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颇有意,漫天作雪飞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uli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惆怅。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而这片片落英中,杨花却有些特别。别的花只有盛开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潆乱扑行人面”,在纷纷扬扬的杨花中让人感到的是淡淡的闲愁。“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月色中的杨花给人的是宁静的感觉。这是张先最得意的词句。女词人朱淑真的杨花,则是一种生命的放飞:“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苏东坡更是写杨花的高手。杨花在他那里。寄托着思妇怀人的幽情:“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又如沦落天涯的离人。“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而曾巩却对杨花不屑一顾,“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在他眼里,漫天飞舞,蒙蔽日月的杨花,就像个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那纤细洁白、轻柔漂浮的杨花于是经常被情绪化,在诗词中具有诸多意象。有人托物言志;有人触景兴怀;有人贬官降职,流放异乡,借杨花漂泊写颠沛流离之苦;有人建功立业,衣锦还乡,借杨花飘飞书功成名就之欢。
  一、杨花有托物言志之用。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即景运思,托花言志,饱含哲理。别具情趣。尽管花草树木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可是“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扬长避短。化为满天飘飞的“雪花”为“晚春”增光添彩。这份朴拙和勇敢,这份执著和竞争让人肃然起敬。
  垂杨是柔丽的。可杨花却有些轻浮,如一个感情不太专一的女性,“水性杨花”一语正源于此。如舒位的《杨花诗》:“歌残杨柳武昌城,扑面飞花管送迎。三月水流春太老,六朝人去雪无声。较量妾命谁当薄。吹落邻家尔汗轻。我住天涯最飘荡。看渠如此不胜情。”诗中以物喻人,以杨花比歌妓,活用了大量典故,使诗具有凝重的历史色彩。以杨花写歌女,又从歌女联想到自身。不仅达到了“物”与“人”的相通,而且形成了一种歌女与诗人感情的融注,有感有哀,有繁有简,令人想到那绕梁三日的歌声,花团锦簇的青春岁月,而这一切被“吹落”之时,则如一片枯叶,无着落无边际。形只影单,流落四方。开头“送迎”与“无声”,从意象的“有”到“无”在感情基调上颌联似乎走向了低潮。而颈联与诗尾联却是一“落”一“起”。虽“扬”而不“浮”,感情是沉重的。
  二、杨花有触景兴怀之用。李益的《汴河曲》写诗人凭吊古迹,触目伤怀,抒发昔盛今衰的沧桑之感。“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一、二两句以对比凸显沧桑巨变。无限春色与荒凉破败对照映衬,可见人世沧桑,历史无情。三、四两句以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柳絮春风,飘荡如雪,本是令人心情骀荡的美好春光,但眼前这汴河堤柳,却绾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非但不能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人徒增感慨。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里。仿佛正是隋代豪华消逝的一种象征,一种见证。也是对当代统治者穷奢极欲、耗尽民膏的一种暗示。一种警诫,所以才有“愁杀人”的伤心凄惨。
  三、杨花寓漂泊流离意。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因不拘小节而无端遭贬,诗人触景生情,伤离感怀。充满对友人流放他乡的担忧和牵挂。首句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更是诗人为友人鸣抱不平的体现,也就融情人景,巧妙地点化出诗人的伤离苦恨。因此。离散、漂泊就是杨花的基本意象。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落笔江亭春景,烘托朋友二人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满天飘飞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垂柳飘拂,杨花飘飞,染上了一层临别伤离的惨淡哀愁。
  四、杨花寓功成名就之感。王昌龄的《青楼曲二首》通过一个青楼少妇的眼光来见证年轻将军立功受赏的辉煌。“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第一首诗描绘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第二首诗点明人物身份和关系,交代军队班师回朝缘由。原来。那位飒爽英姿的将军正是楼头少妇的丈夫,他正统率千军万马,立功回来,接受皇上的封侯晋爵。长安御道。风尘滚滚,杨花满天,充分烘托出年轻将军躇踌满志、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也可看出楼头少妇夫贵妻荣、喜出望外的心态。杨花飘飞。折射出英雄美人共享因功业而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古典诗词中很多意象的意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正如苏轼的一句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在鉴赏诗词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其他文献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散文界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散文家。其中有擅长风情民俗散文写作的贾平凹、文化反思散文写作的余秋雨、生命体验散文写作的史铁生、政治哲理散文写作的梁衡,他们都是当代散文园地中怒放的奇葩,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特别是余秋雨,他的散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扬,虽然对他散文的评论至今还有褒有贬,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散文大师地位的确立,有人认为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
期刊
人教版高中第四册《语文读本》节选了《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中的部分文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历史悠久的传统侠文化为背景来观照书中的侠客纵横江湖的生活,那么,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武侠小说的审美品位,在阅读中深化对侠客与侠义精神的理解,而不止停留在仅仅满足欣赏紧张曲折情节的肤浅的层面。  中国古代侠客起源很早。从史料里看,中国侠文化源远流长,其兴衰发展好比长河,经历了几个大的波折,一般在纲纪不振、秩
期刊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极富夸张,心理刻画细腻传神,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作者以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为中心,通过人物、环境、事件等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之间的较量,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  爱斯梅拉达是小说塑造的中心人物形象,也是作者理想中“人性美”的象征,在她身上体现了真、善
期刊
散文是先秦时被广泛运用的文体,尤其是历史散文,就它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它常常运用生动而巧妙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深邃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记叙了邹忌用设喻的方法,巧妙地规劝齐王采纳谏言的过程,使文章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一篇散文,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是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所以情趣和理趣是相对的分法,许多抒情散文都融合着哲
期刊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那么,“带”和“戴”两字到底有何区别呢?《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带”字的动词义解释
期刊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有篇贾平凹的作品《月迹》,描述的是一家几个孩童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的是一群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他们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读完了作品,我心灵为之一震:孩童的童心童趣很可爱。而作品中的“奶奶”更伟大,她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她在那个中秋夜晚为孩子们上了一堂非常有效非常出色的课,而这堂课正是我在近几年来新课改教学中苦苦追
期刊
南宋中叶以后,继承辛弃疾词风而成就较大的是刘克庄。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补将仕郎,调靖安簿。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因写《落梅》诗。内有“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被谗者以示柄臣,终获罪而遭贬。闲废十年之久。后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授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郎官。淳事
期刊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思想文化的传播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在精彩的语文课的有限空间内获得美的净化、美的教育,这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独特的语文艺术形象熏陶着、感染着学生有着紧切关系。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高素质的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重塑学生的人格。锻铸学生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
期刊
多年来,迟子建一直固守着她心灵的一隅,向我们传达着她对世界不断演进的认识。读罢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后,同样明确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且被它别样的深度和厚度深深地感动。  迟子建的笔下更多的是书写生活的缺憾和苦痛,这种种的不如意和生活的欢乐幸福一起构成了生活的本相,一切无从逃避。《逝川》的女主人公吉喜美丽善良能干,可这些美好的品质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操劳一世,孤独一生。《亲亲土豆》中秦山夫妇
期刊
提问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教材里面的课后习题,还是课堂实用的教案,或者是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都有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大量的提问。由于文本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目的、设题角度、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提问往往各有不同,千差万别,具有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这样的局面,造成一种现实就是,似乎阅读教学的提问方式、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什么样的提问是合适的、恰当的,似乎没有具体的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