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i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课的教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是以知识为目的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丰富的经验和体验,从而促进儿童品德的形成,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听真看真感觉,通过自身的行动,学习知识、感受生活,而不是将现有的道德观念强加给学生。
  体验是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经验是亲身经历和感受之后的心得与体会。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情况,从生活实际着手,积极探索,努力研究,力求使品德课的教学植根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线,以学生的个人感悟为关注点,让学生用心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构,获得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蕴藏于品德课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切实地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升华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精心地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切身地感受和体验课程的内容,进而达到自我感悟和自我升华。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领悟道理
  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相、投影等表现手段再现场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德育情境中,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并引导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力求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用心地学习品德知识,悉心地领悟道德观念,最终产生意识的碰撞、理性的反思和情感的升华。
  2.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情境中身体力行、直观感受
  对于有趣的体验活动,学生没有不爱参与的。在参与这些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和发散性均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有益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时,我先不急于揭示本课的主旨,而是安排了两个有趣的体验活动。我对学生说:“现在,我送给你们每人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分钟以后,告诉我你们的感受。好,现在开始。”我有意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有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什么都没来得及做,这确实达到了我安排此次体验活动的目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短暂和易逝。接着,我给学生讲解,如何巧妙地安排才能在一分钟之内做很多事。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有的甚至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接下来,我又安排了第二次体验活动。我对学生说:“我再给你们每人一分钟,先想想该如何安排它,看能不能比刚才做得好一些?”这一回,学生对一分钟的利用率明显地提高了:发呆的学生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了,刚才能背一首唐诗的学生现在能背两首唐诗了,刚才够时间绕教室一圈的学生来得及多绕教室一圈了。通过第二次体验活动,学生的感受有了变化——认识到只要巧妙地安排、合理地利用,一分钟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学生能意识到时间的珍贵了。这两次体验活动看似雷同,实际有别:它们有层次地让学生感悟到时间是可以合理安排和需要珍惜的。
  值得注意的是,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在游戏中切身体验、提升认识
  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合乎实际、具有真实性。只有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唤起学生参与体验的欲望,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促进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遵守秩序,才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那么,遵守秩序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方便的生活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声说好。(他们表现得很有兴趣)
  师:请同学们按正常速度到班级门口排队,老师来记录你们排好队的总时间。
  [学生纷纷走出或跑出教室,教师把所用时间(32秒)写在黑板上。]
  师:现在再请你们按照现在排队的顺序有秩序地走进教室,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再记录下这次的时间。
  [学生有秩序地两两走进教室,坐回座位。教师把二次所用的时间(21秒)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不用看黑板上的记录也能感觉出刚刚两次所用时间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生1:我觉得,第一次是大家都往教室外走,没有排队;第二次是大家排队有秩序地走进教室。
  生2:我觉得,第一次是大家都想快,于是就没有秩序地挤出门外,反而都堵在门口出不去;而第二次,大家都排着队、有秩序,所以走得很顺利,因此大家很快就能坐回原位。
  师:是啊,出去时大家都是争着往外走,有的同学还被踩到脚,这样就影响了速度,还可能发生危险;而进来时,同学们两个两个有秩序、很顺利地就进门了。理所当然,后者所用的时间短,又不易发生危险。例如,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去看电影,在进出电影院时,就要遵守秩序,让秩序为我们开路。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游戏令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纷乱而耗时地出门和有秩序且快捷地进门的不同,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到了遵守秩序的好处,这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归根结底,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而积极的参与能令学生的情感得到大大的激发,而游戏本身的寓教于乐性又把教学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三、经常进行课外拓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增加情趣
  人总是离不开社会,学校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即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还必须将其拓展到实际的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增加儿童的探索情趣。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再从社会进入课堂
  应该强调的是,在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同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对某些事情有所感悟,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究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个性认识,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悟的目的。基于此,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社会实践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材料的有益补充,进而拉近课内与课外的距离,使社会实践的内容更为学生所熟悉,易于学生接受,最终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实践,再带着对社会实践的体验走进课堂。
