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序言
在去宜昌的火车上,竟如此迅速地读完《南柯记》。
次日,三峡,乘船雨游,头脑里有意无意地来回飘忽南柯一梦,说白了硬是牵强附会,总想让这片文人骚客的漫游之地与自己攀上点瓜葛,借机沾染临川先生的文气儿。罢了,水行终了,舟向岸靠,不料脑海中却出现了毫无关联的幻想场景:一身戎甲,俊驾天鹅,优雅的骑士只身登陆安特卫普——罗恩格林。
我不知道这般“不知好歹”的怪异联想从何而来,许是周遭这般丘壑围峡的西陵山水与记忆中路德维希二世私家“天鹅湖”的几曾相似?或者是在烟雨朦胧中刻意附和的双重想象?又或是音乐与戏剧之间的融合与错觉?我属实搞不清、却又闹脾气总想弄懂。两出戏,两套曲,早日观“骑士”,今日读“太守”,竟几次感到似曾相识,于是两部未有干涉的作品就莫名相互缠绕,双双在脑袋里“孔雀东南飞了”。
为何相识?为何相似?南柯自为一梦,“罗恩”终是传说,两者相差太多,也相距太远。我为自己的想象生搬硬靠,堆砌话语,开启了这篇“冗长无知”的文字。但话到嘴边,字在眼前,又深觉有点儿意思,有点儿缘由,就算胡扯也可能有点儿潜意识里的“味觉”。可能是上等艺术的境界悠远,作品到了一定高度,你怎么玩儿它它也原谅你。毕竟人家早已涵盖万物,你又何必暗自担忧?这么想,一切释然,带着游戏的心态玩味这两部杰作的异同“万缕”。没对不起艺术,倒是对得起自己的几番“千思”了。
前世
作为一介生活于今世之“良民”,我们有机会通识瓦格纳一生的轨迹,因而深知这位狂妄天才此时面对的不是一部寻常之作,他的艺术在幻想天鹅骑士俊朗样子的时刻转折了。《罗恩格林》之后,“歌剧”摇身变成“乐剧”,音乐越来越有“戏味”了。而作为“戏”或者故事,瓦格纳的选题始终围绕着欧洲骑士时代的诸多传说与神话,对虚幻“奇人异事”的追求持续一生。《罗恩格林》的故事框架取自十三世纪德国骑士诗人沃尔夫冯·艾申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的叙事诗《帕西法尔》,诗文喟然称奇,童话、传说、寓言浑然于其中,仿佛德国森林深处的一股仙气儿,虚无缥缈,韵味犹存。诗的作者沃尔夫事迹斑驳,未见古籍详细记载,换言之,其人如其作,亦是飘飘然传奇之人。据传说,沃尔夫本人就是中世纪的骑士,马蹄江湖,游吟弹唱,一边行走,一边幻想,满腔热血,无畏险恶。这不正是浪漫主义艺术家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吗?瓦格纳徘徊于政治与流亡、信徒与流氓之间,徒命运使然,又似乎可以解读为沃尔夫那种流浪者般的梦游和自我放纵。瓦格纳借由天鹅骑士的寓言,与沃尔夫隔空连结,上百年的宿命终成契机,《罗恩格林》掷地出生。
再说汤显祖的“梦”。临川的梦把唐朝的梦做到了明代,一梦“呜呼”,命通三祖。李公佐的唐传奇《南柯太守传》点着了汤显祖的痴想,更看透了文人失意的内心,只怕临川先生风流潇洒,一口气儿就生生地把梦做到了舞台上。哪知汤显祖早年鏖战官场,后弃官隐居,未有流浪者般的游走,却有满脑子的胡思乱想,于是读书,于是做梦,《南柯记》便跑了出来。
四邻青水碧山,我妄自将瓦格纳和汤显祖的幻觉想象在思维里“牵线搭桥”,怎料到他们两位的奇思本身也是从“前世”先人的妙想中得来的呢?沃尔夫和李公佐或许也是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一腔漫谈竟落到了如此二人的手里改造变异,更无法设想这两老小子的胆大包天竟动辄勾起几代人不着边际的幻想:人们在无知的错位和随意的联想中居然学会了漫天胡扯,居然学会了在规矩和轨道之外的生命,居然学会了做梦!只是,在不经意间体验着艺术引发“高等自由”的同时,我们完全迷失了逻辑,忘记了也更不知道应该感谢谁:汤显祖还是李公佐?瓦格纳还是沃尔夫?民间传说,还是人们的白日梦?
