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遵路识斯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328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也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段话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能忘记了探“路”,另一方面也隐含了读与写的互联关系。
  
  一、 “遵路”,步入阅读的真境地
  
  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直奔内容的多,直奔语言的多,关注作者写作时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则少之又少。“作者思有路”,我们的教学恰恰忽略了作者的这个“路”,因此,很难寻觅阅读的“真”境地。所以,我们看到的阅读教学多是师生在某一个“点”上的望文生义。那么,“路”在何方呢?我认为,一是作者内在的“情路”;二是表现出来的“文路”,即为课文的脉络。“遵路识斯真”,教师只有引领学生遵循着这条“情路”与“文路”去读课文,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才能与作者、教材编者感同身受,才能沐浴真的性情,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比如,笔者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课:
  ▲ 课始部分——循“情”而入
  1. 回顾课文内容,《理想的风筝》中的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
  2. 就是这样的一位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刘老师,在30年后,让他的学生苏叔阳深深地怀念。
  3. (出示,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4.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当作家苏叔阳拿起笔来,在这春天又到来的时候,在柳枝染上嫩绿的时候,在连翘花怒放的时候,当风筝飞上天空的时候,他回忆起当年与老师在一起的许多故事、画面。当这些画面与故事一页一页地翻过,哪些画面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呢?(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5. 哪一幅画面给他的印象最深?(放风筝)
  情路,即作者写此文时的情感之路。作者写文时必是触景而生情,情动而辞发。课文是作者情感的物化,沿着作者的情感之路走进文本,可以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同感和共鸣。
  教学中课始部分的导入,师生共同进入作者的写作时态,和作者一起回想,一起感动,一起入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怀念都凝聚在了课文最后的情感表达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全文正是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铺开的。遵循着这条情感线路走进课文,学生就会处处被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包围着,就会强烈地感受到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接下来,作者寻觅到的正是记忆中最深刻的几个故事。我们循着这样的“路”在课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作者对他的深深崇敬和怀念。更主要的是,师生在作者情感的带动下,始终融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
  ▲ 学文部分——循“文”品悟
  1. 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最能体现刘老师的坚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呢?画出关键的词语或者句子,写出你圈画的原因。
  2. 交流点拨:风筝让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风筝让他忘记了自己的残疾。
  3. (出示,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4. 默读第4~5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刘老师?
  5. 师生交流:谈腿残;写板书。
  6. (出示,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文路,是作者刻意为之的,是情感和立意的外化。遵循文路,这里教师要有两点意识:一是课文内容不全是教学内容,教学不是教教材,讲究面面俱到,而是用教材教,教学内容是依据课程所需、学生所需,有机地取舍教材内容,保证学生学有所得。二是教学形态要力求“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即对于教学的处理,关键处要泼墨如水,舍得下工夫,而次要环节,则一笔带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本课例中,师生一起沿着作者的思路,即课文的文路,先走进作者最深刻的回忆画面——放风筝。这既是作者情感的着力点,也是文中最为细致刻画的章节,因此,作者、学生、老师共同聚焦一点,做深这样一眼井,是准确而智慧的。然后再走进另外两个故事,有主有次,重心不乱,思路清晰,学路明晰,可谓清爽而深刻。师生在这样的框架下探讨交流、品味语言魅力、感悟人物形象才是自由的深入的,也同样是符合整体文脉的,有序的。
  ▲ 细节处理——“情”“文”共生
  情路与文路是一体的。写作的过程是情动辞发的过程,先有情感的冲动,才有文字表达的欲望。对于读者,则是一个“披文入情”的过程。因此,文中见情,情于文中。师生应在循着情路的线路上,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的情怀,并读出自己的见解。笔者在本课教学第9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处细节处理。
  师:在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地方留给你的印象非常深刻呢?
  生:“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我觉得“故意”这个词,可以看出刘老师敢于挑战自己。
  师:还从哪里能感受得到呢?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我看到了一个坚强的刘老师,他靠自己,就要自己干。
  生:“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师:同学们,放过风筝吗?
  生:放过!
  师:风筝脱手后,你的心情如何,怎么做的?
  生:紧张,跑着追,喊……
  师:再看刚才的那段话。想一想,刘老师的表现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默读,思考,交流。
  师:风筝让他忘记自己的残疾,我们看到了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生命如此乐观的刘老师。边读边透过文字看到里面的画面。(指名读文)
  师:这样的画面,带给了我们如此深刻的印象,也同样是作者最为难忘的。作者想到了这样的画面,他记的是那样的清晰。作者把这脑海中的影像浓缩成了文字,再读这段话,说一说,作者都写了老师的哪些方面?
  生:语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很多的话语,唯有这一句最深刻。
  生:动作,“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师:那样的与众不同的形象永藏心间啊!
  生:还有表情、心理描写。
  师:课文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但是我们却从刘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感受到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乐观的人。自由读这段话,好好品味语言,让刘老师走进我们的心田。
  学生投入地读课文。
  读文,透过语言文字的品味,学生感受到了刘老师的乐观与坚韧,这是有根基的。“故意”“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等这些词语或句子,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形象。而这些正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作者正是要抓住这些典型的言行来表现自己心中的刘老师,来表现乐观的刘老师。这里阅读教学的层次,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文”到“情”的感动过程,同时也经历了一个从“情”到“文”的品味过程。在这样的读书品味中,学生领略了课文语言的魅力,同时感悟到了作者是怎么样做到的。张志公先生的“来路”与“回路”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可谓是“情”“文”一体,和谐共生。
  
