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至上的万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ij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主人公高老头用近乎疯狂、有驳常理的父爱去教育、对待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最终沦为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牺牲品。拙文将着重分析“父爱”悲剧产生的原因,金钱在作品中丰富的象征和讽刺意味及笔者对父爱悲剧的一些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父爱 悲剧 金钱 教育 引以为戒
  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心理观念冲突的悲剧。在法国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对金钱顶礼膜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以金钱为纽带。同时,高老头一直过着自欺欺人的生活,活在虚幻与潜意识的双重人格中,最终走向崩溃死亡。巴尔扎克以空前的嘲笑、心酸尖刻的笔锋唱响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挽歌。
  一、一个金钱构成的资本主义时代
  金钱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新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马恩选集》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人欲横流,金滔滚滚,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无孔不入,成为巴黎社会各种罪恶的渊薮。
  《高老头》创作于1834年,正值七月王朝统治的初期,资产阶级已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在一个唯钱是亲、自私自利的病态社会中,巴尔扎克用冷静的思考、真实的笔触、独特的艺术方式,为唤醒人性的复苏、揭示金钱的罪恶做出了努力。高老头的悲剧给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撕下来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1}这一精辟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其形象生动的注脚。所谓法律,不过是百万富翁们的工具,“戴手套、说漂亮的话的人可以冠冕堂皇杀人不见血;普通杀人犯用撬棍撬门,却是罪上加罪”;所谓奋斗,不过是通往权力的必经之路,“您的算计愈冷酷无情,您的前程就愈远大。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您便是一个可畏的人”;“有财便是德”,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拥有钱,否则就会被社会抛弃。被女儿们榨干了财产的高老头,成为一无所有者,便不可避免地遭到遗弃,两个女儿迈着荒淫无耻的步伐,大步踏上父亲的尸体。资产阶级拜金主义是高老头“父爱”的实质,“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这就是一个失去了财富和女儿的垂死者关于财富的“警世通言”{2}。可悲的金钱社会,父女之情、朋友之义、夫妻之爱统统被金钱踩到脚下,这个时代变了,金钱作为轴心,加速着人性的泯灭。巴尔扎克将无数的真知灼见和奇谈怪论杳然并存,底层的可怜虫们最终只能是政府机器里的一枚螺丝,或一个螺母。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迅速更迭的时代没有给高里奥充裕的时间,让他去熟悉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世故,去斩断从封建社会带来的宗法制观念和“庸人温情”,他便带着这种与资本主义社会相抵触的旧观念步入新社会。{3}高老头身上仅有的人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观、幸福观背道而驰,疯狂而又可怜的父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淘汰者和拜金主义的牺牲品。这个金钱的时代告诉我们,恪守那古老的伦理道德,恰恰是被时代抛弃、淘汰、埋没甚至死亡。
  二、一个复杂的父亲
  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靠投机大发横财的面粉商人,深深眷爱的妻子早逝,高里奥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两个女儿身上,为她们穷尽所有的奢华生活,包括无原则的爱。只要女儿开口的要求,他就能竭尽全力去满足她们,七十岁高龄含泪将那套镀金银餐具熔掉;为使小女儿纽沁根夫人能与情人愉快地生活,将最后的一点本金也全部“无私”地给予,落得身无分文;经常在街角偷偷地等女儿们的马车出现,嗅女儿们留下的“芬芳”。他因女儿快乐而快乐,因女儿而丢掉做人的尊严……盲目、扭曲、偏狂,去形容高老头都不为过,高里奥一直过着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知道女儿们的无情无义却不愿承认这个事实,继续千方百计低眉顺眼用金钱迎合女儿。