  2.灵活地进行教学,使课本内容升华、转化,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
  应该注意的是,要更好地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就要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使教学过程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课本内容升华、转化,既提高了学生们的探索能力,又强化了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还提升了品德课的活力和魅力,最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时,在课前,我让学生调查父母常看的报纸及喜欢的栏目,并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报纸在课上交流。在课上,我讲解如何利用媒体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安排报纸的版面。在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小报,并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明确责任。两周后,我让各小组将制作好的小报贴在教室的黑板上,学生们可自由观赏,并评出大家最喜爱的小报,还举行了隆重的“优秀小报颁奖仪式”。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内心感觉,它能内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体验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责任编辑:马潇潇)
其他文献
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它们会发挥哪些作用,其监测和评价又会怎样为教育教学改进与政策调整提供研究支持和实证依据,这些都是教育领域比较关注的话题。2014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与法国学校教育系统评估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教育监测与评估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融”的本义是“炊气上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融”又引申出新的含义,即“合为一起”之义。“融文化”则是在“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所在。  金华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在多年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方向,赋予“融文化”三个崭新的内涵:融入,即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使“融”成为观念与指向;融通,即在教育过程中融会贯通,使“融”成为行为
当前教师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和个体,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努力,终身教育体系需要教师主动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1]仅靠教师的职前培训、在职进修或在职学习等方式,已经跟不上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速度。教师专业发展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教师的自主成长。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个人学习环境的出现和发展正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新的方式。个人学习环境作为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也许是我读了太多有关学困生转化的案例与专著,不经意地将学困生的形象定位于弱势群体、被遗忘的角落,自卑而又胆怯。直到遇见了伯浒,他彻底地打破了我对学困生的定位。  伯浒每天都笑容满面,自信而又乐观,最初我怎么也无法将他和学困生联系在一起。伯浒在初一(4)班是出了名的学困生,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主要科目全部挂彩。三科教师对这个孩子怨声载道,作为教学主任,我也别无他法。正苦于无计可
2015年7月24—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与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合作主办,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协办的“2015中美校长高峰论坛:美国荣誉校长北京行”活动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活动期间,我们有幸采访到了美国中小学校长协会(NASSP)主席迈克尔埃里森(Michael Allison),他向我们讲述了校长对一所学校的独特影响与作用。  :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它以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活动为主要课程资源,以实践性主题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国家只颁布了课程纲要,但并没有统一的教材,需要地方和学校进行自主开发。因此,各个学校对综合课应该怎样上有着不同的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上什么?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怎样有效地进行活动?笔者从事了几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近年来,“公民教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而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毕竟,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目前,学校“公民教育”不仅在于相关知识的传授和积累,更在于通过德育渗透、主题活动和课程学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旨在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4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插播了有关“北京十一学校”的报道,画面出现的不是专家、学者及教师的形象,而是“喘着”、“跑着”、“说着”与“笑着”的流动不息的孩子们,最后学校校长指出:教育就是让孩子发现自己。这和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有着相通之处,透过他的眼睛可以看到教师专业的存在价值。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教师专业的发展,看见教师群体中的你、我、他及社会……约翰·洛克告诉我们:
2010到2011年间,美国教师评价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家开始要求学校使用多层次等级评价体系,而不是把教育者列为是否“令人满意的”这种“非此即彼”的判断来评价教师;要求各区将学生学术发展和高质量的评价评估准则纳入对教师和校长的评级中;强调教育者面临评价后的潜在后果。  受联邦政府政策和激励措施的驱动,包括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案豁免,学校改进赠款(SLGs)和“力争上游”(RTTT)计划奖励等,越来越多
义务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其现实的发展和未来的命运。在国家取消分数竞争,实行就近入学后,为了享受更好的教育,出现了高额借读费现象。这既不利于教育公平又不利于社会平等。因此,对义务教育借读费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的政策演变过程  所谓借读费,是指“由于学生跨省、市(地)、县(市、区)借读,占据了