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B5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痛的一件事,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费尽心思去指导作文,结果却是教师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搜肠刮肚也无从下笔,无“米”可炊,所以煮不出美味可口的“饭”(好作文),真是收效甚微。学生“无米可炊”就是学生没有真正走进生活,积累素材不多,所以造成学生无“米”,更谈不上“炊”。作文“无米可炊”已成为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学生作文能力难以提升的阻力之一。要解决好学生“无米可炊”这一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观察就是他们积累丰富、鲜活素材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门径之一。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那么,什么是“观察”呢?观察就是仔细查看事物与现象,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行为。
  既然明白了“观察”的含义、重要性,我们就应该清楚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去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一、观察要细致、透彻
  鲁迅先生说:“如果需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细致、透彻,才好下笔。”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叶子,只要仔细观察,也能找出它们细微的差别。就像S版语文第十册第六课《猫》一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真可谓下足了功夫——细致观察。他之所以能够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淘气可爱写得如此逼真,靠得全是细致、透彻的观察,就连猫的叫声也写得非常准确,如果没有经过细致、透彻的观察,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它那丰富多腔的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学完了《猫》这篇课文之后,我指导学生写《我最喜欢的小动物》这篇习作时,事先布置学生观察我们山区孩子比较常见而又容易接近的一种小动物——小狗。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后,在习作课上就能讲出小狗喜欢吃什么食物、睡觉的姿势怎样、见到家人和陌生人到来时的不同表现等等,然后再动笔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又如S版语文第九册课本第七课《海上日出》这篇课文,著名文学家巴金经过多次细致入微的观察,把天气晴朗时和天空有云时海上日出的景色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他生动具体地描绘了太阳上升的全过程,分别从太阳的形状、颜色和亮度变化入手进行多次细致观察,后转化成文字描述出一种栩栩如生的、变化中的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象。
  二、观察要善于抓住特点
  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要抓住这个事物所特有的而其它事物没有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事物,也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如S版语文第八册课文中的《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和“水”的特点进行观察,并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作比较,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与众不同——奇、秀、险;把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作比较,写出了漓江水的特别之处——静、清、绿。又如在《我们的校园》的习作教学中,我课前利用摄像机把学生在校上课时安静的场面以及下课后做课间操、玩游戏时热闹非凡的场面拍摄下来,在作文课上放给学生看。观看过后,学生跃跃欲试,个个有话可说。有的学生写道:“上课时,校园里一片安静,同学们时而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时而凝神思考,时而专心记笔记……叮铃铃——,清脆的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参加自己喜爱的课间活动。操场里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做课间操,有的在跳绳,有的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走廊里,有的在玩成语接龙,有的在猜谜语,有的在闲聊……校园里每个同学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容,整个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学到了可以抓住动、静结合来描写我们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
  三、观察要善于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善于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把观察到的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的层次,由表及里地认识,由此及彼地联想,绝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说出“我观察了什么”,而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明确说出“我从观察中了解了什么”。这样才能培养思维能力,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如《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作者观察到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是——黑云虽然能挡住太阳的“本体”,却阻挡不它的万丈光芒。因此,他把这一现象转化成文字时用到了“镶”、“透出”、“染成”这些动词,这不正是他向往光明、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体现吗?他从“日出”这一现象联想到国家当时正处于遭遇不幸、生死存亡阶段,太阳势不可挡的威力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使他深信,新社会定将到来,光明终究会把黑暗驱逐。又如:我叫学生观察教室一角的绿萝,并把自己观察后的感受说出来。学生们有的说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感动;有的说为它无私地给我们带来生命的绿而感动;有的说我今后一定要向它学习,学习它乐观、顽强的精神。再如:让学生观察一下母亲那粗糙的双手,又想想自己红润圆实的手,两相对比中能否感受到母亲为生活、为家人所付出的艰辛,从而感悟到母爱的无私及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该对母亲的感恩等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一步步积累生活素材,作文时就会“有米可炊”,而且能“煮”出美味可口的“饭”。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方面的要求做了较大调整。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那么,如何发挥评价的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适时评价,有效引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提升数学素养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
期刊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奇迹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对无穷奥秘的探索。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孩子们的独特思维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结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
期刊
做人——取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其核心是“学会做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活泼地生动地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作文作为语文躯体里的一部分,它同样担负着培养这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重任。作文是人与生活的绝妙缩影,它离不开人与生活。人离不开生活,而且“只
期刊
综合实践课程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探索的前沿和新阵地,是注重素质与能力、注重差异教育、加强与生活的密切结合、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真切的体验的重要途径。但它毕竟是一门新的课程,从课程管理到课程开发等方面需要从教者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尝试,这样才能打破以往的桎梏,使其真正成为一门有价值的课程。我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了如下两个方面:  一、应注重教师体系建设  由
期刊
伴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与教育密不可分的。教育考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实践使我切身感受到:在小学,考试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考试可以通过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两年来的考试改革经验,我认为,考试改革要实现三个
期刊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老师们都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授的内容只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若能培养学生由点到面的思维方式,教学效果就应该好得多。发散式思维就是由某一点向各个方面散开的思维活动。要培养这种思维模式,需要花大力气和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笔者主要就古文复习中的一些感受浅谈一二:  一、培养学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做到以读导写、读写结合。这样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读写 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早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读能导写、读能促写、读与写要有机结合。现
期刊
摘 要:学习的过程是努力让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四先四后”就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先课前预习后课堂学习;先自主思考后合作学习;先理解后记忆;先及时复习后独立作业。  关键词:学习方法 学习效率 学习主动权 知识能力 自主思考 合作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专著中尖锐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
期刊
作为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包括学困生。这类学生和普通学生有所不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卑、逆反、敏感;但他们也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得,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尤其是学困生。所以要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对症下药,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他们渴望的甘露注入他们的心田,唤起他们上进的动力和欲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要从
期刊
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个性?我们认为,个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性。个性不仅体现着共性,而且是共性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人格的个性化。素质是通过独特的人性表现出来的,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个性乃是人的素质“存在的独特方式”。从这个分析出发,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个性化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个性化发展,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