学学院主要培养本科生,学制4年,授文学士和理学十学位。该学院下辖生物科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4个学院,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大学本科的所有基础系科。悉尼大学共有18个学科分属三个学院,有非常广泛的课程供选择,而且许多课程在学院结构方面是灵活的、可变的。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是由学科自身的特点形成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意选择所要学的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个老师可能属于某个学院,但同时可能在好几个学院(系)任课。而结构比较松散的研究院活研究所也并不是我们概念中的“科研编制”,研究所的教师同样要承担教学任务,但这样宽泛系科设置和松散结构的研究机构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师之间的科研协作。
  如何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并发现和整合优势资源,必须认真思考并应逐步付诸实践,这样就有可能建立起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新的平台,为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建立有特色有实力的现代新型大学,为更好地实现大学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而努力。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中,刚性的课程体系暴露了其很多缺点,例如课程权力高度统一,课程实施自上而下,强调权威等等,但刚性课程作为一种现存的课程体系必然有其合理性。本文分析了刚性课程的构成、产生原因、发展趋势及其给新课改的启示。  关键词:刚性课程;课程特征;产生原因    刚性课程是一种课程体系,与新课改中关注的弹性课程相对应,体现了统一、确定的课程观及自上而下执行课程的课程实施理念。对刚性课程
期刊
Abstract:Advertisemeut not only plays a vital role in e-conomic society, but also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our daily life.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can achieve vividand attention - catching e
期刊
摘要:大家时自由带电体在电场、磁场等单一场中的运动情况比较熟悉,而对自由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情况较少关注。在实际问题中,往往是自由带电体处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同时存在的空间中运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由带电体;复合场;运动轨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做到: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优化课堂艺术,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机遇。实现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
期刊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新准则与旧准则比较,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都有了很大变化,真正体现了会计的真实、公允原则。  关键词:理念的转变;理论的创新;方法的规范    一、会计理念的转变——由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    所谓资产负债观是指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准则时,首先规范由此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有关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
期刊
摘要:不动产登记,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不动产登记是依当事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实施的活动。  关键词:登记是依当事人申请的行为;登记是国家专职部门的活动;登记内容为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    不动产登记为物权法中的重要制度,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
期刊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合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中西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发展原则等探讨,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农村;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
期刊
摘要:职业中学由于生源条件的先天不足,招收的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行为习惯的养成参差不齐,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结构也呈现出多种类型。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势必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加之其他因素,职业中学就更需要寻求适当的对策,教育教学活动只有面向学生的客观差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促进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赏识教育要面向全体同学,赏识教育要
期刊
摘要:地域经济是指某一地城内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类型,地域经济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考查,从其地域的历史、文化、环境及资源等要素,综合探讨经济发展问题。根据“山海相拥”的独特自然条件,我市把自己定位成生态旅游城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中学生物学因渗透着环保教育,对地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生物教育地域经济;旅游生态经济;生态价值观    何谓地域经济?顾名思义,地域经济是指某一
期刊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基本范畴。“八荣”对照“八耻”,导向鲜明,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仅对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具体的方向。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社会主义荣辱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