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安美院张凌工作室的报告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语:
  本期师出名门向读者推介的是:西安美院版画系张凌教授和她的三位研究生。需要说明的是:杂志创刊四年来,张凌是本栏目推出的第二位女教师,通过教与学,我们可以看到,坚守版画教学和富有创作激情的张凌,是如何运用试验性和课题性的教学手段,打通和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看到了王晶、张峰平、王涛在张老师的精心呵护和学术主导下,是如何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
  
  
  
  版画教学与创作思考
  在版画教学与创作中,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和方法的载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元素,而技术应如何正确有效地运用并呈现在画面里,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版画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在创作中的作用依然很重要,但若纯粹就技术谈技术,会沦为表现上的形式主义,单纯、片面追求技术手段的应用,画面必然苍白空洞、缺乏作品内在的精神和思想活力。然而,若为表现积蕴于创作者内心的思想,为使这种表现更加生动流畅,更加有助于充分、有感染力地昭示创作者的灵魂悸动,则对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寻求应用,就会变得十分有必要,它体现了创造者一种内在的精神魅力和艺术的审美价值。所以在版画的教学和创作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技术、探索更为生动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同时更强调,只有在有针对性的创作需求业已成熟、并且作品表现中的思想和精神语言也已经基本确立的基础之上,对于技术的探索才有意义。
  
  创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在创作中如何把创作者自身的艺术观念、思想、情感通过技术手段充分地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让其有一种延展性、创造性,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同时需要在大量的实践中把自己想要寻求的表现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尝试。例如在版画创作中,情感与精神的表达和诉诸是通过间接的制版、印刷这一形式对语言完成转换的,长久以来版画艺术的转换手段与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制版方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演进,版画的审美标准和鉴赏理念在变化,传统制版方式在版画创作中已难满足创作者或审美者的双重需求。今天,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很多新方法、新手段和新材料都能应用到版画创作的制版方式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各个版种的特性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进行尝试和发现。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加强交流与互动,打破一种常态下的创作方法,将实验性教学带进课堂,将教师的课题和学生一起做,共同探索和实践,教学相长。
  
  实验本来就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会给创作者带来许多臆想不到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只要认识好、把握好,往往会激活创作者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引导他不断地生发出新的感受力来,从而促使创作质量和水平不断地得以提升。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进入到一种探索状态中,他们就会能动地,甚至还可能是创造性地自己解决版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80后、90后的这批孩子,在他们身上不乏敏感、智慧和创造性,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去发现其长处,鼓励他们自信,并能在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去探索和发现。我认为在版画创作过程中,实现的是画面的表现场景构建,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次对创作主体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作画来塑造和培养创作者的思想、品行、能力、行为、做事方式和意识习惯,使其发生变化,可以从灵魂上改造一个人。
  
  我的学生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方式、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各方面的不同,呈现在创作中的状态也不一样,很多时候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因人而异、重在发现、沟通与引导。譬如,王晶是个性情温和内敛、智慧含蓄的女孩,性格中充满了女性的文雅,又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在她的铜版组画“人体”系列里,这种性格特征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画面中人体与背景的设计给人一种生命的遐想,不同环境中、植物和花卉等符号的有机交互作用、生动地透出了女性的内在柔美和饱满。在塑造人体的过程中其打破了传统的制版方式,以非理性思维的技术手段进行创作,这是一个十分难把握的技术,需要有敏锐的感知力,王晶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初步为其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张锋平来自湖南湘潭,农民家庭的出身和清寒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她吃苦、自强、独立、坚韧的性情。平素看上去颇具文气,但做起事来却很有辣妹之风。她围绕铜版画做了很多探索,介入点最终落在了家乡的风景上,我鼓励她做下去,因为这一介入点很符合她感情表达的方式,很会有感而发。正如她自己描述的“我画我心”中所述,家乡是她童年生长过的地方,对家乡和儿时的情感是本色、最朴素,也最真切,以心感画、以景画心。作品中那些朴素的景致,远看是景、近看是符号、是线条,这些符号和线条又超越了现实、是心灵情感的寄托与宣泄,是技术与精神的融合。她追求用自己独特的版画语言诉诸心声,不浮夸、不做作,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
  
  王涛籍出齐鲁,大学本科时是我的学生,保研后毕业的第一个暑假听说去了山里,在庙里一住就是五十天,磨练心智。我没想到今天80后的孩子还能有这种境界,实出意料之中,表面上小伙子似还腼腆,但是骨子里却耿直刚强。他认为好作品的核心重在文化价值与人文关怀,因而喜欢用自己的作品折射出某种独到观念、思想与情感,期望能用来启迪和赢得大众。迄止目前,他对作品的表达与技术和方法的探索还一直处在尝试之中。
  
