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手法营造空间无限可能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式园林总能让观赏者置身其中从不感到乏味单调,甚至玩味无穷,这得益于在造园手法上的变化多端。造园者通过巧没屏障、曲径通幽,甚至引远方景色入园装点,让人置身其中,处处皆景,每一帧都美如画卷,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视觉可能。
  中式园林在手法上丰富多样,造园者巧用山石、林木、建筑营造诗意画卷,时而顺应自然,时而无中生有,时而隐约、含蓄,时而豁然开朗……造出独具特色又自成体系的园林艺术。以下仅列数种常见造园手法,一窥中式园林蕴含的智慧与匠心,时至今日,仍值得新一代造园者借鉴。
  对景 相望成趣
  所谓“对”,乃相对之意,指园林中通过造亭、台、楼、阁,与对面的堂、山、桥、廊等相望,相互将对方视为景。在双方的视觉中,对方都是一幅绝妙的画面。
  对景又分正对与互对。位于轴线一端的景叫正对景,正对可营造庄严、宏大的视觉效果,在轴线或风景视线的两端点都有景则称互对,互对很适合静态观赏。对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对景绝非易事。园林之景贵在自然,对景在营造上需要把握好距离,避免距离过近而产生不适之感,即“硬对景”。对景运用得好的例子很多,如北京故宫中的乾隆花园,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中间设立石,两者相对而不乏味;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丛,山上有一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两者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
  夹景 引导视觉进入高潮
  当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并且较为单调乏味时,为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障,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
  夹景可以突出视线终点的景致,从而汇聚观赏者的视线,使景视空间定向延伸,直到端景的高潮。另一方面,这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可以强化建筑或树木的构思意境,使园林的整体景色带有特定的感染力,或肃穆、或深远、或探求……使人在看到这景色的第一时间,就被其中情趣所吸引,以此来增添园林景色的观赏性。
  障景 移步中变幻景致
  中华文化讲究含蓄之美,中式园林同样如此,在园林造景中极力避免一览无余,障景这一手法便广泛应用在中式园林中。古人讲究景深、层次感,即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玩味无穷。因此,园林设计者通过设置树林、山石、建筑等障碍物对园林空间进行分割、遮挡,暂时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游客随着参观的深入,景致不断变换,达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境界。尤其是经过障景遮挡,当景致突然展现在游客眼前,心情倏忽为之一振,一如雨霁见日,酣畅淋漓。
  借景 收无限于有限
  顾名思义,借景即借园林之外的景致,将其作为园内视觉画面的构成元素。巧用借景,可以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借景又分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景等。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借天文气象景物等。如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借景可以扩大观者的想象空间,营造出让人无限遐想的意境。因此,借景也是中式园林的重要特色。
  漏景 动静变幻之妙
  漏景由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而漏景则若隐若现,更为含蓄雅致。漏景通常采用经过镂空雕刻的漏窗、漏墙、漏屏风,或建造疏林等手法,让人从空隙中隐隐约约地观赏“漏”出的景色,而不得一览全貌。造园者还会在疏透处进行景物构设,既考虑到定点的静态观赏,又顾及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使景色变得丰富多变,产生闪烁变幻情趣。
  框景 化有限为无限
  古人云:“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同样为了避免景致一览无遗,中式园林会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山洞等,有条件地选取空间的优美景色进行呈现,这便是框景。出色的框景,如果单看框中景致,也能单独成为一幅美妙画面。《园冶》中谓:“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李渔也谈于室内设“尺幅窗”或“無心窗”以收室外佳景,也是框景的应用。
  月洞门是框景的一种,也是中式园林的特色符号之一。一扇月洞门,人未进其门,就已先窥其景。它是将室内外连接的点睛之笔。月洞门的设计对日本园林乃至西方园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为借鉴。此外,还有室内的空窗框景,通过扇窗户截取一段风景,使园林得以在室内扩展,让想象可以自由地延伸。圆形、菱形、扇形、梅形等众多窗形将无限的风光以最佳的形状勾勒出来,通过不同造型的剪裁和强调,构成意境绵延的生动画卷。
  添景 提升视觉层次
  在造园过程中,当观者远眺远方景致时,如果近处或中间空洞无物,则会缺乏空间层次感,因此,造园者会人为添上过渡景,这便是添景观。比如,用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此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添景可以用建筑小品、盆景甚至墙外伸出的花枝等来营造。还有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株或几株都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点景 画龙点睛之笔
  点景是指古时文人或造园者对突出的景点进行命名、题咏,使游览者明白造景者的用意,同时进一步装饰景点或者景物,使该景更生动之余平添更丰富的人文内涵。但凡被“点”之景必不能是平凡之景。点景者需要根据景观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高度概括,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点景形式多样,有匾额、对联、石碑、石刻等。
