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教学“六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的“六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趣、使学生学有方向——导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导疑、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导谈、练习说话写话——导练,正是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六导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88-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的“六导”: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谈、导练,正是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六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必然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导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动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积极展开,才容易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才容易突破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学《五彩池》这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让学生看录象,通过欣赏五彩池的美丽景色,学生便想知道五彩池神奇、美丽的原因。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然后让学生结合录象上所描绘的景色来理解课文。教师此时再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五彩池的神奇、美丽,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总之,只有把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之乐,参与之乐,创造之乐,成功之乐,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
  二、导向——使学生学有方向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在阅读时指明方向。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首先从难理解的词语、句子方面提出问题;然后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方面提出问题。如: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写这些的目的等;再从文章的表达方式方面提出问题。如:文章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最后从课文拓展开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课堂时间是有限制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简讲授内容,主要把重点讲清,难点讲透,疑点讲明,即着重讲学生自己在预习中搞不懂的知识。学生自己一看就懂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读熟成诵,消化领悟,自主参与。例如: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诗歌,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音乐性。好的诗歌往往有深远优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把诗歌的重点、难点讲清即可,给学生以大量的时间去朗读、领悟,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导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上每一堂新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老师指的学习方向自己去读课文,去猎取文中的内容,然后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质疑——老师引思——学生解疑”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
  1.营造“质疑”氛围,鼓励勇于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动脑筋思考了,提出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文中的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疑问。有的学生问:“天又阴又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男女老少来送周总理的灵车?”有的问:“灵车开来,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站直身体,放声哭泣?”还有的问:“灵车开过,为什么许多人追着灵车奔跑……”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些都是因为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一生为人民。人民送灵车,表达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在解决了以上问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总之,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勇于解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2.营造“问题”氛围,鼓励勇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鼓励学生独出心裁,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大胆创新。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新问题的兴趣,使之大胆创新。我们学习《称象》一课时,让学生在赞叹曹冲聪明之余,又向曹冲发起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竟想不到学生会说出很多办法。有的说:“我用泥土,因为取泥土方便,把泥土一担一担地挑进去,等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称一称泥土,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有的说:“我不用石头,也不用泥土,我用人。因为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个人报一下自己的体重就行了。”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种新颖的问题氛围,能够使他们开动脑筋,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四、导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要变“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学会”变为“会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课之本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可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十分重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但是如何达到“真正的参与”,我认为教给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整体感知课文时,让学生“自读初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参与学习过程: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地方你读明白了,就做上注释或记号,不懂的地方打“?”,然后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里讨论,看能不能协作解决。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这样,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读书,自我提问,发挥协作作用,进行自我解疑。这一环节展示了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既注重了教的方法,又体现了学生的学法,较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既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又习得了学习能力,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导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绕中心展开讨论,能充分发扬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活思维火花,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促进学生主动开放的学习。
  1.深读后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去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贴近、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删去无价值的问题,保留关键的问题,再让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展开讨论。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
  2.合作中展開讨论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
  3.点拨中深化讨论
  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作为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所有的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六、导练——练习说话、写话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说话、写话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大有益处。语文教材中好词佳句比比皆是,教师在每课的教学中,都可以选择一两个词语、成语或关联词让学生练习说话。学生不仅记住了这些词,还学会了运用。可谓一举两得。再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小练笔,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利用课堂剩余时间,给学生动笔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一段话,内容不要求多,但求精。久而久之,学生积累得多了,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自然而然会有提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学中巧用“六导”来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更新教法把课堂作为师生互动的场所,这样,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实施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素质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生态学揭示了教育环境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其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和教育生态位定理都对课堂教学有着深刻、全面的影响。本文着力于探索竞赛机制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促进意义,从而加强教师和学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迅速调整生态位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让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竞赛制教学 制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
期刊
【摘要】随着学科素养的提出,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从“综合运用能力测试阶段”向“学科素养阶段”迈进。评价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应围绕“内容、思维、语言”这三方面,构建以中心表达和框架搭建为核心,句子逻辑关系与语言细节描写为训练重点的读写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读写习惯、持续关注写作深度以及整合阅读与写作词汇三阶段开展高中的英语读写教学,本文具体阐述了如何进行这三阶段的读写教学实践。  【关键词】评价
期刊
【摘要】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作用已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地重视,中职学校的数学教材虽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但如何将数学史融入到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让数学活起来,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值得我们去探究。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 数学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30-02  每一个数学概念的
期刊
【摘要】动点问题通常会将一个主题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本文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动态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必须把握好动点问题的解题思想,通过动中求静,确定问题的不变关系,动静互换,把握运动中的特殊位置,建立图形中变量的函数关系,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动点问题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三大构成”是设计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创造力,为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课程广泛开展于高等院校及中职院校的设计专业中。本文主要结合课程特点及中职生的心理特点,论述“三大构成”在中职院校中开展时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关键词】三大构成 中职生 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该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形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教育机智、合理地组织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解决问题,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45-01  最
期刊
【摘要】本文在本科职业化教育转型的背景下,结合婚姻家庭法的特点,试图寻求一种新型的“师徒式”教学方法,重视教师、法律职业者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互动理念,彰显法学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特点。  【关键词】实践教学 “师徒式”实习 实习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50-02  目前,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仍摆脱不了封闭式教学的影响,婚姻家庭法
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实际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本文就探讨在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成人学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重点知识,提高全国网络统考的过关率的问题。  【关键词】翻转课堂 计算机应用基础 开放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46-02  电大开放教
期刊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插上信息的翅膀,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功效,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学生创设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提供学生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期刊
【摘要】几何概念的教学,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的运用,忽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基于此本人让学生在“引、导、用、活”中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构建几何概念教学的模式作出了以下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垂直与平行 概念 引 导 用 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38-02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