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是一种动机,帮助我们为行动做好准备,它是自发的生理过程,并不受我们控制,我们可以通过无意识的身体表现,意识到我们的情绪,比如大笑。感受是对情绪的一种解释。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并会基于感受做出决定。
关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情绪,在这个意识的过程中,势必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感受。
一、 将针对习作内容的预习,变为关注情绪的提示
笔者一直坚持引导学生对教材习作内容进行预习。这一学期,笔者尝试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名人名言推荐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揣摩,并在生活中收集事例,来尝试验证这些心理学说法的准确性。以下,是笔者和学生在这一学期共同思考的两条心理学名人名言:
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塑造环境,而因此营造的环境又会对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
——阿尔伯特·班杜拉
以我们班的班风“心存感恩,力聚成长”为例,“感恩”,就成为环境与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键词。
事件和情绪是一起被储存进记忆的。
——高尔顿·鲍尔
当我们处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积极的东西;当我们处在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消极的东西。因为我们倾向于关注那些和我们的情绪状态一致的信息。
二、 将无意识的情绪波动,变为有意识的感受梳理
一波三折的文章情节,会使人多一些悬念,产生阅读兴趣。我们不应教学生为了“一波三折”而自己虚构情节。关注情绪波动,其实是让学生在动笔写文章之前,在已有素材中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情绪波动明显的选材,更适合学生通过文字描述,传递丰富多彩的感受。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雨天,负责分发班级杂志的学生,好不容易从学校门房搬来两期《七彩语文》。分发过程中,发现每一期杂志放在最下面的那本,都被雨水浸湿了。学生小吕是全班最爱看课外书的孩子,他主动拿了一本损坏的杂志。小吕回到座位上,看见放在桌上的另一期杂志是崭新的,又用新杂志换走了另一本损坏的杂志。也就是说,两期杂志里最破的,都被小吕领走了。
仔细分析,这件事中的情绪波动,有三条分支:
1. 主角:小吕。
2. 配角:负责分发杂志的同学。
3. 群众演员:旁观的同学。
这样的选材,不愁写不出感受丰富的佳作。我们可以借助提纲,从学生小吕情绪波动的角度,梳理一下感受:“要有新杂志了,兴奋——负责发杂志同学的纠结表情,恍然大悟——主动领取了破烂杂志——看见桌上的另一期新杂志,干脆又换领了一本损坏杂志,一个人包揽下麻烦事儿——书破了,阅读依旧开心。”这么粗线条的提纲,已经让这篇习作丰满起来。
同样是这件事,换其他学生角度,关注情绪波动,效果一样出彩。再以负责分发杂志的同学的角度为例,可以梳理出这样的提纲:“搬来新杂志,好累——分发新杂志,发现损坏的,好急——杂志人手一本,损坏的总得有人要,好纠结——小吕解围,好感动——小吕换领了另一本损坏杂志,出乎意料——佩服破杂志的新主人。”
遵循情绪波动,由感受来充实文章的思路,这种方法降低了习作的枯燥性,提高了习作的丰富性,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习作过程,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一句心理学名人名言:我们的班级是充满爱的集体,大家都懂得感恩。
这样的习作过程,也同样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二句心理学名人名言:小吕做这件事时是开心的,当我们处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积极的东西。
三、 创设情绪与感受双赢的机会
仅仅依靠教材所安排的习作,并不能让学生酣畅淋漓地熟练驾驭情绪波动。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更贴近生活的、有话可说、有话急于表达的机会。
仿照电视中的评论类节目,笔者在班级也开展了系列评论活动。每一个学生可以给自己的评论节目命名,有的学生用了姓名中的一部分,比如“丁丁评论”;有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比如“波澜评论”……他们还给自己的评论本手绘了图文并茂的封面,各抒己见时,他们还会煞有介事地切入:“小威评论认为……”很有新闻人的架势。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生们的评论语言犀利、观点鲜明,绝对不逊媒体的风头。以青奥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为例,学生关注了地铁上的文明,不仅仅是地铁上随意吃食物的问题,还包括地铁上随意倚靠扶手的困惑。扶手是用来帮助站立平稳的,但有些乘客习惯性把整个身体倾靠在扶手上,压住了抓住扶手的别人的手,却毫无察觉,或者说察觉了也无动于衷。“雨楠评论”里,不客气地引用了一句名言“你挥舞拳头的自由到我的鼻子为界”,来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
地铁事件,在“雨楠评论”中呈现出这样的情绪波动:“挤上地铁——抓住扶手——手被别人的身体压住——疼极了,使劲抽手——恢复自由的手被压红了——靠在扶手上的人,依旧我行我素,还在用空出的手玩手机呢。”这样的习作过程,又一次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二句心理学名人名言:“事件和情绪是一起被储存进记忆的。”这一篇评论,体现的是当我们处在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消极的东西。