奇遇
十三四岁,对艺术无知,却过度评估,总觉高深叵测,不是我等凡童俗人涉足的了的。念学,我整天抱着在书店买来的—本西洋小画册,视如珍宝,连外层包装都始终不开,心里还可笑地想着:在老死之前再翻开这本,随后一闭眼,修炼成仙。但年纪青葱,周遭“顽童”皆是,谁管你的“一厢情愿”,画册在手里还没把玩几天,就一不小心露头见光了。这群劣性小子怕是抢来就看,从头翻个底儿朝天。不巧,书还没过几页,一幅异性深夜恩爱场景正好映入眼帘,男欲意凑前,女似是不愿,满脸疑虑之相。我看到瞬时脸红,满面大汗。一帮同学懵懵懂懂,未出所料地開起不知轻重的玩笑来。吾一叮咚男儿怎经得起这般嘲笑,回家把小册子随手一扔,心想着定是一辈子与它绝缘了。几年未看,小本子也找不到了,哪想后来喜欢上瓦格纳,跑去听《罗恩格林》又几次见到曾令我尴尬至极的里克(FerdinandLeeke)这张场景画,每见一次依然心跳加速,只是不再大汗淋漓,仅想弄懂这简单场景的万般奥秘。
话说《罗恩格林》的故事缘起也是一次奇遇:艾尔莎公主因被定罪谋杀亲弟而遭尽嘲讽,乐池“无罪的动机”暗暗隐音,公主在铺陈中做梦.竟预见高贵的骑士应上苍派遣,在金色的光辉下前来拯救无辜的女子。听其讲述“美梦”,动人的旋律伴随美好的倾诉缓缓发声,国王心生怜悯,下令若有人甘为艾尔莎决斗,胜利之刻便是艾尔莎脱罪之时。命从口出,当然无人来战。国王自是私度:梦就是梦,做完即醒,何必当真?不料,远处号角震天,天庭审判,罗恩格林衣着华贵,驾鹅前来。那华发英姿之样貌,足以让我等凡夫俗子做几回化身神话骑士的黄梁美梦了。
天鹅骑士,仙气逼人,既如从天而降,又像打幽远的森林深处乾坤而出。此刻君子偏偏,躬身向国王示敬后问公主是否愿以身相许,任命自己为骑士,但需终生不得询问其姓名、身份和来历。艾尔莎自认此番奇遇正是梦境托付之命,又面对如此英俊勇敢的高贵骄子,当然感动应许。于是罗恩格林拔剑决斗,一举战胜特拉蒙德,成功托天命证公主清白。又因骑士圣洁善意,故放过特拉蒙德一条小命。谦谦君子'袅袅仙人,飒飒勇夫,这样的骑士,这样的奇遇,是艾尔莎在梦中也未曾相识的。所以奇遇瞬时转化为情愫,一幅理智与情感的画卷铺陈开来。 在《南柯记》中,淳于棼的奇遇不也是如此这般玄妙幻意么?艾女遭陷害,淳者被免职,两人境遇相异,忧心倒是太相似,许是唯有此番肝肠寸断的失意才能有惊世骇俗的奇遇吧。
淳于棼终日借酒消愁,然后做梦,又知孝感寺大会,故前去听经,解心中苦闷。
【江而水】淳于弟子.愁情一片,销愁无处去听闲经卷。
哪想竟遇见三蚁国奇女子,淳人立刻迷恋起瑶芳公主,一片痴心于这位仙气飘飘的蝼蚁。巧的是,公主也正是为选婿而来,两人遂“情著”。再观这变化迅速的心路历程,与《罗恩格林》多么相似:淳由失意而生梦,因此才有奇遇,又缘这般奇遇而产生爱慕情愫,情节与心理变化的方式都与艾尔莎无异。
两出“乐剧”都由奇遇引发,因缘也极其类似。说白了是看透人心变幻莫测,却也同自一源,工作从业百千,也都如出一辙。讲着一人之事亦揭万人心路,这两部戏的种种“巧合”并非生硬靠合,谁让人性、社会本就大小雷同呢?
