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注意教法与学法相结合;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程序;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轻松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体验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对待学生,以无私的师爱帮助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鼓舞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诱导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关注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老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知识的丰收,思想的充实,能力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由“我学会”向“我会学”发展,最后达到“我真行”的境界。
2 注意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法,不作任何的学法指导,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的需要。要寓教“学法”于学课文之中,寓学“学法”于听说读写之中。教师表面上在教课文而心里却要打指导学法的主意,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回顾自己一节课、一天、一学期都学到了什么,老师要经常的问一问自己,这一节课、这一单元、这一本书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尽管向学生传授学法还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没有方法,能力的形成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习方法掌握的多少,取决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以至有效地解决问题。
3 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基础向学生出示明确而适度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目标、围绕目标学习,教师可用阅读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目标,也可以从课后问题中寻找目标,根据目标质疑问难。学生能自己寻找和把握学习目标,就会在实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程序
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学路和思路。如小学语文课本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阅读分析这些文章,其基本程序大体是:记人的文章是“抓住事例—分析人物表现—看人物的思想品质”,叙事的文章是“抓过程—分析前因后果—看事件的社会意义”,写景状物的文章是“抓描写—分析特点—看作者的基本情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这些可操作的学习程序,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思路也会更加开阔。应该指出的是,学习程序决不能笼统地、机械地抛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程序合理地设计教法,便于让学生了解学习程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探索学习程序,并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
5 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教学就是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途径之一。听和说,听是说的前提;读和写,读是写的前提。没有听就没有说,没有读就没有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听说结合。课堂讨论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的习惯,明白讨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思考,按照思路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把话说清楚[1]。其次,文章中作者使用了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朗读加深体会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模仿着说,这种说话训练不仅可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同时还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以读带写。针对小学阅读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师应采用“初读、细读、精读”的三步读书法。即首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领略课文大意,理清脉络;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层层研读,抓住全文的线索,掌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最后细读重点段、中心句、疑难句,边读、边思、边议。在学生掌握了读书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以读带写,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仿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选择新的题目,进行仿写,可以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件事;续写,对一些童话或者寓言故事,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想象,续写结尾;改写,有些文章,除作者所写的结尾外,还可能有其它的结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加以想象,给故事换一个结局,这也是以读带写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管平平.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的“四导”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求、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宽松的愉悦的情境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从而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想象、推理等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步形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以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构建新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带着一种激动的、轻松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体验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快乐。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对待学生,以无私的师爱帮助学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鼓舞学生,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以崭新的教育理念诱导学生,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启迪学生,以崇高的责任感关注学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励学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体验到老师的爱给他们带来了知识的丰收,思想的充实,能力的提高。从而表现出对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由“我学会”向“我会学”发展,最后达到“我真行”的境界。
2 注意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教与学是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果只顾教法,不作任何的学法指导,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的需要。要寓教“学法”于学课文之中,寓学“学法”于听说读写之中。教师表面上在教课文而心里却要打指导学法的主意,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品读课文,在不知不觉中去获得学习的方法。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回顾自己一节课、一天、一学期都学到了什么,老师要经常的问一问自己,这一节课、这一单元、这一本书教给了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尽管向学生传授学法还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没有方法,能力的形成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一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学习方法掌握的多少,取决他能否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恰当的选择和运用以至有效地解决问题。
3 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基础向学生出示明确而适度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目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目标、围绕目标学习,教师可用阅读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目标,也可以从课后问题中寻找目标,根据目标质疑问难。学生能自己寻找和把握学习目标,就会在实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程序
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学路和思路。如小学语文课本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阅读分析这些文章,其基本程序大体是:记人的文章是“抓住事例—分析人物表现—看人物的思想品质”,叙事的文章是“抓过程—分析前因后果—看事件的社会意义”,写景状物的文章是“抓描写—分析特点—看作者的基本情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这些可操作的学习程序,学生的思路就会更加清晰,思路也会更加开阔。应该指出的是,学习程序决不能笼统地、机械地抛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程序合理地设计教法,便于让学生了解学习程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探索学习程序,并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
5 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阅读教学就是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途径之一。听和说,听是说的前提;读和写,读是写的前提。没有听就没有说,没有读就没有写。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教师应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听说结合。课堂讨论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认真听的习惯,明白讨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思考,按照思路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把话说清楚[1]。其次,文章中作者使用了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朗读加深体会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模仿着说,这种说话训练不仅可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同时还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表达方式。以读带写。针对小学阅读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师应采用“初读、细读、精读”的三步读书法。即首先指导学生初步感知,领略课文大意,理清脉络;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层层研读,抓住全文的线索,掌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最后细读重点段、中心句、疑难句,边读、边思、边议。在学生掌握了读书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以读带写,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仿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选择新的题目,进行仿写,可以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一件事;续写,对一些童话或者寓言故事,教师可指导学生合理想象,续写结尾;改写,有些文章,除作者所写的结尾外,还可能有其它的结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加以想象,给故事换一个结局,这也是以读带写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管平平.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的“四导”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