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如生花,落笔才有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高中语文教育已经十几年,在这漫漫征途上摸爬滚打,虽有些许成就感,但是更多的则是深深的遗憾。一直以来,高中作文教学是我认为最困难的版块,从教之初,我始终认为,只要给学生多讲,让学生多练、多看,作文一定是能提高的,事实也证明,这样长期坚持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却发现,机械训练最终的结果就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便是我深感遗憾的,想必也有很多同仁和我一样,这样清醒而矛盾地坚持着。
  一、高中作文评语现状
  多少次,当我学习《语文新课标》时,看到“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句话,总会陷入深深的思考,教师到底要怎样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慢慢的摸索中,我发现,通过批改作文,给学生下评语,不正是一个大好的鼓励机会吗?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在评语中下功夫,但是传统的评语缺乏真情投入,不讲求艺术,多是空话、套话。像:本文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段落整齐、结构完整之类的评语,还有优、良、已阅这种简单到极致的评语模式,真是令人反感至极。教师批改作文,不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而是居高临下的大加挑剔。这种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不但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禁锢了他们活跃的思维,使其个性和创造力逐渐丧失。所以,我认为作文评语必须改革,教师用手中的妙笔开出绚烂之花,学生必能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必能下笔有神。
  二、高中作文评语的改进建议
  1.在作文评语中和学生倾心交流、平等对话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评语中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比如高中生在作文中提到自己的理想,提到自己的学习感悟,提到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想法,提到对未来的愿望。高中生对这些话题都是非常感兴趣的,如果老师能够针对这些话题进行一些探讨,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或许能够引起高中生的共鸣感和认同感。
  2.在作文评语中注入温暖的情感
  温暖的情感是人世间最奢侈的礼物。在作文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技巧的指点、优劣得失的评价,而是颇费心思地从评语的字里行间窥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热情还是冷漠,是鼓励还是否定。学生一旦从评语中品出了鼓励和希望,就会马上兴奋起来,振作起来,积极投入到写作中去。评语通常是用红墨水写成的,但仔细想来却应该是教师用心血来写就的。教师在评语上倾注的心血越多,它往往就越有光彩。就像是在学生心中洒下一缕温暖的阳光,一下子照亮心中的黑暗;又像一股暖流滋润着压抑干涸的心田,唤醒学生灵魂深处沉睡的灵感。灵感一旦被激发,热情一旦被点燃,学生写文章自能抛开顾虑,一气呵成。
  3.在作文评语中体现幽默感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的评语,学生一定不愿意看到,也就起不到指导的作用。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会乐于接受,而且还可以达到令人深思的效果。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调味剂。但运用幽默性的评语也要注意适度,因为有些幽默本身含有讽刺性,把握不好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4.在作文评语中融入启发性的话语
  教师在点评学生作文时应该采用启发性的话语来引导,而不是断言只能怎么写、不能怎么写,这样反而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如果以商讨语气指引一个大方向,开拓学生思维天地,让学生主动寻找泼墨的机会,使学生有文可作,如果运用“假如以……开头会不会产生……的效果?”“倘若将……自然段调换位置,结构将发生……变化?”“除了以……结尾,试想能否以……结尾?”“……情节是否在情理之中?”等等重在启发思考、引导行文的总批语,收到的效果就是以一当十了。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而在学生的作文中,也会体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所以教师在下评语时既要注重总批语的启发性,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向,慎重地拿起手中的妙笔,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言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开出热情美丽的花朵,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要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觉得那是一种快乐。那么,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会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神来之笔了呢?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英杰学校;湖北宜昌市英杰学校。
其他文献
今天,把北京四中老师的《雨巷》上课视频找来看了,感触颇多,现谈谈我的体会。  讲文学作品,读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的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从而提升审美能力。老师这堂课强化朗读的效果,并力图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是符合新课标提倡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精神的。  新课标提倡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
《小狗包弟》是巴金先生《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发生在文革时期,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在教授该文时,教学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是在说到小狗包弟被担惊受怕的主人送到医院,惨遭厄运时,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能源,有了它,学生就可以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之”,才能“乐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产生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注意情感投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头脑移到另一
“虚实”,原是中国画中的传统技法,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或空白部分与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化用到诗歌中,“虚”即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而“实”,就是写眼前所见所闻。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就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  “重团聚,伤别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感情。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
在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难免对一些试题进行拓展延伸。尤其是一些高三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拓展延伸信手拈来。但拓展延伸必须要把握好度,度把握得好,则锦上添花,否则就适得其反。  首先,确定好需要拓展延伸的试题  我们知道,拓展延伸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好拓展延伸的试题。哪些试题需要拓展延伸,哪些试题只需一讲而过,教师应该胸有成竹。如果试题选择不
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一、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任重道远  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人心浮动,精神空虚,致使当下的中学心灵脆弱、自私偏狭、狂热浮躁……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担心成绩不好被父母责怪而杀父弑母,同学间为一点小事就
阅读有时就像泡茶,一撮春茶只有在适宜的水温、火候、冲工中,才能芳香四溢、舒展生命,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在品味、鉴赏、评注中,才能常读常新、幽雅隽永。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等,既是阅读的方法,也是阅读的过程,更是生命的音符与律动。品在于品之味,赏在于赏之法,评在于明己意。  一、品读法。2014版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品”就是建立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张先名句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可解释为摆弄,“花弄影”是风吹花树,花在月下摆弄身影。这是暗写风。其妙处在于“弄”字将花人格化了,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生命力。  那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四课柳永词《望海潮》之“羌管弄晴”之“弄”该作何解?  课本对“羌管弄晴”句的注解是:意思是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问学生“弄
一、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
当落日的余晖洒向贺兰山巅的时候,贺兰山象一位身披金盔银甲的武士,庄严肃穆地伫立在银川平原上。登高远望,鸟瞰山下,山水園林、昔日煤城、工业重镇,包容了废圮的长城,逶逶迤迤,宛如游龙,身披霞光,驳驳斑斑,气度非凡。  登临贺兰山俯瞰古长城,古时的烽燧斥堠虽然已成残垣废迹,但当年古人为了保卫边陲家乡,建关隘筑边墙,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含辛茹苦,累断了筋骨,甚至捐躯守寨,爱国之精神不可轻估。在这里笔者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