王庭
《罗恩格林》与《南柯记》的另一层相似在于,两出情节的主要发展地都在王庭之内,婚礼、陷害、情变、政夺、分离都在这将相围城之中苦缠脉络。南柯“树国”一出,先是借帝王之口,阐述蚁国繁荣众生相。看似说书芸芸众民,其实喻的是皇室的一腔孤傲。蚁王这边大呼自己麾下国土井然有序,浩阔无边,那边右相竟如此唱和:
[前腔]叹生灵日逐,贫忙一粒。何必,平中堪取巧,节外更生枝。
足见国家生灵涂炭,早不是王口中的那番欣欣向荣了。而王又偏偏自负,骄纵满语。
再如,国王与公主“决婿”之后,淳于棼前来槐国“尚主”,王朝婚礼场面浩浩荡荡,奢华尽显。淳者提亲时允只见“王家锦绣,妆成一曲桃源。啻窕幽微,乐奏洞天深远。”反观《罗恩格林》的婚礼场景,不也是这般阔气铺张么: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响起,众人吟唱,盛大典庆,场面恢宏。两人双双面对着的这个巨大的婚房,也只有歌剧院这样金碧辉煌的场所能表现得了。也是在这儿,与令我面红耳赤的那张里克的画面遥相呼应(我才知这张画的描绘如此精准,甚至“一笔”带透整部歌剧),罗恩格林君子坦荡,一厢情愿地倾诉情感,艾尔莎却经人哄骗,满心疑虑。月光摇曳下幽深的宫廷暗处与灯火通明的婚礼时分产生强烈的比对。同一座庭堂,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状态,闻者、观者—下子便知其艺术意图。
此外,两出戏的男主人公罗恩格林和淳于棼,不仅与宫廷联系紧密,也都是经历与这方深院的分离方才引领全剧走向尾声的。第三幕,艾尔莎终于经不住诱惑,开口问故。罗恩格林满心失望,又遭遇特拉蒙德的袭击,随即一招将其毙命。之后,罗恩格林就在宫廷之上面对满朝文武与国王告别。这寓意也是不言自明:看似袒露真相,揭开天鹅骑士高贵而神圣的身世,其实正反衬着一座王庭之中的尔虞我诈。看似告别国王,其实也是在告别这幽深似海的庭院,这座建筑之内的黑暗和幽深人事根本不是罗恩格林在冒险路上所经历的那些变故比得了的。瓦格纳深知德国的传说和骑士传统,又看透了自己生活时代的政治本质,于是“一幕”道破了国家危难存亡的因缘,而这暗讽的方式,借的确是几个世纪以来来自日耳曼土地上的生活与文化印记。
“南柯”尾部,公主死后,淳于棼被遷置左丞,在朝廷之内受尽行贿,加之经不住诱惑,成天与琼英郡主、灵芝夫人和上真仙姑风流淫欢。国王听尽小人段功谗言,罢免淳于棼官职,命其还乡。淳人在蚁国的一切建设功劳和光荣事迹通通被忘在脑后,如今仅剩嫌隙、怨恨和陷害在官院之中暗潮涌动。淳细思,归乡也好,远离这是非之地。“酒尽难留客,叶落自归山。”大梦惊醒,一座宫廷一方深院原来只是醉梦之景。暗意,若非一睡而去谁愿走进这人性沦落的是非之地?这逻辑、这情理,怎么看都与《罗恩格林》的末幕告别场面有着不言自明的共通之处。
汤显祖以鬼神传奇的文学传统,套用唐宋词文的意象隐喻,干净纯粹的土语念白似乎又连结着汉朝乐府诗的通俗气力。一句话,临川先生这是脚踏土地上写戏、幻想,通的是中原千年文明的历史巢穴。汤显祖明佛义,懂佛理,用轮回的哲学逻辑暗示人类命运的关回路转。往小了看,是戏剧情节的事故循环。往大了说,是通古讽今,先读懂弄透几堂宗祖的文艺传统,也就自然明白了今天的人事、今天的政治、今天的王庭。无独有偶,瓦格纳借由尼采的“永恒轮回”思辨,阐释与之相似的“cycle(循环)”概念,《罗恩格林》的传奇来自古代德国的骑士传统。就像罗恩格林的到来与离去的环形轨迹一样,先人之事与今人之事也是一个圆圈。读懂古意,才能看明白今昔的自己。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民族传统”的口号理念,寻找根源、弘扬传统几乎成了当今文艺的首要目标。不往远想,近说,这种文艺发展逻辑是可以推到“五四运动”那去的。胡适最早提出“整理国故”的概念,但一直强调大多数想要保存国粹的人根本不懂国粹,而这些人却口口声声称自己为国粹党。这描述,似乎又好像是在说今天。我说,这就是与今日的文化生态现状的一次小的“轮回”。再往远追,追寻本土民族文艺源头的早期论述理应来自德国,是席勒歌德“狂飙运动”的鼎沸产物,随后一直延续到瓦格纳时代的浪漫主义大爆发。浪漫主义这种放纵的观念,其实就是来自古老日耳曼的民族艺术和民族传统——战斗和冒险。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兴富民族传统文艺的理论渊源其实在德国。