不论是哪种情绪状态,不论储存的是积极或消极的记忆,都不妨碍我们用文字记录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关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情绪,在这个意识的过程中,势必会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感受。
一、 将针对习作内容的预习,变为关注情绪的提示
笔者一直坚持引导学生对教材习作内容进行预习。这一学期,笔者尝试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名人名言推荐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揣摩,并在生活中收集事例,来尝试验证这些心理学说法的准确性。以下,是笔者和学生在这一学期共同思考的两条心理学名人名言:
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塑造环境,而因此营造的环境又会对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
——阿尔伯特·班杜拉
以我们班的班风“心存感恩,力聚成长”为例,“感恩”,就成为环境与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键词。
事件和情绪是一起被储存进记忆的。
——高尔顿·鲍尔
当我们处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积极的东西;当我们处在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消极的东西。因为我们倾向于关注那些和我们的情绪状态一致的信息。
二、 将无意识的情绪波动,变为有意识的感受梳理
一波三折的文章情节,会使人多一些悬念,产生阅读兴趣。我们不应教学生为了“一波三折”而自己虚构情节。关注情绪波动,其实是让学生在动笔写文章之前,在已有素材中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情绪波动明显的选材,更适合学生通过文字描述,传递丰富多彩的感受。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
雨天,负责分发班级杂志的学生,好不容易从学校门房搬来两期《七彩语文》。分发过程中,发现每一期杂志放在最下面的那本,都被雨水浸湿了。学生小吕是全班最爱看课外书的孩子,他主动拿了一本损坏的杂志。小吕回到座位上,看见放在桌上的另一期杂志是崭新的,又用新杂志换走了另一本损坏的杂志。也就是说,两期杂志里最破的,都被小吕领走了。
仔细分析,这件事中的情绪波动,有三条分支:
1. 主角:小吕。
2. 配角:负责分发杂志的同学。
3. 群众演员:旁观的同学。
这样的选材,不愁写不出感受丰富的佳作。我们可以借助提纲,从学生小吕情绪波动的角度,梳理一下感受:“要有新杂志了,兴奋——负责发杂志同学的纠结表情,恍然大悟——主动领取了破烂杂志——看见桌上的另一期新杂志,干脆又换领了一本损坏杂志,一个人包揽下麻烦事儿——书破了,阅读依旧开心。”这么粗线条的提纲,已经让这篇习作丰满起来。
同样是这件事,换其他学生角度,关注情绪波动,效果一样出彩。再以负责分发杂志的同学的角度为例,可以梳理出这样的提纲:“搬来新杂志,好累——分发新杂志,发现损坏的,好急——杂志人手一本,损坏的总得有人要,好纠结——小吕解围,好感动——小吕换领了另一本损坏杂志,出乎意料——佩服破杂志的新主人。”
遵循情绪波动,由感受来充实文章的思路,这种方法降低了习作的枯燥性,提高了习作的丰富性,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习作过程,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一句心理学名人名言:我们的班级是充满爱的集体,大家都懂得感恩。
这样的习作过程,也同样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二句心理学名人名言:小吕做这件事时是开心的,当我们处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积极的东西。
三、 创设情绪与感受双赢的机会
仅仅依靠教材所安排的习作,并不能让学生酣畅淋漓地熟练驾驭情绪波动。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更贴近生活的、有话可说、有话急于表达的机会。
仿照电视中的评论类节目,笔者在班级也开展了系列评论活动。每一个学生可以给自己的评论节目命名,有的学生用了姓名中的一部分,比如“丁丁评论”;有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比如“波澜评论”……他们还给自己的评论本手绘了图文并茂的封面,各抒己见时,他们还会煞有介事地切入:“小威评论认为……”很有新闻人的架势。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生们的评论语言犀利、观点鲜明,绝对不逊媒体的风头。以青奥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为例,学生关注了地铁上的文明,不仅仅是地铁上随意吃食物的问题,还包括地铁上随意倚靠扶手的困惑。扶手是用来帮助站立平稳的,但有些乘客习惯性把整个身体倾靠在扶手上,压住了抓住扶手的别人的手,却毫无察觉,或者说察觉了也无动于衷。“雨楠评论”里,不客气地引用了一句名言“你挥舞拳头的自由到我的鼻子为界”,来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
地铁事件,在“雨楠评论”中呈现出这样的情绪波动:“挤上地铁——抓住扶手——手被别人的身体压住——疼极了,使劲抽手——恢复自由的手被压红了——靠在扶手上的人,依旧我行我素,还在用空出的手玩手机呢。”这样的习作过程,又一次恰如其分地验证了本学期的第二句心理学名人名言:“事件和情绪是一起被储存进记忆的。”这一篇评论,体现的是当我们处在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倾向于在记忆中存储消极的东西。
不论是哪种情绪状态,不论储存的是积极或消极的记忆,都不妨碍我们用文字记录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