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猛兽”侵袭,你准备好了吗
“雨海”年年有,今年特别汹涌。这次汛期的雨水到底有多充足呢?根据国家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平均降水量已经接近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次。而雨水汇入江河湖泊,使得水位持续上涨。据水利部门统计,今年强降雨已导致全国300多条河流水位超过了警戒水位,达到近5年同期最多。今年降水为啥这么猛?这与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还是有关系的。这种现象往往会引起太平洋周边多个地区气候异常,其中一些地区暴雨频繁,出现洪涝灾害,另一些地区则高温少雨,严重干旱。一般说来,厄尔尼诺持续的时间通常在1年左右,然而这次却有些反常。从2014年9月出现到今年,它积累了2年的能量,所以温度异常,幅度也比较大,跟诱发1951年和1998年洪水的强度有极大的相似性。
暴雨之后,城市的退水会进入下游河流,如果此时恰好赶上从上游下来的洪水,下游河流的水位就会提高,城市里的水将面临排放量过大的问题。水排不出去,造成河水倒灌城市,引发城市内涝,也就是所谓的“看海”现象。因此,防洪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来自江河里的洪水,还要考虑城市本身的泄洪能力,提前做好各项预案。
“驯兽”方案,提前预备
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灾害,水文专家们会根据洪水形成和运动的规律,利用过去和实时水文气象资料,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洪水情况进行预测,这种非工程性措施称为洪水预报。具体包括河道洪水预报、流域洪水预报、水库洪水预报等。主要预报项目有最高洪峰水位(或流量)、洪峰出现时间、洪水涨落过程、洪水总量等。
洪水预报是防汛抢险和防洪系统调度运用的决策依据,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运用以及工农业的安全生产。为沿江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生产生活、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水情保障,在突发大洪水时能及时撤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各级水文情报预报单位都有几套确保精度和预见期的作业预报方案。当洪水发生时,洪水作业预报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简易估算、多种方案细算、实时校正。重要预报发布前都要组织会商,并根据几种方法推算的预报数据进行成果的综合分析比较,查找历史上类似的暴雨洪水档案,分析比较将要出现的洪水趋势,然后再发布预报和防范讯息。
“驯服”猛兽,只差一步转化
在水利专家看来,洪水并非只有猛兽般的破坏性,如果善加诱导,也能“驯服”,并且造福人类。
洪水资源化,是指在不成灾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水库、拦河闸坝、自然洼地、人工湖泊、地下水库等蓄水工程拦蓄洪水,延长洪水在河道、蓄洪区的滞留时间,恢复河流及湖泊、洼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最大可能补充地下水。
我们不妨来看看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峡水利枢纽。在正常运用的情况下,三峡水利工程的正常蓄水位为175米。汛期的防洪限制水位为145米。在145米到175米的水位之间,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约为221.5亿立方米,足以容下13300立方米/秒的净增水量。
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的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确实能帮助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在今年七月初的洪峰中,三峡大坝拦蓄洪水达到了70亿立方米左右,将洪水下泄流量控制在4万立方米/秒,削减洪峰下泄流量3万立方米/秒,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洪水带来的危害。
驯服凶猛的洪水,可以通过资源转化来实现,把“生活与防洪减灾、除害与兴利”有效结合,实现“给洪水出路,让洪水为我所用”的治水战略,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发展。
新路径:海绵城市,让城市深呼吸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大概有154个城市发生内涝,出现城中“看海”的现象。而另一方面,还有大部分城市缺水现象日趋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边是水资源干涸,一边是城市内涝。如何破解这个城市通病,除了蓄水泄洪的水利工程,“涝时吸水,旱时吐水”的海绵城市建设也是一剂有效的良药。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
一旦突发暴雨,所有的绿化带、水池、湿地都将发挥蓄水、净水的功能,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洗车、消防备用水源等。目前,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通病的总体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韧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全国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已有30多座城市通过评选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弄清了海绵城市的内涵和理念后,那么海绵城市究竟应该怎么建设呢?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市政工程,需要规划引导,统筹治理,系统建设。它的理念属于低影响开发(Low Influence Development,简称LID),这种城市不仅美观,还能有效解决洪涝灾害。
例如
1生物滞留设施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根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生态滞留带、生态滞留池等。
2植草沟依托绿地或绿化带建设的浅沟,沟内种植草被等植物,通过下渗、过滤等净化和削减雨水径流,是一种生态地表排水工程措施。建设、维护费用低,易与景观结合,但易受场地条件制约。
3透水铺装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
4下凹式绿地在地面或道路周边设置低于路面的绿地,短时间存蓄雨水,增加雨水下渗量,降低汇流速度,减小地表径流,截留地面污染物质。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当气候的打开方式变成暴雨、雾霾、冰雹和龙卷风,我们不禁大喊:“这不科学!”但这并不能阻止极端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不确定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唯一确定的是,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和正确的自救方法才是冲关挑战模式的必备武装。这样,不仅能配合国家预防治理的实施,还能在关键时刻主动出击,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