但在通读完临川先生的梦临川先生的格调和临川先生的“疯言疯语”之后,我又想大胆地强加一句:这传统也在中国自身,在汤显祖。汤显祖的一部部昆剧,贯穿始终的艺术根基不正是向中华文化的历史回溯吗?只是我们忘了,也从未用心记起。这横穿古今的历史轮回,就被一腔热血追随科技进步的时代轨道给瞬间遗失了。 醉梦
我向来对飞机恐惧,却总要坐。每次脚下刚刚离地,脑袋就开始晕晕乎乎。眼看窗外的机翼直入云霄,我的耳边总回荡着凯尔伯特或者肯佩版《罗恩格林》中天鹅骑士告别的唱段。文加森声音好似英雄,杰西·托马斯的音色更像是圣洁的守卫者。但无论罗恩格林的嗓音如何,甚妙者是,凯尔伯特和肯佩指挥下的管弦乐铺陈每每让我与云朵和飞翔联想起来。那是一种醉意的塑造,除了雄厚的传统声音,更像是朦胧的神仙气质,飘飘忽忽,迷人耳垂。好似德国深沉音响中的一丝烟缕,一次虚华的体验。是一场梦。
“南柯”不必多说,是诸人皆知的一场“黄粱美梦”,只不过梦快到尾声,美意散尽,忧愁更浓。以此思索,细想《罗恩格林》的故事,又何尝不是一次悲喜交加的梦境呢?戏始,艾尔莎先是做梦,罗恩格林才由圣洁的天鹅驶船而出。戏终,天鹅化人,罗恩格林悄然离去,王庭的生活依然继续。来去一遭,好像就是虚幻一场。大梦初醒,恍然隔世,一个关于谎言和圣洁的浪漫醉梦在记忆间走过,却踪迹难寻。生活未变,战争未停。这样生命中的一次轮回,难道不是一场梦境么?
再谈两出戏中的人。《南柯记》和《罗恩格林》中都有非常明显的坏人形象,前者是右相段功,后者是特拉蒙德和奥特路德。段功是典型的王庭中小人形象,为谋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又正好占据高位,就向君主进尽谗言,陷害他人,最终蚁王听信其言,罢免淳于棼,令其还乡,淳这才从梦中惊醒。有过之而无不及,特拉蒙德也是靠诬陷他人来获得自我利益的,不同的是,他不仅向国王进谗,还与奥特路德双人配合,诱导艾尔莎,成功地让—对恋人失去彼此信任,迫使罗恩格林最终离去。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淳于棼在爱人死后的郁郁寡欢和放荡淫乱,段功的“一派胡言”又怎能使国君随意信服?如果没有艾尔莎本人内心深处的不信任和种种疑虑,奥特路德的一番诱言又何能瞬间成效?看穿了,说穿了,这都是在借明显的坏_人形象写“好人”的心理,以此揭露世间皆通的人性。若两文典故都像前书说的那样,假设为主人公的醉梦,那么,坏人的作用不正是点醒梦境吗?梦醒了,他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残忍的现实。
此刻西陵雨舟,迷雾中放意游幻南柯醉景,拾起耳机随手翻出巴伦博伊姆版的《罗恩格林》,播放骑士吐露身份的唱段。这版的表现没有露出整体的实力,却在这个部分有着突兀般的美妙。难不成在唱片的录制时分,肯佩和凯尔伯特的幽灵悄然操控指挥双手?弦乐丝妙间隙,好像生存在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一段听毕,恍然大悟,原来真正做梦的其实是乐剧的听众,其实是我们。“坏人”并非有意,却一语惊醒了梦中人,也惊醒了我们。我们从戏台、剧院的舞台梦幻中遁出,起身伸懒腰,缓缓出场,环顾四周,也忆起周遭人事。在不知不觉中,思索自己与戏剧和音乐的幻觉产生了多少相似与巧合。
醉梦点醒了人生。
话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几代兴衰。奇遇、王庭、坏人、醉梦,这些所谓戏事、唱段又何曾不是这座音乐“宫殿”中的风云变幻呢。因与路德维西二世的“奇遇”,瓦格纳的音乐之城方才修建起来。又经塑造,大权总揽,拜罗伊特的歌剧院又何不像是一座“王庭”呢?后大战侵袭,坏人遍野,音乐节于1944年停办,瓦者建立的一夕宫殿毁誉参半。戰后,歌剧院再见光日,百废待兴。今天看来不也像是是佛法或尼采式的一次轮回吗?走入剧院,我们放下常事,进入“醉梦”。走出剧院,看着节日剧院那斑驳的石柱墙壁,我们又继续做着另外一场梦:瓦格纳的梦,家族的梦,乐迷的梦,人生的梦……
