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作为解读工具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语文·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学作品解读的实质是以文本信息作为理由得出论断的论证过程。批判性思维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工具,首先,要警惕由于成见和经验法则作用而产生的望文生义;其次,要对作品做出基于语境和目的分析;第三,对解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论断应寻求其内在的统一以彰显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最后,还应以前提的真实性、逻辑强度、相关性和非循环四个条件对论证进行测试以保证论证的可接受程度。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解读工具;经验法则;语境意图;冲突解决;测试评价
  批判性思维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语文学习训练的核心能力。本文拟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略谈批判性思维工具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一、反应式思维与反思式思维
  人类决策(自然也包括文本解读)是两个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暂且称之为反应式思维和反思式思维。反应式思维主要依据情境暗示、明显的记忆和经验法则迅速并自信地进行判断,尤其当情境熟悉并需要及时反应的时候。比如经验老道的司机在危机时刻做出的决定就是其专业技能、训练和经验的自然流露,因为情境的紧迫性使其来不及分析论证再做出决定。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分析论证,而是说这种思维方式更多地倾向于基于经验法则而作决断。反应式思维则是反思的、慎重的、分析的并且是有步骤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不熟悉的情况、处理抽象概念、需要时间进行筹划和更全面思考的情况下非常实用。人们在运用反思式思维时,并不排斥运用反应式思维,这时,经验法则思维就成为了逻辑推理过程的组成部分。从这一点看,批判性思维就是运用反思式思维解决问题同时自我监控和更正反应式思维的过程。
  文本解读的复杂性在于,一个全新而陌生的文本往往以似曾相识的熟悉面目出现,从而误导读者本该运用反思式思维论证解读的时候却误用了基于经验法则的反应式思维。举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笔者在上海参加批判性思维课题会议入住宾馆使用人家的WLAN,需要输入入住者的姓氏(拼音)作密码。但是,我仅凭第一印象就输入了姓氏“吕”,直到联结失败才注意提示中姓氏后面括號中的“拼音”二字。这个例子足以说明越是与自我认知关联密切的情境越容易导致经验与成见主导下的误读。
  詹丹老师有言:“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尊重文本与自己世界的差异性,不应该以自己的经验来遮蔽、掩盖或者同化掉一个差异性的世界,或者相反,也不是把阅读得来的感悟来完全祛除自己的生活经验,而是在寻找两者局部的可能融合或者互相印证中,保留各自的差异。”而文本解读实践中大量的解读事故出现正是由于无视反应式思维的局限性,从而受经验法则支配轻率决断的结果。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到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这一直被理解为表现了长妈妈的愚昧落后。这一理解的理由是阿长在故事中说外面有兵攻城的时候,长毛叫她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了。或许我们在有关的史料中读到清兵相信女人的秽物可以使敌人的大炮放不出来的迷信愚昧之举。但我们应该警惕的是,史料中清兵的愚昧与长妈妈所说女人有“神力”是否具备完全相同的性质。批判性思维的工具的作用正在于警示我们以经验认知类比推理的时候,我们是否以经验和成见取代了具体情境下意图理解。
  二、语境与目的
  公正解读首要的原则是对语境和目的保持高度的敏感。彼得法乔恩在《批判性思维——思考让你永远年轻》一书中主张用四个问题对书面材料开始进行解读:1.材料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下写的?2.作者写材料想达到怎样的目的?3.材料的目标读者是哪些人?4.作者认为读者已经掌握了什么知识?这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是精神相通的。巴赫金认为“任何一个表述就其本质而言都是对话中的一个对语”。一个“对语”就是一个主张,一个意图。这个意图需要由“对语”的整体来达成,若是一个残缺的“对语”就无法呈现出它的意图。《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讲故事其实既是在向“我”发表一个作品,又是在和“我”对话,以实现自己的意图。如果这种比附成立的话,解读《阿长与〈山海经〉》可以把上述四个问题转化为:1.阿长讲故事的时候,有对话,她在跟谁对话?2.这些对话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发生的?3.阿长的对话想达到怎样的目的?4.听故事后的“我”在阿长看来形成了怎样的认识?
  有了情境与目的的解读方向,我们发现,阿长是在觉出“我”并不为长毛故事所害怕的情形下,而说出长毛会掳小孩和好看的姑娘,期待“我”作出害怕的反应。不料,“我”说出的却是“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这一“对语”是以阿长的即兴发挥为据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这样一来,阿长期待“我”害怕的心理意图不仅没有实现,而且,自己的威信遭到了新的挑战——这小家伙居然说我不好看!但孩子说的毕竟事实,于是敏感的阿长又即兴发挥出新的故事情节来维护自己在小主人面前的威信:“那里的话?!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其实,长妈妈就是在利用小孩子的无知,信口胡说,带有很大的哄骗性质。
  三、人物言行的矛盾与协调
  基于情境与目的的解读结论,会发现文学作品中同一人物的言行前后具有矛盾冲突。这样的矛盾冲突或者表现了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或者是统一性格的多元表现。所以,运用比较异同点方法,解释这些矛盾冲突,意味着进一步切近了文本的内核。长妈妈的即兴发挥与她前面讲述的情节有着矛盾的:当希望孩子害怕的时候,她说长毛会将门房的头割下扔到老妈子面前,这就是说面对长毛是相当危险的事情;而为了证明自己“有用”的时候,又说自己可以被长毛掳去,面对长毛又成了相当荣耀的事情。长妈妈为什么会前言不搭后语?其实这个矛盾里有着共同的精神诉求,那就是极力维护自己在“我”这个小主人面前的地位与尊严。这与孔乙己有点类似:“孔乙己知道自己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小孩子说话。”长妈妈也是这样,在成人那里得不到尊重(连个属于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便只好在小孩子面前寻求存在感。我们不仅要问,长妈妈,一个成人,为什么如此在乎她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心目中的位置?联系一下长妈妈的地位就不难理解。长妈妈的故事和即兴发挥,从侧面折射出她作为一名保姆和一名青年守寡的孤孀长期备受轻视的精神落寞和凄凉,鲁迅在对她的揶揄调侃里包含了深切的同情。靠哄骗不谙世事的小孩以求取精神安慰,还有比这更令人同情的凄凉吗?
