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洒红节,在彩色的世界里疯狂

来源 :神州民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gmtg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重访印度,在行程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来到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奥兰加巴德,正好碰上了当地人庆祝洒红节。于是,跟随狂欢的人流,徜徉在彩色的世界里。
  印度有多少节日?
  常听印度人说:“一年365天,我们有366天是在过节。”听起来难以置信,就像天方夜谭。但来到印度,才知道印度的节日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甚至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个。
  印度官方认可的节假日每年就有120多个。为什么是“多个”?因为还有每隔三年、六年、十二年举办一次的宗教性节日,如大壶节,所以很难给出准确的数据。在这些节日中,有政治性的,也有宗教性的;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每个节日都来历不凡,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通常来说,印度传统节日充满了宗教色彩,日期多以印度历法计算。在众多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要数印度教的三个节日,即排灯节、胡里节和十胜节。这三个节日虽然源自印度教,但属于全国性的节日,甚至南亚邻国也会举行活动,欢庆节日。
  非常幸运,2018年洒红(Holi)节前夕,我来到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的奥兰加巴德(Aurangabad)。这座城市位于孟买东北350公里处,充满伊斯兰风情,据称名字与莫卧儿时代的奥朗则布有关。他最心爱的妃子就安葬于城市北面,因陵墓外观酷似泰姬陵,所以又称小泰姬陵,现在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景点。不过,我来奥兰加巴德的目的,却是为了探访两处世界遗产,即埃洛拉( Ellora )和阿旃陀(Ajanta)石窟群。
  今年的胡里节从3月2日开始,即印历12月的望日,也就是满月之夜,正好是中国的元宵节。傍晚时分,我从埃洛拉石窟回到市区,看见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满头满脸都被涂得色彩缤纷。向酒店前台打听胡里节的活动场所,前台说就在酒店门前的路口,晚上七点开始。于是,我赶紧用过晚餐,一边和服务员闲聊,一边等待巡游队伍经过。
  “烧死胡里迦”
  胡里节是印度很古老的节日,最初被称为“胡里迦”(Holika)、“胡里迦满月节”,现在也叫“洒红节”、“色彩节”。早些时候,这个节日是已婚妇女在满月夜为祈祷家庭幸福而进行的叫做“拉卡”(Raka)的特殊仪式。但现在无论节日寓意,还是欢庆方式,都与以往不同,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今的“胡里迦”更像一個狂欢节,人们暂时忘记社会地位、种姓制度和贫富美丑,相互抛洒彩色粉末庆祝节日,以迎接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所以也算是印度的新年。
  有关胡里节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印度典籍吠陀经和往世书(Puranas),如《那罗陀往世书》(Narad Puranas)和《未来往世书》(Bhavishya Purana),都对胡里节有详细的描述;而在温迪亚(Vindhya)山脉附近发现的一块公元前300年前的石头铭刻中就提及胡里节;公元七世纪的戒日王(Harsha),也就是唐僧玄奘西行天竺后,对他百般抬爱的那位印度国王,在有关记录中也提到胡里节。后来的雕塑绘画作品中,有许多描绘皇家成员欢庆胡里节的场景。
  中世纪的伊斯兰学者比鲁尼(Al-Biruni),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到胡里节。其他穆斯林学者的作品也证实,不仅印度教庆祝胡里节,穆斯林也同样参与狂欢。不过,印度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孟加拉(West Bengal)和奥里萨(Orissa)邦,胡里节更像生日“派对”,主要用来纪念中世纪印度教圣人柴坦尼亚·摩诃巴布(Shri Chaitanya Mahaprabhu)诞辰。他是开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先河,比甘地早五百多年,在政治、文化及宗教改革方面建树颇丰。