  他们三人很不同,但是都能在自己创作的需求之下探索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我很欣慰他们面对版画的创作都能有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人云亦云。
  
  教与学是可以互动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与我的学生共同在尝试中感知,在摸索中思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一路前行。
其他文献
说起我的导师王庆珍教授,总会使我不由地想到几件小事。说说最近的吧!前段时间我作为学校代表到上海参加展会,回程与王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同行,在机场闲逛的时候,我们走进了一家卖床上用品的店铺,王老师灵感一现:“买回去,可以做一个玫瑰色的梦……”足以见得艺术已经成为王老师生活的一种习惯。  我们这些学生都很喜欢去老师的办公室,这里面还有个小秘密哦,所有人只要到了王老师办公室就能分享到美味的咖啡。不过最吸引
期刊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艺术品收藏,是2010年回国探亲时与一位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叙旧的时候。老友在搞艺术,自己创作同时也做收藏。他给我简略讲了讲近几年做收藏的体会,然后告诉我,要开始收藏尚未知名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一是因为价格相对便宜,二是因为这些年轻艺术家需要支持,三是因为如果眼光够好,真的可以在大家还没发现新的艺术潮流并蜂拥而上之前收集到很多日后的宝藏,会是非常不错的投资。  今年1月介绍过的阿尔弗
期刊
  
期刊
SHMJ: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让你选择了美术?一路的求学经历还顺利吗?  马漓澧:画画是从小喜欢的事情,没有想过要选择其他的专业,从小就知道长大一定会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只不过油画是上大学的时候才选的,小时候喜欢动漫。一路走来,还算顺利,04年考附中那年专业的美术训练才开始不到一年,但还是考上了,当时忐忑又兴奋,08年又顺利通过了美院这边的专业免试,文化课很容易就过了美院的线。只是下一步,还没有完全想
期刊
2月19日,由著名批评家顾丞峰策划的“何琦作品展”在南京艺事后素美术馆开幕。  何琦是著名的旅美艺术家,原为南京金陵神学院教授,他成长于南京,曾经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德国汉堡艺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基督教界的第一位艺术学博士。  画展开幕式是在南京金陵神学院唱诗班吟唱的圣咏乐声中开始的,这种强烈的仪式感让人找同了久违的神圣,展厅仿佛变成了神圣的教堂,开幕式也仿佛成了庄严的弥撒。不过美术馆
期刊
展望:首先我非常高兴能和李淼先生,进行这样的一次对话和碰撞。我们都是62年生人,同龄人。今天可以在UccA这样一个平台上,以一次艺术展览为起点开始我们的讨论,特别是能够和一位科学家交流,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艺术创作当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和科技、科学相关的话题。就说去年我就设计过一个大机器,它是用来打石头的,在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时,我会请教一些工程师,还没有真正和科学家打过交道,所以,今天是
期刊
画家自己会藏怎样的画呢?2月18日15时在南京江东北路11l号诸子艺术馆举行的“诸子2012·画家藏画——萧平、江宏伟、徐乐乐个人收藏展”上,你可以找到答案。萧平的藏画涉及古今中外,堪称海纳百川;江宏伟藏了不少身边画家的作品,可见触类旁通;徐乐乐的收藏则可以看出她强烈的喜好,不少竟是无名氏作品,藏之,只因为“画得好”。  徐乐乐:纯出喜爱,与升值无关  谈到收藏佚名画家的作品,徐乐乐笑言:“那我还
期刊
时间:2012年3月10日  地点:北京陈文骥工作室  受访人:陈文骥  采访人:冯博一  主持语:陈文骥不是一个以社会重大主题和文学情节表现见长的画家,而是一个专注绘画语言魅力、尊重自己的绘画性感觉的抒情画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对油画艺术历史的尊重、有对绘画语言变化的敏感。他努力学习中国早期油画家那种广阔的文化修养,使自己的作品有较多的历史文脉气息。但他独特的冷静气质和独思习惯,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
期刊
主持语:  文化学者李廷华撰写的《王子云评传》,对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人物王子云先生的生平及事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揭示,也对王子云的坎坷遭遇及社会、文化原因详为分析。《评传》出版后,在美术界受到普遍好评。朱天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经与王子云先生有过密切接触,对王子云的人格精神及性情作为十分感佩,对《评传》有独特解读。本期将朱天杰与李廷华的对话及《评传》中的一部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成立》同时发表
期刊
女》是用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盟军并肩作战的女性志愿人员纪念性雕塑,但是它并没有触及这些志愿人员的个体身份,仅是以神话故事中的胜利女神Nike的形象来作为她们的抽象代表。1940年纳粹占领期间,这座雕像被锯成三截扔到库房里。1985年,它被重新竖立在卢森堡的宪政广场,并配以一个底座,上面刻满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注意,他们都是男性)的名字,使它成为纪念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纪念碑。2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