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山西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攻坚克难,拼搏创新,山西脱贫攻坚在历史性赶考中交出优秀答卷:现行标准下32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奋力蹚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山西特点的减贫之路。
特色产业夯实脱贫基础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全力推进特色农业扶贫,夯实脱贫根基。
自2011年开始,大同市云州区致力于发展黄花产业,助力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2013年,该区唐家堡村张顺宝首先流转村里的300亩地种黄花获得了丰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开始种植黄花,黄花产业渐成规模。2018年,云州区作为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区),率先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同市云州区,对以黄花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给予充分肯定,指示“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2021年,大同市黄花种植面积已达26.1万亩,比2015年翻了8倍。
中阳县地处吕梁山脉中部,气候土壤非常适宜食用菌栽培。2018年8月,中阳县在车鸣峪乡尝试栽培黑木耳。经过几个月反复尝试,成功产出色泽黑、肉质厚、口感好、品质优的木耳。自此,中阳县坚持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带动、栽培户参与、市场拓展等方式,成为富民强县的农业特色产业。2021年,中阳县菌棒栽培数量为4749.9万棒,预计全年采收干木耳500万斤,可实现产值2.25亿元,直接带动1.5万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为黑木耳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中阳木耳实现了产业规模“从小到大”、发展水平“从量到质”、带动脱贫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的历史性跨越。
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支撑。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构建起“东药西薯、南果北杂、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牧业乡村游”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5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特色产业带动脱贫127.69万人,每个贫困县均培育出2至3项脱贫主导产业,全省贫困村全部建立“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1563个、合作社43689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均掌握了1至2项产业技能。
培训就业带动脱贫致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山西省通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积极为劳动者找寻就业机会,在引导群众致富,特别是帮扶贫困户脱贫方面,出实招、求实效,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2015年,吕梁市开始探索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开拓精准扶贫的路子,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家政、母婴护理等技能免费培训,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并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实现稳定就业,从而带动全家实现脱贫目标。截至2020年12月,吕梁市共举办33期护工培训,培训人数61131人,实现就业33243人。其护工就业区域已经辐射至山西、北京、内蒙古、广东、江苏等多个省(市、区),“吕梁山护工”品牌在全国打响。
广灵县手工编织文化历史悠久,农村各家各户所用的筐、篓、草垫等农家用具都是由农民就地取材,自编自用。近年来,广灵县大力扶持带动以广灵巧娘、鸿棉制衣、旭隆古灯、广灵剪纸、箱包加工为主的五大手工业加工业,打造“广灵巧娘”名片,推动农村妇女脱贫增收。直接将“扶贫车间”开设到农村,让广大妇女就地就近就业,享受到“村口办厂、炕头就业”带来的实惠,进而辐射带动全县贫困妇女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积累,全县“扶贫车间”达到100多个,涉及制衣、编织、食品加工等多个门类,编织主要用材——杞柳的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带动几千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坚持把技能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扶贫之要,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建设“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3.4万人次、技能持证13.91万人,带动务工就业91.8万人,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多个品牌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就业,让越来越多的人脱了贫、致了富。
易地搬迁提高幸福指数
易地移民搬迁扶贫,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从2013年开始,山西对户籍人口在300人以下、实际居住人口不达一半的偏远山区自然村及行政村,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扶贫。
宋家沟村是岢岚县典型的贫困村,现有626户1395人,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248户563人,贫困发生率达40%。2017年,宋家沟村被岢岚县确定为全县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分批承接了附近村贫困户145户265人的搬迁安置。村里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结合宅基地改革等政策,在村里收储閑置废弃房屋81处、宅基地17020平方米,采取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管理“五统一”的方式,整合使用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垃圾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不同渠道资金,新建移民安置房,搬迁户全部喜迁新居。
大同市云州区大坊城村与西咀村三面都是深沟,村民大都居住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窑洞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16年9月,大同市决定开工建设坊城新村。一年多紧张施工后,2018年原大坊城与西咀两村200户村民搬进坊城新村,住上独院新房,洗澡、做饭、供暖全部用上了天然气。如今的坊城新村,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技能培训服务站一应俱全,成为环境优美、人人羡慕的好村庄。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贵说:“在村子里,我听到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同时来到此村,对山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到2020年末,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3365个,全省建成集中安置区1122个,搬迁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人口,其中城镇化安置33.4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山西正把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作为稳定脱贫新起点、全面小康新亮点、乡村振兴新支点,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奋发有为、不懈奋斗!