其他文献
可以说,从哲学到居住日常,国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从未止息。从老子的道家思想到孔孟的儒家学说,“天人合一”的主張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审美哲学的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所表现的意境与其一脉相承。传统园囿从“象天”到“法地”的艺术构思;对自然风景的参照模仿,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意境,“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无不时时映照出中式园林的悠远意境。  自古以来,中国人向往的生活居所,从来不止于物质
期刊
疫情之下,2020年的艺术品市场到底受多大影响?我们不妨分时间段来分析一下。  三四月间,全球所有的春季拍卖被一再推迟,疫情面前,艺术需求只能被搁置。6月底,纽约苏富比首次试水线上艺术品拍卖,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在中国,早在2020年春节过后,上海嘉禾与艺典中国两家已经持续开始艺术品网络拍卖了。7月份,由多个春季拍卖会组成的香港拍卖周达到小高潮。8月份,北京才开始启动艺术品夏季拍卖,而10月份,
期刊
时光荏苒,一场疫情让大半年倏忽而过。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让人恍惚间不知时日;对未来更不知何去何从。一切都只因身处动荡、混乱之中,恐惧和慌张才让我们乱了方寸。  科学研究早已揭示出,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是能量,一切都靠能量的转变而运作。美国著名精神科医师大卫·霍金斯博士历经20年临床实验后,制作出人类意识能量层级图,所有骄傲、愤怒、恐惧、悲伤……情绪都处于图表下半部分,属于负向能量;能级为200的“勇气
期刊
法国艺术史学家、理论家弗兰克·波普尔辞世  享誉世界的法国艺术史学家、艺术理论家、策展人弗兰克·波普尔(Fronk Popper)近期在瑞士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弗兰克·波普尔是巴黎第八大学的艺术与技术史学家和美学与艺术科学名誉教授,出版了《动态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活动与参与》《电子时代的艺术》《从技术到虚拟技术》等多部重要的艺术理论著作,在动态艺术、虚拟艺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期刊
古时文人以花样繁多的手段造园,只求“好玩”,却在有意与无意中玩出美学高度。当今,依旧有“好玩”者不甘寂寞,在现代都市中造一方园林,重拾文人那份向往自然古朴、陶冶心灵的雅趣。王大漾,一名自称文人追随者的“蒲人”,从早年痴迷菖蒲,到后来“任性”地为其专门造一座蒲园,硬是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园林的一花一草,一砖一木中去。  为菖蒲专门造一座园  王大濛曾在江南大学教书30年,工作除了教授中国画,闲时也喜欢
期刊
园林在中国艺术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园林中的古典建筑之美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古为今用的中式园林设计,蕴含的不止是对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形式的传承,也是对古典美学、传统文化的致敬。  北京大兴机场中国园  航站楼里的“中国风”  大兴国际机场共有5个登机指廊,每个指廊末端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设计了主题分别为丝园、茶园、瓷园、田园、中国园5个室外庭院。其中,中国园是所有庭院中唯一的仿古建筑
期刊
3000多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栖居方式的追求。从海上仙岛“蓬莱”,再到文人心中的“桃花源”,这种天人合一、面水背山的居住梦想,随着中式园林艺术的形成,逐渐羽翼丰盈,一个只属于中国人的“心灵后花园”从此诞生。  中式园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它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历朝历代不同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而且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
期刊
在现今新建的中式私家园林中,有数十座均出自一名设计师之手——华雪寒。这位工程师跨界的园林设计师,凭借过人天赋与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每一座园林,以高雅的格调、出色的设计让一众名家为之拜倒。从自己“摸着石头”造园,到广为受邀,参与各名家的私家园林设计与建造,华雪寒走过一条复兴传统园林的设计之路。  无师自通,博古造园  华雪寒为明朝嘉靖梁溪东亭华察太师后裔,但投身园林艺术与家族并无太大关系。从小到大,他
期刊
提及文物审美,让人不由想起四川安岳地区的佛像“毁容式修复”一事。新佛像周身颜色红黄绿相间,看上去没有了原来佛像的神韵和优雅。 一次不具美感的翻新,顷刻间就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为虚有。  画家吴冠中说:“现在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审美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文物,找到与历史相处的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审美也上升了一个台阶。因爱美的天性,铜镜的市场应需而生。但
期刊
艺术家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对“时间”的呈现。动态艺术(Kinetic art),就是在造型手法上,加入“时间”的量度。动态艺术是对运动迷恋的体现,动态艺术家不仅把艺术造型本身视为艺术,同时还把它作为呈现时间和动态的独特媒介,作品中除了体现美感以外,还旨在通过光影和声音来表现速度、动态。  现代艺术与现代技术的交汇  最早的动态艺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印象派艺术家,例如克劳德莫奈、埃德加德加和爱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