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线索:读懂处在交流中真实的你我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aji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个普通的两人对话中,口头言语渠道占据了35%的信息意义,这意味着超过65%的意义是通过非言语方式进行传播。在人际交往中,交流双方可以不说话,但不可能不传播,我们都会在有意识或无意识情况下使用非言语的方式进行交流传播。本文以收视率较高的2011年8月15日江苏卫视特别制作的一期相亲纪实专题片《不见不散》节目中男女嘉宾的非言语行为为例,体现了非言语传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非言语传播;电视相亲专题片;两性交往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3-0075-03
  
  
  非言语传播涵盖了所有不通过言语表达的人类信息或人类的反应,指赋予除言语行为(说话和书写)之外的一切社会行为极其语境因素以意义的过程[1],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包括副言语、体态语、面部表情、姿势、体征、气味、服饰、空间时间环境等。中国处在高语境的文化圈中,高语境传播系统的文化相对比较传统,传统的文化塑造了集体行为的生活模式,使得人际交往相比处在低语境文化环境中的人们更为礼貌、间接、含蓄,因此大多数时候,人们所说的话语可能一语双关,或言不由衷,或声东击西,而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语并不能完全呈现事实的本意。
  安德森认为:“个人几乎注意不到自身那些不经意的、自发的、潜意识的非言语行为”[2]。而正是这些无意识的非言语线索,恰好能揭露人的真正意图。在江苏卫视纪实专题片《不见不散》2011年8月15日那期节目中,从相识到约会,男嘉宾吴耿洲通过对6位女嘉宾6选3选1的三轮相亲过程,选择了女嘉宾叶一一(首轮见面中第5个出场)希望与其继续交往下去,当主持人问吴耿洲认为叶一一最后会出现的机率是多少时,信心满满地吴耿洲给出了很收敛的答案70%,一腔热血的期待因叶一一的未赴约而落空。节目中,我们单从男女嘉宾彬彬有礼的言语交流中很难看出其隐藏在内心的真实态度,但是通过一些非言语信息,男女嘉宾一些潜意识的行为线索,是能够看出是否真正两心相悦的端倪,而正是男嘉宾对这些细小线索的忽视,直接导致了他对女嘉宾态度的判断失误,错失姻缘。
  一、首因效应是关键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处理关于他人的信息时,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上,输入信息的顺序起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最先接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较大作用,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对双方形成的印象在之后的交往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首因效应”也稱为“第一印象效应”,人的长相、肤色、衣着装扮、打招呼的礼貌用语如何是第一印象所参考的重要标准。
  人是视觉动物,第一次见面产生的印象直接影响之后的双方交往态度,通过片中男女嘉宾对双方的初次评价,可以看出大家首先入脑的印象都是初次认识时长相、外在装饰等带来的效果起着先决作用。在未交流之前,女嘉宾们通过VCR看到男嘉宾的介绍对他的普遍反映就是:“失望,年龄大,不好看,肢体言语让人感觉没有自信,缺少主见”。A女郎主动和男嘉宾握手时,男嘉宾只是轻轻地握了下A的手指尖,A女郎因此会觉得男嘉宾对她不礼貌,而男嘉宾确实也是在访谈中承认对A女郎感觉差距有点大。B女郎高挑性感,身着改良旗袍优雅现身,男嘉宾在采访中直接坦言“视觉冲击力很大,如果她突然间说要去机场我会立即离开摄制组和她一起走”,这样直白的欣赏在第二轮6选3的淘汰选择中直接证实心动男嘉宾对B女郎优异外在形象的满意。女嘉宾叶一一在和男嘉宾第一轮交谈结束时,男嘉宾主动和她握手,并且一直目视叶一一离开,这种好感毫无保留到后来男嘉宾最终的选择,花落谁家在第一轮双方初次见面时已经初现端倪。
  第一轮相识结束,主持人让男嘉宾先后选出六位女嘉宾中觉得最漂亮的三位与聊天最顺畅的三位,最后再选出愿意第二轮继续发展的三位,结果男嘉宾认为最漂亮的三位被选中,可见外在形象起了主导因素。通常在求职面试时老师经常传授经验说“要给人留个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找到好工作”,然而第一印象有时候会对他人产生偏见,即使我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也总是喜欢坚持这个印象,这个印象在双方后来的交往中往往根深蒂固,直接影响交流效果。当然,首因效应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起着决定作用,但是,首因效应所起的作用一定是至关重要的。