  在印地语里,“胡里”的字面意思是“燃烧”。有各种各样的传说解释“胡里”的来源,其中“胡里迦之死”的故事流传最广。统治魔界的阿修罗王希兰亚卡希普(Hiranyakashyap)独断专横,要求王国臣民只能崇拜他。但他很失望,因为儿子普拉拉德(Prahlad)自幼信奉天神纳拉扬(Narayan),这种行为惹得族人极度不满。于是,阿修罗王指使他的妹妹胡里迦抱着小普拉拉德坐在篝火堆上,让人点燃。
  胡里迦曾得到“不会被烈火烧伤”的法力,所以有恃无恐。但她没有意识到,这个法力只能在她独自面对烈火时才起作用。结果邪恶的胡里迦被烧成灰烬,而普拉拉德在纳拉扬的庇护下毫发无损。人们便向普拉拉德泼洒彩色水、彩色粉庆祝,寓意正义战胜邪恶。
  胡里节前夕,北印度许多地方会在重要的十字路口点燃巨大的篝火堆,人们聚集在周围载歌载舞,最后将用秸杆扎成的小胡里迦烧成灰烬,这个仪式叫“胡里迦之死”(Holika Dahan)。也有说这种仪式源自对火神阿耆尼(Agni)的崇拜,信徒们将灰烬涂抹在额头上,确信火神能够保护他们免受邪恶势力的侵袭。
  将胡里节过到极致的地方要数印度北方邦马图拉(Mathura)的沃林达文(Vrindavan)镇。相传克利须那(Krishna)的童年就在这里度过。镇上遍布克利须那神庙,多达4000余座,而且还居住着1万多名寡妇,所以又叫“寡妇城”。根据印度教传统,丈夫早逝的妇女“不祥”、“受到神的惩罚”,通常会被婆家和儿女联手逐出家门,失去社会地位。无处栖身的寡妇流落到沃林达文,因为这里是克利须那的出生地,可以赎罪,克利须那会庇佑她们。只有胡里节期间,寡妇门才有机会抛洒彩色粉末,和正常人一样狂欢。
  克利须那小时顽皮捣蛋,曾偷食奶油、芒果,与牧区姑娘谈情说爱,热衷于向他心爱的姑娘泼洒彩色粉末,而姑娘们则棍棒伺候,这种风俗沿习至今。节日期间,除抛洒彩色粉,女人可撕掉男人的衣服甚至棒打男人,而男人不得还手。同时将克利须那和罗陀(Radha)像抬到村庄周围庆祝,喝一种白色饮料,以保来年平安,所以胡里节又叫“爱的节日”。
  马哈拉施特拉人的胡里节
  还不到七点,外面已经热闹起来,许多头脸被涂得花花绿绿的人们敲锣打鼓,推搡着从门前走过。我刚出门,脸上就被几个笑嘻嘻的年轻人涂满颜料。不过他们还算温和,范围没有扩大到全身。我远远跟在人流后面,以免突入其来的彩色粉和彩色水灌进相机。这些彩色粉叫“古兰”(Gulal),系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颜料,对皮肤没有伤害,两三天即消失,据说现在也有化学颜料。然而,这个时节,欢乐的人们将粉末倒在手上,用水揉成糊状,看到人就涂抹,谁还顾及颜料的成份?
  马哈拉施特拉人将洒红节称作希姆迦节(Shimga)或“朗格潘查米”(Rang Panchami),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狂欢的人们在节日的第五天,才把篝火堆与小胡里迦像烧毁,意谓善良战胜邪恶,正义战胜专横。
  相传,某个胡里节的一天,一个五岁的小姑娘将彩色水洒到一个小男孩身上,结果两个孩子的父母当天宣布为他们订婚。后来,他俩结婚;再后来,生下西瓦吉(Shivaji)。西瓦吉为何许人也?人称“好斗的印度教徒”,是十七世纪印度马拉地(Maratha)帝国的创建者。因其抵抗伊斯兰莫卧儿和英帝国殖民者,为保护印度教的荣誉而倍受尊崇。如今的孟买印度门前有他的骑马雕像,机场、车站及许多设施都以“西瓦吉”命名,可谓印度民族主义者的斗士。基于这则故事,马拉地人的洒红节,还有纪念他们的民族英雄的意思。
  奥兰加巴德宗教派别林立,除印度教和穆斯林,还有佛教天主教耆那教等。但不论印度教、穆斯林还是其他教派,洒红节期间都会抛弃前嫌,释怀怨念,陶醉在欢乐的海洋里,唱歌、跳舞、狂欢,释放所有被压抑的情感、需要和欲望。
  人们走进一个广场,在音乐和色彩中载歌载舞,涂抹彩色粉,喷洒彩色水,一切都沉浸在彩色的世界里。据称洒红节时,所有的隔阂、怨恨和误会,尽在抛洒的色彩中被原谅和宽恕,是一个抛弃前嫌,重归于好的节日。话是这么说,但官员富商不会与民同乐,即使现在,富人家庭也不会参与,而是拉帮结派,举行小型的“派对”。我参观过焦代普尔(Jodpur)的梅兰加尔(Mehrangarh)堡,宫中建有特殊的“胡里中庭”(Holi Chowk),专供皇室成员欢度胡里节。事实上,中世纪许多皇家宫殿,都有专门为胡里节建造的宫殿。
  夜色渐阑,人们还在狂欢。庆祝活动要持续好几天,因地而异,少则三天,多达十六天。
其他文献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各个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这是农历二月初四在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蓬莱境举行的一年一度天香巡游活动的现场。天香巡游在《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中已有记载:“初九日……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洪濑天香活动始于元代,是春祭的一種仪式,百姓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他们以旧时的境埔为单位,镇里的四个境埔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天香巡游活动。这一天外出谋生的乡民都要回乡,举家参加
期刊
