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民族认同感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078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最强音。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和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进程,给青少年带来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和西化的人文观念。面对这一态势.如何教育青少年形成自觉的民族意识.引导他们吸收并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中国画作为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传承。在青少年中开展广泛的中国画教学实践,对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青少年;民族文化;民族认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最强音。青少年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少年强,则中国强。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认同感教育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在青少年中开展民族认同感教育的时代意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共同文化,二是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是产生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础,而共同心理素质则是共同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的集中体现。共同文化容易理解,所谓的共同心理素质,通俗地说,就是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族属亲近感和文化认同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民族认同感就是在保持各个民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承认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它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民族文化,三是共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新的时代造就新的机遇,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下的青少年是主力军。他们将伴着实现中国梦的步伐,由“少年而青年而壮年”。这一代青少年的忠诚与担当,对中国至关重要,对中华民族至关重要。
  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信息传播实时而精准,大量涌现的文本、音频、影像信息范本被投放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共享这些信息范本的同时,自身的意识形态也必然会受到这些信息范本所承载的文化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依靠其雄厚的产业资本,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大规模地进行文化输出,通过引领全球文化消费,实现其文化霸权的企图。中华民族要在“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防范和抵御文化霸权带给民众的不良影响,尤其是要教育青少年识别西方某些国家鼓吹的“人权高于主权”“世界公民”等去国家化、去民族化的阴谋。
  现实的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90后”“00后”年轻一代,伴随着“奥特曼”“美国队长”成长起来,部分人形成了明显西化的价值观倾向。因此,对青年加强民族认同教育迫在眉睫。要引导青少年认可、选择、赞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心理上的情感归依与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二、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传承.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
  泱泱中华五千年,勤劳智慧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祖先们在岩洞中用石块刻画的第一笔开始,中华民族对艺术的追求与传承就不曾停歇。如今,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画,已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它具备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画科,有着工笔、写意、设色、水墨、没骨等技法形式,运用勾皴点染、浓淡干湿、虚实疏密等表现手法,形成了与西方绘画迥异的艺术特点。中国画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场景。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间;讲究笔墨神韵,笔走龙蛇,墨分五色;讲究留白与谋势,计白当黑,余味不绝。
  中国画是融汇性很强的画种.一幅好的作品,不仅画面本身质量上乘,而且通过新颖的立意、构图和表现方法,把诗歌、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融于一体,诗书画印相互辉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画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成者、承载者、传播者。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代代各门各派的艺术巨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浓缩在方寸之间,让后人通过一幅幅流传下来的杰出画作,领悟和追循先贤的风采神韵,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得以薪火相传。中唐韩混的《五牛图》表达了对勤劳朴实的讴歌颂扬,宋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抒发了对家国故园的眷恋情怀,徐悲鸿的奔马寄托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郑板桥的竹兰沁润着炎黄子孙刚正高洁的处世态度。
  中国画把勤劳勇敢、开拓奋进、品格高尚、恋家爱国的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植入中华儿女的心田,打上烙印、扎下根基。这样,我们就具有了一种共同的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正是这种认同感,使我们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三、推广国画教育,强化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也正是进行民族认同感教育的黄金时期。青少年思想活跃而叛逆,反感教条式、灌输式的说教,简单直白的思想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好的教育需要因势利导,因此,实施有效可行的民族认同教育,必须秉承时代的要求与特色,对传统文化理念与民族精神进行具体形象的诠释。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他认为通过指导与组织受教育者在情感体验中表达自我情感,并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参与及渗透,能有效地使受教育者主动探索与选择自己所爱的事物。中国画内蕴丰富的民族元素、外现多样的艺术表达,通过中国画鉴赏、临摹、创作等教学实践,寓教于画,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
  笔者在参加山区支教期间,承担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任务,在“学画中国画——山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步教学法,把中国画与传统文化、民族情感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家乡门前屋后的山和塘湖河堰的水。学生总结出高耸、挺拔、险峻、层叠、绵延、苍翠、葱郁等表达山的形状、走势和色彩的词语,总结出清澈、碧绿、通透、平静、蜿蜒、欢快、倒影等表达水的特性的词语。第二步,介绍我们的先辈歌咏和赞美故乡山水的两种主要形式——诗词和绘画。笔者选取了“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等诗词,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和展子虔的《游春图》相映照,强化学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体验。第三步,开展中国画基础教学,引导学生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学生的画作尽管笔法稚嫩,但童趣盎然,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当今的社会实际,为进一步发挥中国画教学在强化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我们提出“全程贯通、全面覆盖”的构想。