在去宜昌的火车上,竟如此迅速地读完《南柯记》。
次日,三峡,乘船雨游,头脑里有意无意地来回飘忽南柯一梦,说白了硬是牵强附会,总想让这片文人骚客的漫游之地与自己攀上点瓜葛,借机沾染临川先生的文气儿。罢了,水行终了,舟向岸靠,不料脑海中却出现了毫无关联的幻想场景:一身戎甲,俊驾天鹅,优雅的骑士只身登陆安特卫普——罗恩格林。
我不知道这般“不知好歹”的怪异联想从何而来,许是周遭这般丘壑围峡的西陵山水与记忆中路德维希二世私家“天鹅湖”的几曾相似?或者是在烟雨朦胧中刻意附和的双重想象?又或是音乐与戏剧之间的融合与错觉?我属实搞不清、却又闹脾气总想弄懂。两出戏,两套曲,早日观“骑士”,今日读“太守”,竟几次感到似曾相识,于是两部未有干涉的作品就莫名相互缠绕,双双在脑袋里“孔雀东南飞了”。
为何相识?为何相似?南柯自为一梦,“罗恩”终是传说,两者相差太多,也相距太远。我为自己的想象生搬硬靠,堆砌话语,开启了这篇“冗长无知”的文字。但话到嘴边,字在眼前,又深觉有点儿意思,有点儿缘由,就算胡扯也可能有点儿潜意识里的“味觉”。可能是上等艺术的境界悠远,作品到了一定高度,你怎么玩儿它它也原谅你。毕竟人家早已涵盖万物,你又何必暗自担忧?这么想,一切释然,带着游戏的心态玩味这两部杰作的异同“万缕”。没对不起艺术,倒是对得起自己的几番“千思”了。
前世
作为一介生活于今世之“良民”,我们有机会通识瓦格纳一生的轨迹,因而深知这位狂妄天才此时面对的不是一部寻常之作,他的艺术在幻想天鹅骑士俊朗样子的时刻转折了。《罗恩格林》之后,“歌剧”摇身变成“乐剧”,音乐越来越有“戏味”了。而作为“戏”或者故事,瓦格纳的选题始终围绕着欧洲骑士时代的诸多传说与神话,对虚幻“奇人异事”的追求持续一生。《罗恩格林》的故事框架取自十三世纪德国骑士诗人沃尔夫冯·艾申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的叙事诗《帕西法尔》,诗文喟然称奇,童话、传说、寓言浑然于其中,仿佛德国森林深处的一股仙气儿,虚无缥缈,韵味犹存。诗的作者沃尔夫事迹斑驳,未见古籍详细记载,换言之,其人如其作,亦是飘飘然传奇之人。据传说,沃尔夫本人就是中世纪的骑士,马蹄江湖,游吟弹唱,一边行走,一边幻想,满腔热血,无畏险恶。这不正是浪漫主义艺术家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吗?瓦格纳徘徊于政治与流亡、信徒与流氓之间,徒命运使然,又似乎可以解读为沃尔夫那种流浪者般的梦游和自我放纵。瓦格纳借由天鹅骑士的寓言,与沃尔夫隔空连结,上百年的宿命终成契机,《罗恩格林》掷地出生。
再说汤显祖的“梦”。临川的梦把唐朝的梦做到了明代,一梦“呜呼”,命通三祖。李公佐的唐传奇《南柯太守传》点着了汤显祖的痴想,更看透了文人失意的内心,只怕临川先生风流潇洒,一口气儿就生生地把梦做到了舞台上。哪知汤显祖早年鏖战官场,后弃官隐居,未有流浪者般的游走,却有满脑子的胡思乱想,于是读书,于是做梦,《南柯记》便跑了出来。
四邻青水碧山,我妄自将瓦格纳和汤显祖的幻觉想象在思维里“牵线搭桥”,怎料到他们两位的奇思本身也是从“前世”先人的妙想中得来的呢?沃尔夫和李公佐或许也是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一腔漫谈竟落到了如此二人的手里改造变异,更无法设想这两老小子的胆大包天竟动辄勾起几代人不着边际的幻想:人们在无知的错位和随意的联想中居然学会了漫天胡扯,居然学会了在规矩和轨道之外的生命,居然学会了做梦!只是,在不经意间体验着艺术引发“高等自由”的同时,我们完全迷失了逻辑,忘记了也更不知道应该感谢谁:汤显祖还是李公佐?瓦格纳还是沃尔夫?民间传说,还是人们的白日梦?