  Higgins在自我意识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冲突模型,即自我不一致理论模型。其观点指出,“自我不一致”正是指个体的自我概念与自我导向之间出现矛盾和不协调,从而产生内部的冲突。其中,主体中现实的“我”(个体认为自己所具有的人格特质的总和)与他观中现实的“我”(他人认为该个体所具有的人格特质的总和)反映的是自我概念,自我表征的具体形式则构成“自我导向标准”或“自我指引”(个体或他人希望该个体所具有的人格体质的总和){4}。带着宗法制家庭观念的温情,高里奥以家长自居。在爱妻去世之后,高老头对爱妻的痴情转移到了女儿们的身上,父爱母爱融于其一身。对女儿百依百顺、予取予求,父亲似乎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代名词。当他忘情地“给予”,感觉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的时候,正是暴风雨的前夕,最后在偏执溺爱的浪潮中,酿造自己的悲剧。同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把生命都交给她俩了,可今天她们却不能给我一个钟点的时间。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践踏我自己的,她们无微不至地关怀我,可这都是冲着我的钱来的。”高里奥透过物质现象的“父爱”发现结局竟与自己的付出南辕北辙。高老头在“自我概念”上,将自己定义为财富之源,女儿们可以不假思索地问他讨钱,因为这个天经地义;另一方面,高里奥在“自我导向”上,完美地履行了对岳父的诺言,恪守一种不超阶级、封建家长的传统感情,倾注了一个长辈所能给予的最多的爱。悲剧结局已定,高老头个人的矛盾价值倾向也是父爱悲剧的源头所在。
  三、一个引以为戒的故事
  巴尔扎克用大手笔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极端偏狂的父亲,200年以后的我们再翻阅的时候,不是自觉地将他扔到悲剧人物的回收站,而是应该从高老头身上汲取一些经验和教训,这个显得更为重要。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固然,悲剧人物的性格一定有其合理因素。“高老头的父爱本质是以金钱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而其父爱的基石是封建宗法的道德观念”{5},高老头在内心深处仍抱守古老的伦理道德,这种人性的美好被同时代金钱本位的思维方式而亵渎,一个父亲的真情给予,谁能不感动?父爱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在高老头身上确是极致的反映,也是对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最大的讽刺。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溺爱和放纵最终也造成了自己的命运悲剧。高老头对女儿们的爱,如同伏盖太太形容他那样:“一头身体结实的牲口。”他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以盲目和虔诚的态度安放在了两个女儿的身上,女儿们当然自小就学会了索取,学会了以金钱去衡量一切,因此家庭教育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无偿地给予,无原则地付出必然滑出父爱真正意义的轨道。其二,不能与时俱进的悲剧。笔者这里强调的并不是像拉斯蒂涅那一类埋葬最后一点善良的本性去迎合金钱社会的所谓“与时俱进”,而是指高老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因为地位显赫的伯爵和银行家认为高老头卖面粉有失体面,高老头也认为自己的身份有辱女儿的门面,毅然盘出店面。金钱至上的社会,以金钱论高低;社会的新旧交替,高老头还未将金钱的生存法则植根于内心,就被划为了局外人,温情脉脉的父爱被金钱利害无情隔断,高老头的悲剧是一个不能与时俱进者的悲哀。
  四、结语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高老头如此高额的付出,也不能换来亲情。纵然时代在变,金钱的爪牙无处不在,但是在亲情这个层面上,还需要保留一份纯洁。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树立正确的金钱价值观。这份教育,千金难买。
  {1} 赵恒昌:《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百丑图——读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辽宁大学学报》1978年第5期。
  {2} 杨笛:《〈高老头〉“父爱”悲剧分析》,《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3}{5} 杜肖楠:《“父愛”的悲剧——〈高老头〉中关于父爱问题的争议及再认识》,《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4} 章明明:《心理冲突的理论研究述评》,《广西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巴尔扎克.高老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 蒋芳.从《钱袋》看巴尔扎克“金钱”主题的另类[J].湖南城市院学报,2004.
