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品牌创建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sterv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品牌是一种教育价值体现形式,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日趋丰富、经济的飞速增长,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学习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去重新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形象。
  
  一、学校品牌是一种文化载体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当文化与品牌有机结合时,才能展现出文化的无穷魅力,彰显品牌的生命价值。成功的品牌不仅仅是因为其功能效用和视觉感官的良好效果,更多的是因为该品牌所蕴涵的价值取向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其教育和教学活动总是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的成长。可以说,学校一方面要通过教师的辛勤劳动实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自身的人文精神、办学理念、教育方略、历史沿革和治校主张折射自身的文化特质,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一个缺乏文化底蕴和核心价值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难以打动人们心灵、取得人们信任的。只有当学校品牌文化被公众认同之后,才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只有当学校品牌文化被社会认可之后,才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好学校。可见,学校文化丰富了学校品牌的深刻内涵,而学校品牌则生动地展现了学校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二、学校品牌是一种公众认可
  
  一所学校能否称得上是一个品牌,不是由学校自己说了算,而是由社会公众来决定。这些社会公众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广大师生员工和一切与学校有关联的社会各界人士,学校品牌正是基于他们的客观评价和社会认同而达成的一种公众认可。
  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公众目标和人际资源,充分挖掘盘活和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发展的空间,为学校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必须要有自身的过人之处。一是教育教学质量要高,校风校纪要好;二是要使自己的办学主张、发展规划、改革举措、育人目标、教学理念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并着力把公众对学校的看法、评价、意见、建议作为学校品牌建设的重要决策依据加以吸纳和采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视质量为生命,把育人放在首位,积极挖掘深藏于教育教学中的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拥有创新能力、具有传承意义的价值观念、核心体系、行为规范、文化环境和文化特质。
  时代呼唤学校品牌,而学校品牌不是“重点中学”的代名词,一所学校是否称得上品牌,不是看政府是否授予“重点”、“示范”和“等级”的称号,而是看它是否得到公众的认可,只有被公众认可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品牌。
  
  三、学校品牌是一种隐性资源
  
  学校硬件建设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而品牌形象则越来越引领着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目光。如果一所学校仅仅是依靠有几个尖子学生来提高社会影响力,那就会以牺牲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这是不值得提倡的。衡量一所学校的品牌标准,关键是其整体办学水平,考察其治校方法、教学特色、管理新招、人才等特长。
  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是学校传递给教育消费者的感觉,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吸引公众的目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学校拓展生存空间,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的人格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才是现代教育充满生命力的表现;只有对学生学力科学合理持续有效地开发,才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主旨目标和核心任务。因此,改革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教育观、创新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构建新的品牌观。
  
  四、学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
  
  学校品牌使学校厚重深远的文化,长期积淀,是对教学经验、教学规律的不懈探索,是全体教学人员智慧的结晶,诠释了铸就学校品牌的艰辛。创建学校品牌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心做教育,耐心育人才,专心搞科研,潜心谋发展。
  学习是通过培养学生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学生不仅是这种特殊服务的直接消费者和评判者,还是这种服务的永恒承载者,他们是在这种特殊服务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校品牌最重要的载体,学生品牌形象是学校品牌形象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者。
  育人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者对各种价值选择进行不断地博弈与整合。要不断创造条件,把学生教育成拥有独立个性和健康人格品质的人。
  创建学校品牌,不是由政府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指定一种办学模式,框定一个创建目标,运用一种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和实施管理,政府要简政放权、依法管理,为学校创建品牌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要自主创新,依法办学,形成特色,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选准创建品牌学校的突破口和侧重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创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品牌形象,通过不断创新品牌特色和优化品牌内涵,使之更鲜活、更丰富、更生动、更优质、更完善。
其他文献
乔治·华盛顿(1732-1799),美利坚合众国的创建者之一,美国第一任总统(1789-1797),生于弗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一个奴隶主家庭。早年为土地测量员;后又在英国殖民军中服役,获少校军衔;1755年任弗吉尼亚地方武装指挥官,后升为上校;曾参加七年战争(1756-1763)为英国一方作战,1758年退役。至此时,华盛顿所做的事情,主要是为英国殖民军服务。他亲眼目睹了新形成的美利坚民族遭受英国殖
期刊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美术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根据新课程改革目标,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也应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一、确定探究内容    在
期刊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强度不断加剧,环境日趋恶化,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因此,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环境知识的渗透,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逐渐形成人人参与环境保护的风气。如何才能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怎样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
期刊
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教学过程“五要素说”分析而论,包括“政治教师”、“学生”、“政治教材”、“教学手段”、“师生的道德心理氛围”五大要素。教学过程的“五要素说”虽然不是最为科学的教学论观点,但它所揭示的教学同师生的道德心理相关理论是难能可贵的。纵观当今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教学中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
期刊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学用结合的新教材。新教材采用听说领先的结构功能教学,图文并茂、语言地道,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它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讲授语言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新型的课堂教材结构。笔者认为,采用五步教学法是最佳选择。    一、五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五步教学法符合认识规律  从哲学角
期刊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Word”软件的功能,并能熟练运用Word的基本功能。  【教学内容】  如何插入图片及制作卡片。  【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前面两课,大家学习了利用画图工具来写字、画画,这些都是Windows操作系统里比较简单的应用程序。如果要处理
期刊
《快餐美食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美术》(广东版)第一册第九课。  本课是本册书第三单元“玩泥沙,好快活”里面的第一课。  本单元利用橡皮泥色彩丰富、可塑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玩玩、做做中进行一些泥塑基础技能的训练,制作一些简单的食物和动物而认识“立体”造型。  对整个单元基本形体的要素进行组构、添加练习,促进学生眼、脑、手协调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徒手造型塑造美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
期刊
当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传统的“以课本加粉笔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构建教学体系,以讲述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及其建设和发展规律为主,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教育。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一方面使学生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的落实以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现出来的。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效,表面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气氛活跃、高潮迭起,好象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当我们认真审视、研究、剖析我们课堂教学的某些教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来源的利用与开发,首先要建立融洽、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即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课程资源,并将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而教材只是课程资源中的部分资源,并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把握课程标准,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正在发生的事件、学生关注的事件及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来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整合教材内容,重新创设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