奇遇
十三四岁,对艺术无知,却过度评估,总觉高深叵测,不是我等凡童俗人涉足的了的。念学,我整天抱着在书店买来的—本西洋小画册,视如珍宝,连外层包装都始终不开,心里还可笑地想着:在老死之前再翻开这本,随后一闭眼,修炼成仙。但年纪青葱,周遭“顽童”皆是,谁管你的“一厢情愿”,画册在手里还没把玩几天,就一不小心露头见光了。这群劣性小子怕是抢来就看,从头翻个底儿朝天。不巧,书还没过几页,一幅异性深夜恩爱场景正好映入眼帘,男欲意凑前,女似是不愿,满脸疑虑之相。我看到瞬时脸红,满面大汗。一帮同学懵懵懂懂,未出所料地開起不知轻重的玩笑来。吾一叮咚男儿怎经得起这般嘲笑,回家把小册子随手一扔,心想着定是一辈子与它绝缘了。几年未看,小本子也找不到了,哪想后来喜欢上瓦格纳,跑去听《罗恩格林》又几次见到曾令我尴尬至极的里克(FerdinandLeeke)这张场景画,每见一次依然心跳加速,只是不再大汗淋漓,仅想弄懂这简单场景的万般奥秘。
话说《罗恩格林》的故事缘起也是一次奇遇:艾尔莎公主因被定罪谋杀亲弟而遭尽嘲讽,乐池“无罪的动机”暗暗隐音,公主在铺陈中做梦.竟预见高贵的骑士应上苍派遣,在金色的光辉下前来拯救无辜的女子。听其讲述“美梦”,动人的旋律伴随美好的倾诉缓缓发声,国王心生怜悯,下令若有人甘为艾尔莎决斗,胜利之刻便是艾尔莎脱罪之时。命从口出,当然无人来战。国王自是私度:梦就是梦,做完即醒,何必当真?不料,远处号角震天,天庭审判,罗恩格林衣着华贵,驾鹅前来。那华发英姿之样貌,足以让我等凡夫俗子做几回化身神话骑士的黄梁美梦了。
天鹅骑士,仙气逼人,既如从天而降,又像打幽远的森林深处乾坤而出。此刻君子偏偏,躬身向国王示敬后问公主是否愿以身相许,任命自己为骑士,但需终生不得询问其姓名、身份和来历。艾尔莎自认此番奇遇正是梦境托付之命,又面对如此英俊勇敢的高贵骄子,当然感动应许。于是罗恩格林拔剑决斗,一举战胜特拉蒙德,成功托天命证公主清白。又因骑士圣洁善意,故放过特拉蒙德一条小命。谦谦君子'袅袅仙人,飒飒勇夫,这样的骑士,这样的奇遇,是艾尔莎在梦中也未曾相识的。所以奇遇瞬时转化为情愫,一幅理智与情感的画卷铺陈开来。 在《南柯记》中,淳于棼的奇遇不也是如此这般玄妙幻意么?艾女遭陷害,淳者被免职,两人境遇相异,忧心倒是太相似,许是唯有此番肝肠寸断的失意才能有惊世骇俗的奇遇吧。
淳于棼终日借酒消愁,然后做梦,又知孝感寺大会,故前去听经,解心中苦闷。
【江而水】淳于弟子.愁情一片,销愁无处去听闲经卷。
哪想竟遇见三蚁国奇女子,淳人立刻迷恋起瑶芳公主,一片痴心于这位仙气飘飘的蝼蚁。巧的是,公主也正是为选婿而来,两人遂“情著”。再观这变化迅速的心路历程,与《罗恩格林》多么相似:淳由失意而生梦,因此才有奇遇,又缘这般奇遇而产生爱慕情愫,情节与心理变化的方式都与艾尔莎无异。
两出“乐剧”都由奇遇引发,因缘也极其类似。说白了是看透人心变幻莫测,却也同自一源,工作从业百千,也都如出一辙。讲着一人之事亦揭万人心路,这两部戏的种种“巧合”并非生硬靠合,谁让人性、社会本就大小雷同呢?