“雨海”年年有,今年特别汹涌。这次汛期的雨水到底有多充足呢?根据国家气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平均降水量已经接近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次。而雨水汇入江河湖泊,使得水位持续上涨。据水利部门统计,今年强降雨已导致全国300多条河流水位超过了警戒水位,达到近5年同期最多。今年降水为啥这么猛?这与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还是有关系的。这种现象往往会引起太平洋周边多个地区气候异常,其中一些地区暴雨频繁,出现洪涝灾害,另一些地区则高温少雨,严重干旱。一般说来,厄尔尼诺持续的时间通常在1年左右,然而这次却有些反常。从2014年9月出现到今年,它积累了2年的能量,所以温度异常,幅度也比较大,跟诱发1951年和1998年洪水的强度有极大的相似性。
暴雨之后,城市的退水会进入下游河流,如果此时恰好赶上从上游下来的洪水,下游河流的水位就会提高,城市里的水将面临排放量过大的问题。水排不出去,造成河水倒灌城市,引发城市内涝,也就是所谓的“看海”现象。因此,防洪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来自江河里的洪水,还要考虑城市本身的泄洪能力,提前做好各项预案。
“驯兽”方案,提前预备
为了减少洪水带来的灾害,水文专家们会根据洪水形成和运动的规律,利用过去和实时水文气象资料,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洪水情况进行预测,这种非工程性措施称为洪水预报。具体包括河道洪水预报、流域洪水预报、水库洪水预报等。主要预报项目有最高洪峰水位(或流量)、洪峰出现时间、洪水涨落过程、洪水总量等。
洪水预报是防汛抢险和防洪系统调度运用的决策依据,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运用以及工农业的安全生产。为沿江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生产生活、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水情保障,在突发大洪水时能及时撤离,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各级水文情报预报单位都有几套确保精度和预见期的作业预报方案。当洪水发生时,洪水作业预报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简易估算、多种方案细算、实时校正。重要预报发布前都要组织会商,并根据几种方法推算的预报数据进行成果的综合分析比较,查找历史上类似的暴雨洪水档案,分析比较将要出现的洪水趋势,然后再发布预报和防范讯息。
“驯服”猛兽,只差一步转化
在水利专家看来,洪水并非只有猛兽般的破坏性,如果善加诱导,也能“驯服”,并且造福人类。
洪水资源化,是指在不成灾的情况下,尽可能利用水库、拦河闸坝、自然洼地、人工湖泊、地下水库等蓄水工程拦蓄洪水,延长洪水在河道、蓄洪区的滞留时间,恢复河流及湖泊、洼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最大可能补充地下水。
我们不妨来看看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峡水利枢纽。在正常运用的情况下,三峡水利工程的正常蓄水位为175米。汛期的防洪限制水位为145米。在145米到175米的水位之间,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约为221.5亿立方米,足以容下13300立方米/秒的净增水量。
三峡工程建成后,其巨大的库容所提供的调蓄能力确实能帮助下游荆江地区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荆江堤防的全面修补。在今年七月初的洪峰中,三峡大坝拦蓄洪水达到了70亿立方米左右,将洪水下泄流量控制在4万立方米/秒,削减洪峰下泄流量3万立方米/秒,减轻了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洪水带来的危害。
驯服凶猛的洪水,可以通过资源转化来实现,把“生活与防洪减灾、除害与兴利”有效结合,实现“给洪水出路,让洪水为我所用”的治水战略,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发展。
新路径:海绵城市,让城市深呼吸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大概有154个城市发生内涝,出现城中“看海”的现象。而另一方面,还有大部分城市缺水现象日趋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边是水资源干涸,一边是城市内涝。如何破解这个城市通病,除了蓄水泄洪的水利工程,“涝时吸水,旱时吐水”的海绵城市建设也是一剂有效的良药。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
一旦突发暴雨,所有的绿化带、水池、湿地都将发挥蓄水、净水的功能,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道路冲洗、绿化灌溉、洗车、消防备用水源等。目前,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通病的总体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韧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全国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已有30多座城市通过评选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弄清了海绵城市的内涵和理念后,那么海绵城市究竟应该怎么建设呢?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的市政工程,需要规划引导,统筹治理,系统建设。它的理念属于低影响开发(Low Influence Development,简称LID),这种城市不仅美观,还能有效解决洪涝灾害。
例如
1生物滞留设施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根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生态滞留带、生态滞留池等。
2植草沟依托绿地或绿化带建设的浅沟,沟内种植草被等植物,通过下渗、过滤等净化和削减雨水径流,是一种生态地表排水工程措施。建设、维护费用低,易与景观结合,但易受场地条件制约。
3透水铺装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
4下凹式绿地在地面或道路周边设置低于路面的绿地,短时间存蓄雨水,增加雨水下渗量,降低汇流速度,减小地表径流,截留地面污染物质。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
当气候的打开方式变成暴雨、雾霾、冰雹和龙卷风,我们不禁大喊:“这不科学!”但这并不能阻止极端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不确定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唯一确定的是,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和正确的自救方法才是冲关挑战模式的必备武装。这样,不仅能配合国家预防治理的实施,还能在关键时刻主动出击,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