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日,金丰投资(600606.SH)发布停牌公告,称因控股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将研究有关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项。
对此,外界猜测金丰投资停牌是为了卖壳给上海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绿地”),实现绿地在A股上市。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没有否认,对媒体回应称:“有这个可能性,但目前不便回答。”
今年5月,绿地30亿收购香港盛高置地(00337.HK)60%股份,以实现H股上市。如果此次借壳计划成功,绿地就可实现AH股同步上市。
分析人士认为,绿地谋划上市早就开始了,不过前几年恰逢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企业普遍业绩不好,上市计划一拖再拖。此次借壳上市的消息意味着证监会融资或有条件放开,绿地将从中受益。而双平台融资将助力绿地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
收购成本可能较低
绿地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上海市房地产的龙头企业,也是上海市国有控股特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列第73位,在以房地产为主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排名第1位。2012年绿地集团实现业务经营收入超过2450亿元,利税总额240亿元,总资产超过2350亿元。
2013年上半年,绿地集团房地产业务收入653亿元,仅次于万科,位列全国第二。绿地还透露,2013年度目标是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利润达到150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收入则是确保增长30%,达到1366亿元,力争冲刺50%的增长。
金丰投资的第一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控股金丰投资38.96%,同时还持有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华企业36.17%的股权。由于定位不清,金丰投资业绩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据称上海国资委有意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让隶属的绿地集团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入股金丰投资,使上海本地房地产企业的资源进一步优化,于是有了借壳的传闻。
克尔瑞研究中心研究经理朱一鸣表示,绿地本次收购的成本可能较低。停牌前,金丰投资总市值为27.42亿元,相对较小。去年末的前十大股东中,除了第一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外,仅两家机构持股,其余均为自然人,且控股比例很小,这相对会降低绿地股权收购的成本。
已购香港盛高60%股权
绿地借壳金丰投资的消息是在刚刚收购盛高置地后传出的。绿地集团的资本化提速明显。
5月8日,绿地控股以近30亿港元代价,认购盛高置地增发的普通股及无投票权可换股优先股,交易完成后,绿地控股将持有扩大股本后60%的股份,控股盛高置地。盛高置地也将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绿地内部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该项交易已经签署了协议,不过还要等待股东大会通过。
交易之后上市公司将拥有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本平台的优势也会进一步发挥。绿地集团作为大型国企,在港股发债将会比较容易,债券的利率也较低。之后,绿地或将注入资产,通过增发等手段进一步融资。
朱一鸣认为,目前海外融资最常见的是银团贷款和发行票据和债券,这类方式成本较低,一般不超过10%,这和内地信托、基金动辄15%以上的成本相比,优势明显。企业通过海外上市,搭建海外融资平台之后,这类低成本融资更容易获得。
耗资30亿港元成功入主香港上市公司盛高置地,后续拟置入海外资产及酒店业务,但绿地规模庞大的房地产业务仍然需要“出路”。金丰投资则成为另一个平台。
双平台融资提升效率
绿地是内地排名前十的房企中唯一没有上市的企业,如果借壳上市,绿地很可能在年内完成AH股的同时上市。
“绿地上市的消息由来已久,不过由于前几年市场不好导致绿地上市一再延后。”一位分析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不过,对于绿地开发得好的项目,融资并不成问题,可以通过银行信贷以及信托等方式融资。
戴德梁行华东区投资及顾问服务部董事卢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有所宽松。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房地产投资市场显现出非常活跃的势头,目前总成交金额超过152亿元人民币,与2012年上半年相比,上升了18.7%。
上市对于绿地来说显然可以增加融资能力。朱一鸣表示,目前来看,即使放开房企再融资,纯住宅项目仍然会是个禁区,而房企通过综合体项目实现再融资的可能性非常高。绿地集团的综合体等商办项目占集团业务比重较大。今年上半年,绿地集团商办类项目的销售额占集团整体销售额的37%左右,这个比重在龙头房企中处于很高水平。在绿地持有型物业中,除了五星级酒店,还有近十个大型的商业中心,并且绿地计划未来继续扩大持有型物业的比重。如果注入这部分持有型物业资产,也将大大加大绿地成功融资的可能。