王庭
《罗恩格林》与《南柯记》的另一层相似在于,两出情节的主要发展地都在王庭之内,婚礼、陷害、情变、政夺、分离都在这将相围城之中苦缠脉络。南柯“树国”一出,先是借帝王之口,阐述蚁国繁荣众生相。看似说书芸芸众民,其实喻的是皇室的一腔孤傲。蚁王这边大呼自己麾下国土井然有序,浩阔无边,那边右相竟如此唱和:
[前腔]叹生灵日逐,贫忙一粒。何必,平中堪取巧,节外更生枝。
足见国家生灵涂炭,早不是王口中的那番欣欣向荣了。而王又偏偏自负,骄纵满语。
再如,国王与公主“决婿”之后,淳于棼前来槐国“尚主”,王朝婚礼场面浩浩荡荡,奢华尽显。淳者提亲时允只见“王家锦绣,妆成一曲桃源。啻窕幽微,乐奏洞天深远。”反观《罗恩格林》的婚礼场景,不也是这般阔气铺张么:著名的《婚礼进行曲》响起,众人吟唱,盛大典庆,场面恢宏。两人双双面对着的这个巨大的婚房,也只有歌剧院这样金碧辉煌的场所能表现得了。也是在这儿,与令我面红耳赤的那张里克的画面遥相呼应(我才知这张画的描绘如此精准,甚至“一笔”带透整部歌剧),罗恩格林君子坦荡,一厢情愿地倾诉情感,艾尔莎却经人哄骗,满心疑虑。月光摇曳下幽深的宫廷暗处与灯火通明的婚礼时分产生强烈的比对。同一座庭堂,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状态,闻者、观者—下子便知其艺术意图。
此外,两出戏的男主人公罗恩格林和淳于棼,不仅与宫廷联系紧密,也都是经历与这方深院的分离方才引领全剧走向尾声的。第三幕,艾尔莎终于经不住诱惑,开口问故。罗恩格林满心失望,又遭遇特拉蒙德的袭击,随即一招将其毙命。之后,罗恩格林就在宫廷之上面对满朝文武与国王告别。这寓意也是不言自明:看似袒露真相,揭开天鹅骑士高贵而神圣的身世,其实正反衬着一座王庭之中的尔虞我诈。看似告别国王,其实也是在告别这幽深似海的庭院,这座建筑之内的黑暗和幽深人事根本不是罗恩格林在冒险路上所经历的那些变故比得了的。瓦格纳深知德国的传说和骑士传统,又看透了自己生活时代的政治本质,于是“一幕”道破了国家危难存亡的因缘,而这暗讽的方式,借的确是几个世纪以来来自日耳曼土地上的生活与文化印记。
“南柯”尾部,公主死后,淳于棼被遷置左丞,在朝廷之内受尽行贿,加之经不住诱惑,成天与琼英郡主、灵芝夫人和上真仙姑风流淫欢。国王听尽小人段功谗言,罢免淳于棼官职,命其还乡。淳人在蚁国的一切建设功劳和光荣事迹通通被忘在脑后,如今仅剩嫌隙、怨恨和陷害在官院之中暗潮涌动。淳细思,归乡也好,远离这是非之地。“酒尽难留客,叶落自归山。”大梦惊醒,一座宫廷一方深院原来只是醉梦之景。暗意,若非一睡而去谁愿走进这人性沦落的是非之地?这逻辑、这情理,怎么看都与《罗恩格林》的末幕告别场面有着不言自明的共通之处。
汤显祖以鬼神传奇的文学传统,套用唐宋词文的意象隐喻,干净纯粹的土语念白似乎又连结着汉朝乐府诗的通俗气力。一句话,临川先生这是脚踏土地上写戏、幻想,通的是中原千年文明的历史巢穴。汤显祖明佛义,懂佛理,用轮回的哲学逻辑暗示人类命运的关回路转。往小了看,是戏剧情节的事故循环。往大了说,是通古讽今,先读懂弄透几堂宗祖的文艺传统,也就自然明白了今天的人事、今天的政治、今天的王庭。无独有偶,瓦格纳借由尼采的“永恒轮回”思辨,阐释与之相似的“cycle(循环)”概念,《罗恩格林》的传奇来自古代德国的骑士传统。就像罗恩格林的到来与离去的环形轨迹一样,先人之事与今人之事也是一个圆圈。读懂古意,才能看明白今昔的自己。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民族传统”的口号理念,寻找根源、弘扬传统几乎成了当今文艺的首要目标。不往远想,近说,这种文艺发展逻辑是可以推到“五四运动”那去的。胡适最早提出“整理国故”的概念,但一直强调大多数想要保存国粹的人根本不懂国粹,而这些人却口口声声称自己为国粹党。这描述,似乎又好像是在说今天。我说,这就是与今日的文化生态现状的一次小的“轮回”。再往远追,追寻本土民族文艺源头的早期论述理应来自德国,是席勒歌德“狂飙运动”的鼎沸产物,随后一直延续到瓦格纳时代的浪漫主义大爆发。浪漫主义这种放纵的观念,其实就是来自古老日耳曼的民族艺术和民族传统——战斗和冒险。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兴富民族传统文艺的理论渊源其实在德国。