  二、距离感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根据交流的种类不同和关系的性质不同,指出了四种存在于我们与自我、他人之间的由近至远的距离依次是:私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3]。这种个体同环境相结合所发出的信息是非言语信息的一部分。初次见面安排在一个空旷宽敞的大厅中,男嘉宾站在大厅靠墙固定位置几乎未曾挪动过脚步,6位女嘉宾从门口进来与男嘉宾认识,交流双方相隔的距离处在霍尔定性的“社会距离”中,这种距离一般都是不熟悉的对象停留表面的客套对话,不适合谈论任何私密话题。有两位女嘉宾刚上场就和男嘉宾提出拥抱、握手转圈的打招呼方式,让处在安全位置的男嘉宾不太适应,而男嘉宾在6次交谈中唯一一次走出自己的圈子主动握手对象是叶一一,从社会距离到个人距离,希望与其有进一步的发展。在第二轮与叶一一的滑草[4]约会中,男嘉宾要帮助穿鞋,叶一一答应了,而B女郎却拒绝了他,声明自己穿,避免了身体上的接触,将他拒绝在了自己的私密空间距离之外。
  “交流双方如何看待和利用某一段时间标明他们之间相互是否感兴趣的程度”[2]。换句话解释就是,我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会长时间关注,没感觉的关注会很少甚至直接忽视。第一轮与每位女嘉宾的交流结束,男嘉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位女嘉宾继续下一轮的约会,第二轮约会结束男嘉宾选择最钟意的女嘉宾进行深入的面对面交流,长时间的交流增加了好感也表露了男嘉宾内心的偏好。
  三、身体行为姿势,揭露真实内心
  包括面部表情、副言语、肢体动作等身体行为发出的信息是非言语信息的另一部分。相比空间、时间的距离,身体言语较容易察觉,在考虑自然环境等外在条件后,人的言行一致是诚实,言行相反就让人质疑其真实性了。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们除了言语之外最会修饰的身体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认为:“真正发自内心的表情都不长,长时段的表情(差不多5秒)都是假装的,除非情绪达到了顶点。表情可以带上面具,典型的方法就是微笑,只不过出现在额头及上眼皮上的情绪信号是遮不掉的”[5]。
  女嘉宾叶一一在和男嘉宾的互动中,一直面带甜美的笑容十分顺从,却恰好说明与内心的活动有差距,正常的男女交往中一定会有各种情绪的波动,女嘉宾很好的控制了自己的表情,却让人质疑其内心的真实情绪。在第二轮滑草约会中,男嘉宾对B女郎说:“我再试玩一次就到你了啊。”B女郎闻言扭过头撇了一下嘴巴,不屑男嘉宾的要求,在他们之间一再出现僵局之际,男嘉宾说:“不行,要打个电话给乐嘉老师才行”寄希望于求助打破僵局,B女郎听到后假笑两声,脸转向与男嘉宾身处位置相反的方向,表示不满。
  (二)副言语,推断实际态度
  副言语指超出言语交际和分析范围的各种不同性质或种类的伴随言语语言的声音,如喊叫声、语音、语调、语速、语顿、音量等,哭不是言语,但它所传播的信息却胜过言语,这便是副言语所研究的重要内容[1]。通过说话者说话时的副言语特征可以推断其情绪状态、社会经济地位、民族、年龄、教育水平等信息。第一轮中E女郎上场时主动表现出了对男嘉宾直接的好感,问男嘉宾:“你觉得我这种类型是你喜欢的女生吗?”男嘉宾退而求其次,伴随着与眼神相反的手指方向动作,打马虎地安慰式回答:“你这种类型应该是很多人喜欢的类型”,而并非像对待之前女嘉宾主动承认好感的态度,E女郎未听出男嘉宾的言外之意是“我不喜欢你,但是可能别人喜欢你”,导致得知之际被淘汰时的意外和失落。在第二轮与三位女嘉宾的滑草约会中,C女郎一直主动地挑起话题、活跃气氛,她的热情超过了男嘉宾的热情,男嘉宾对她热情的问答小动作没有做出相应的互动反馈,而对女嘉宾叶一一明显多了很多话语和幽默式调节气氛的言谈,社会心理学上说,越是好感的双方越会模仿对方的行为以拉近距离[6],而男嘉宾对这位热情的C女郎明显缺少了相应的回馈,好感程度相比另外两位女嘉宾少了很多。
  (三)肢体语言,言外生意