在朱一鸣看来,行业格局上,万科行业老大的地位暂时不可撼动,但是不断缩小与万科的差距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称王,一定是绿地努力的方向。获得内地上市平台后,将使绿地的海外和内地两个上市平台形成呼应、各取所需,未来资产注入的可操作空间将更大,融资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绿地集团在拥有两个上市平台之后,一定会借力资本市场来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
对此,外界猜测金丰投资停牌是为了卖壳给上海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绿地”),实现绿地在A股上市。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没有否认,对媒体回应称:“有这个可能性,但目前不便回答。”
今年5月,绿地30亿收购香港盛高置地(00337.HK)60%股份,以实现H股上市。如果此次借壳计划成功,绿地就可实现AH股同步上市。
分析人士认为,绿地谋划上市早就开始了,不过前几年恰逢房地产调控,房地产企业普遍业绩不好,上市计划一拖再拖。此次借壳上市的消息意味着证监会融资或有条件放开,绿地将从中受益。而双平台融资将助力绿地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
收购成本可能较低
绿地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上海市房地产的龙头企业,也是上海市国有控股特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列第73位,在以房地产为主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中排名第1位。2012年绿地集团实现业务经营收入超过2450亿元,利税总额240亿元,总资产超过2350亿元。
2013年上半年,绿地集团房地产业务收入653亿元,仅次于万科,位列全国第二。绿地还透露,2013年度目标是实现营业收入3000亿元,利润达到150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收入则是确保增长30%,达到1366亿元,力争冲刺50%的增长。
金丰投资的第一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控股金丰投资38.96%,同时还持有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华企业36.17%的股权。由于定位不清,金丰投资业绩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据称上海国资委有意解决同业竞争问题,让隶属的绿地集团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入股金丰投资,使上海本地房地产企业的资源进一步优化,于是有了借壳的传闻。
克尔瑞研究中心研究经理朱一鸣表示,绿地本次收购的成本可能较低。停牌前,金丰投资总市值为27.42亿元,相对较小。去年末的前十大股东中,除了第一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外,仅两家机构持股,其余均为自然人,且控股比例很小,这相对会降低绿地股权收购的成本。
已购香港盛高60%股权
绿地借壳金丰投资的消息是在刚刚收购盛高置地后传出的。绿地集团的资本化提速明显。
5月8日,绿地控股以近30亿港元代价,认购盛高置地增发的普通股及无投票权可换股优先股,交易完成后,绿地控股将持有扩大股本后60%的股份,控股盛高置地。盛高置地也将更名为“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绿地内部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该项交易已经签署了协议,不过还要等待股东大会通过。
交易之后上市公司将拥有更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本平台的优势也会进一步发挥。绿地集团作为大型国企,在港股发债将会比较容易,债券的利率也较低。之后,绿地或将注入资产,通过增发等手段进一步融资。
朱一鸣认为,目前海外融资最常见的是银团贷款和发行票据和债券,这类方式成本较低,一般不超过10%,这和内地信托、基金动辄15%以上的成本相比,优势明显。企业通过海外上市,搭建海外融资平台之后,这类低成本融资更容易获得。
耗资30亿港元成功入主香港上市公司盛高置地,后续拟置入海外资产及酒店业务,但绿地规模庞大的房地产业务仍然需要“出路”。金丰投资则成为另一个平台。
双平台融资提升效率
绿地是内地排名前十的房企中唯一没有上市的企业,如果借壳上市,绿地很可能在年内完成AH股的同时上市。
“绿地上市的消息由来已久,不过由于前几年市场不好导致绿地上市一再延后。”一位分析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不过,对于绿地开发得好的项目,融资并不成问题,可以通过银行信贷以及信托等方式融资。
戴德梁行华东区投资及顾问服务部董事卢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有所宽松。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房地产投资市场显现出非常活跃的势头,目前总成交金额超过152亿元人民币,与2012年上半年相比,上升了18.7%。
上市对于绿地来说显然可以增加融资能力。朱一鸣表示,目前来看,即使放开房企再融资,纯住宅项目仍然会是个禁区,而房企通过综合体项目实现再融资的可能性非常高。绿地集团的综合体等商办项目占集团业务比重较大。今年上半年,绿地集团商办类项目的销售额占集团整体销售额的37%左右,这个比重在龙头房企中处于很高水平。在绿地持有型物业中,除了五星级酒店,还有近十个大型的商业中心,并且绿地计划未来继续扩大持有型物业的比重。如果注入这部分持有型物业资产,也将大大加大绿地成功融资的可能。
在朱一鸣看来,行业格局上,万科行业老大的地位暂时不可撼动,但是不断缩小与万科的差距或者在某个细分领域称王,一定是绿地努力的方向。获得内地上市平台后,将使绿地的海外和内地两个上市平台形成呼应、各取所需,未来资产注入的可操作空间将更大,融资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绿地集团在拥有两个上市平台之后,一定会借力资本市场来获得充足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