但在通读完临川先生的梦临川先生的格调和临川先生的“疯言疯语”之后,我又想大胆地强加一句:这传统也在中国自身,在汤显祖。汤显祖的一部部昆剧,贯穿始终的艺术根基不正是向中华文化的历史回溯吗?只是我们忘了,也从未用心记起。这横穿古今的历史轮回,就被一腔热血追随科技进步的时代轨道给瞬间遗失了。 醉梦
我向来对飞机恐惧,却总要坐。每次脚下刚刚离地,脑袋就开始晕晕乎乎。眼看窗外的机翼直入云霄,我的耳边总回荡着凯尔伯特或者肯佩版《罗恩格林》中天鹅骑士告别的唱段。文加森声音好似英雄,杰西·托马斯的音色更像是圣洁的守卫者。但无论罗恩格林的嗓音如何,甚妙者是,凯尔伯特和肯佩指挥下的管弦乐铺陈每每让我与云朵和飞翔联想起来。那是一种醉意的塑造,除了雄厚的传统声音,更像是朦胧的神仙气质,飘飘忽忽,迷人耳垂。好似德国深沉音响中的一丝烟缕,一次虚华的体验。是一场梦。
“南柯”不必多说,是诸人皆知的一场“黄粱美梦”,只不过梦快到尾声,美意散尽,忧愁更浓。以此思索,细想《罗恩格林》的故事,又何尝不是一次悲喜交加的梦境呢?戏始,艾尔莎先是做梦,罗恩格林才由圣洁的天鹅驶船而出。戏终,天鹅化人,罗恩格林悄然离去,王庭的生活依然继续。来去一遭,好像就是虚幻一场。大梦初醒,恍然隔世,一个关于谎言和圣洁的浪漫醉梦在记忆间走过,却踪迹难寻。生活未变,战争未停。这样生命中的一次轮回,难道不是一场梦境么?
再谈两出戏中的人。《南柯记》和《罗恩格林》中都有非常明显的坏人形象,前者是右相段功,后者是特拉蒙德和奥特路德。段功是典型的王庭中小人形象,为谋自身利益不择手段,又正好占据高位,就向君主进尽谗言,陷害他人,最终蚁王听信其言,罢免淳于棼,令其还乡,淳这才从梦中惊醒。有过之而无不及,特拉蒙德也是靠诬陷他人来获得自我利益的,不同的是,他不仅向国王进谗,还与奥特路德双人配合,诱导艾尔莎,成功地让—对恋人失去彼此信任,迫使罗恩格林最终离去。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没有淳于棼在爱人死后的郁郁寡欢和放荡淫乱,段功的“一派胡言”又怎能使国君随意信服?如果没有艾尔莎本人内心深处的不信任和种种疑虑,奥特路德的一番诱言又何能瞬间成效?看穿了,说穿了,这都是在借明显的坏_人形象写“好人”的心理,以此揭露世间皆通的人性。若两文典故都像前书说的那样,假设为主人公的醉梦,那么,坏人的作用不正是点醒梦境吗?梦醒了,他们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残忍的现实。
此刻西陵雨舟,迷雾中放意游幻南柯醉景,拾起耳机随手翻出巴伦博伊姆版的《罗恩格林》,播放骑士吐露身份的唱段。这版的表现没有露出整体的实力,却在这个部分有着突兀般的美妙。难不成在唱片的录制时分,肯佩和凯尔伯特的幽灵悄然操控指挥双手?弦乐丝妙间隙,好像生存在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一段听毕,恍然大悟,原来真正做梦的其实是乐剧的听众,其实是我们。“坏人”并非有意,却一语惊醒了梦中人,也惊醒了我们。我们从戏台、剧院的舞台梦幻中遁出,起身伸懒腰,缓缓出场,环顾四周,也忆起周遭人事。在不知不觉中,思索自己与戏剧和音乐的幻觉产生了多少相似与巧合。
醉梦点醒了人生。
话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几代兴衰。奇遇、王庭、坏人、醉梦,这些所谓戏事、唱段又何曾不是这座音乐“宫殿”中的风云变幻呢。因与路德维西二世的“奇遇”,瓦格纳的音乐之城方才修建起来。又经塑造,大权总揽,拜罗伊特的歌剧院又何不像是一座“王庭”呢?后大战侵袭,坏人遍野,音乐节于1944年停办,瓦者建立的一夕宫殿毁誉参半。戰后,歌剧院再见光日,百废待兴。今天看来不也像是是佛法或尼采式的一次轮回吗?走入剧院,我们放下常事,进入“醉梦”。走出剧院,看着节日剧院那斑驳的石柱墙壁,我们又继续做着另外一场梦:瓦格纳的梦,家族的梦,乐迷的梦,人生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