  直接的话语经过有技巧地修饰可以变得委婉动听不让人尴尬难堪,心不在焉的表情只要有心注意就会尽量克制,但是肢体的动作会泄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课堂上,学生一个个抬着头看着老师授课,表面看起来似乎都在认真听课,但是课桌下手部的小动作,晃动的双腿就能泄露学生并非都在当忠实的听课生。一般而言,言语可以控制,但是你很难控制自己的脸红、心跳、掌心出汗、眼皮跳动等这些无意识的肢体行为,在“言”和“行”中,人们往往更看重“行”展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首轮男嘉宾与6位女嘉宾的交谈中面部虽然一直保持微笑,但始终双手环抱胸口,这是个消极的自我防卫姿势,拉开了与女嘉宾之间的距离,同时这种姿势也使得男嘉宾处在了高度的不安与自我保护中。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行为可以改变态度,长期保持双手环胸姿势使得男嘉宾给自己施加了无形的压力,同时也让女嘉宾觉得不舒服没礼貌。D女郎在和吴耿洲说话间时不时地用手捋了又捋自己的头发,这是一个传递性趣的信号,女性一般只会在有好感的男士面前抚弄头发,将头发绕到耳后,潜意识中表露了自己的爱慕之意。吴耿洲在对E女郎评价是“最另类的一个”,同时伸出食指往下点了几下,这个动作除了强调“她就是个非主流”之外,在中国文化中,拿食指指人是对其不尊敬,言行一致,说明男嘉宾确实对此女嘉宾没有好感。我们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在专题片中,男女嘉宾对对方的评价及对方对自己的评价,有着莫大的差距。我们总是错误地期待他人要以我们的方式思考、沟通、反应。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了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这种在自己心中自己比其他任何事更关键的自我焦点效应时刻彰显在都市男女的生活交往中。当我们评价某个人的表现时,总会把他和自己做比较,以自己为参照物来认识社会,理解他人。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我们根据自己出现在他人面前的样子来感知自我。我们并不是如实地对现实进行反应,而是根据我们对现实的解释做出反应”[6]。在这期《不见不散》的采访中,男女嘉宾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我觉得他(她)对我是有好感的。”他们忘记了对方也是以自己的视角看待对方,忽视了隐藏在客套、彬彬有礼的谈笑方式下双方真实的心理处境。正是因为男女嘉宾对双方的观察只是停留在经过修饰的言语层面上,而未对真实反映心理态度的非言语信息进行关注和思考,直接导致了相互的错误评价。在非言语传播中,女性更渴求情感上的呵护,她们比男性更易于表达感情,在两人面对面的交流中会比男性更加投入[7]。首轮约会中,男嘉宾吴耿洲一直站在自己的“领地”内,双手抱胸维护着自己男性的尊严,女嘉宾则通过主动上前握手、拥抱等方式来打破僵局希望感情能够更融洽一点,男嘉宾似乎一直比较冷冰冰地审视着每位女嘉宾,直到自己钟意的女嘉宾才会显得不是那么拘谨。滑草约会中,C女郎主动活跃气氛,与男嘉宾拉家常促进彼此间的了解,而男嘉宾也感受到了她“过分”的热情在采访中直言自己不习惯,觉得女嘉宾有些做作,似乎并未考虑到女嘉宾为了缓解气氛促进亲密而做出的牺牲。在男女基本的爱情需求中,男性需要收到信任、接受、感激、赞美、肯定和鼓励;而女性需要收到关心、了解、尊重、忠诚和认同[8]。男、女的基本需求是有所差异的,节目中吴耿洲主动要求给女嘉宾绑鞋,扶着女嘉宾的手防止其滑倒、以身作则示范并教女嘉宾如何滑草,包括第三轮约会中主动模仿电影《人鬼情未了》片段希望加深叶一一对他的好感,男嘉宾的需要被信任、被接受、被感激、被赞美等需求一一体现。女嘉宾们对男嘉宾的各种私人问题,对男嘉宾关于家庭理念、恋爱婚姻态度的考察等都显示了女性希望更多的情感呵护。这些言谈中的细节,言语之外的深刻用意,还有收到对方的言语反馈时自然流露的表情、行为举动,留意发现,或许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确定自己的态度。
  減少人际交流中相互认识差距的概率,可以从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行为中评判出来,非言语的行为手段有重复、补充、替代、调控、冲突等五种功用,察觉在无意识中做出的微表情、肢体言语、对待他人的空间时间维度等易被人忽视的细节,能够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并可以时时对症下药,改变他人眼中不完美的自己。非言语交流是表达你对他人感情和亲情的有力工具,但非言语信息的精准与否在很多情况要依据到交流情境中的时间、地点等客观外在环境和人的心内在心理因素等诸多方面,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带着真诚、热情、细心,伴随着非言语行为提示的线索,能更好促进交流与沟通的和谐融洽。
  
  
  
  
  
  参考文献:
  [1] 宋昭勋.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美)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周世琳.你我他—现代人际关系[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
  [4] 滑草:一项前卫运动,是使用履带用具在倾斜的草地滑行的运动[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5034.htm.
