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数学课堂讨论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xcatca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要运用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讨论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讨论时热热闹闹,讨论后干干净净”的现象,讨论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那么,如何恰当、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入参与、体现最大效应呢?
  1、讨论前注重思考
  讨论的内容通常是教材内容关键处或学生的疑难处,是每节课的重点或难点。需要在讨论前让学生深入思考,讨论时学生的发言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没有认真思考的讨论,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人就会少了,缺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思维含量,讨论的深度和效果自然也要大打折扣。高质量的讨论来源于高质量的思考,教师应在讨论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考空间。
  比如,教学“平均分”时,出示这样的题目:有8个苹果,请你分给2个小朋友?怎么分合理些?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第一个问题很容易,但一眼看出第二个问题就不太容易,需要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分析比较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而这个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考过程。随着结论在学生头脑中的明晰,学生的笑容多了,小手也一个一个地举了起来。这样,再组织讨论,课堂讨论热闹而有序,学生给出了这样几种可能的分法:
  而题中第四种分法两个小朋友分得一样多,因此比较合理些,这样,既进行了品德教育,“平均分”概念的引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很显然,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讨论是不能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组织讨论前的思考应注意:(1)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便于学生操作,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2)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既要让学生思维开放,又要便于讨论时解决问题。(3)思考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要作过多的提示或插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4)思考的时间要留足,否则学生思维不到位,讨论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2.讨论时注重交流
  课堂讨论十分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最能促使学生思维的撞击和灵感的进发。但在教学实践中,课堂讨论常会有这样的现象:(1)学生语言单调,只会坚持对的还是错的,只会陈述结果而无法阐明理由。(2)讨论时热闹而有些杂乱,争先恐后却又各顾一方,无法有效组织交流、反馈。(3)讨论时一边倒,谁先给出答案,便不愿再深入探索。这些现象都说明,给了学生讨论的时机,学生却未必会讨论,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会倾听。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高自大,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否则会影响别人语意的正确表述,也不利于健康的、有序的讨论。
  (2)学会交流。对于自己提出的意见要阐述清楚理由,如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对于别人的意见,基本同意的要予以补充,不明白的要提出质疑,观念不同的要指出问题所在,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引导,促进共同发展。
  (3)学会引伸。讨论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从不同角度开展讨论。比如在学生理解困难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要讨论思路的多样性和思维的全面性等。
  3、讨论后注重反思
  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自身的内在活动来实现的,讨论后对讨论中所涉及的思想方法、过程等作一回顾和总结,实质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从教学系统论角度来说,讨论是输出信息(发言)、吸收信息(倾听),讨论后的反思则是信息的反馈和内化,有利于知识的优化和系统化。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学生通过移拼的方法,主动探索、讨论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引导学生反思:今天的学习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转化)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其他情况下是否可用呢?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在反思时定可触类旁通,找出其他的转化方法,如:①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的一半。(如图1)s△=a×b÷2。②把三角形折叠成两个相同的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2倍(如图2),s△=(a÷2)×(h÷2)×2=a×h÷4×2=ah÷2。学生不仅认识到转化思想的重要性,更使学生开拓了思维空间,这样,学生的认识才能得到深化,讨论才能落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注意,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条件,让学生在讨论中做到思考、交流与反思相结合,不流于形式,从而使它发挥最佳效果,为课堂教学服务。
其他文献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探究呢?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去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燃起他们自尊的火种,激起前进的热情。  例如:我教学“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从学生喜爱的小
期刊
习作教学难,难在没有参照的套路与方法可依。我们的学生更是害怕作文,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在习作教学中最令我头疼的一件事是每周小作文的出题内容,由老师自己命题吧有局限性,让学生随意写吧好像没有习作训练的针对性。其实,仔细一想还是自己对学生感知的生活素材缺乏认知,不清楚学生的所知所感与所想,也就是对学生的作文心理状态了解不够,从而无法正确引导学生
期刊
语文真的很难学吗?为什么有的人学起来很轻松?一个病句看一眼听一遍就知道错在哪里,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孩子很受老师的欢迎,很让其他学生佩服。因为他们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关键—语感。  语感,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何训练语感?语感训练是一个一直受关注的话题。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郭沫若先生说得更为细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
期刊
三年级,起步作文,重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信心,让学生在习作与分享中获得快乐。下面,笔者就以三年级习作《文具》为例,谈谈起步作文的教学。  一、激趣,开启学生乐写的心智  1、猜谜语,调动愉快的情绪。老师一开始就给学生猜了两个谜语:“像糖不是糖,有圆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劳累不怕脏。”这是橡皮。“上学背肩上,上课放一旁,整天不吭声,学问满肚装。”这是书包。你看,这两则谜语多有趣呀,从语
期刊
新教育理论指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师一手包办,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服务,帮助学生去创造。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不再充当演员的角色,而是发挥导演的职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学法,提高学生能力。因此,摆正教师的位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素质化的关键。  一、教师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依据建构理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如果不主动参与教
期刊
在诸多教学原则中,有一些是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提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则。把握如下这些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合理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将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优质、高效的促进作用。  一、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数学基础知识。影响学生接受能力主要有两个因素,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能力基础。所以小学
期刊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在“活”字上做文章,活用教学方式方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把教学内容变“活”  教师应当从多方面人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谢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从他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出发,创设精妙的问题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参与感,让学生自主地进入到问题的角色中。  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设计了学生间互抢“学号”的游戏:请学号12的同
期刊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离学生实际,闭门造车,单纯进行应试作文技能训练,忽视了提高小学生自我表达与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降低难度、读写结合、自由表达、贴近生活、合作
期刊
课堂教学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有效方式。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他们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肯定。提问运用得好,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