  全程贯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校园教育主阵地,建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中国画全程教学体系。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在体现素质教育的新课标中,美学已占有一席之地;新的高考制度改革,艺术科目已列入高中生达标必修的范围;大学校园里,中国画课程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成为选修课甚至必修课里的明星科目。可以说,在校园中推广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初步形成,但依然存在短板,如师资不足等。二是营造社会办学的大环境,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中国画教学的推广普及中来。鼓励优秀的艺术家和有影响力的工作室,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画教学培训。通过全程贯通,让我们的青少年从校内到校外、从初识启蒙到步入社会,都能接受到中国画传统文化的沁润和民族精神的感召。
  全面覆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内各少数民族的团结奋进,离不开国际友邦的和谐共处。中国画作为文明的载体和友谊的使者,广为传播、泽被四海,可以发挥特殊和独到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为少数民族尤其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学习中国画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有必要在出国留学生、海外华裔和国外友人中,以孔子学院、大学社团、社区服务等形式,开展以中国画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全面覆盖,让遍布全球的中华儿女,心有所依、情有所寄,把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内化为自觉意识.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民族力量。
其他文献
“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在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驶上了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高职院校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深挖内涵,凝练特色,主动融入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办学水平上的“弯道超车”,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佼佼者。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就是这样一所高校。  2004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实现了由中专办学层次独
期刊
摘 要:随着河南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学分制改革和行政班级功能的弱化,大学生寝室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寝室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为、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PPS抽样方法,抽取其中5所大学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获得大学生寝室在行为文
期刊
摘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研究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青年人才,肩负着国家建设发展的历史使命。本文立足于研究生社会主研究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分析研究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以石油精神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价值认同规律,对深化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石油精神;研究生;核心價值;培养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
期刊
摘要:经过十年的积淀、创新和发展,河南科技大学MBA教育已经走过了由个性探索、过程修正、组合创新与健康发展的成熟之路。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理念层面的精准定位,教育层面的项目设计与执行,以及在思辨模式培养、国际化视野开拓、创新创业进取、社会责任的自觉和实战能力的提升这一系列·特色层面和效果层面的精心铸就。  关键词:河南科技大学;MBA;理念定位;项目实践  河南科技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于20
期刊
摘要:当前,国内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目的、内容定位不明确,师生比例失调、缺乏师资力量,重视科学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以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学院积极探索“师生互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约导师为主、导师开展沙龙为辅”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制。统一导师职责认识、选齐配强导师阵容、规范导师设置方式、创新师生约谈模式、设置第三方监管机构等方式能有效提升导师制的“活力”,让本科生导师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期刊
摘 要:我国医学类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对等的问题,临床环境的社会需求和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的单一的矛盾亟待解决。针对医学院校本科双学位改革进行调查研究,从学习动机、学习满意度和能力提升程度等方面分析,发现教学方式存在实践教育不到位、学科交叉教育不充分等问题,医学院校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供给侧改革思路。  关键词:医学院校;供给侧改革;双学位;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和
期刊
这是一所有着89年办学历程的历史名校。  这所学校的发展与母亲河的治理紧密相连。她培养出了近20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全国水利建设和治黄事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黄河技干摇篮”和“黄河流域的黄埔军校”。  目前,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职职工中,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占比14%,其中,厅局级干部中,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占比30%。  水利部原副部长李国英曾说,没有这所学校,就没有黄河50多年的岁岁安澜
期刊
这是一次没有开场白的采访,很符合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求真务实的风格。  对学校党委书记李四清的采访直奔主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完成这项使命,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探索新方式、搭建新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而产学研一体化则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以许昌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揭示了单独的“产”“学”“研”培养模式的片面与不足,提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原理,并从“产”“学”“研”三个角度论述了产学研一体
期刊
摘要: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体现,涧西工业遗产作为“一五”期间我国最集中的工业区之一,具有历史、人文、经济、科技、关学等多方面的价值。随着城市更新、产业调整,涧西工业区逐渐失去往日的繁荣,如何对涧西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再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概述,结合工业遗产转型成功案例和涧西工业区现状分析提出建议,让人民群众参与融入到工业遗产保护中,让人的活动为涧西工业遗产带来新的活力与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