(责编 王燕萍)
特色产业夯实脱贫基础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全力推进特色农业扶贫,夯实脱贫根基。
自2011年开始,大同市云州区致力于发展黄花产业,助力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2013年,该区唐家堡村张顺宝首先流转村里的300亩地种黄花获得了丰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开始种植黄花,黄花产业渐成规模。2018年,云州区作为列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区),率先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同市云州区,对以黄花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给予充分肯定,指示“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2021年,大同市黄花种植面积已达26.1万亩,比2015年翻了8倍。
中阳县地处吕梁山脉中部,气候土壤非常适宜食用菌栽培。2018年8月,中阳县在车鸣峪乡尝试栽培黑木耳。经过几个月反复尝试,成功产出色泽黑、肉质厚、口感好、品质优的木耳。自此,中阳县坚持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带动、栽培户参与、市场拓展等方式,成为富民强县的农业特色产业。2021年,中阳县菌棒栽培数量为4749.9万棒,预计全年采收干木耳500万斤,可实现产值2.25亿元,直接带动1.5万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为黑木耳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中阳木耳实现了产业规模“从小到大”、发展水平“从量到质”、带动脱贫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的历史性跨越。
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支撑。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构建起“东药西薯、南果北杂、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牧业乡村游”的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5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特色产业带动脱贫127.69万人,每个贫困县均培育出2至3项脱贫主导产业,全省贫困村全部建立“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1563个、合作社43689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均掌握了1至2项产业技能。
培训就业带动脱贫致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山西省通过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积极为劳动者找寻就业机会,在引导群众致富,特别是帮扶贫困户脱贫方面,出实招、求实效,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
2015年,吕梁市开始探索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开拓精准扶贫的路子,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家政、母婴护理等技能免费培训,让大家掌握一技之长,并帮助他们走出大山实现稳定就业,从而带动全家实现脱贫目标。截至2020年12月,吕梁市共举办33期护工培训,培训人数61131人,实现就业33243人。其护工就业区域已经辐射至山西、北京、内蒙古、广东、江苏等多个省(市、区),“吕梁山护工”品牌在全国打响。
广灵县手工编织文化历史悠久,农村各家各户所用的筐、篓、草垫等农家用具都是由农民就地取材,自编自用。近年来,广灵县大力扶持带动以广灵巧娘、鸿棉制衣、旭隆古灯、广灵剪纸、箱包加工为主的五大手工业加工业,打造“广灵巧娘”名片,推动农村妇女脱贫增收。直接将“扶贫车间”开设到农村,让广大妇女就地就近就业,享受到“村口办厂、炕头就业”带来的实惠,进而辐射带动全县贫困妇女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积累,全县“扶贫车间”达到100多个,涉及制衣、编织、食品加工等多个门类,编织主要用材——杞柳的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带动几千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坚持把技能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扶贫之要,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建设“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3.4万人次、技能持证13.91万人,带动务工就业91.8万人,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多个品牌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通过培训就业,让越来越多的人脱了贫、致了富。
易地搬迁提高幸福指数
易地移民搬迁扶贫,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问题的治本之策。从2013年开始,山西对户籍人口在300人以下、实际居住人口不达一半的偏远山区自然村及行政村,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扶贫。
宋家沟村是岢岚县典型的贫困村,现有626户1395人,2014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248户563人,贫困发生率达40%。2017年,宋家沟村被岢岚县确定为全县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分批承接了附近村贫困户145户265人的搬迁安置。村里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结合宅基地改革等政策,在村里收储閑置废弃房屋81处、宅基地17020平方米,采取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管理“五统一”的方式,整合使用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垃圾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不同渠道资金,新建移民安置房,搬迁户全部喜迁新居。
大同市云州区大坊城村与西咀村三面都是深沟,村民大都居住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窑洞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2016年9月,大同市决定开工建设坊城新村。一年多紧张施工后,2018年原大坊城与西咀两村200户村民搬进坊城新村,住上独院新房,洗澡、做饭、供暖全部用上了天然气。如今的坊城新村,卫生室、图书室、党建室、文化活动室、技能培训服务站一应俱全,成为环境优美、人人羡慕的好村庄。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贵说:“在村子里,我听到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同时来到此村,对山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到2020年末,山西省“十三五”规划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3365个,全省建成集中安置区1122个,搬迁36.2万贫困人口、11万同步人口,其中城镇化安置33.4万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目前,山西正把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作为稳定脱贫新起点、全面小康新亮点、乡村振兴新支点,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奋发有为、不懈奋斗!
(责编 王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