  四、测试与评价
  文学作品解读,究其实质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工具,以文本信息作为理由的论证。在批判性思维工具的运用实践中,人们用四个条件评价一个论证是否可以接受。满足这四个条件的论证,我们就可以认为一个论证是成立的。下面是这四个条件:1.就我们已知的能够理解的范围来说,理由是真实的。即前提具有真实性。2.理是由和论断之间符合这样的逻辑关系:如果认为理由是真实的,那么论断肯定或者很可能是真实的。即论证具有逻辑强度。3.理由和论断之间的相关性就是论断的真实性事实上依赖于理由的真实性。即论证具有理由与论断之间的相关性。4.论断的真实性不能用来支持理由的真实性。即论证的非循环性。
  上述阿长何以这样讲故事的论证,如果能够通过这四个条件的测试,那么这个解读就是站得住脚的。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0ZJZ00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吕茂峰,山东淄博高青县实验中学;张淑芳,山东淄博高青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守正”。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须按照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从思辨性阅读角度看,“阅读各类文本”的“守正”,重在“理性”阅读。首先,从文本本身的事实出发,采取复述性、解析性以及伸展性等阅读方式,通过复述、解析、伸展文本内容,研究作者的思维与思想等,将作者的理性思维呈现出来。其次,再跳出文本看文本,理性审视,在评鉴与质疑作者的思维与思想中挖掘文本背后的文
摘 要 当今社会需要自我认知清晰,社会适应良好,具有理性思辨力与科学决策力的独立人格个体。新高考方案对学生的学科选择问题以及未来职业道路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语文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的育人功能与生涯指导“唤醒自我,了解社会,作出选择”的教育目标达成内涵契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融合多种课程资源,以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收集信息、了解专业、探索自我、作出决策
摘 要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要积极的开展思维进阶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深度学习;中学语文;思维进阶活动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从简单的知识开始学习逐渐的学习复杂的知识,需要从
《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它集中展示了我国古代女性之美以及古代封建社会下的人世百态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展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应立足于原生态阅读为根,细化阅读目标,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特点.开展多向思辨阅读、对比阅读和人物群体阅读等.从语言建构与基本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展开多维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享受阅读的喜悦,从作品中汲取丰富的文学涵养,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批判性个性化理解.
新高考全国I卷小说阅读选用了卞之琳的小说《石门阵》,这篇小说与考生们常读且熟知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采用了提喻的修辞,以故事套故事、人物话语推动情节的方式结构全篇,这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给考生们阅读作答带来不小的阻碍.题目设置上,围绕小说共设置了三类考点,分别是内容理解、形象分析、艺术手法.这启示教师,小说教学中要更新学生阅读小说的心理图式,摆脱对小说三要素读解经验的依赖与套用,关注故事,关注讲故事的人,关注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在这三方面着力,以此来读懂故事,读出形象,读解手法.
摘 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单篇阅读勾连关系的过程。本文尝试理析从“单篇”出发,寻找勾连“整本”的阅读路径,从整体构思、拓展视野、情境思辨三个维度拨开《乡土中国》的迷雾,探讨指向提升阅读能力的勾连维度和实施方式。   关键词 乡土中国;单篇;整本书;勾连维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单篇阅读勾连关系的过程。以单篇阅读为起点,通过梳理、
摘 要 由现象到本质、规律,须经历多个概括的层级。合理地设置概括的多层级是使思维过程由混沌走向透明、由粗放到精细、准确的手段之一,有利于概括思维在实际中的运用和人工智能语言表达程序的开发。本文立足实例对概括层级系统及其综合方法展开论述,以期对阅读教学有帮助。   关键词 概括;层级系统;综合方法   概括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由現象到本质、
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辛词三首为例,从辛词采摭意象、融典入词、寄赋怀、过片的样式等角度进行判辨,带领读者了解辛弃疾的“感心之物”和“感物之心”,探寻辛弃疾寄寓在诗命里的壮与悲、守正与洒脱,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词中之龙”的生命世界.
摘 要 议论文贵在说理,说理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就例说理”和“就旨说理”。“就旨说理”即围绕议论文的主旨(即中心论点)展开说理分析,是议论文说理更基础更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旨说理”的思维重点是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采用自问自答的设问模式深入思考是思维展开的基本方式;对自设问题的遴选是“就旨说理”的关键。   关键词 议论文;就旨说理;自问自答;遴选  议论文写作的核心阅读价值在于思想,因此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是学生考场上极易失分的题目,很多学生解题时由于文本阅读能力不强,只能过度依靠选择题的文字信息来读诗,做题时极易掉入出题老师的设误陷阱.要纠正学生这种粗陋的解题方式,必须切实提升他们阅读古代诗歌的能力,指导他们根据选项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指向性阅读,借助解题所需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切实提升解题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