提起三棒鼓,地球人都知道。三棒鼓最早起源于湖北的江汉平原和安徽的凤阳。时间可以远朔到唐宋王朝。为什么会有三棒鼓?这源于历史上那些流浪的人们为了讨生活,在流浪的过程中,文盲、半文盲,口口相传,创造了一项广为流传的说唱艺术——三棒鼓。  三棒鼓,顾名思义,是要有三根棒子的。我们可以想象,三五个人一伙,他们将杂耍、锣鼓、说唱糅合在一起,走村串户地表演,以期得到一点粮食或钱财。这几个人中间,必须有人耍棒子
期刊
祭山是蒙古族主要祭祀习俗之一。3年一小祭,9年一大祭的蒙古族祭山是怎么回事?蒙古族祭山是一个传统的仪式。据《蒙古秘史》记载:铁木真方下不峏罕山,椎其胸曰“……将不峏罕合勒敦山,每朝其祃之,每日其祷之,我子孙之子孙其宜省之。”言讫,向日,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跪洒祭而祷祝焉。这段话的意思是:我铁木真刚刚从不峏罕山下来,拍着胸说“……(我的性命被不峏罕山救了)这山我今后要经常祭祀,我
期刊
阳春三月,从清明到谷雨,辛苦劳作了一年又刚熬过了严冬的人们,终于能好好舒展一下了。作为蚕桑之乡,趁着“蚕忙”还未开始,周边四乡的农民朋友便纷纷汇聚镇上,到寺庙去烧香祈福,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蚕汛”、好收成。同时逛逛集市,采购些生产和生活用品。更要借佛游春,饱饱眼福和口福,好好玩耍娱乐一番,算是对新一轮辛勤劳动的预酬。而镇上的居民们也不甘闲着,借此机会当然要凑个热闹,毕竟小镇的日常生活是单
期刊
在我们中国,任何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中秋节要吃月饼,端午节要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春节更是一顿一顿的点心,加上吃不完的美食……美食无疑已经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在我的家乡江苏东台,看似与吃最无关联的清明时节,却有着众多的时令美食,很多美食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深深打上了家乡的烙印,并且也形成了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语,许多在外的游子每到节日都特别思念家乡的美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东台
期刊
“开春了,如果在东北的路边遇到一个戴口罩,手里还拿把刀并且东张西望的人,请不要害怕,那不是打劫的,那只是个挖菜的!”  春季走在田间地头,每一点绿色都新鲜的让你眼前发亮。最早从土里露出头的是杨辣罐。杨辣罐的根哏哏的有嚼劲同时带着点辣味,是孩子们都喜欢的零食。紧接着是鲜活的婆婆丁,它刚从冬天的寒冷中走出来,在枯叶中伸展着带着保护色的新嫩芽,不认真看你还很难发现呢。苦麻子和婆婆丁长得很像,有时候会认错
期刊
昔日的老北方,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农家的炕头或是生产队的场院里,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人脸红脖子粗的在一起“掐架”,周围还有一帮看热闹不怕乱子大的,呜嗷喊叫地给两个人加油助威。你道这两个人在“玩”嘛呢?原来就是两个老北方在玩“哨”!  昔日的老北方,生产队打完场之后,老百姓从入冬到第二年的开春这段时间,人们都习惯“猫冬”。由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一个个闲得后脖子大筋发硬,于是就聚在一起胡诌八扯,整一些
期刊
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名为《核舟记》的古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对这艘用桃核雕刻出来的“小舟”的形容:“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
期刊
欧洲的西部边陲,有一块小长条的地缘,人们叫他葡萄牙。葡萄牙是一个生活舒适的国家,面积只有9.2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西南的伊比利亚半岛西部。它的东部和北部与西班牙相接壤,西部和南部濒临大西洋,是一块南北长,东西窄,近似长方形小长条地带。它有着欧洲最温暖的海滩,极具田园气息的自然风光,素有欧洲海滨花园之美誉。这里还有尽显人们善良之心的葡式斗牛。那风光、色彩、质朴的生活方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来吧,来葡萄
期刊
家乡南安霞美,每当有人家生下男孩第11天,遵循民俗传统的他们便会向亲朋邻居赠送“溢饭”。“溢饭”也被称之为“玉饭”、“油饭”,俗称“红饭”等。“油饭”的说法,源于“溢饭”中添加了大量香油;“红饭”这一称呼则源于“溢饭”给人的鲜明印象是饭中有一半左右色彩呈红色。红色,在闽南意味着喜庆;而“11”与闽南语“溢”谐音。  旧时,闽南人大都重男轻女,这源于闽南男人肩上担负着更多责任。他们不仅要出门赚钱养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