  [5] (美)保罗艾克曼.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M].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6]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7] (美)特里.K.甘布尔等.有效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 (美)约翰.格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摘 要:新闻舆论一直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本文详述了国内工人类报刊的代表之一——《江苏工人报》加强和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宣传的实践样板,分析工人报刊作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发挥着党政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和互动交流的重要作用,提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探索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方法,必须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有效途
期刊
摘 要: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
期刊
摘 要:随着博客、微博、个人主页等网络媒体日益深入生活,个人获取、发布信息更加便捷,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大众传播在自媒体时代有了新的面貌,曾经适用于传统媒体的“拟态环境”理论也有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思考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发展情况,试图揣摩“拟态环境”的现状,把握自媒体传播的趋势。  关键词:自媒体;拟态环境;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电视和体育的完美结合,使得电视对体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也给电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两者的结合互相促使对方的进步和发展。在我国,电视体育媒体的赛事资源以及制作水平分布的失衡,使得单独的地方体育媒体在央视、上海、北京、广州等实力强大的电视体育媒体的纷争中逐渐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CSPN(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成立,通过成员台之间的深入横向的联合,实现资源共享,结构优化来探究新的发展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与发展,明确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作为在数字化胚胎中孵化并在媒体融合及三网融合浪潮中诞生的新媒体“安徽网络电视台”如何借力国家政策引导,在自身成长中通过完善品牌传播建设,打造视频门户特色品牌,树立新媒体文化品牌成为数字文化品牌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借文化发展之势为背景,以安徽网络电视台为例,紧扣网络电视新媒体文化品牌传播的主题,通过阐述品牌传播的原
期刊
摘 要:辩论类谈话节目以其话题贴近现实,形式生动活泼,备受广大观众注目。但是,辩论毕竟不是聊天,它需要旗帜鲜明的立场,是非清楚的对立,胜败了然的结果。《一虎一席谈》作为一档辩论类节目,主持人没有明确的立场,辩论双方不分胜负,最终也得不出合理的结果。四十多分钟的节目,常常变换多个主题,每个问题都无法争论清楚,造成观众思想混乱。  关键词:传播;信息;舆论引导  中圖分类号:G206
期刊
真正的学者应该充满人文的情怀,从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处,努力为文明的升华提供智慧的支持,这是真理的价值所在,学术因之得以长存。在人类学术进步的潮流中,那种极端自私、偏狭的人,不可能真正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成立于1979年,其前身为1954年创建的《历史研究》编辑部。目前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历
期刊
摘 要:方言类电视节目是自20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电视节目样式,多年来方言节目的发展也遇到众多瓶颈,遭遇“俗”、“滥”等恶评。南京电视台十八频道《听我韶韶》节目从2005年开播以来不断适应观众要求,优化节目内容,受到观众和社会好评,本文试以此节目为例探讨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方言节目;电视;新闻评论  中图分类号:G229.2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2012年,《黑夜传说4》成为新年的一记重磅炸弹,在年初再次引爆好莱坞的吸血鬼狂潮。不可否认,吸血鬼与超人,蝙蝠侠,钢铁侠一起,延续着好莱坞的炫酷题材。自1913年美国影片《吸血鬼》开始,吸血鬼就在好莱坞银幕上不断出现,每个时代的吸血鬼形象皆不相同,却又异常成功。在数字手段无所不能的今天,好莱坞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变得更为丰满,故事讲得更为引人入胜。本文整合好莱坞历史上优秀的吸血鬼题材影片
期刊
摘 要:网络媒体以其自身的特质属性和传播方式开拓着传媒市场的疆域,为传媒全方位报道大型活动提供了可能。网络媒体在体育赛事的前期准备、赛期报道方面较传统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媒体与体育赛事的关系因而日趋紧密。此外,网络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中,还应尊重视频作品的版权问题,避免因不当传播而触犯法律。  关键词:网络媒体;体育赛事资讯服务;版权问题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