  [3] 张静.论《高老头》中的父爱悲剧及其原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
  [4] 林雪云.从隐喻的角度看《高老头》中人物的兽性化[D].外语外贸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 《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 有关《王制》 作者的学术史研究,梳理了民国时期以及与其相关的礼学史资料,注重揭示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互动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新的学术对话与学术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 《王制》作者 学术史 互动对话  礼学史的专题研究,应将学术史研究与礼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而在学术史梳理的过程中,对礼学基本也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礼学基本问题的讨
从儿时第一次抓起笔胡乱涂画开始,我们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这件事就已经显而易见了。不过,我们惯用一只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左撇子的数量这么少?  为了解开谜团,科学家对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和历史做了一番研究。  我们很快发现,问题并不像我们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比如说,我以前从不知道,人体除双手之外的很多其他器官其实也是存在偏左或偏右的惯用性的,比如眼睛。  研究人体的非对称特性会有很有意思的发现,比
开学前两天,偶遇一位来校为孩子充饭卡的学生家长,短暂的交流中得知孩子是个“手机控”,因为手机,父子关系疏离,家庭战争不断。他言谈中的愤慨与叹息,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无助。  我安慰了他一会儿,提了一些建议,但送别家长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位教育人,我明白这个问题困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对父母,一个家庭。  德国顶尖脑神经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pitzer近年的力作《数字痴呆化:数
摘 要:中国古典文献,包括清朝灭亡之前的所有文献,这些文献记录了浩浩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如何正确面对和利用这些先人留下的寶贵财富,是当今学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利用遗留的文献来追溯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为我们做了一个好示范,利用很多种文献,傅先生探究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优势与弊病以及科举与文学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献 《唐代科举与文学》 利用文献 
经过分析,自从用了智能移动电话后,我的智能、移动和电话都在减少。  0岁到3岁奶瓶,4岁到22岁可乐杯,23岁到50岁酒杯,51岁到70岁茶杯,71岁以后吊瓶……所以,人活着就是一个杯具接着一个杯具。  小时候妈妈说:“碗里剩几粒饭脸上就要长几粒麻子。”于是我为了日后的靓丽扒尽每一粒饭……感谢母亲让我成为了一个没有麻子的胖子。  在火车站买瓶水要3元,可瓶子上明明写着“建议零售价2元”,于是质问老
“全校同学都在往下跑,感觉地在晃动。”“货架上的东西一直往下掉,电梯也在摇。”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一晃10年过去,一切似乎还都历历在目。那一天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哪些人、哪些事让你久久不忘?  @范舒扬:那年离高考不到一个月时间,那几天铺天盖地全是地震的相关消息。捐了100元零用钱,打电话给爸妈说,我想去献血,然后跟同学找了两天的献血点。当时献血都要排长队,第一次那么深切地感受到
把一件新衣裳,穿成自己的衣裳,得经过多么漫长的时光啊。  经线、纬线开始编织起来的时候,每一根线都不知道自己最终和哪些同类厮守一生。它们怯怯的,又张皇又期待的,最终,在机器咔嚓咔嚓的声音中,线圈们交织着,竟然就被编织到一起了。  到了后来,所有的衣裳摆在商场的玻璃橱窗里。衣裳们好像默认自己变成衣裳的事实,沾沾自喜的是,自己是摆在昂贵橱窗里头的衣裳。可是之于人,那只是一件好看的,但是陌生的衣裳。或许
她们喜欢在一起玩自拍,也会相约看球赛而兴奋地呐喊,更会在一个被窝里聊八卦到深夜……她们不是“80后”,也不是“90后”,而是3个“殿堂级闺蜜”到2018年,王惠玑94岁,郑秀惠90岁,王雪仪也已89岁,这3个闺蜜相识67年,感情深厚。白发苍苍的时候,她们做出一个美丽的约定:于2016年6月一同住进老年公寓,相伴晚年。好闺蜜相伴:从青丝到白发  王惠玑出生于1924年,新中国成立后,她一度负责晋江县
摘 要: 苏联电影在中国内地的传播与接受一直是备受瞩目的话题,却鲜有人关注到苏联电影在香港的情况。冷战格局形成后,电影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工具。在殖民地香港,英美片长期垄断院线。面对如此形势,一批香港左派人士采取行动,引进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加以对抗,在铁幕的缝隙下熠熠生辉。本文对1950年代苏联电影在香港传播的背景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采用“管中窥豹”的方法,以查良镛发表在《大公报》上的影评
眼下正值麦收,一部由河北邢台南和县80后团队制作的纪录片《麦子熟了》应时而生,且在网络迅速走红,瞬间引起众多網民的共鸣。  这部时长近10分钟的纪录片,从咕咕的布谷鸟叫声开篇,沙沙作响的麦浪让我们把目光迅速拉回童年的回忆中。其中穿插着收割、压场、晒麦、翻场、收麦秸到扬场收获的全部工序,在解说员的解说下,通过父辈劳作和儿童嬉戏的画面交替,一次又一次把青春唤醒。1985年出生的主创人员高新记忆中的麦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