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喀琉斯和哈姆雷特分别是荷马《伊利亚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精心刻画的悲剧式英雄。作者虽身处不同时空,创作风格不同,却不约而同地塑造了相同的人物性格:勇敢、仁慈却又粗暴残忍。本文通过这两部经典著作的研究,呈现出两位人物的传奇事迹。
关键词:悲剧式英雄;阿喀琉斯;哈姆雷特;性格塑造
《伊》以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成为西方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但丁曾言:“站在《伊》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英尺高,令人惊叹不能自已。”《哈》以情节繁复,寓意深刻,成为西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作者虽身处不同时空,创作风格不同,却不约而同地塑造了相同悲剧式人物的性格:勇敢、仁慈却又粗暴残忍。
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那样,“悲剧性英雄既非完美无缺,又非邪恶至极…这样的人物由于错误地选择了某一行动而遭受从幸福到悲惨的命运转变,这种错误的选择是由于他的判断错误所造成的,或称为悲剧性缺陷。”而阿喀琉斯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缺陷无疑与其多面的性格有着莫大的联系。
一、阿喀琉斯的性格塑造
阿喀琉斯是《伊》众多人物中杰出的典型。他的身上贴满许多标签:半神英雄,第一勇士,刀枪不入,勇敢却又暴躁残忍,自私自利。黑格尔曾评价:“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的身上显示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伊》开篇写道:女神啊,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致命的愤怒吧!它给阿凯亚人带来无穷痛苦,把许多英雄的灵魂抛向哈得斯。整部《伊》都是围绕“阿喀琉斯致命的愤怒”展开的,源于他的勇敢无畏。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默默无闻而长寿,或功勋卓著而死亡。即使知道自己将葬身特洛伊城下,他却毫不犹豫的踏上了征战希腊的征程,斩敌无数,建立赫赫功勋。同时,他善良仁慈,珍视友谊。在 《伊》中,荷马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了他与帕特罗克洛斯情同手足的友谊。当安提罗科斯带来挚友死亡的噩耗,他眼前发黑,痛哭不已,决心为朋友复仇。不顾母亲再三劝阻,阿喀琉斯愤怒地叫起来:“如果命运之神不让我保护我死去的朋友,那么我宁愿马上去死。他远离故乡,没有得到我的援救,因此被杀害了。现在我这短暂的生命对希腊人有什么用处呢?”怒火燃起了他的斗志,阿喀琉斯披上战甲与赫克托尔决战,残忍地杀死对手。然而,面对赫克托尔父亲苦苦哀求,他也悲痛地哭起来,交还了赫克托尔的尸体并休战11天,让老国王从容地为儿子举行葬礼。除了勇敢和仁慈之外,阿喀琉斯性格的又一重要侧面是他的粗暴残忍。怒火燃烧的阿喀琉斯将特洛伊城变成了人间炼狱,人挡杀人,神挡杀神,死者的尸体填满了克珊托斯河。变成嗜血魔鬼的阿喀琉斯残忍地杀死对手并用马将其尸体绕着朋友的灵柩拖拽三周。更甚者,他用12个特洛伊战俘为好友陪葬。
细细品味《伊》的每一处细节,读者不难发现荷马在性格塑造上的用心良苦。正是因为荷马的故意为之,才有血有肉的悲剧式英雄阿喀琉斯的诞生因此,荷马史诗的作者可以骄傲的说:在西方文学的史册上,我们创造了第一个“人”。
二、哈姆雷特的性格塑造
哈姆雷特是《哈》剧众多人物中杰出的典型。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风流倜傥,文武全才,聪明睿智却又阴郁多疑。除此之外,同阿喀琉斯一样,善良仁慈,崇尚勇敢却又暴躁残忍。徐葆耕在其专著中写道:“《哈》剧使人感兴趣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问题。”关于哈姆雷特为什么“拖延”复仇的阐释也有十余种,性格上的研究也无疑囊括其中,大大加强该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哈姆雷特命题”,也是贯穿整部《哈》剧及哈姆雷特短暂一生的谜题。这一谜题更加凸显和塑造了主人公性格的多面性。豁达开朗的哈姆雷特在知得父亲死讯,叔父克劳迪斯即位以及母亲改嫁叔父的接连变故下,一度郁郁寡欢,颓废至极。然而从父亲鬼魂处得知其被叔父所杀,母亲改嫁仇敌的事实后,哈姆雷特从忧郁中振作起来并发誓为父报仇,整治国家。