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历史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够运用历史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笔者现就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加以探讨。
  一、注意构建明确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的依据。明确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发挥“研究性学习”效能的根本。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传统历史教学的目标有重大区别,它应该是由总目标、分层目标、阶段目标等构成的多元的、整合的目标群。知识是人们进行科学思维的原料。传统教学的知识目标重视知识本身,而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研究性学习将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传统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稳定性,而研究性学习更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学习历史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行动和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学习兴趣包括学生对历史上的各种现象保持一颗好奇心并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清历史真相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主动学习历史的行動是让学生把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化为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行动。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其重点是要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二、注意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我们知道,新课改倡议以生为本,强调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万不可忽略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应该说,只有把教与学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就要适时根据学生认知状况,教材内容难易程度,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引导开展研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也对老师提出了具体性的要求。首先,老师应该能够深入挖掘出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其次,应该及时对教材中有一定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最后,要注意辅助材料的充实度,即注意教学内容和社会热点的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说,笔者在进行“洋务运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介绍提倡进行洋务运动改革的重点人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接着向学生们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进而向学生们介绍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具体内容以及提出的主张看法,并进行相对应的归纳和分析。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感觉到很困难。为突出教材相关内容的相互联系,在对洋务运动介绍完毕后,也对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有利于学生相关知识点的系统化。
  三、注意和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
  笔者认为,好的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于所有的教学内容,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是如此。新课改极力倡导以生为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式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某些历史内容的教学仍然需要用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日常教学中,不少简单的知识不需要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学生时间比较紧张,如果对所有内容都进行研究性学习,势必会耽误很多的时间,因此,老师可以专门针对重难点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说,笔者在进行“义和团运动”的讲解时,可以将比较简单的内容直接教给学生,如运动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对于整个运动的作用、性质等重要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并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有时候,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与学生提出问题的频率挂钩,思考能力越强的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都比较高,因而有了问题一定会提出来。老师不要质疑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而要加以表扬鼓励,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分析,让学生认为自己的思考有一定价值,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比如说,在对封建社会的“治世”问题进行讲解时,可以看到,在各个王朝进行更迭时,很多新王朝都对旧王朝存在的弊端予以纠正,更加“爱民如子”,采取了减轻税赋和利农措施,促进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向学生阐述新王朝采取如此行政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王朝的统治,他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基于统治者本身,所以说,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治世时间都不可能很长。基于此,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个矛盾进行自由发言,发挥出他们主体性。事实也证明,确实有不少学生提出的看法很有见解性。
  (作者单位:山西省浑源中学 037400)
其他文献
地理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在丰富多彩的地理活动中,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完善独立的人格,新订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活动课写进了新的教学大钢。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每一课的后面都设有“活动”的内容,它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筆者对新课程高中地理 “活动”教学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新课引入型活动  这类“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对
期刊
1.创设情境——引趣设疑,启迪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改进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措施。”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思考、主
期刊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节历史课如果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初中历史教学中,我就历史课的课堂导入做了一些尝试,如:历史歌曲导入、诗词导人,多媒体导入,故事和传说导人,成语典故导入,图表导入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历史歌曲导入  歌曲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
期刊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原大门前的一副对联,对联中的翁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庆历五年,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一代文豪被贬千里之外的滁州。此时包括醉翁本人在内都不会想到,他的到来会让这个“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所不至”的僻壤之地从此名播天下。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醉翁到滁后所建的三座亭子。  醉翁来滁之后,宽政以民,不出一年便政通人
期刊
辛弃疾主张收复中原,但壮志难酬,只得将满腔忠烈之气化为豪放慷慨的词句。作者深沉的情感不仅借用典来表现,更通过借景抒情隱晦地展示词人的内心世界。  一、“千古江山”—壮景豪情难挡心底忧伤  “江山”辽远阔大,词人用“千古”修饰,从时、空两个维度把大好河山的雄壮气势展现出来。这恰与孙权“英雄”的身份匹配,“千古江山”烘托出英雄的气度非凡,创造千秋伟业的英雄使山川壮美的景象更添豪气。但隐藏在作者心灵深处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小学语文教师应扮演三种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能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兴趣的前提。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上好一堂语文课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开展,那么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我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创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的协同合作活动,师生互相
期刊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它强调智能发展的整体性、个体差异性及可塑性等。如何在网络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一、设计激发学生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要求设计出有意义的专题,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的组合。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专题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
期刊
从三年级开始习作到六年级,看着学生们从简单的几句话,到现在的一篇四五百个字的作文,其中的“艰苦”“辛酸”只有在小学工作的一线语文教师能体会。  现在学生六年级了,他们写作文不再痛苦,我改作文也很幸福。因为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不受形式束缚的创作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放飞思想、张扬个性。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抒自然之情,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现就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
期刊
不知是否巧合,诗人与酒深度结缘往往会创作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正如晚年离不开书和酒的陶渊明,正如他写出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本为《桃花源诗》的序言,但出乎诗人意料的是,他的《桃花源记》对后人的影响远胜《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源美景给后世之人留下了一个思想上的巨大幻想空间,让那些渴望自由的灵魂有了一个精神上的皈依之地。  尽管在生活中我们都把“世外桃源”当做一个缥缈之地,认为这是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