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问”生成落实语文要素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四大方面。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为落实语文要素,设计的问题应分别从培养学生检索、理解、评鉴、质疑、创新等能力出发,而问题设计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辨、评、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以问题驱动,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呢?本文以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课为例展开论述。
  一、以学生为主,扣“问”梳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衡量语文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志。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建构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明确本课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展开初读,紧扣关键句、重点词,将烦琐的对话变为更加开放的、促进全体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学习“刺猬偷枣”的内容时,笔者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这个中心句上,紧扣“高明”,设计“统整全文”的概括性问题:“小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表现在哪?”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先与文本对话,找出能体现刺猬高明的语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表达。笔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引导学生分别从“爬树”“摇枣”“归拢驮枣”这三部分内容中,发现表现刺猬偷枣本事高明的语句,并分别抓住句子中“詭秘”“用力摇枣”“归拢”“打滚”“急火火”等关键词语,体会刺猬偷枣本事的高明。解答这个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以生为本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
  智慧灵动的课堂就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阅读的平台,让他们在与文本对话中、与同学对话中、与教师交流中,学习知识要点,提高阅读能力,提升理性认识。
  二、以猜想为导,扣“问”想象
  针对课文中的一些矛盾点、对比点、疑问点、总结处,教师要善于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针对“刺猬摇枣”的内容,笔者根据课文中的发散点设计问题:“它一边用力摇枣,一边在想什么?”有的学生说:“想快点摇,不然会被人发现。”有的学生说:“这个冬天再也不用怕没有红枣吃了。”……刺猬偷枣后,“急火火地跑去了”,笔者设计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刺猬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急火火地跑去呢?”一个学生说:“怕掉下来声音太大,被人发现,要赶快跑。”另一个学生说:“可能窝里还有其他伙伴,其他伙伴在等着他回去呢。”……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把所思所想大胆地表达出来。
  从阅读能力层级方面看,中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多数能达到的阅读层次是提取信息。对于高阶层的思维训练,比如理解问题、推论问题、拓展补白创新比较少。本课设计了“小刺猬为什么急火火地跑去呢?”等发散思维训练的问题,紧扣学段目标,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次的理解。学生解答问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经验,思考重整组织语言。这样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以语言为本,扣“问”复述
  《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指出,中年级应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中,可结合本课教学要素,运用课后问题“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找到复述故事的支架,通过抓住句子中心词语、承接性的词语、表示时间的词语等,通过思维导图、表格、线路图等,引导学生熟知课文。学生语言得到建构与发展,能更有序地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完整故事。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两次复述练习。在初知课文大意后,笔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圈出表示刺猬偷枣动作的词:爬、摇、掉、归拢、滚、扎、驮、跑,让学生借助这些词,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复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这些表示动作的关键词给学生建构了一个复述故事的支架。初读课文后的第一次复述,多数学生只能说故事的大概框架。基于此,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感受语言的生动优美,体会刺猬聪明、机灵,然后组织学生再次结合板书,复述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这两次复述的要求不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同。
  四、以教材为引,扣“问”表达
  阅读的最终目标指向表达。中年级教学重点体现在段的训练,笔者指导学生紧扣中心句“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来发现作者在表达上的秘密——用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表现刺猬偷枣的高明,同时还将“猜想”融合在其中。在学生了解了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后,可让学生进一步迁移学法,在拓展练习中,运用这种表达方法。例如,让学生边观看《熊猫吃竹笋》的视频,边思考:“说说这熊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熊猫吃竹笋有哪些动作?”
  交流环节先让学生说说对熊猫的印象,再交流捕捉到的大熊猫吃竹笋的动作和对熊猫心理活动的大胆猜想,最后让学生综合这些写成一段话。此环节的设计与教材文本衔接,即以教材为引子,让学生在鲜明生动的文本氛围中,最终习得语言的运用。从读到表达,从说到写,从课内到课外,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教阅读除了要达成语文要素目标、语言点的训练,还要把教学向更高的目标要求推进,要指向表达与实践运用,先学方法,再到表达,促进读写结合。
  扣“问”生发的语文课,既有语文教学要素的落实和巩固,又有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利用阅读经验、生活经验不断地直达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当然每一篇课文应该教学生哪些语文要素,设计的问题是否符合年段特点等,都需要教师运用敏锐的眼光、深厚的文学素养进行巧妙设计。教师问得巧妙,学生答得适切,才能让中年段的阅读教学发挥真正的桥梁作用,为学生高年段的学习打好基础,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东石镇第二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来的“统计初步知识”拓展为“统计与概率”,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改变,笔者在“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期刊
三年级是语文学习的转折期,从这时候开始,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始转向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实现深层次理解的奠基石,当仁不让成了学习的重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更是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作为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呈现,在该单元的三篇精读课文编排中都明确了这一意图,“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次要求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多。不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一线教师在面对“数学文化”这一概念时存在着一些疑惑,应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不应只是在新知教授环节结束后的“故事会”,它应该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要能凸显其在实现学生数学思想、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提升的积极作用。本期话题围绕“数学文化”与“传统教学”的正确融
期刊
小学道德與法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方式。因此,利用活动体验,整合活动资源,以内化理性规则,转化道德情感,优化实践智慧,就十分必要,值得探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彩平也指出,小学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的实践智慧。  而优化学生实践智慧,使其达到深度的自我批评与反思,有赖于教学方式的转变。那么应怎样用好教材,提升学生实践智慧呢?要注意教材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重在活动,贵在体验
期刊
学校文化,一般包括理念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在学校建设中,如果说政府部门建起的校园校舍,是满足办学硬件需求,奠下的是“建筑基石”;那么,校长确立的学校文化,则是办学的软件要求,奠下的是“文化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具长远意义,故有“百年名校”“百年树人”之谓也!  一、理念文化应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纲”,纲举则目张,它
期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最早形成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教育法,也是生活法,他特别强调要在“做”中获得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语文教师就是要将“教”“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不同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
期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统编语文教材将具有共性的红色革命类文本集中安排在一个主题单元中,更有利于突出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持续式、浸润式的熏陶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不受阻碍地与革命传统作品对话?在与革命英雄人物对话时,学生该以怎样的姿态响应革命传统作品的精神号召?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中越发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心理体验,教师多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并将新学会的知识点有效地融合到原有的学习结构中,进而促进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学习的能力发展。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促进小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学生
期刊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法治意识形成、建立及实施的主渠道。教师或学生如果只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获取信息,那么学生对道德底线和法治意识的建立是有局限性的。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到来,以及远程教育工程、城乡对接同步课堂等在学校的推广,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动力,结束了“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或“仅靠图片、简单的课件”的传统简单教学模式。二者深度融合,实现师生教与学的共
期刊
前不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举办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家办学实践研讨会。我原定参加会议并做发言,但因为研讨会与民进中央常委会时间冲突,无法到现场,非常遗憾。但是,因为与首都师范大学附小及宋继东校长的特殊情缘,还是忍不住为他写点文字。  我认识宋继东校长有6年多的时间了,每一年都有几次见面的机会,每一年都有两次以上走进他的校园,每一年都要与他深度交流。在我看來,他的确是一位怀揣教育理想,充满教育激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