无论是装疯躲开宫廷中耳目,还是用计逃脱克劳迪斯的谋害,乃至最终要以性命为代价进行复仇,哈姆雷特没有胆怯,毅然决然的承担自己的责任,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勇敢和担当。同时,他善良仁慈,视众生平等。哈姆雷特曾高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因此,本可轻而易举毁灭正在祈祷的杀父仇人,他的仁慈让他犹豫了,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然而,这个对仇人尚可手下留情的人,却残忍粗暴的伤害自己挚爱之人-奥菲莉娅,那个心地善良,感情纯真的绝美少女。作为仇敌帮凶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莉娅成了哈姆雷特用来复仇的棋子。哈姆雷特借“发疯”之名,对奥菲莉娅进行无礼挑衅、咒骂,使她伤透了心,悲观绝望,而后更因其误杀躲在窗帘后偷听自己与母亲谈话的波洛涅斯,哈姆雷特终将挚爱之人逼疯。父亲的死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陷入精神错乱的奥菲莉娅最终失足落水。哈姆雷特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爱人,成了结束奥菲莉娅年轻生命的刽子手。
《哈》剧最后的悲惨结局,不仅留给世人不尽的思考,也有对哈姆雷特悲惨命运的惋惜以及对其多重性格的深沉反思。“直到今日,西方哲学家和艺术家还在被其所扰,梦魇般的问自己: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切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作家精神的产物,既代言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塑造了无数旷世英雄,赋予他们独有的多面性格。阿喀琉斯也好,哈姆雷特也罢,不同时空的产物,却有着相似的传奇,相同的悲剧命运,成了千古传颂的悲剧式英雄。
【参考文献】
[1]荷马.伊利亚特[M].罗念生,王焕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Z].吴松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4]荷马.伊利亚特[M].陈忠梅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5]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赵丽君:女,黑龙江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修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职称:助教。
关键词:悲剧式英雄;阿喀琉斯;哈姆雷特;性格塑造
《伊》以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成为西方文学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但丁曾言:“站在《伊》旁边,我觉得这本书有10英尺高,令人惊叹不能自已。”《哈》以情节繁复,寓意深刻,成为西方文学的杰出代表。作者虽身处不同时空,创作风格不同,却不约而同地塑造了相同悲剧式人物的性格:勇敢、仁慈却又粗暴残忍。
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那样,“悲剧性英雄既非完美无缺,又非邪恶至极…这样的人物由于错误地选择了某一行动而遭受从幸福到悲惨的命运转变,这种错误的选择是由于他的判断错误所造成的,或称为悲剧性缺陷。”而阿喀琉斯和哈姆雷特的悲剧性缺陷无疑与其多面的性格有着莫大的联系。
一、阿喀琉斯的性格塑造
阿喀琉斯是《伊》众多人物中杰出的典型。他的身上贴满许多标签:半神英雄,第一勇士,刀枪不入,勇敢却又暴躁残忍,自私自利。黑格尔曾评价:“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的身上显示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
《伊》开篇写道:女神啊,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致命的愤怒吧!它给阿凯亚人带来无穷痛苦,把许多英雄的灵魂抛向哈得斯。整部《伊》都是围绕“阿喀琉斯致命的愤怒”展开的,源于他的勇敢无畏。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默默无闻而长寿,或功勋卓著而死亡。即使知道自己将葬身特洛伊城下,他却毫不犹豫的踏上了征战希腊的征程,斩敌无数,建立赫赫功勋。同时,他善良仁慈,珍视友谊。在 《伊》中,荷马用生动的文字描写了他与帕特罗克洛斯情同手足的友谊。当安提罗科斯带来挚友死亡的噩耗,他眼前发黑,痛哭不已,决心为朋友复仇。不顾母亲再三劝阻,阿喀琉斯愤怒地叫起来:“如果命运之神不让我保护我死去的朋友,那么我宁愿马上去死。他远离故乡,没有得到我的援救,因此被杀害了。现在我这短暂的生命对希腊人有什么用处呢?”怒火燃起了他的斗志,阿喀琉斯披上战甲与赫克托尔决战,残忍地杀死对手。然而,面对赫克托尔父亲苦苦哀求,他也悲痛地哭起来,交还了赫克托尔的尸体并休战11天,让老国王从容地为儿子举行葬礼。除了勇敢和仁慈之外,阿喀琉斯性格的又一重要侧面是他的粗暴残忍。怒火燃烧的阿喀琉斯将特洛伊城变成了人间炼狱,人挡杀人,神挡杀神,死者的尸体填满了克珊托斯河。变成嗜血魔鬼的阿喀琉斯残忍地杀死对手并用马将其尸体绕着朋友的灵柩拖拽三周。更甚者,他用12个特洛伊战俘为好友陪葬。