  二、 “遵路”,收获写作的真启迪
  
  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开始把写“挤”进了课堂,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训练多是让学生就某一个细节的仿写、结尾的续写、空白处的补写……专项的训练在“点”上确实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帮助。但是,就整篇课文的表达顺序、写作特色,作者的写作构思、写作智慧,教师还是太缺少这些整体方面的关注。其实,读写沟通的一个最为朴素的道理就是:看看作者是怎么样写的?了解他们写作时处在什么样的情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吕叔湘先生说:“读书对于写作是有帮助的,但是更主要的是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也是要有人指点的。”而“遵路”就是让师生共同经历了作者情路的共鸣与文路的感悟,学生自然感受到习作产生的过程。
  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模仿,是最深的爱慕,一切创造起始于模仿。阅读教学的“遵路”而为,为习作的模仿做了最好的铺垫。笔者仍结合《理想的风筝》一文的教学,谈一谈教学结尾的设计:
  1. 其实,作者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文革”期间,他由一个大学教授,一下跌落成了一个伞厂的工人。1994年4月,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和他的刘老师一样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永远有一只只飞翔的风筝。
  2. 他在《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同学们,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做题目,你突然间明白了什么?
  3. 小学即将毕业,回忆一个你最熟悉的老师。写一写你和他的故事。
  师生遵循着作者的情路和文路,步入阅读教学的殿堂。在整体的读文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文和情,感动着刘老师的人格力量,同样也收获着写的启迪:在阅读中揣摩了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了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教学片段中,师生再次步入作者写文时的情感冲动中,对于这样的一位对自己有益的老师,如何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感恩呢,作者做了很好的示范。对于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回顾自己的老师给予自己的帮助,也一定有着无限的感慨和感激。如何用自己的文笔记录下这段难忘的经历呢,相信学生学习此文后,教师不必要再去作枯燥的讲解分析了。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路而为,阅读,可以读得更深入动情,习作,可以心会天成,而且,从根本打通了读写结合的命脉!这自然不是一点一滴的雕琢,它需要一种大气,需要一种整合,需要站在语文教学的全局,站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局来审视。但是它的着力点就在每一个朴素的语文课堂上,就在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的心里。
  (作者单位:徐州市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古诗词教学的关键词是什么?  是“诵读”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似乎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率的要求。是“讲读”吧?一读二讲三背诵,效率明显提高。但是,缺少了心灵的感悟,诗还是诗吗?是“深度”吗?教《清平乐村居》,从“安居乐业”到“居危思安”,解读出不一般的深度。但是细看课的主体部分——感悟诗意、诗情,脱不了“一问一答”的窠臼,牵引的痕迹十分明显。也许是“诗意”?教《枫
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分段目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脑中的形象,形成一幅鲜明而有序的画面,如耳闻,如目睹,如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词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    一、 想象中绘画    古诗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
一、 关注“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这片森林,深入感悟诗歌情感    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自己的风格。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南宋诗人陆游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诗人,一生都梦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壮志难酬,抱憾终生。了解了这些,再来学习《示儿》这首诗,我们就能深刻地理解作者“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情怀,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操
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同时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识字过程充满童趣.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趋向多元化,财务状况趋向复杂化,导致经营者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财务数据事件的不断发生。盈余操纵行为不仅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
春光若流水,翰墨比芳兰.2010年4月1日,在“全国写字(书法)艺术教育先进实验学校”靖江市城东小学隆重举行了“写字教学观摩研讨会”.
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如何在阅读课堂中,营造和谐的教学境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呢?  第一重境界  课堂伊始,教师巧妙激趣,学生兴趣盎然之际,便是求知的动人序曲。  1. 设疑。教学之前,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对文本的阅读产生期待,对后续的阅读理解作用很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笔者在新课导入环节,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在让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这
我以为语文课的真味就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中,在指导学生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一、 语文真味在有效朗读中    有效的朗读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体会语言最精妙的手段。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是能够注重朗读的,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集体读等等,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
在呼唤创新的时代,我们应正确对待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模糊性。    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燕子》这课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轻快以及它休息时的静态美。课文第2自然段大篇幅的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是否多余?为何要写春天的景色?我向学生提出了个问题?  学生甲:小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小燕子飞回来了,春天也回来了。所以要写春天的景色。  学生乙:春天不能少了轻盈的小燕子,但小燕子更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