细细品味《伊》的每一处细节,读者不难发现荷马在性格塑造上的用心良苦。正是因为荷马的故意为之,才有血有肉的悲剧式英雄阿喀琉斯的诞生因此,荷马史诗的作者可以骄傲的说:在西方文学的史册上,我们创造了第一个“人”。
二、哈姆雷特的性格塑造
哈姆雷特是《哈》剧众多人物中杰出的典型。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风流倜傥,文武全才,聪明睿智却又阴郁多疑。除此之外,同阿喀琉斯一样,善良仁慈,崇尚勇敢却又暴躁残忍。徐葆耕在其专著中写道:“《哈》剧使人感兴趣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哈姆雷特“拖延”复仇的问题。”关于哈姆雷特为什么“拖延”复仇的阐释也有十余种,性格上的研究也无疑囊括其中,大大加强该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哈姆雷特命题”,也是贯穿整部《哈》剧及哈姆雷特短暂一生的谜题。这一谜题更加凸显和塑造了主人公性格的多面性。豁达开朗的哈姆雷特在知得父亲死讯,叔父克劳迪斯即位以及母亲改嫁叔父的接连变故下,一度郁郁寡欢,颓废至极。然而从父亲鬼魂处得知其被叔父所杀,母亲改嫁仇敌的事实后,哈姆雷特从忧郁中振作起来并发誓为父报仇,整治国家。无论是装疯躲开宫廷中耳目,还是用计逃脱克劳迪斯的谋害,乃至最终要以性命为代价进行复仇,哈姆雷特没有胆怯,毅然决然的承担自己的责任,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勇敢和担当。同时,他善良仁慈,视众生平等。哈姆雷特曾高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因此,本可轻而易举毁灭正在祈祷的杀父仇人,他的仁慈让他犹豫了,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为自己的死亡埋下了伏笔。然而,这个对仇人尚可手下留情的人,却残忍粗暴的伤害自己挚爱之人-奥菲莉娅,那个心地善良,感情纯真的绝美少女。作为仇敌帮凶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莉娅成了哈姆雷特用来复仇的棋子。哈姆雷特借“发疯”之名,对奥菲莉娅进行无礼挑衅、咒骂,使她伤透了心,悲观绝望,而后更因其误杀躲在窗帘后偷听自己与母亲谈话的波洛涅斯,哈姆雷特终将挚爱之人逼疯。父亲的死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陷入精神错乱的奥菲莉娅最终失足落水。哈姆雷特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爱人,成了结束奥菲莉娅年轻生命的刽子手。
《哈》剧最后的悲惨结局,不仅留给世人不尽的思考,也有对哈姆雷特悲惨命运的惋惜以及对其多重性格的深沉反思。“直到今日,西方哲学家和艺术家还在被其所扰,梦魇般的问自己: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切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作家精神的产物,既代言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塑造了无数旷世英雄,赋予他们独有的多面性格。阿喀琉斯也好,哈姆雷特也罢,不同时空的产物,却有着相似的传奇,相同的悲剧命运,成了千古传颂的悲剧式英雄。
【参考文献】
[1]荷马.伊利亚特[M].罗念生,王焕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Z].吴松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4]荷马.伊利亚特[M].陈忠梅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5]徐葆耕.西方文学之旅[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赵丽君:女,黑龙江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修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